春秋战国时期最后谁是赢家
1:说刘备伐东吴是蜀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的~好象很对~因为被东吴火烧连营,损失多大啊?
但是,曹操赤壁一战也几乎打光了自己全部家底~怎么没亡?
说诸葛亮后期劳师动众坚持北伐,致使蜀国国力大损的~好象也很对~
但是,三国里各个势力,大大小小的都连年征战,曹操也一样,他的地盘一样被战争所拖累惨重,怎么没亡?
说蜀国人材凋敝,连个皇帝也是著名昏君,所以会灭亡的~也不错啊!
但是,说人材凋敝不过是后世说书人、写书人的借口。就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廖化~翻开他的简历,其实一样的是个了不起的人材。就连蜀国当时一个县令(名字忘记了,不好意思),也是从小就出名的:神童,后科举考试中,每次都是连连中举,都不是简单人物。
反过来,说曹操集团,一样有不小的问题。司马家族的内耗,杀了多少人?排除了多少有才干的异己?消耗了多少国力?最后夺权一样使国内政局波动不小,怎么没灭亡?
其实,蜀国最根本的灭亡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字:钱!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黄河流域!人口繁华的大都市(相对来说),基本上大部分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所以,曹操赤壁一战输到精光,没事,回家!修生养息几年一样好汉一条!
所以,就算司马家族到处闹,最后夺取政权,一样有力气打扁其他两个国家!
人口发展了,要吃饭,要钱不?要粮不?
招募军队,要钱不?训练军队,要钱不?配发武器装备,要钱不?国家机器运转,要钱不?
出征了,大军在外,要钱不?要粮不?国内稳定,要钱不?要粮不?
哪!就算把全国的人材、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全部给蜀国,但是不给一分钱。
你能打败有钱有粮有人有军队的对手,我会用一个字来称呼你:神
2: 在关羽挂后,荆洲丢失后,以蜀一地之力已无法确保自身安全,更别提北伐了.
至于诸葛及姜维北伐,其实目的已经从逐鹿中原变成自保.利用全蜀之力来来对西北之地进行打击.让自己能多活几年.
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可以说,粮食限制了发展.而不是人口限制.当时来说,亩产200斤小麦,已经算是丰收了.
后面姜维屯田十年,所剩余的粮食还不够一次北伐,可见当时的粮食产量之低
2.三分天下,战略错误
新野时,刘备与诸葛三分天下设想,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北方让曹,南方让吴,没错,但自己取荆洲,后取西蜀则是错误的战略.应该是西北之地的凉洲.
以当时冷兵器时代,骑兵在中原/河北来说是最理想的部队.但在新野时,完全可以从上庸出兵到汉中,以当时张鲁的力量,是无法抵抗的.再依托汉中对西凉进行攻略.完全有能力西取西凉,使骑兵有马匹供应.退一步说,不取西凉,按照当时马腾和刘备的奉血诏,应该说能支援刘备的.
结果,战略错误,使北伐没有一次平原对战,无法有效消灭曹魏的力量,使得陇西地区一直无法占领,从而让自己的北伐成空.既花费了大量的储备,却无法得到回报.多次北伐,全是粮食供应不上.一次是马谡没守住街亭(属于用人不当)
3.至于彝陵之战,刘备原意是想夺回荆洲.否则,以蜀一地之力,根本就无法对抗曹操的.这点.刘备是看得很准.包括诸葛亮,但按照历史来说,那个时候法正死后,诸葛才总领蜀国的,而不是,三国演义上说的诸葛总领蜀国
不幸,刘备失败了,同时,损失的还有蜀80%的兵力.最后,加上南征孟获,最后北伐的兵力只有8W,根本就无法和曹魏对抗.加上当时的蜀道艰险.所以,以8W之兵对抗,根本就无法胜利.
4.用人之道,诸葛时期,全是荆洲派.西蜀之地的官员全没有.难道西蜀之地就没有一个人才?诸葛的选人眼光确实不怎么的,仔细看下,三国里面除了早期跟随刘备的外,就是荆洲派,法正挂了后,最有名气的李严却去守白帝城.以当时白帝城的地理位置,加上当时东吴的不善攻城,随便一个将都能守住,还需李严去吗?加上李严因粮食不够,不得编谎言东吴进攻.想想看.从白帝送粮食到关西.加上四川全是山区.可想当时粮食的
春秋战国都是争霸战争,都是为了扩张土地。 从这方面来说,最后秦国完成统一,秦算是胜者。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
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最后谁是赢家
春秋战国最后赢家是秦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战国时期,齐国为什么会灭亡?
齐国亡国之后,“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这说明这一时期的齐国是有援助诸侯的实力的,虽然于大势已经无补,至少可以延缓一下灭亡的时间,毕竟没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谁是赢家。
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有什么区别
1、从范围上来看,通俗文学的范围要广于名著,通俗文学不一定是文学名著,但文学名著一定是通俗文学。2、从知名度来看,文学名著一般都比通俗文学要有名,名著是历代人民所认可是书,而通俗文学可能做不到几代人都认可。3、从意义上来看,通俗文学是商品性文学,是为了让大众产生愉悦的,而名著是论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