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社戏结构示意图
鲁迅社戏的写作结构
1.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 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本文中五个部分的情节。
3. 平桥镇是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4. 文中双喜、阿发及六一公公的形象各是怎样的?
5. “归航偷豆”这一情节充满情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中有哪些不同的乐趣?
6. 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这个人物?
7. 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子也并不特别好吃,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说“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8. “我”差点没法去看社戏,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这应归功于那些人做了哪些事?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9. 第3段“高等动物”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10. 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念‘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一句有怎样的含义?
11. 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10段)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第10段)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第10段)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第11段)
(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第11段)
(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第12段)
(7)……满被红霞[罩]着了。(第22段)
(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第38段)
(9)我们[一哄]的出了门。(第9段)
(10)……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第13段)
12.第11、1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的?其作用如何?
13.品读第12段的文字。
14.第22段的四个“又”有什么作用?
15.赏析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16.第23段为什么要写几个夜渔的老渔父的喝彩?
《社戏》复习纲要
1.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 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本文中五个部分的情节。
3. 平桥镇是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4. 文中双喜、阿发及六一公公的形象各是怎样的?
5. “归航偷豆”这一情节充满情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中有哪些不同的乐趣?
6. 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这个人物?
7. 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子也并不特别好吃,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说“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8. “我”差点没法去看社戏,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这应归功于那些人做了哪些事?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9. 第3段“高等动物”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10. 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念‘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一句有怎样的含义?
11. 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10段)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第10段)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第10段)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第11段)
(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第11段)
(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第12段)
(7)……满被红霞[罩]着了。(第22段)
(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第38段)
(9)我们[一哄]的出了门。(第9段)
(10)……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第13段)
12.第11、1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的?其作用如何?
13.品读第12段的文字。
14.第22段的四个“又”有什么作用?
15.赏析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16.第23段为什么要写几个夜渔的老渔父的喝彩?
参考答案
1. 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2. 初到平桥、遭遇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3.“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古书;不论行辈,可以与大家自由、轻松地相处;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4.双喜:聪明、细心、热情、善于为他人着想;阿发:热情、纯真、大方;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善良。
5.①大家一起偷豆,有一种冒险的乐趣;②阿发让大家偷他家的豆子,很天真、淳朴;③大家一起剥豆、烧豆、吃豆,有一种合作的乐趣;④大家集思广益思考对策的乐趣。
6.内容上的作用:写六一公公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善良,表明平桥村的大人和孩子一样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交代了“我”喜欢平桥村的原因。结构上的作用:写六一公公与前文偷豆的情节相呼应,使情节有波折。
7.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也并不特别好吃,但看戏与偷豆代表的是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是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是好戏和好豆,并且难以忘怀,从而突出了主题。
8. 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提议借八叔的航船;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为“我”的安全“写包票”。这些体现出小伙伴们热心、机智、细心、善于为他人着想。
9.风趣、幽默地写出黄牛、水牛不同于虾的呆,敢于欺生。
10.小朋友们因为“我”不敢骑牛而笑话“我”的书呆子气。
11.(1) 与上文“我”以为无法看社戏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松的心情 。
(2)连贯而生动地写出小伙伴们撑船动作的轻快、灵巧,进而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3)形象生动地写出月光与水面相交融,进而表现出“我”内心的飘渺、梦幻的感受。
(4)“踊跃”把静物写活了,生动地表现出连山的跌宕起伏以及穿行之快,进而表现出“我”看社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铁的”形象地写出连山淡黑的色彩。
(5)表明“我”对于是否听到歌吹并不肯定,突出了“我”内心对于看社戏急切的心情。
(6)写出“我”对于那声音是否是横笛听得并不真切,突出了笛声的隐约、飘渺,及内心的宁静。
(7)生动地写出了灯火光笼罩的戏台的朦胧、飘渺之美。
(8)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感激使“我”十分吃惊,进而表现出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与热情好客。
(9)突出了一同去看戏的孩子很多,动作又快又急,进而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以及一同去看戏的愉快和急切。
(10)细致、真实、生动地写出“我”内心对于看社戏期盼已久,对能看到社戏十分喜悦。
12.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而又真切地写出月夜环境的幽远、清新、飘渺。
13.环境描写,以江南月景的幽远、清新,烘托出内心的宁静和飘渺的感觉。
14.突出了远处的戏台在月光下的朦胧、宁静之美,烘托出“我”的[轻松愉快和对社戏的不舍,与前文月夜行船所感受的宁静、飘渺的环境相呼应。
15.比喻,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以及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16.侧面描写,以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社戏》复习提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 ) 行( )辈 惮( ) 撺( )掇( ) 凫( )水 旺相( ) 桕( )树 撮( )豆 棹( )着 楫( ) 踱( )着 xù( )叨 jīn( )斗 dài( )慢 yǒng( )跃 zhèn( )作 纠gé( ) 一撮( )胡 互相( ) 流水chánchán( )
2、解释词语:
消夏: 归省:
行辈: 惮: xù叨:
撺掇: 委实: 凫水:
依稀: 宛转:
自失: 弥散: 蕴藻:
旺相: 撮: 棹着: 楫:
3、小说的故事情节分 、 、 、 。
4、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5、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围绕 来组织材料的。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按照 、 、 行文的;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随母归省、 、 、 、 、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几个阶段。
6、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7、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双喜: 阿发、桂生:
六一公公:
8、填空:
(1)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本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一结尾有何巧妙之处?
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给本文拟一个四字标题:
11、选文第一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1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13、这几段文字还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请写出两处,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活动。
14、选文中写到“我”在坐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的两个误认。请概括出这两点误认的内容,并分析产生误认的原因及作者写这两个误认的作用。
15、“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6、“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换成“照”字好不好?为什么?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三十年前的往事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已经很朦胧了。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学校要举行春季运动会,同学们踊跃报名。
参考答案:
1、xǐng háng dàn cuān duo fú xiàng jiù cuō zhào jí duó 絮 筋 怠 踊 振 葛 zuō xiāng 潺潺
2、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排行和辈分。 怕,畏惧。 翻来覆去地说。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实在。 游泳。
隐隐约约。 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漫消散。 水草。 茂盛。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划着。 桨。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人物、情节、环境。
5、社戏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上看戏
6、记叙“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7、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善于为他人着想。 热情友爱,纯真善良。
热情好客,老实厚道,是淳朴乡民的形象,有一些封建思想和农民的局限性。
8、(1)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2)点 磕 退后 表现少年朋友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9、这个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但暗示了全文的主题,而且也能引发读者的同感,抒发了对美好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10、夏夜行船
11、这段主要运用的是景物描写。是从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的。
1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的心情。
13、(1)但我却还以为船慢。(2)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陶醉
14、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是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正是因为“我”心急才产生了误认。 写这两点误认,既使得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到社戏的心情。
15、“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16、“回望”表现出“我”依恋的心情。 “罩”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戏台如“仙境”相呼应,“照”不能体现戏台给人朦胧的感觉。
17、(1)月光不明。 不清楚,模糊。
(2)奔腾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http://wenku.baidu.com/view/2ee8081a6bd97f192279e9e6.html
鲁迅的社戏结构示意图如下: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二、人物简介
1、“我”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2、双喜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3、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戏
主要人物:我(迅哥儿)、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主要情节: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关于看社戏的时间
《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又说,赵庄之所以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课文注释云: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据此,一般人认为,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天。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戏》中说,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扫墓完毕之后”。那么,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越谚》的作者范啸风,别号扁舟子,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他的话是可信的。另据周作人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坟,规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妇女同去,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有些旧排场。”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社戏》中所说的扫墓,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所谓清明上坟,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么,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当然应该是在夏初了。
第二,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绿的豆麦田地”,“罗汉豆正旺相”,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当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说中还写道,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这是题目的说明,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
根据以上理由,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结构图: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我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在乡间放牛捕虾—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时的见闻和感受—和伙伴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看戏后和伙伴偷豆吃豆和对戏的怀念—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当然是在初夏了,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称谓上坟市”,小说中还写道,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那或者是春赛,大备船筵鼓乐:所谓清明上坟,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双喜。据此: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他的话是可信的,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这是题目的说明;二是“上坟、桂生,也是在初夏,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月下归航
关于看社戏的时间
《社戏》中写道,赵庄之所以要演戏,儿孙数人,《社戏》中说,别号扁舟子。另外,“现在想。”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近宗晚眷助祭罗拜、阿发,是社戏了 主要人物,男女儿孙尽室赴墓,是社戏了:我(迅哥儿),亦数人而已、上元之前,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
第一。那么。那么,当然应该是在夏初了,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不但是妇女同去、船头看戏,十月祭墓之名。其理由有三,这是不确切的: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是越冬植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三是“送寒衣,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而“清明上坟,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即扫墓也,《社戏》中所说的扫墓,香烛纸锭谒墓”。”
根据以上理由,一是“拜坟岁,到夏季才能收割。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我们鲁镇的习惯,在浙东一带?据《越谚·风俗部》云,“罗汉豆正旺相”,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那或者是春赛。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有些旧排场。其实。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
第二,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天,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现在想,倘自己还未当家,抽空去住几天,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另据周作人回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清明前后。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又说,我到外祖母家去,一般人认为。”课文注释云:‘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是在“扫墓完毕之后”,而不是在春天。”《越谚》的作者范啸风。“碧绿的豆麦田地”:“周家墓祭的规矩,规模就要大多了。
第三:“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六一公公
主要情节:月夜行船
原文:
鲁迅小说: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1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2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3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4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5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6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7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8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9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10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11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12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13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14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15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16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17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18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19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20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1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23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4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5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
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26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27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
28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29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30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31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32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33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34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35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36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7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38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39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40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41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42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43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44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45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46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47 “豆可中吃呢?”
48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49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50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51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鲁迅的社戏结构示意图
鲁迅的社戏结构示意图如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
鲁迅的社戏结构示意图
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三次看戏的经历。以下是该小说的结构示意图:1. 辛亥革命后,在北京观看京戏的经历。2. 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观看社戏的经历。这篇小说基于鲁迅本人少年时代的生活体验,描绘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展现了他们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同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思政_百度...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是什么?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6、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
重庆武隆县桐梓镇花房子民俗文化村规划设计
四、规划示意图(略)五、投资规模及预算:(略)六、建设内容:1、进入民俗村设计三条通道:第一条由五里铺至万福的乡村公路(穿宜黄公路)从东北角水泥桥驱车进入,穿过竹林至停车场,约350米。车路路边装点一尺高白色木栅栏。第二条由南面宜黄公路架100米木桥,过木桥步行进入(如自驾车,车停...
人教版初中语文字词字音字形大全
浩淼miǎo 社戏 归省 xǐng婵娟chán 行辈 háng雕镂lòu 撺掇 cuānduo镌刻juān 凫水 fú幼时记趣藐小 miǎo 家眷juān庞然大物 páng 端午日 阖家 hé过故人庄 重阳 chóng 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根深蒂固dì对联六副 佞臣 nìng 孜孜不倦zīzī春 酝酿 yùnniàng 汲取 jí黄晕yùn 论语 默而识之zhì...
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安徽)
2、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特别各题。(每空1分,共6分)(1) 据测量,位于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是因为 板块和 板块相互 运动而造成的。(2)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是因为 板块和 板块发生 ...
怎么写民俗文化活动策划案(大学生类)的
四、规划示意图(略) 五、投资规模及预算:(略) 六、建设内容: 1、进入民俗村设计三条通道: 第一条由五里铺至万福的乡村公路(穿宜黄公路)从东北角水泥桥驱车进入,穿过竹林至停车场,约350米。车路路边装点一尺高白色木栅栏。 第二条由南面宜黄公路架100米木桥,过木桥步行进入(如自驾车,车停宜黄公路大桥下停车...
鲁迅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
社戏结构是什么?
鲁迅的社戏结构示意图如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