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7

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说起三国谋士,估计大家异口同声提到的会是同一个名字: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后汉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谋略家。不过,诸葛亮的历史面目究竟是否和大家心中的形象一致呢?他究竟具有多强的谋略才能?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还真的有些困难,因为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有太多的谜团,太多的演义和戏说。本文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根据历史记载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做一个还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上那个真真正正的诸葛亮。>>一>>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光和四年。诸葛亮是徐州琅邪阳都人,不过其祖籍并不在阳都,而是在诸城,其家族原本也不姓诸葛而是姓葛。据说在很久以前整个家族就从诸城迁徙到了阳都。很不巧在当时的阳都已经有姓葛的人家了,为了以示区别,人们便把诸葛亮的先祖称为诸葛。>>诸葛亮的家族在西汉时期已经成为官宦之家。其先祖诸葛丰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是个省部级的高官,位高权重,一生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不过自诸葛丰之后,其家族就鲜有高官、名人出现,到了诸葛亮的祖父这一辈已经逐渐变成了非常普通的地方官吏阶层。诸葛亮的父亲诸葛担任过泰山郡的郡丞。郡丞这个职务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然而,诸葛亮的童年生活并不美满,四岁的时候母亲章氏病故,父亲只得续弦。等诸葛亮到了八岁,诸葛又因病去世,一家人只能靠继母拉扯,勉强维持生计。幸好经常得到叔叔诸葛玄的接济,才不至于整日为生活担忧。>>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在史料中记载很少,只知道此人在汉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当时汝南的袁绍、袁术家族及皇室后裔刘表家族都关系良好,但是其在徐州期间具体担任过什么职务却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诸葛亮的童年,正值汉末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就在中平元年,也就是诸葛亮四岁的那一年,黄巾起义爆发,汉末政局从此愈发的混乱不堪。到了中平六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密谋诛杀宦官集团,却不料因为消息泄露而被宦官张让等人所杀。此时担任司隶校尉的袁绍等人趁机发难,在京城洛阳大肆追杀宦官并将其悉数消灭,影响东汉政局百余年之久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但是,还没等到以袁绍、袁术等人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团欢庆胜利,凉州军阀董卓却借着进京勤王的名义来到了洛阳并开始把持朝政。在董卓的淫威之下,袁绍、袁术等人先后逃离京城,后又组织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从此出现了汉末群雄逐鹿的局面。>>汉末局势的变化对于诸葛亮的家乡徐州而言同样是影响深远。黄巾起义时期,徐州是重灾区之一,弥漫的战火给徐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后不断出现的农民起义也让徐州地方官吏头疼不已,徐州地区日渐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幸好这种局面因为新任刺史陶谦的到来而一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陶谦到任之后,以武力对境内的农民起义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陶谦还大胆提拔徐州本地士人、豪族,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在他的有效管制下,徐州逐渐改变了昔日世荒民饥的状况,短短数年间徐州的发展便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人口繁盛、谷物丰收,就连各地的流民也纷纷流入,俨然成为汉末乱世中中原地区唯一的世外桃源。>>徐州地区短暂的平静和繁荣也让年幼的诸葛亮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也就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外地游学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回到了阳都,一面与继母一起共同负担一家的生活,一面照顾着自己年幼的弟弟。尽管史料中并没有提及诸葛亮在徐州期间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但是从诸葛亮后来撰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诸葛亮是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不过,这个阶段在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又由于战争戛然而止了。>>兴平元年,占据兖州的曹操集团向徐州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面对曹操的攻势,陶谦拼命抵抗却难以阻挡,包括诸葛亮的故乡琅邪在内的不少郡县都被曹军占领,徐州局势越发混乱。曹军在徐州境内疯狂杀戮,引起广大百姓的恐慌,也引发了徐州地区的难民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家也不得不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继母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一起离开阳都,前往江东地区避祸,家族的其他成员则由叔叔诸葛玄照顾。不过,徐州地区日益紧张的局势也让诸葛玄感到非常担心,他开始利用早年的关系与一些割据诸侯频繁联系,打算及早离开徐州这个是非之地。诸葛玄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一个机会,此时割据淮南地区的袁术向他发出了邀请,让他去担任豫章太守。于是,包括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在内的家庭成员,随同叔叔诸葛玄终于离开了战火纷飞的徐州,前往扬州豫章郡。不过,这次的远行并不意味着诸葛亮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此结束,不久之后爆发的豫章太守之争,又让诸葛亮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汉末社会随处可见的混乱与无序。>>诸葛玄之所以能够担任豫章太守,是淮南军阀袁术的指派,袁术之所以会有如此安排,除了与诸葛玄私交甚笃之外,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在扬州地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诸葛玄的任命完全是出于袁术的私授,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就在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后不久,时任扬州刺史的皇族成员刘繇就开始对袁术安插在豫章的这颗钉子感到非常恼怒。在刘繇的活动下,朝廷很快任命朱皓担任豫章太守,如此一来,诸葛玄这个豫章太守就成了山寨版。不仅如此,为了尽快将诸葛玄这位山寨太守赶出豫章,刘繇直接授命朱皓调用扬州的军力进攻豫章。一场战事下来,诸葛玄战败。走投无路之下,诸葛玄只能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前往荆州投靠故友——荆州牧刘表。>>从此,诸葛亮的一家在荆州定居下来,这一待就是十四年。>>二>>诸葛玄进入荆州之时,荆州正处于刘表的控制之下。刘表,字景升,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之后,早年投身于汉末经学大师王畅门下,深受清议风气的影响,早年便积极投身于汉末这股社会风潮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初平元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董卓把持的东汉政府下诏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的荆州形势十分混乱,刘表单人独骑上任之后,争取到了荆州本土豪族势力的支持,利用本地豪族的力量平定荆州地区的各种割据势力及地方武装,短短数年便稳定了荆州局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汉末较大的割据势力。在刘表的有效控制下,荆州地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局势,各地流民争相涌入,也成为不少知识分子和失意官吏的避难之所。对于诸葛玄而言,除了看中刘表与自己是早年的故交之外,荆州这片大地上所展现的宁静恐怕也是他的重要考量之一吧。>>诸葛玄在荆州数年时间的经历在史料中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他为诸葛亮一家完成了两件大事:首先是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六大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后来又将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另外的一家豪族——庞家的子弟庞山民,这两件事情对于诸葛亮的前半生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刘表能够控制荆州,主要是依靠了荆州的两大家族——蔡家和蒯家,因此,这两大家族也随之成为荆州的主要政治势力。蒯家在刘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蒯良和蒯越,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就是蒯家的子弟,后来还担任了房陵太守;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则出自于荆州著名在野政治领袖和文化名流庞德公家族。庞德公虽然在刘表当权时期拒绝为官,但在荆州各界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还是荆州著名的文化领袖。后来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效力的著名谋士庞统就出自于这个家族。诸葛玄为诸葛亮所带来的这种复杂的姻亲关系对于诸葛亮的未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年幼的诸葛亮,诸葛玄则作出了妥善的安排,将他送至刘表所创办的学业堂读书学习,使其能够继续完成学业。不过在建安二年,诸葛玄因病去世,诸葛亮一家顿时失去了常年庇佑的一棵大树。也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诸葛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搬到了距离襄阳城西十多里地的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耕读生活。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个十七岁的英俊青年了,史料中说这时候的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话翻译过来意思非常简单:诸葛亮是个标准的小帅哥。>>在隆中的这段时间,除了参加田间耕作之外,诸葛亮广泛阅读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观其大略,即掌握书中的基本观点及精髓,而不拘泥于死记硬背。这套学习方法后来也在诸葛亮所写的论诸子一文中得到了体现。>>除了独自苦读,此时的诸葛亮也开始逐渐在襄阳附近地区进行游学,与很多荆州的学子进行交流。不过时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因为诸葛亮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将自己比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管仲、乐毅,这不免让不少人觉得这位年轻人过于轻狂,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的确具有潜质。这几位后来也都成了诸葛亮的好友: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及石广元、汝南人孟建。客观地说,此时诸葛亮的性格也的确有点张扬,就算在这几位好友面前,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显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一次诸葛亮与这几位好友在一起聊天,诸葛亮突然对着徐庶、石广元、孟建说道:将来你们几位要是去做官,我看依你们的才干是可以得到刺史或者郡守这样的职位的。而当众人问起诸葛亮对自己的仕途是如何定位时,诸葛亮却笑而不答。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成为刺史、郡守显然不是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这种心高气傲的心态很容易在年轻人中产生,即便是诸葛亮也难以避免,好在这几位都是诸葛亮的好友,也听惯了诸葛亮平时自比管仲、乐毅的一贯腔调,早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
于是,包括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在内的家庭成员,随同叔叔诸葛玄终于离开了战火纷飞的徐州,前往扬州豫章郡。不过,这次的远行并不意味着诸 葛亮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此结束,不久之后爆发的豫章太守之争,又让诸葛亮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汉末社会随处可见的混乱与无序。> > 诸葛玄之所以能够担任...

诸葛亮出使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文化意蕴是什么?
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诗中提到的人物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诗中提到的人物是诸葛亮。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蜀相》【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从主观上讲,“谨慎”、“躬亲”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客观来说,这是十分有害的专制心理和利己行为,这种性格特征造成了诸葛亮处事为人、权力分配和人才任用,以及政制“年名不易”而乏开拓进取的诸多局限性。从诸葛亮一生来考察,他...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

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要详细
(280年)计一百一十三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二十八年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而其他八十五年的时间仅写了十卷,与其他人物相比较,诸葛亮在全书中占据了最大的篇幅,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自然,这位躬耕山野的南阳士子,“出师未捷”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成了光照千秋的智慧之星,赢得了从市井小民到君王领袖各种人物的崇敬、倾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品赏析: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

诸葛孔明是怎么死的(墓在那)?
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 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

壮士未捷身先死的意思
问题一: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什么意思 本诗是杜甫写三国时期诸葛亮征讨魏国,因为征讨未成功,就死于汉中五丈原.‘长’通假字通‘常’。这两句的意思是: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还有就是诗人借古人来说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问题二:出师未捷身先死什么...

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任务,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以“千秋...
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