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

如何理解《孩子王》
"孩子王"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终于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上面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一部缺失的时代影片 陈凯歌拍摄这部知青和乡村教育的影片,不知道带有多少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情感。但可以...

陈凯歌拍的电影明明票房一般,为什么投资人还要让他继续烧钱拍大片...
投资人投资陈凯歌,押宝压的并不是票房和回报率,至少这不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大概寄希望于,陈凯歌这头「睡狮」突然醒来,继《霸王别姬》、《孩子王》、《黄土地》之后能再排出传世佳作,替中国电影向全世界嚎上那么一嗓子,这就成了。

电影《孩子王》观后感
看完了电影,《孩子王》,就开始打开百度,找评论,大家的观点是近乎一致的。老师,虽是外行,从生产队调过去的,但对知识,他是有信仰的。傍晚到了学校,第二天开始上课,没有人跟他说,上课流程,可能,大家觉得,识字就能教书。语文课的流程:抄课文到黑板上,学习生字,划分段落,主题思想,写作方...

陈凯歌的《孩子王》——绝美的摄影镜头和失败的叙事
叙事的缺失使得电影更像一个寓言或预言,而被解释为年轻人被骗接受毫无出路的教育。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然探讨了文化、教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陈凯歌在拍摄《孩子王》时想要表达的是,一代人被国家和现实环境所欺骗,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资格。政治教育的缺失并没有带来...

《孩子王》中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剧情?
《孩子王》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其中有很多剧情都让人印象深刻。以下是一些让人感动的剧情:1.电影中讲述了一个插队7年的知青老杆当教师期间发生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他遇到了很多孩子,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到心酸和感动。2.电影中还有一个孩子叫做“小石头”,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自己也患有先天...

可怜的张静初,被蒋雯丽扇耳光后,她的牺牲远比你想得更大
实际上,她利用这笔教育经费在北京补习了一年的美术,并在一年后真的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大专班。她这才告诉了父母真相,只能说这个小姑娘主意实在太大了。1997年,17岁的张静初成为中戏新生。她的演艺之路始于为陈凯歌拍摄《孩子王》、《霸王别姬》,为张艺谋拍摄《红高粱》、《菊豆》,为姜文...

演员谢园去世,做了一辈子丁克,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第二段婚姻是和演员邱悦,由于两人都是演员,能有共同的话题,也能彼此体谅理解,谢园和邱悦似乎遇到了天生注定的另外一半,两人携手20多年的婚姻生活,恩爱有加,被圈内人称为模范夫妻。既然夫妻感情很好,为啥谢园没有生下自己的孩子呢?谢园在访谈中对着主持人很诚恳的说:世界上的人口已经很多了,而...

去读书笔记两篇,500字左右,六年级的,200财富值,书要好一点的。重谢...
这是小说中更深层次的一种变化,从文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的。 当他离开了却说自己轻松了,是指内心的重担放下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肩负责任的,作为一个老师,当他的使命完成了自然是轻松了。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

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在表达什么思想,主演是哪位?
故事片:《孩子王》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 导演:陈凯歌 编剧:阿城 主演:谢园 内容: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十年动乱时期,群山环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学校,师资奇缺。一天,队长把一个在这里插队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学校做"孩子王",当教师。知青们得知消息后,为伙伴有了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