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何为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也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虽然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知识的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理解与掌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16-9=?”时,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妈妈上街买了16个桃子,在路上碰见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个,剩下的给猴弟弟,猴弟弟还有多少个?”让学生列出算式16-9,然后问“怎样计算16-9=?能拿出小棒摆一摆吗?”此时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摆了起来。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汇报的积极性也很高,有的说:“我从16根里先拿走6根,剩10根再拿走3根,最后剩下7根,所以16-9=7。”有的说:“我先摆1捆(即10根)和6根棒,先拿走1捆,给猴哥哥了9个就只拿9根的,多拿了1根,再放回1根加原来的6根就是7根。”另一个学生说“ 16小棒分成1捆和6根,要从6根里拿9根不够拿,还要从1捆里拿再拿3根出来,就是10-3=7。”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朝晖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何为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也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虽然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知识的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理解与掌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16-9=?”时,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妈妈上街买了16个桃子,在路上碰见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个,剩下的给猴弟弟,猴弟弟还有多少个?”让学生列出算式16-9,然后问“怎样计算16-9=?能拿出小棒摆一摆吗?”此时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摆了起来。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汇报的积极性也很高,有的说:“我从16根里先拿走6根,剩10根再拿走3根,最后剩下7根,所以16-9=7。”有的说:“我先摆1捆(即10根)和6根棒,先拿走1捆,给猴哥哥了9个就只拿9根的,多拿了1根,再放回1根加原来的6根就是7根。”另一个学生说“ 16小棒分成1捆和6根,要从6根里拿9根不够拿,还要从1捆里拿再拿3根出来,就是10-3=7。”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朝晖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向来是教师认为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接受起来很困难。几何图形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从认识图形到计算图形,学习的效果总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立体图形,学生能根据想象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不多。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掌握的学生最多在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学得苦,不能举一反三,成绩不理想。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
1、设疑鼓励,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设疑加鼓励是很好的手段之一。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设置疑障,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它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正确与否,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会更大。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抓住教学机会,引导学生随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有时,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3、创设现实情境,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机械重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探究得到的,教师不要提示,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三、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1、日常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他们的阅历尚浅,生活区域较窄。因此,我们落实时尽可能从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中找寻学习的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如在农村初中可以从农家生活生产中寻找素材,产量的计算、土地的测量都是很好的素材。而在城镇初中则可以选择与生活、工作、家庭密切相关的事例。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拉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使他们亲身感受、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再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等问题。
2、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生活化原则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而是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走出封闭的模式,向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开放我们的教学,鼓励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在生活里学习数学知识,由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同时,开放性原则也要求给学生更大更广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保持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和多维的活化状态。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多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实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 时,模仿生活中的转盘摇奖,采用不同的转盘与规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课题。用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素材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动态化原则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信息的摄取。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沉浸于学习氛围中,就必须利用多媒体、实际操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眼动、手动、口动、心动,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了解数学。如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性质时,可先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比较或量出直径所对的任何一个圆周角。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与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证明该性质的真实性。
所以说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实践活动要同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又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享受到动手制作直观模型有助于自己对几何知识理解、观察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物体、合作交流能取长补短等种种快乐,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正是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使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让他们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以,培养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总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有再优秀的老师,有再完备的器材,学生依旧是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游荡。另外,切莫因为实验器材的不充分,使得学生才积攒起来学习兴趣被浇灭,以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真正地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动手操...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培
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
如何在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分析
其次,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四、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促进操作的有效性。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时候不培养动手能力,长大了手都不会动了?
小学生的学习是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新编小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动手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动手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内容是 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一、历史原因与社会导向的导致的偏差。 中国的传统本身就不重视劳动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国曾经是个等级社会,...
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要求学生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那么,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 开展数学活动课的三大作用
1.增加动手操作的能力 经常带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近几年,我们的学生在许多次国际数学综合测试中,计算能力都居于前列,但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排名却比较靠后(《华人如何学习数学》就详细介绍了这一点,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而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数学...
职业规划之培养实践能力
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应该多看、多想、多练。看的多,接触的多,才能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技巧和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