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它们发展各国势力的口号是什么
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是产生在奴隶社会。如奴隶主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就有了哲学的萌芽。夏朝的统治者制造“有夏服(受)天命”(《尚书·召诰》)的神话来巩固统治;商统治者宣称“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商王就是“天子”,百姓要绝对服从,不能违抗;西周统治者也用宗教为自己灭商的合理性作论证:“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界”(《尚书·多士》),也就是说,不是我要灭殷商,而是天不给它。一切都由上天的意志决定。
然而,随着生产斗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力量的显示,也出现了“以德配天”、“重民轻神”和反对上天的无神论思想。如周公提出“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引《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泰誓》),甚至提出“保民”(《尚书·多方》)、“以德配天”等重德、重民的观点,而且提出了神“依人而行”、“吉凶由人”等反对上天的无神论思想。公元前663年,周太史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二年》)公元前780年,周内史叔兴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左传·僖公一六年》)这里,虽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但神要依人而行,决定国家兴亡的是民,不是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由阴阳之气变化造成的,与人事吉凶无关。人事的吉凶在于人的所作所为,不能以为自然界的变异是不祥之兆。
殷周春秋时期,不仅有上述朴素的唯物论哲学,而且也出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周易》中就有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等辩证法。春秋时晋国太史史墨还提出“物生有两”、“各有妃耦(fěi’ǒu)”的辩证观点,并断言“社稷(jì)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是“自古以然”的“天之道”(《左传》昭公三二年)的发展变化观。《孙子兵法》中更有“知彼知己”、“有备无患”、“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奇正转化”等丰富的军事辩证论,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5]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引自百度百科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地图与现在的行政区图相对照,大概地域是:
魏国:在今山西南、河南北和河南中部偏东一带;
赵国:今山西中部、北部以及河北中部和西北部;
燕国:近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京津;
韩国:山西东南、河南西部和部分河南中部地区;
秦国:汉水上游、陕西、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等;
齐国:北至河北中部、南至泰山、西至河南东部;
楚国:湖北、安徽、江苏以南。
春秋五霸原因:任用___为相:注意发展经济,改革内政,开展对外活动,提出...
春秋五霸 都喊着尊王攘夷的口号 发展自己的势力 最初是齐国卿士管仲对想要称霸天下的齐小白提出的
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春秋霸主的相关内容。题文中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对内改革,增强军队训练,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发动战争,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选项中 A符合题意,选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口号是什么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口号是尊王攘夷。一、诸侯争霸的原因: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这是争霸的前提。2、宗法分封制破坏。3、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诸侯争霸的发生重要原因。4、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春秋时期它们发展各国势力的口号是什么
战国七雄形势图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
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及影响
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不过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仅据《春秋》记载,在 242 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 483 次,朝聘盟会 450 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
春秋五霸简介_春秋时期五大诸侯介绍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简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概况
向戌“弭兵”之会是在晋、楚两大国势力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牛牛的天空下 2017-08-17 · TA获得超过...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史背景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强化军事,成为最富强的国家。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干涉其他国家,最终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灭掉北边小国,重新指向中原。宋襄公...
说说春秋五霸以及他们各自的下场
春秋 (前770-前476)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