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史的可信度的问题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明史的可信度高吗

有一定可信度,因为明史主要依据的是明实录,但是因为是清朝修订,必然会有一些内容是维护清朝利益的,比如明史中未曾提及女真部族,另外比如将沈万三之死嫁祸到朱元璋身上,再比如建文帝在明史里是死于宫中大火,但是在民修史书中多认为他流亡海外了,因此才有了后来明成祖时代郑和下西洋。可以将《明史》《罪惟录》《国榷》《明通鉴》《明实录》结合起来了解明朝,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史书,也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一般认为民修明史里面《罪惟录》《国榷》《明通鉴》价值很大。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却只是由一部分编写。
关于历史的可信程度,都不高,后朝编写的正史还好点,如果真正要了解明朝的历史,除了《明史》以外,建议你还看以一些文学著作啊,还有一些野史和杂记什么的。

李自成1644年3月26日入京,3月27日正式入主。
路线如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2],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4],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5]。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李自成覆灭历史: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


关于更多可以看http://baike.baidu.com/view/9761.htm。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李自成的事迹,可以看姚雪垠的《李自成》

任何史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史书,其记载的内容并不是史官一个人说了算的,其中大多数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当权者的干预,比如司马迁被汉武帝处刑,就是因为他说了实话,后来随着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君主对史书的编写的干涉也越来越强化,到了清朝,正如你所说,文字狱就是君主干预史书编辑的最好例证。所以,中国古代的史书,尤其是官方编辑的,其内容应该辩证的看待,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却只是由一部分编写。
关于历史的可信程度,都不高,后朝编写的正史还好点,如果真正要了解明朝的历史,除了《明史》以外,还可以一些文学著作啊,还有一些野史和杂记什么的。

再者满清入关是打着为明朝报仇的旗号,等坐稳了江山就要说明朝的不是了,否则汉族人就要“反清复明”反对他们这些异族人了。所以明史的可信度不宜过高。
这点你可以看一下 孟森心史的《明史讲义》。在开头一章举例论述了很多例子。 《讲义》结构清晰,枝干分明。共二编。第一编总论,分《明史在史学上之地位》与《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两章。第二编各论,为全书主体,分《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与《南明之颠沛》七章,讲相应朝事。章下分节,如第三章《夺门》,下有《正统初政》、《土木之变》、《景泰即位后之守御》、《景泰在位日之功过》、《夺门》、《成化朝政局》、《弘治朝政局》以及《英宪孝三朝之学术》等八节。第五章《万历之荒怠》,分《幼冲之期》、《醉梦之期》、《决裂之期》及《光宗一月之附赘》四节。可见全书条理十分清楚,详略有当。

第一编篇幅极短,但绝非可有可无之文。比如第一章《明史在史学上之地位》,是讨论明史史料的来源与史料是否可信的大问题。读,便知道清修《明史》之不可信,在于清与明本身的关系,“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所以《讲义》凡牵涉明清关系的地方,都参考《实录》及《朝鲜实录》以校核。各论,也以《明史》为本,参考《纪事本末》、《明纪》、《明通鉴》等史料,以校核增补。第二章《明史体例》,比较《明史》体例与历代史不同的地方,知道《表》一门,明有《七卿表》为其创例,《传》一门,《阉党》、《流贼》、《土司》为前史所无。由此也大略可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别之处。所附《明代系统表》,记载历代帝皇,有年号,庙号,谥法,陵名,又有即位之年,享国之数,其一目了然,又有甚于文字。

  诚如我们所知,清代官方与民间史籍的不可靠程度,大约可以排在我国历朝历代包括堂皇二十五史之首了。原因来自于到那时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酷、持续时间最久的文字狱。这种注定要留下恶名并受到历史永久诅咒的文字狱,在顺治皇帝进入山海关以后,便开始初露端倪,在康熙皇帝时期锋芒小试,在雍正皇帝手中头角狰狞,在那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时代登峰造极。因此,“隐恶扬善”便成为这一时期以及后来我国主流知识分子和史学家们的主要工作方式和任务。因此,这些记载中的许多部分都经过了刻意的扭曲与修饰,从而时常显得云遮雾罩,或者怪诞乖张。这种情形反证了大清朝官方史料中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努尔哈赤所在的爱新觉罗系建州女真,曾经受到过大明帝国长时间的优厚待遇和汉族人士的长期帮助。这些历史事实和人物,常常受到大清国权贵们的刻意歪曲和打压。好在漫长的岁月里,累积起来的资料已经够多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不需要很多的一点儿常识,似乎就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大体面貌。
  ————李亚平语
  可以看白话明史:
  http://wenku.baidu.com/view/649bc03a87c24028915fc31b.html

  研究明朝历史看哪些书比较全面?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16763.html

  指出几种最重要的明代史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73259.html

  补充一下:

  1。若是只要了解一个大概:

  吴晗的《明史简述》(中华书局,比较简明);孟森的《明史讲义》(中华书局,文言文写就)都不错。

  2。若是看明史的断代史专著,以下几种可以一读:

  《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编》傅衣凌 主编 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

  《晚明史》(2册)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若是看通俗的普及读物,那个《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还不错;至于现在流行的几种明史读物(梅毅、当年明月等),多应归于“文学作品”一类。

清朝史官的职业道德是历史最低的,涉及到明清有纠纷的部分就完全服务于稳定清朝的统治。例如袁崇焕,被清朝史官描述成了一个可以挽救明朝的英雄,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过他,就会发现袁崇焕很缺乏战略眼光。将他描述成英雄大半是为了凸显明朝的政治腐败。

正史方面,无论那一朝可信性都成疑,因为是后一位皇帝所编,他们会按个人的要求让史官编写以及重写,但野史的可信性亦不高,所以看史书最好是多看不同的史料及民间的一些文学作品,互相比较,才好下结论

要想较清楚地了解明史,可以参看《明实录》!

大明真相01:《明史》到底有没有造假?
《明史》中的可信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些例子揭示了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或矛盾之处。首先,关于李景隆与瞿能之间的错误描述。《明史》中提到李景隆因忌妒瞿能而未让他攻克北京。然而,实际情况中,李景隆的部队已经接近北京,却在另一地点徘徊。这种明显的史料矛盾使得《明史》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相比之...

关于明史的可信度的问题
第一编篇幅极短,但绝非可有可无之文。比如第一章《明史在史学上之地位》,是讨论明史史料的来源与史料是否可信的大问题。读,便知道清修《明史》之不可信,在于清与明本身的关系,“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所以《讲义》凡牵涉明清关系的地方,都参考《实录》...

《明史》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1.文学性高。《明史》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一套史书,家里也买过不同版本的《明史》。整体而言,明史叙事简洁,材料翔实,文笔不错,个人认为,就文笔而言,仅次于前四史。2.成书艰难。《明史》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并充满杀戮。《明史》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了,到清乾隆4...

《明史》、《明实录》和《国榷》三本史书哪本可信度最高?
《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实录》是明朝官方编纂的,《国榷》是明末谈迁私人编纂的。从编纂情况看,可信度存在疑问。《明史》存在清朝官方避讳、遗漏或篡改史实的问题,涉及后金、清朝与南明的战争记载不全面。《明实录》作为明朝官方记载,对于敏感事件如靖难之变、朱允炆结局、明宫“三案”记载不够...

明史可信度
可以看白话明史:http:\/\/wenku.baidu.com\/view\/649bc03a87c24028915fc31b.html 研究明朝历史看哪些书比较全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16763.html 指出几种最重要的明代史籍: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73259.html 补充一下:1。若是只要了解一个大概:吴晗的《明史简述》...

《明史》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明史》的修撰历史非常长,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到乾隆四年(1739)书成刊印,前后四次开馆,五换监修,修撰工作纵贯顺、康、雍、乾四朝,可是说是历代正史里面最难产的一部。而《明史》的修撰又是清代前中期的影响史学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讨论《明史》的修撰对于了解明清学术史和史学发展脉络有...

明史的可信度高吗
有一定可信度,因为明史主要依据的是明实录,但是因为是清朝修订,必然会有一些内容是维护清朝利益的,比如明史中未曾提及女真部族,另外比如将沈万三之死嫁祸到朱元璋身上,再比如建文帝在明史里是死于宫中大火,但是在民修史书中多认为他流亡海外了,因此才有了后来明成祖时代郑和下西洋。可以将《明史》...

明史可信度怎么样
关于历史的可信程度,都不高,后朝编写的正史还好点,如果真正要了解明朝的历史,除了《明史》以外,建议你还看以一些文学著作啊,还有一些野史和杂记什么的。李自成1644年3月26日入京,3月27日正式入主。路线如下: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

清修《明史》,真的没有可信度么
后朝修前朝的书可信度很差

明史记可信度多好?土木堡事件真是王振的错?文官集团乐了
清朝明史的可信度有多高?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四月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也就是说,明史是清朝文官所编写。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史记》之外,其余大多数正史的记载,都是这个朝代灭亡后,另一个朝代继承前朝国祚之后所编写的。而这些为前朝编写这些书的时候,往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