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有5国频繁迁都,有哪2国却不迁都?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战国七雄中关东六国的国都……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6国都在崤山的东部,又称为关东六国,故请LZ自己看吧:
  一、秦国
  (1)雍(今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时间:前419年
  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
  2)向东扩张
  (2)泾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时间:前383年
  迁都原因: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直接对付魏国
  (3)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时间:前350年
  迁都原因: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

  二、楚国
  (1)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陈(河南淮阳)
  时间:前278年
  迁都原因: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
  (2)陈→巨阳(今安徽阜阳北)
  时间:前253年
  (3)巨阳→寿春(今安徽寿县)
  时间:前241年
  迁都原因:与迁都巨阳的原因均是受秦国威胁

  三、赵国
  (1)晋阳(今太原西南)→中牟
  时间:前423年
  迁都原因:内乱
  (2)中牟→邯郸
  时间:前386年
  迁都原因:1)内乱;
  2)邯郸的地理位置使赵国便于向华北平原发展

  四、魏国
  (1)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开封)
  时间:前361年
  迁都原因:1)受秦军威胁
  2)魏国国土呈东西广而南北窄的哑铃状,西部国土缺乏战略纵深,东部的大梁则便于向中原发展

  五、韩国
  (1)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时间:前416年
  迁都原因:打下东扩基础
  (2)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县)
  时间:韩景侯时期(公元前408~400年在位)
  迁都原因:与楚争颍汝之地、为并郑做准备
  (3)阳翟→郑(今河南新郑)
  时间:前375年
  迁都原因:灭亡郑国

  六、燕国
  (1)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时间: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1~前279)
  迁都原因:为南防齐、赵兼并,西御强秦威胁,需在靠近齐、赵边境和西依太行山的西南边界修建军事、政治重镇

  注:
  1.泾阳与栎阳具有陪都与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是秦国国君暂居之地,而宗庙重器则仍留雍都,于是我们见到传统观点认为前350年秦国是从雍迁至咸阳。
  2.赵都中牟位置尚有争议。
  3.魏国迁都时间与《资治通鉴》中所记不同。《资治通鉴》载公元前340年魏惠王惧秦迁都大梁。但安邑在前352年有降秦的记录,虽然后来好像被魏国收回,但已足以证明魏国迁都是在前352年以前。
  4.从韩氏成为晋卿至韩灭郑,其都城共迁过5次,但前2次是在韩还未成为诸侯前,故不计入内。
  5.据《水经注·易水》载,在燕昭王之前,燕文公曾徙都于易。然而此事并不见于其他先秦史籍。
  6.关于燕下都武阳城的资料,都是来自网上的。可能是因为其考古发现较晚,目前手里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没有标出燕下都武阳,《战国史》(杨宽)也没提到燕昭王兴建下都的事情。网上虽有相关资料,但是也并没有说这是迁都。但我认为燕昭王已把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都迁到了此地,实质上就相当于迁都了。
  7.齐国一直定都临淄,没迁过都。

第一,丹阳迁都郢都。是楚国初期扩张需要。
前面一个国王被灭了,后面一个国王上位肯定是比前面要来的更兴旺的。这个时候看前面一个国王定都的城市不满意,那么他就要自己寻找一个更合适的。
所以就要迁都,选择一个他认为更合适的地方,这样他才能够大展手脚。

第二,就是为了逃命。
出去第一次是初期扩张需要,后期几乎都是逃命和逃难。所以,楚国多次迁都,这才最多的一个原因。
比如说楚昭王在位期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只能够保命所以外逃迁都于“鄀”。过了几年,楚昭王又得逃,所以又迁都“鄢郢”。
再者,比如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在位期间,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没有办法,只能够收拾行囊,起来逃命,所以迁都“陈郢”。楚考烈王为了躲避秦国,在公元前253年迁都矩阳,到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寿春。

总结历史来看,楚国曾经被攻破了两次国都,为了逃难,先后迁都4~5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虽然楚国是当时疆域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是在战国时期,其实楚国的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了,也没有能力称霸于诸侯。

所以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就只能频繁地迁都。其实在战国时期,除了燕国因为山戎入侵也曾经多次迁都之外,其他的5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很稳定的。

自古以来,迁都都不是一件小事。

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中心所在,迁都之举关系重大,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

而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迁都却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战国七雄中有6国都曾频繁迁都,这些诸侯国难道不知道迁都的影响吗?

当然知道,但是他们频繁迁都是有原因,有些诸侯的迁都是有所图谋,而有些诸侯的迁都则是被逼无奈。


既然战国七雄中5国都曾频繁迁都,这样一看还有2个例外的诸侯国,那么是哪国呢,是齐国和燕国,齐国从姜太公时期的都城就是临淄,只不过姜太公时期此地被称为营丘。

那么齐国为何那么稳,鲜有迁都之事呢?这是因为齐国实行的是“五都”制,临淄为五都之首,也是齐国宗室所在之地。

燕国的国都在蓟城,在我们印象中似乎也没有频繁迁都。

本篇我就来和您聊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迁都的事。

(一)秦国九次迁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说白了就是秦国一步步崛起,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当然也是战国七雄中迁都次数最多的诸侯国,曾迁都9次,最终定都咸阳。

秦国最早的国都在西垂,之后迁往秦邑,这两个都城的位置在今天的甘肃省内,之后迁往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这些则全都在今天的陕西省内。


那张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我们会发现秦国都城从西垂到栎阳,那是一路东迁,其意图自然不言而喻,是为了向华夏文明圈靠拢,雍城之后的迁都,是为了摆脱国内旧贵族的势力,进而为改革变法做准备,当然秦国迁都的终极目的,是图谋中原。

那么从栎阳到咸阳为何又向西迁移了呢?这是因为栎阳太靠东了,并且随着秦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小小的栎阳对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羁绊的反作用,最终在咸阳之地打造了一座新城,咸阳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的国都。

(二)韩赵魏三国的迁都。

三家分晋,韩赵魏始称诸侯,魏国最初的封邑在安邑,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内,之后迁往了洹水,位于现在的河北省内,最后定都大梁,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内。

韩国最初的封邑在平阳,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内,后来立国之后定都阳翟,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内,后来灭了郑国,迁都新郑,亦位于河南省内。

赵国最初的封邑在晋阳,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内,后来立国此地被定为国都,之后迁往中牟,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内,最后迁都邯郸,位于现在的河北省内。


由此可见,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统称三晋,最初的封邑都在山西,山西的简称晋,和此亦有渊源,通过韩赵魏三国的迁都,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迁都路径很相似,那就是向南,向东。

向南的意图也是为了向中原腹地靠拢,认为都城南迁可以更方便抢地盘,而向东则是因为位于西方的秦国逐渐强大,压力山大。

(三)楚国的七次迁都。

楚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在迁都的次数上,那也是不甘落后,在我们的印象中,楚国似乎只有郢都一个国都,其实不然,它曾迁都七次。

楚国最早的都城在丹阳,之后迁往郢都、鄀都、鄢都,而在鄀都、鄢都立都的时间很短,之后不知何故,皆迁回了郢都,而郢都就成为了楚国立都最为悠久的,有400余年,而这些国都的位置全在今天的湖北省内。


后来,楚国的国都郢都被白起攻破之后,就迁往了江陵,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内,之后又迁往陈,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内,最后迁都寿春,亦位于安徽省内。

由此可见楚国前面几次迁都,应该是临时性的战略转移,但是后几次则属于大逃亡,根据楚国迁都的路线,那是一路向东,这当然和秦国的步步紧逼有关,其实也是属于被迫之举。

(四)燕国没有迁都?

其实燕国也曾迁都,只不过它的迁都很早,大概在公元前7世纪时,燕国一路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当吞并了蓟国后,建都于蓟,此地位于现在的北京市内。


燕国以蓟城为都,也历经了几百年的时间,直到燕国最后一任君主燕王喜时期,燕国的都城蓟城被秦国攻破,随后迁都辽东。

(五)齐国的五都制。

齐国的国都是临淄,位于现在的山东淄博,此地也是齐国被公认的唯一国都,其实齐国在历史上也曾迁都,是在齐胡公时把国都从临淄迁到了薄姑,此地也位于现在的淄博,不过齐国在此立都的时间很短,后来田氏代齐之后,又把国都迁回了临淄,直到齐国灭亡。

此外,齐国的政策实行的是“五都制”,这五都分别是临淄、即墨、莒、阿、平陆,如果把临淄之外的四都做个定位的话,那就是相当于陪都,齐国的这五个都城也是齐国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齐湣王时期齐国的国都临淄被乐毅攻破,齐国差点灭亡,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孤城,也正是凭借着这两座城池的坚固和粮草的充足,田单最终以这两都为基础,展开了绝地大反攻。

当然,也有人认为,齐国的五都制,其实就是类似于秦国后来实行的郡县制,并不能算作国都,这种论点也是有道理的,不过根据即墨和莒的建造规模和防御水平来说,应该是仅次于临淄的,似乎是陪都的可能性更大。

战国七雄中有5国曾频繁迁都,为何齐国和燕国这2国那么稳,鲜有迁都之事?其实归根究底,这和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有很大关系。

我们先说说齐国,齐国东靠大海,有鱼盐之利,齐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富有,并且地处平原,并不具备地理优势,只能靠城墙的坚固构筑防线,而建造一座坚城在当时并不容易,既然建好有岂会轻易放弃呢。


而燕国地理位置也是齐国也差不多,不过燕国远远要比齐国穷,苦心经营的城池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

此外这两个诸侯国都远离中原战争的核心地带,又远离一路东进的秦国,这也就导致了受到秦国压迫而迁都的事情比较少,背后又无路可退,西进又无野心,自然不会频繁迁都。



齐国和燕国从来没有迁都,齐国不迁都是因为它地处平原,没有地势险要的地方可以防守,所以只能加固城池抵御外敌的入侵,但是建设一座新的城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一直没有迁都;燕国的地理环境和齐国相似,并且燕国的国力较差,根本没有实力去修建新的城池。

这两个国家是齐国和燕国。由于地理原因,齐国防御力弱,只能加强城防,迁都成本十分巨大。而燕国则是由于财政问题,迁都需要耗费庞大的财力,对燕国来说负担过大。

战国七雄中有5国频繁迁都,有哪2国却不迁都?
既然战国七雄中5国都曾频繁迁都,这样一看还有2个例外的诸侯国,那么是哪国呢,是齐国和燕国,齐国从姜太公时期的都城就是临淄,只不过姜太公时期此地被称为营丘。那么齐国为何那么稳,鲜有迁都之事呢?这是因为齐国实行的是“五都”制,临淄为五都之首,也是齐国宗室所在之地。燕国的国都...

战国七雄中关东六国的国都……
五、韩国 (1)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时间:前416年 迁都原因:打下东扩基础 (2)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县)时间:韩景侯时期(公元前408~400年在位)迁都原因:与楚争颍汝之地、为并郑做准备 (3)阳翟→郑(今河南新郑)时间:前375年 迁都原因:灭亡郑国 六、燕国 (...

战国七雄都城是哪,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战国七雄就是指战国晚期华夏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这些诸侯国大多是跟随周朝建立分封后开始存在的,只不过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齐国、燕国,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国、楚国。 接下来聊一聊战国七雄曾经的都城在哪里?他们的都城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一、...

战国七雄国都变迁,楚国7个都城,楚国为什么喜欢迁都?
一、楚国的早期迁都:楚国在其早期历史中,由于扩张的需要,国王们经常寻求更适宜的都城。新国王上台后,常因不满意前任选择的都城而决定迁都,以寻找更合适的发展基地。二、逃命与避难导致的迁都:在楚国的后期,多次迁都几乎都与逃命或避难有关。例如,楚昭王在位期间,面对吴王阖闾的攻击,郢都被破,昭...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
接下来盘最南边的楚国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分封的子爵国,由于战争和地理的原因它频繁曾迁都,是战国七雄中都城最多的国家,而且都城到底在哪里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这里土鳖君就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楚都。它的第一个国都是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曾发掘出春秋中...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国都在哪?
2、春秋时期,共有五个国家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实际称霸的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随着战争和吞并,最后剩下七个最为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分别为: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秦国。 4、战国七雄灭亡时间:公元前230年...

战国七雄国都变迁,楚国7个都城,楚国为什么喜欢迁都?
2. 楚国的首次都城迁移,从丹阳到郢都,并非因战败,而是基于国家扩张和战略布局的考量。3. 郢都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楚国经济的繁荣,也增强了军事力量,对国家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4. 在楚昭王时期,楚国都城郢都被吴王阖闾攻陷,这次迁都是由于战争的失败,导致楚昭王出逃,都城失守。5. 公元前...

春秋战国,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5.魏国——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6.楚国——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7.燕国——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

早期战国7雄各有多少座城池?各国主要城池有哪些?
齐国是周代东方第一大国,春秋战国时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临淄作为其都城,历史上极为繁荣。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门。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并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2、楚国郢 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200年时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有迁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国,曾经定都安邑,后来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再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在定都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