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口大爆炸,为什么会成了中国的杀手锏呢?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100多年前,中国发生什么自然灾难,导致东北人口差点灭绝?

当时是因为一场鼠疫,导致了东北的人死亡人数超过了6万那么多,差点就导致东北人口灭绝了,这个是比当时战争更可怕的自然灾难。


这场自然灾难是由几个捕杀旱獭的外国人带来的,而当时没有治疗技术,所以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鼠疫就是一种外来疾病,它在中国也称为黑死症,就那个时候外国人带来这种病之后,由于中国还没有一些成熟的技术,所以在短短6个月之内,东北死亡人数就超过了6万,而且当时日本以保护侨民的名义阻止一些医生去救当时的东北人民,导致损失很大,当时东北的人民叫苦连天,生灵涂炭,很多人家破人亡,但是却没有去救他们,想想都心酸,都流泪呀!

当时出现了一名医生叫伍连德,他从国外专门跑回中国来拯救东北人民。伍连德非常的有爱国之心,他知道中国人民在遭受这个灾难的时候,立刻从外面回到中国,拯救了当时的东北人民,有获得“鼠疫斗士”的称号,但是后来日本人知道了他之后,就对威胁他,炸了他所在的公寓,不得已,伍连德回到了马来西亚,但是,他已经很强大了,他已经成功制止了鼠疫的发展,成功拯救了东北的人民。

这场鼠疫差点导致东北的人口就这样灭绝,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比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而正是这场鼠疫,让我们见证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和团结之心。

在人类灾难史上,瘟疫始终是威胁人类生存的第一大杀手,而在诸多瘟疫排名中,14世纪欧洲发生的黑死病最为恐怖,有学者统计,在1348-1350年的三年时间里,黑死病带走欧洲三千万人口,此后三百年更是肆虐蹂躏欧洲,将近一半的欧洲人口因黑死病而丧生,由此可见黑死病的厉害之处。
对于我们来说,黑死病好像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其实黑死病就是我们熟知的鼠疫,感染黑死病的人,患者皮肤上会出现很多黑斑,因此,欧洲人管这种瘟疫叫“黑死病”,我们称其为鼠疫。
根据资料显示,黑死病很可能是沿着中国与西方的贸易路线传到中东,再传到欧洲的,在1346年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时,由于久攻不下,就用抛石机将感染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入城内,这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细菌战,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鼠疫对两三百年后的中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644年李自成的魔幻东征之路,从西安打到北京只用一个半月?1644年大概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风云诡异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面农民起义出身的李自成称帝建国号“大顺”,张献忠则在四川定年号为“大顺”,而在东北的新皇帝则定年号为“顺治”,如果算上年初还没有自杀的崇祯皇帝,中国同时出现了四位皇帝,而且三位都想要“顺”。
尽管从后世的上帝视角来看,取代明朝的会是关外的满洲政权,实际上这是有失偏颇的,明朝的强大实力让满洲的统治者认为不可驾驭,当时满洲的一代雄主皇太极暴毙,他的继任者顺治皇帝当时只有六岁,估计就是满洲人自己都没有问鼎中原的计划。
当时最被给予厚望的人应该是李自成,李自成是坚决的反明农民起义将领,在他的十几年起义生涯中,虽然备受打压,最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八骑,但是他都顽强的挺了过来,并且在1643年攻破潼关,打败宿敌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气势正旺。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大有要大干一场的趋势,二月初二,闯军开始东征。李自成的军事能力是相当差劲的,在其戎马一生当中,鲜有胜绩,出兵仅仅半个月就遭遇宁武关守官总兵周遇吉的抵抗,当时周遇吉手下不过几千兵,而李自成则是几十万大军,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对决。
让人震惊的是,双方大战十余日,李自成还没有拿下宁武关,最后不得已采取人海战术,付出上万人的代价,一直到三月初一才拿下宁武,守官总兵周遇吉战死沙场。这一场仗直接将李自成两年来攒下的自信全部打垮,当时李自成就已经萌生退意。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李自成还没有来得及撤退,闯军收到了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的降表,于是李自成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继续东征。
估计翻开历史,很少会发现,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竟然是以这样摧枯拉朽的方式打到北京,从宁武关出发之后,往往李自成还没有到达的地方,降表就已经来了,所到之处,没到之处,全是投降的消息。
三月十五日抵达居庸关,让人想不到的是,被崇祯勤王召来的唐通,也在阵前投降给李自成,而诺大的北京城,更是一天之内就打开城门投降,可以说,从宁武关之后,李自成以气势就赢得了战争。
对于李自成东征这一个半月的历史,实在充满了太多的魔幻,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人产生怀疑,明朝怎么会这样不堪一击,明朝的士兵真的这样怂,望风而降?
如果人们一味的从政治军事史中寻找原因,估计很难发现那一场发生在明朝末年的鼠疫,很多历史学家后来证明发生在明朝末年的瘟疫就是鼠疫,鼠疫的肆虐横行,很可能是明朝官军不堪一击的根本原因。
鼠疫是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老鼠也能灭国?历史学者曹树基根据明朝末年华北一带的地方志以及明代人的一些记录得出,在1997年的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引发历史学界的极大震动。
2006年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人们称这场大疫为“疙瘩瘟”,感染者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咳嗽、吐血,早期感染鼠疫者大多是通过跳蚤传播的腺鼠疫,鼠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并且快速肿大,通常在两到四天内达到高峰,在三到五天内死亡。
相对于腺鼠疫来说,肺鼠疫感染更为可怕,它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感染,患者感染后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状况,严重者两到三天就会休克死亡。
这场鼠疫中,两种鼠疫都存在,甚至交叉感染的状况,腺鼠疫经常在爆发后转化为鼠疫,因此,极难控制。
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明朝当局对鼠疫的忽视,因为鼠疫大多是来自草原上生活的老鼠,而明朝在推翻元朝之后,经常性采取闭关的策略,大大减少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这就使得明朝中期以后的统治者始终对鼠疫不够重视。
而到了万历年间,由于人口的增加,农民开始对草原进行开垦,使得人与草原鼠接触的机会增多,使得鼠疫开始逐渐爆发,刚开始是个例,后来渐成规模。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 门不起者”。
明末大瘟疫实际上早在崇祯六年时就已经在山西爆发,一直到河北,传入北京时,正是崇祯十六年(1644年),明朝被推翻的前一年。
根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京畿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台湾明史专家邱仲麟在《明代北京的瘟疫及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的文章中写道,在1643年时,北京已经开始大规模爆发瘟疫,几十万北京人死于这场瘟疫。
到1644年,则演变为:“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由此可见,随着鼠疫的蔓延,官兵也未能幸免,明朝的整个国防系统都陷入瘫痪,这也是为何,李自成东征之时,大批明朝官兵投降,实际上已是迫不得已,毫无战斗力,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在接收城池之后,不率领明朝降军继续作战的原因。
虽然明朝已是强弩之末,深处内忧外患之下,但是这场鼠疫的爆发的确让不堪负重的明王朝最终被压塌。
历史的惊人相似,明朝末年爆发的鼠疫,在清朝末年再次上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被推翻,276年国祚;而清朝自皇太极1636年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仪退位,也正好是276年国祚。
而更为相似的是,明朝灭亡时的鼠疫,在清朝被推翻的时候也正好上演,1910-1911年,清朝东北地区爆发大规模肺鼠疫,被称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鼠疫,从东北爆发后,波及整个华北地区。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场鼠疫以“洪荒之力”爆发,来势汹汹,结果却是仅造成六万人死亡,八个月内被成果消灭,实在是令人惊讶,此时距离1912年2月溥仪宣布退位,只有10个月。
我们现在就来回顾一下这场鼠疫的历程。
晚清时期,迫于日俄对东北虎视眈眈的国际形势,一改清初时期的禁止开发东北形势,开始鼓励人口向东北移民,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闯关东”人口迁移现象明显增加,大量的人口对土地进行开垦,极大的改变了原来的东北自然环境,跟明朝晚期时的山西开发颇有相似之处。
东北地区是重要的皮毛生产地,女真时期还是渔猎民族,打猎本身就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活方式,然而随着人口涌入,猎人数量也加大,可能以前的猎人喜欢捕貂,但是在貂减少的情况下,只能捕一些其他有皮毛的动物,比如旱獭(土拨鼠),作为草原鼠的一种,身上携带鼠疫病菌。
一些移民过来的猎人,由于无法分辨哪种旱獭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或者是在利益的趋势下,不管什么样旱獭都去狩猎,导致缺乏鼠疫常识的猎人将鼠疫带回到城镇,有的时候,不止是留下獭皮,甚至还会吃獭肉,不知道具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1910年10月12日,在满洲里的一个小镇上,确诊第一名鼠疫患者,此后开始爆发,出现大面积感染鼠疫患者,然而当时正处于春节前夕,东北地区又有很多京畿及山东地区的商人或者工人回乡,鼠疫沿着铁路开始扩散,鼠疫“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绝之势蔓延开来”。
经过统计,这场鼠疫导致死亡人口接近六万余人。
鼠疫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清末东北鼠疫被成功控制?在正常的史观中,人们都认为1910年前后的清政府应该已经行将就木,没有任何的政治号召力,然而在这场鼠疫防控中,清政府还是交出一份很好的答卷。
当时的东北已经是日俄争夺的势力范围,日俄两国都想趁机夺取防疫之权,进而鲸吞东北,清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积极进行防疫。
清政府首先是将东北作为疫区进行隔离,在12月13日下令在山海关一带,严防鼠疫传入关内,其次是让中央各部积极配合当时东三省总督锡良,将全部精力用于防治鼠疫上。
尤其是在经济上,尽管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仍然拨出一部分白银用作防疫经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同银行借款专项用于防疫。
在医疗手段上,由于中国传统医学在疫情防治上没有太大作为,清政府转而启用西医,聘留洋医学博士伍连德为防疫处总医官。
伍连德主持防疫期间,采取了一些至今都极有借鉴意义的手段,比如管制交通,病患隔离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死者尸体采取火化的政策,更是展现出当时中国人对控制鼠疫的决心。
伍连德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很快取得效果,感染人数开始减少,到1911年4月24日,东三省鼠疫全部清除,清政府取得了防治鼠疫的最终胜利。
尽管在第二年,清政府就宣告倒台,但是在这场鼠疫中,清政府雷厉风行,以大局为重的观念,还是将这场世纪大鼠疫给控制住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鼠疫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如今人们却纷纷对“恶贯满盈”的清政府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点赞?
相当多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当时明政府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没有精力去控制疫情,其实在我看来,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未必比明朝好哪去!
晚清时期面对的局面更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从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部环境中,天灾人祸不断,各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然而都没有推翻清朝统治,想来也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比如1876-1878年华北地区发生两百年不遇的旱灾,受灾人数多达千万,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采取一系列非常手段,最终成功治理了这场灾难,其中很多措施至今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李鸿章为募集救灾钱粮,公开出售政府官职,这在近代历史上是难以想象的。
相比于清朝应对灾难的措施,以崇祯为首的明朝政府始终是没有意识到治国的根本在于“以民为本”,前方战事吃紧,于是加紧对社会摊派苛捐杂税,激起更大的民变,灾害只能更进一步加深,战事扩大之后,再次强征苛捐杂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无法收拾。
我始终相信,最后能够打垮人类的,从来都不是病毒,而是愚昧!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诟病良多,但是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上,始终是积极应对,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东北,一般就是指东北地区,也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这四个省份一起构成的区域。

历史上东北,如在宋朝时候,是渔猎民族女真族与其他游牧民族的活动之地。在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了北宋,之后又被蒙古所灭掉。

在清朝时候,伴随着清军入关,东北也属于中国的领土范围。在清朝初年,由于满族人口稀少,入主中原的清朝皇族发现大量满族人进驻中原,使他们起家的龙脉之地无人居住,变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广袤土地。

为了发展老家龙脉之地的防务与恢复经济,当时清朝朝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只要移民到东北的,都免费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种子和耕牛。这也是顺治皇帝在辅助大臣多尔衮的辅佐下,也延续了大清祖先们开垦土地的做法,只不过,他采取了相对文明的“招垦”政策。

只不过到了康熙时候,看到去东北开垦土地的汉人影响了对龙脉之地的统治,担心自己大本营也被汉族人占领,于是对东北实施封禁政策,不允许流民入境内。

但无论是清政府怎么费尽苦心,也遮挡不了北方贫穷农民到山海关以东广袤土地开垦农耕的热潮,之后在三百多年时间内,“逛关东”的移民潮也成了持续时间最长与人数最多的汉族人移民到东北的运动。

由于大量汉族人移民到东北地带,使东北由满人也逐渐变为汉族人占据的地盘。

在晚清末年,沙俄与日本侵略东北时候,捍卫东北土地主权的,也就是一个字——人,而且很多都是汉人。

当时,迫使清政府开放东北满人“龙兴之地”的,也还是沙俄入侵的压力。从十七世纪开始,沙俄不断侵蚀大清帝国的领土,先后占领了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之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俄战争中,又占领了如甘肃省面积大小的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的43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现在一个甘肃省面积大小)。

面对沙俄势力的庞大,清政府也只能实现“移民兴边”,组织沙俄势力侵蚀中国东北一带。如1860年,咸丰皇帝在临死前最后一年决定开放东北,这样,北方的汉人可以大量迁移到东北。

在东北土地上不断飙涨的中国人口,也成为日俄两国瓜分中国东北的巨大障碍。虽然在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处心积虑想要彻底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但也是无法阻止东北汉族人口增长的数量。

这样,以人口的巨大优势,守住了东北,使东北属于中华民族的。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人口是中华民族能够守住东北的杀手锏。



孱弱的大清帝国和张作霖等民国枭雄,最终通过大规模放开东北移民,在无力与俄国和日本进行战争角力的基础上,最终却以巨大的人口优势,牢牢守卫住了东北。

一、近代沙俄盯上东北的肥沃土地


从十七世纪开始,俄国人开始不断东进侵蚀大清帝国——在此前相继割走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后,1860年,看到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沙俄帝国趁着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之际,以帮助调停为名,割走了中国在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的43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现在一个甘肃省面积大小)。

看到沙俄帝国对整个大清和东北野心勃勃,此时,署理黑龙江将军的汉军镶红旗人特普钦比较有战略眼光,一面整军备战,一面向清廷提出了开放东北、招募民众前往屯垦的奏疏,以求通过“移民实边”(之前,东北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一直是封闭的,不准百姓进入),来阻止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蚕食。咸丰皇帝在临死前一年的1860年,决定开放东北。

至此,实施了整整192年禁闭令(1668-1860)的东北,正式开禁了。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觊觎

由于放开移民限制,东北三省人口从1771年的不足80万人,暴涨到了1894年的约600万人。此时,中华民族的另一个心腹要害:日本,也盯上了东北。其实,更准确地说,日本侵华之心,古已有之。 早从唐朝开始,他们就一直计划以朝鲜和东北作为跳板,进而入侵整个中国。明朝,还有中国帮着朝鲜击败入侵的丰臣秀吉。

1894年,甲午战争中(1894-1895),日本侵占朝鲜,并攻灭北洋海军、攻入了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面对俄国和日本这两大野心勃勃、试图侵吞东北、进而灭亡中国的心腹要害,大清帝国最终决定加大向东北的移民步伐,以计划用人民的汪洋大海,来阻挡侵略者前进的步伐。在清廷的大力鼓励下,从1894年到1908年的14年间,东北地区人口从600万人飙涨到了1910万人,除去人口自然增长外,这14年间东北的移民人口高达1150万人,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60%。

北洋政府时期,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工农业高速发展的东北吸引下,清朝灭亡后,关内人民掀起了向东北移民的第二次狂潮,到了九一八事变前夕的193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当时的人口飞速发展到了2736万人。

日本面对整个东北多达2700多万的中国人口,尽管此前击败了沙皇俄国,后续又抵挡住了来自苏联的攻势,但已经难以一口吞下东北地区。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了整个东北。1932年,日本在东北发起成立了伪满洲国,并扶持清朝逊帝溥仪担任了伪满洲国皇帝。为了达到彻底吞并东北、“反客为主”的目的,1936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向中国东北“二十年百万移民”方案,并将其列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但最终的效果很不理想。

▲日本侵略进入中国东北的所谓“开拓团”成员

即使在被日本全面控制的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的中国人口仍然不断飙涨。

从1940-1945的五年多时间,在日本人的默许下,从山海关内涌入东北的中国人口不断飙涨,形成了关内第三次移民东北的高潮,从而使得在东北三省的中国人,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前夕,达到了4000万人之多。

尽管日本人处心积虑想要彻底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但不断汹涌进入东北的中国人,以及庞大人口基数所衍生的人口增长,使得东北不断滚成一个中国人的地盘,最终成为日本无法吞下中国东北的巨大人口存在。



国家统计局消息,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1723万)减少200万人。

这是自1962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的最低点。

1帝国的第一宝藏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字:人。

1644年,在带领十多万清军和几十万家属庄丁、汉人奴仆南下攻入山海关后,人口稀少的满人马上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他们赖以起家的龙兴之地——东北,此时随着满人主体的南下入关,竟然变成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广袤大地。

人,是帝国的第一生产力。

满族向来人口稀少,眼看东北这一战略根本,随着满族的整体南迁变成了空虚之地,为了巩固东北防务和恢复经济,顺治十年(1653年),还在与南明各支军队鏖战的清廷,向全国发出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并宣布谁要是能招揽百人以上移民到东北的,就“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天下竟有这么好的事?不仅如此,清廷还宣布对于所招揽的移民,免费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种子和耕牛。当然,相比以前,这还是比较文明的做法。在此前,后金创始人,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经针对满族人口太少恨恨地说:

“常恨民少!”“财者,人所致也。”

为了往后金(东北)输送人口,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不惜接连向朝鲜和明朝发起大规模战争,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掳掠人口到东北充当农奴进行耕作生产,然后让农奴再生农奴,给满人做永世的奴隶——作为对爷爷努尔哈赤和老爸皇太极施行政策的继承人,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的辅佐下,也延续了祖先们的做法,只不过,他采取了相对文明的“招垦”政策。

从1653年到1668年,清廷在东北的开放移民政策在持续了15年之后,戛然而止。1668年,这一年是康熙七年。

考虑到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以及超级硬汉郑成功都已经在几年前病逝,放眼全国,已经难以再有对手能威胁到清廷的后方大本营;而东北作为满人的龙兴之地,眼下却涌入了大量的汉人,影响了对祖宗发祥之地的统治,于是这一年,康熙皇帝下令,正式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

清廷煞费苦心,但“闯关东”的移民潮,已经无法阻挡。“闯关东”——到山海关以东的广袤东北大地去,即将成为此后三百多年间,中国大地上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移民运动。

▲闯关东

2尽管清廷百般不情愿汉人移民进入东北,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日后300多年间,就是这股汹涌澎湃的“闯关东”移民潮,将协助大清帝国和中华民族,抗御来自俄国与日本的侵蚀与侵略。

因为能保家卫国的,也只有一个字:人。

从1668年开始到1859年,近两百年间,清廷一直倾力试图阻止汉人移民进入东北,但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的大清帝国,面对山海关以内的关内地区人多地少的局面,已经无法阻止人民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大潮。

此时,在经历明末清初的大规模战乱后,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朝当时人口统计已达1.0275亿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人口突破2亿大关,达到了2.08095796亿人;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此时清朝人口已达3.98942036亿人,逼近4亿大关。短短八十年间,帝国人口暴涨近400%。

对于这种人口急速的大爆炸,雍正皇帝就曾经忧心忡忡地说:“户口日繁,而地止有此数。”

▲雍正。

人口大爆炸,内地没有土地了,那人口自然会往边疆流动。从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后,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南方人民,就开始不断南迁进入东南亚一带;而在北方地区,在明末清初的大规模战乱后,尽管清廷多次颁发禁令,但“闯关东”的移民大潮也已无法阻挡人民的脚步。

在这种“南下北上”的移民大潮中,中国庞大的人口池开始向外涌溢。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廷当时统计整个吉林省的人口只有44656人,另外统计黑龙江的人口为35284人,加上人口相对较多的辽宁地区,当时整个东北的人口还不到80万人。但到了1820年,仅仅吉林、辽宁两地的人口统计就达到了217万人。人太多了,太多了就容易造反。

考虑到四川、湖北等地的白莲教起义(1796年—1804年),以及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捻军起义(1853年——1868年)等群体性运动背后都有帝国人口爆炸,造成人民无以为生等本质性问题,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最终决定正式开放东北,让寻找耕地和生计的人民自己用脚投票,从此,“闯关东”一发不可收拾,人民:“如怒潮一般涌到满洲去。”

3但开放东北这一满人的“龙兴之地”,清廷还有一个迫不得已的“苦衷”。

从十七世纪开始,作为中国此后400年间两大心腹巨害之一,俄国人开始不断东进侵蚀大清帝国——在此前相继割走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后,1860年,看到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沙俄帝国趁着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之际,再次向大清帝国“开刀”,割走了中国在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的43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现在一个甘肃省面积大小)。

看到沙俄帝国对整个大清和东北野心勃勃,此时,署理黑龙江将军的汉军镶红旗人特普钦(1801-1887)一方面整军备战,另一方面向清廷提出了开放东北、招募民众前往屯垦的奏疏,以求通过“移民实边”,来阻止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蚕食。最终,咸丰皇帝在临死前一年的1860年,决定开放东北。至此,实施了整整192年禁闭令(1668-1860)的东北,正式开禁了。

由于放开移民限制,东北三省人口从1771年的不足80万人,暴涨到了1894年的约600万人。

▲咸丰皇帝(1831-1861)在临死前,解除了向东北的移民封禁

此时,中华民族的另一个心腹要害:日本,也盯上了东北。对于日本来说,早从唐朝开始,他们就一直计划以朝鲜和东北作为跳板,进而入侵整个中国。为此,日本自古至今,不惜发动多次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倭国(日本)试图入侵朝鲜,随后与唐朝、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展开激战,最终被唐朝与新罗联军击败。

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指挥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并计划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为此明朝通过六年奋战,最终在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中击败丰臣秀吉,挫败了日本人的入侵意图。

历史转眼到了1894年,最终在甲午战争中(1894-1895),日本人卷土重来,一举侵占朝鲜,并攻灭北洋海军、击败淮军,攻入了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面对俄国和日本这两大野心勃勃、试图侵吞东北、进而灭亡中国的心腹要害,大清帝国最终决定加大向东北的移民步伐,以计划用人民的汪洋大海,来阻挡侵略者前进的步伐。

在清廷的大力鼓励下,从1894年到1908年的14年间,东北地区人口从600万人飙涨到了1910万人,除去人口自然增长外,这14年间东北的移民人口高达1150万人,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60%。

4想当初1644年,大清帝国南下入关争夺汉人天下,但到了两百多年后的1894年,人口稀少的满人反过来,不得不依靠着汉人强大的移民狂潮,来帮助驻扎和守护东北。

1904至1905年,围绕着瓜分中国的矛盾日益激化,日本和俄国在东北土地上展开了日俄战争,最终日本战胜老牌强国沙俄,得到了独霸东北的超级机遇。

尽管如此,清廷的“移民实边”巩固东北政策也在不断推进,而在东北土地上不断飙涨的中国人口,也成了俄日两国瓜分中国东北的巨大障碍。

前面说过,1895年甲午战争后山海关以南内地,掀起了向东北移民的第一次高潮。到了日俄战争结束后第三年的1908年,东北人口已经发展到了1910万人。

1912年清朝灭亡后,1910、1920年代关内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不断发生大灾荒,当时,山海关以南的关内地区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相反,东北地区在张作霖父子的经营下却蒸蒸日上,农业和工矿业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猛增长。

在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工农业高速发展的东北吸引下,清朝灭亡后,关内人民掀起了向东北移民的第二次狂潮,到了九一八事变前夕的1930年,除去当时名义上也归属东北的热河省外,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当时的人口飞速发展到了2736万人。

面对当时整个东北多达2700多万的中国人口,尽管此前击败了沙皇俄国,后续又抵挡住了来自苏联的攻势,但日本已经难以一口吞下东北地区。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了整个东北。1932年,日本在东北发起成立了伪满洲国,并扶持清朝逊帝溥仪担任了伪满洲国皇帝。

为了达到彻底吞并东北、“反客为主”的目的,1936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向中国东北“二十年百万移民”方案,并将其列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

在一份名为《向(伪)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的计划》书中,日本为移民东北制订了如下计划:“从1937年起,每5年为一期。第一期为10万户,第二期为20万户,第三期为30万户,第四期为40万户。总共100万户,500万移民(中国东北)。”

在日本人看来,只有彻底改变、扭转东北的人口构成,才能实现其永久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从而实现日本人自从唐朝以来,一千多年间一直持续不断侵略中国的计划。

早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从1905年开始,日本就一直在东北进行试验性移民,尽管最终没有实现向中国东北移民“500万人”的“宏伟计划”,但1932年全面侵占中国东北后,到1945年,日本一共向东北移民了30万人。

为了达到驱逐东北人民的计划,日本人开始将东北人的土地强行指定为“无人地带”,并武力驱逐在此居住的中国人,据统计,到1941年,日本强行移民进入中国东北的开拓团,以不足30万人的移民人口,强行在中国东北掠夺了3.9亿亩耕地,占当时东北可耕种土地面积的60%,与此同时,无数中国人却在自己的土地上到处流浪,居无定所。而日本人当时在中国东北所侵占的3.9亿亩耕地,相当于日本本土全国可耕地面积的3倍。从此,东北成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最重要粮仓和工业基地。

▲日本侵略进入中国东北的所谓“开拓团”成员

5但即使在被日本全面控制的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的中国人口仍然不断飙涨。

1932年全面侵占东北后,日本在加紧向东北侵略移民同时,也控制山海关内的中国人口流入东北,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急于全面开发东北战备资源的日本,面临着东北地区劳动力大规模紧缺的局面,为此,日本人不得不允许中国人从山海关内继续迁入东北地区。

从1940-1945的五年多时间,在日本人的默许下,从山海关内涌入东北的中国人口不断飙涨,形成了关内第三次移民东北的高潮,从而使得在东北三省的中国人,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前夕,达到了4000万人之多。而当时已濒临毁灭的日本移民“开拓团”成员,仅为30万人。

尽管日本人处心积虑想要彻底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但不断汹涌进入东北的中国人,以及庞大人口基数所衍生的人口增长,使得东北不断滚成一个中国人的地盘,最终成为日本无法吞下中国东北的巨大人口存在。

1945年8月,苏联军队攻入伪满洲国境内,而80%都被部署在黑龙江前线“抵挡苏联军团”的日本开拓团移民,最终有18000多人在与苏联红军的作战中被杀,另外有6万多日本“开拓团”移民则在躲避苏联红军一路追击的南逃过程中,或自杀,或冻死、饿死、病死——最终,30万日本开拓团移民,仅有20来万人回到了日本,死亡人数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至此,数十年间痴心妄想通过移民计划,来彻底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其野心计划最终彻底落空。

▲关东军向苏联红军投降情景

而孱弱的大清帝国和张作霖等民国枭雄,最终通过大规模放开东北移民,在无力与俄国和日本进行战争角力的基础上,最终却以巨大的人口优势,牢牢守卫住了东北。

回顾历史,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之福。

而此中的奥秘,就在于那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需要进行计划生育控制的“人口”之中。历史以浅显的道理警示我们,我们却将之视为累赘和荒诞。没有人口增长的民族,终将化为虚无。



因为人口大爆炸,原有的土地本来就少,内地的土地不够用了,人口就会往边疆流动。

因为在满人入关后东北就基本没人了,鼓励移民之后很多人都流民都往东北去,导致中国其他地方人口减少。

东北人口大爆炸,为什么会成了中国的杀手锏呢?
在东北土地上不断飙涨的中国人口,也成为日俄两国瓜分中国东北的巨大障碍。虽然在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处心积虑想要彻底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但也是无法阻止东北汉族人口增长的数量。这样,以人口的巨大优势,守住了东北,使东北属于中华民族的。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人口是中华民族能够守住东北...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由于美洲的新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适应土壤贫瘠,适应干旱、寒凉的气候,导致全口人口尤其是北方人口在清代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而且,由于北方有丰富的煤炭和钢铁、石油资源,使得北方得以建设大量的工业城市。这两项因素使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历史出现了逆转。3.6 降雨量的限制形成了...

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为什么是北方最后取得了胜利?
而从人口上来说,得益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当时北方人口基数爆炸,达到了2300万之巨;南方由于传统的种植园,导致其人口数量仅仅有500万,而且南方的这500万人口几乎上都是中产阶级。单单从人口上就可以看出南方在后期也注定了疲软,无力支撑战争。在军事方面,北方得益于之前的美墨战争,军队框架极其完...

为何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统一南方?
从人文地理角度上来说,北方不利却造就了北人的拼争、开拓、尚武等整体精神气质,南方的种种优越却反而限制了南人这种气质的养成.一言以概:北人常豪放,南人多婉妁.精神气质的不同,使双方在军争上便初显北盛南弱的气势.北方作为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中心,培育与吸纳了众多知识分子,就是南方的知识分子也...

历史揭秘: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成功吞并中国
这可能性不能说没有,我所接触到的西方学者目前对打核战争都不太担心,他们最担心的是三个问题:第一是自然资源不断地被浪费;第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这三个问题将关系到人类的前途。所以,现在许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中国,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平衡、和谐、...

东北什么时候汉化 的 被什么朝代纳入国家版图的
楼主您好,四川熊猫团队乐意为您解答问题。东北正式汉化并纳入国家版图显然是清代的事情。元代虽然东北和内地都进入国家版图,但元代统治时间较短,且元代实施反汉政策,所以不能叫做汉化。所以我们认为,东北汉化应该是清代的事情。谢谢采纳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口控制政策
但是,经过30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人口却发生了从4亿到12亿的爆炸。如果不节制生育,这12亿的后代将把中国人口推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口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下去国家会被人口的基本需求所拖垮(比如粮食)。因此,进行节制生育也就成了必然的...

中国由胜转衰的原因
最后,中华农耕文明只会在没落中被西方工商文明打败,只有在屈辱中转型了!康乾盛世与人口大爆炸: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盛世但最后都避免不了被乱世取代,康乾盛世当然不能例外;历史上中国的人口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亿以内消长,宋明两朝最高的人口记录也不过一亿多点,为何康乾盛世会出现人口大爆炸呢?这还不能仅仅归结于康乾...

人口爆炸论影响
首先,这些理论催生了严格的人口政策,如在中国,对"人口爆炸"的担忧导致了"一胎化"政策的实施,尽管这在西方民主国家并不常见。其次,"人口爆炸论"对人类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它改变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观念。尽管这些理论的初衷并未如愿,它们对...

北京自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受教育时间越长,就业年龄就越大,结婚年龄就越迟,人口出生率就越低。 ★ l 、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 众所周知,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口转变首先指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是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所关注和阐述的。因此,要考察和研究中国的人口转变,不妨先了解一下我国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