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的主要功绩
曾国荃进驻天京城外后,本认为一两年内拿下南京应该没有问题。不过正如曾国藩说过的“洪逆非诸贼可比,金陵非他城可比”,南京“城池过大,墉堞高峻,至低之处犹及七丈以外”;在防御上又经营多年。太平军捍卫首都的决心非常坚定,他们“复工于设守,梯冲百具,无所用之,止可严守长围,绝其接济,以待其自毙之一策”。
曾国荃百计尽施,攻坚战,偷城战,地道战,间谍战,想尽了一切办法,皆不成功。他长年围着南京城转,查看敌人漏洞,常常策马日行百里,筋疲力尽,刚满四十岁,头发居然白了一半,连曾国藩听了都大为惊讶。
眼看着三年快要过去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江浙各地进展都非常顺利,陆续拿下了苏州、杭州、常州等重要城市。
现在,各地战事陆续平息,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南京。相比李鸿章用开花大炮几个月就攻下一座坚城,曾国荃的铁桶战法显得太“原始”,太“笨”了。人们议论纷纷,讥讽曾国荃无能,各种“不入耳之言语纷至迭乘”,还有人“作《老妇行》,以讽金陵战事”。
曾国荃当然比任何人都急,心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患上了“肝疾”。曾国藩说他“肝病已深,痼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最后拿下城池的手段,还是靠的老一套:挖地道,轰城墙。进入同治三年以来,湘军已经挖了三十三处地道。不过,太平军对付地道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李秀成登城遥望,只观察地面野草的颜色,就可以知道下面是否有地道。因为挖了地道的地方,草色会由于缺水而不够鲜艳。太平军以地道治地道,提前进行破坏,所以湘军挖了几十条地道,炸药费去十数万,工兵死了一两千,都难以奏效。
曾国荃做事,就是有一股不到南墙不回头的倔劲。九十九条地道不成,我再挖第一百条。
终于,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湘军所挖地道有一条侥幸穿到南京城下。第二天中午,曾国荃下令点火,埋在地道内的数万斤火药爆炸,声如巨雷,城墙崩塌二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南京城陷。
曾国荃仰天长叹。多年的辛苦,这次终于到了头了!两年多以来,曾国荃精神上无时无刻不处于紧绷当中,如今眼见湘军已攻进城中,如今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了,所以没有继续指挥战斗,而是回到大营。幕僚们见他穿短衣,光着脚,由于激动,汗水和泪水顺着脸颊一齐流下。此刻他只想马上躺到床上,好好睡上一觉。
但是睡觉前还有一件事必须做,那就是给皇帝和皇太后写封奏折,汇报这一天大的喜讯。虽然上一年朝廷不让他单折奏事,但是这样重要的消息,怎么可以不第一时间上报?
正像曾国藩当初嘱咐他的一样,奏折写得很简短,主要内容如下:
臣国荃合围金陵,……十五日,李臣典地道告成。十六日午刻发火,冲开二十余丈。……臣国荃至太平门倒口进,登龙山督阵,见攻克省城大势已定,遂赶回老营,将大略情形一面具报,一面饬官军环城内外扎定,兼扼各路要隘。计自十六日午时起至日暮,歼毙悍贼数万,攻毁伪府数十处。惟首逆洪酋等所居,筑有伪城甚大,死党不下万人,经官军四面环攻,尚未破入,大约一二日内即能剿洗净尽。……
其详细战状、各逆酋下落及应奖应恤人员,查明咨请督臣曾国藩具奏。
这封奏折的意思,是朝廷日夜盼望捷音,所以城下之日,立刻回营写折子,简要汇报一下,以慰主上焦急之心,让主上早一日高兴宽心。写好了这封奏折,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北京,然后疲倦已极的曾国荃再也支撑不住,倒头便睡,任由将士们在城内厮杀。
二
曾国荃满心以为,立下这天字第一号的大功,朝廷会立加颁赏。不料六月二十六日,朝廷发下谕旨,曾国荃等来的不是表扬,而是严厉指责。
上谕说:“该逆死党尚有万余,曾国荃于攻克外城时,即应一鼓作气,将伪城尽力攻拔,生擒首逆。乃因大势粗定,遽回老营,恐将士等贪取财物,因而懈弛万一。该逆委弃辎重,饵我军士而潜出别道,乘我不备,冀图一逞,或伺间奔窜,冲出重围,切不可不虑。着曾国藩饬令曾国荃督率将士,迅将伪城克日攻拔,歼擒首逆,以竟一篑之功,同膺懋赏。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垂成之功或有中变,致稽时日,必惟曾国荃是问。”
通篇没有一句表扬,而是严厉批评曾国荃不应在攻破外城之后就马上返回老营。意思是说南京城外城之中,还有内城,他应该一鼓作气,将全城攻下,生擒太平天国首领,然后再上奏不迟。先头部队刚刚冲进城里,你不忙着指挥战斗,忙着回营写奏折干什么!为什么这么急着表功?
这道上谕,语气非常不客气,字里行间显露出对曾国荃的厌恶,简直是一记闷棍,打得曾国荃晕头转向。
这还不算完。
七月十一日,朝廷又给曾国藩发下一道廷寄,追问天京财富下落。上谕说南京城下之前,人人都说城中财富如山,现在怎么没听你们兄弟提起?如果金陵真有巨款,自然应该交给国家,作为军饷赈灾之用。
但是,这道上谕的重点还不在这里,而是其中借题发挥的几句话:“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这是旁敲侧击,训斥曾国荃,而且语气相当不祥,意思是曾国荃要是这样下去,可能承受不了几天皇恩,就被拿下。
连续挨了这两记闷棍,曾国荃获胜的喜悦飞得云消雾散。他不禁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朝廷的猜忌。
湘军攻陷天京不久,朝廷就对论功行赏。曾国藩官封太子太保,授爵一等侯,世袭罔替;曾国荃“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赐名威毅,赐双眼花翎”。
表面上看,曾氏二人声望达到最高点。但实际上,却也步入一个危险的转折点。因为狡兔已死,走狗当烹。
曾国藩手握重兵,他直接指挥的部队,包括曾国荃的五万嫡系,一共达十二万人。太平军一灭,这支汉人队伍就成了满清王朝最大的威胁。所以慈禧对湘军疑惧之心大增。
8月19日,江宁将军富明阿来金陵,托言是查看金陵原驻八旗兵的旗城情形,实际是僧格林沁写信让他来查访擒获李秀成的真伪及曾氏兄弟的虚实。
为了制衡曾国藩,清廷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其他湘军将领,特别是那些与曾国藩关系不好的人,比如左宗棠、沈葆桢等,造成湘军分裂;另一方面则大力打击曾国藩的嫡系曾国荃。
另一个原因,则是朝廷对曾国荃素无好感,南京城下之后湘军的大屠杀更令他进一步臭名昭著。
曾国荃带的部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贪财能抢,另一个是残酷好杀。
《清稗类钞·忠荩类》记载光绪十年,左宗棠问两江总督曾国荃:“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说:“挥金如土,杀人如麻。”左宗棠听了,大笑说:“我固谓老九才气胜乃兄。”
这虽然是一则野史,不过也透露了一点真实。那就是曾国荃虽然也是秀才出身,但是他做事直截了当,没有曾国藩那么多道理可讲。他讲究的只有两条,在战场上,谁敢后退,杀。打了胜仗,抢。这就是他所说的“赏罚严明”。吉字营过去在吉安、景德镇、安庆都是这样干的,这就是曾国荃兵法所谓“用贪用憨”。
湘军初起,军纪还算得上严明。既使是曾国荃部,其杀和抢也都在主帅的控制之下。然自安庆之战后,天下大局已定,湘军锐气日减,约束不断放松,纪律开始一天天坏起来。
曾国荃进围天京之后,因欠饷过多,士兵连日喝粥,更是经常以抢劫为生。江北农民渡江耕种时,甚至连做饭的锅铲都给夺走。奸掠妇女的事情也日益增多。
湘军合围之后,太平天国为了应对天京城内的粮荒,曾将大批妇女儿童放出,令其自谋生路。不料一出江东桥,就遭到陈湜部湘军的拦截,多数被扣留营中,特别是年轻妇女无一幸免。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兄弟的对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曾国藩最担心的不是军纪败坏,而是军队哗变,让整个大局功亏一篑:“我军欠饷十六七个月,又值米价昂贵,营中多有食粥度日者。时时以乏食为虞,以哗溃为虑,深惧不能竟此一篑之功。”
同治三年三月,萧庆衍部果然发生闹饷事件,“曾国荃忧惶无计”,急忙向其老兄请示对策。曾国藩“函嘱”曾国荃,因“其欠饷太久,不可过绳以法,只宜多方抚慰,蒇此一篑之功”。
从此曾国荃对部下更加放任自流,听他们去抢吃抢喝,吉字营的作风也就越来越像土匪了。
曾国荃部之所以能喝着粥坚持下来,其实主要只靠一个信念:如果拿下南京,大家都发财。
太平天国经营多年的“天京”,金银如山,财货似海。这是攻城前所有人的预期。这是湘军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发财机会,百战艰辛,都为了这一刻,军官们渴望再暴富一次,士兵们则渴望捞足一生的资本。
“但愿多得金, 还乡愿已足。”湘军上上下下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曾国荃对将士们的这种心态当然心知肚明。他是一个极重乡情的人,正想以此作为对这些追随自己的老乡的最后报偿。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城一攻下,城里会发生什么事,也就可以想见了。夺占天京后,湘军焚掠屠杀,大火七天不熄。
常州人赵烈文是曾国藩晚年幕府的重要秘书之一。此人虽然年轻,但是明敏有远见,深得曾国藩器重。同治二年,曾国藩派他到曾国荃身边,希望多谋能断的他在大事上能替九弟把把关。7月26日,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
破城后,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城上缒下老广贼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赵烈文是江苏人,不忍见故乡遭此劫难,找到曾国荃,要求他马上制止抢劫。
曾国荃却不以为然。当赵烈文劝他整顿纪律时,他居然发了脾气:
傍晚闻各军入城后,贪掠夺, 颇乱伍。余又见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于道。余恐事中变,劝中丞再出镇压。中丞时乏甚,闻言意颇忤, 张目曰: “君欲余何往? ”余曰: “闻缺口甚大, 恐当亲往堵御。”中丞摇首不答。
经过一个多月的大烧大杀大抢,每个无名小卒全都发了横财。他们不仅将城内的金银财物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物上的木料也拆下来,从城墙上吊出,用船运回湖南。“泊船水西门,见城上吊出木料、器具纷纷。”顿时整个长江中千船百舸,联樯而上,满载从天京抢来的财物妇女,日夜不停地向湖南行驶。
经过这场大劫掠,“江宁磁货尽入军中”,太平天国惨淡经营十余年,其转移到天京的大量财富,大多都成了湘军的囊中之物。而曾国荃“老饕”之名从此满天下。有野史说:
闻忠襄于此中获资数千万。除报效若干外,其馀悉辇于家。
四
曾国藩曾对曾国荃说过,一个人的名声,对他的发展,影响极大。
天京之战,曾国荃一战成名,不过所成却是贪名恶名大于功名美名。以前安庆等抢劫,知闻者尚局限于当地和湘军内部。对曾国荃“良田美宅”的评品指摘,则多来自其湘乡老家。
这一次不同了。湘军由南京运输战利品回湖南这一情景,距离既远,时间又长,数量又是如此巨大,为长江上下诸省人民所共见。富明阿来暗访,泊船水西门,恰好见到湘军纷纷从城上吊出木料、器具。
湘军的行径,一时哄传遍及全国,直至上达“天听”。慈禧太后本寄希望于用南京城中的财富缓解当前的财政困难,没想到让曾国荃部抢得一毫不剩,不免十分生气。南京附近的普通百姓对曾国荃更是恨之入骨。李鸿章说:“沅翁百战艰苦,而得此地,乃至妇孺怨诅。”
正如曾国藩所说,影响之来,无声无迹。很多时候,报应不是专门某事,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曾国藩提醒他注意名誉的那些规劝,此时看来成了先见之明。曾国荃长期以来不恤人言,多年积累的不佳名声,此时放大成“漫天箕口复纵横”。
在此之前,虽然名声不佳,但是慈禧毕竟需要这员猛将攻锋陷阵,有什么不满只能忍着。现在,仗已经打完了,曾国荃积累的恶名,终于遭到了报应,收获了那道声色俱厉的上谕。
彭玉麟、曾国荃,一个是湘军水师最重要的将领,一个是湘军陆师最重要的将领。在威名赫赫的湘军中,两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理说,两人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应该和衷共济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请求曾国藩诛杀其老弟曾国荃,给曾国藩造成过巨大的苦恼。
彭玉麟与曾国荃交恶的开始,是在曾国荃攻陷安庆以后。1861年9月,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后,即展开大规模的屠杀。全城百姓,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尸体全部丢弃到长江中。彭玉麟得知曾国荃屠城后,非常愤慨,致书曾国藩,请求他大义灭亲,诛杀曾国荃。
彭玉麟与曾国荃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是在1864年曾国荃攻克江宁后。和攻克安庆之后一样,这次曾国荃又率部大肆屠杀平民,并且烧杀抢掠。彭玉麟得知后,再次致书曾国藩,请求他诛杀曾国荃。
后来,又发生了所谓的柳寿田事件,导致彭玉麟与曾国荃的矛盾全面爆发。柳寿田本来是曾氏兄弟手下的亲兵,后来被曾国荃派往彭玉麟营中,监视彭玉麟的行动。
这个柳寿田,自以为自己是曾氏兄弟的亲信,可以在彭玉麟营中为所欲为。他到处散布对彭玉麟不利的消息,其中包括彭玉麟曾经两次请求曾国藩诛杀曾国荃的事情。柳寿田此举,在湘军水师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彭玉麟得知此事后,将柳寿田绑了起来,撤了他的职,并且割掉了他的耳朵,严令他不准再回江宁去找曾国藩、曾国荃。接着,彭玉麟第三次致信曾国藩,请求他诛杀胡作非为的曾国荃。曾国藩得知柳寿田被处置,又收到彭玉麟请求诛杀曾国荃的信后,大为愤怒。他不敢相信,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彭玉麟,居然敢将斗争的矛头对准自己的亲兄弟。他立马给彭玉麟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责问彭玉麟为何不经过他的允许就擅自将柳寿田撤职,并且割了他的耳朵,又责问他为什么那么仇视曾国荃,几次三番想诛杀他。曾国藩最后说,自己带了十几年的兵,曾国荃的吉字营有哪些弊端,还不知道吗?
彭玉麟收到曾国藩的回信后,知道事情如果再扩大的话,可能导致他与曾国藩决裂,于是他不再对此事发表意见。
从彭玉麟三次请诛曾国荃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彭玉麟的秉性是多么的刚直。尽管曾国藩对他有知遇之恩,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曾国荃的判断。在彭玉麟的眼里,只有正义和公理,没有所谓的私情。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九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16岁时,跟着他的父亲到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不久举优贡。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难。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
据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讲,曾国荃每次攻却一个大城市,或者打了胜仗,总要请假回家一次,置田盖房,大约也是衣锦还乡,炫耀武功的意思,曾国藩在军中十几年,权倾朝野,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营建过屋宅。这可以说是兄弟二人的不同之处。攻下吉安后,曾国荃当然是回老家买田建宅去了。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负气率部出走,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了沉重打击。洪秀全为扭转危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林绍璋等一批青年将领。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浦口,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随后又在战略要地三河镇之战全歼湘军精锐之师6000余人,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
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攻破了吉安城。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他手下的将士也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因此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铤而走险,这个特点在后来围困安庆、攻陷天京时表现尤为明显。 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
1860年6月,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交战双方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成了关系着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驻在长江南岸距安庆几十里远的东流的曾国藩,都可清晰地听到交战的火炮轰鸣声,可见战斗的激烈。在这关键时候,太平军首领陈玉成犯了一个大错,5月19日他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千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1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主帅的境地。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太平军守将刘琳骁勇善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太平军已是山穷水尽。鲍超派人劝降,有三垒太平军被迫投降。刘琳率数百人突围,被湘军穷追,一直追到溪河边,太平军已无力战斗,大部被生擒。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20天,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琳突围被俘的战士,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也被肢解。1860年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
这段时间,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湘军除在战场上杀戮外,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极为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此时,安庆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只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兵士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的价格将粮食收买,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完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安庆之战,曾国荃又为湘军立了一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清廷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1862年春,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他又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弟弟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1862年5月31日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使军队处于孤立突出的险境。曾国藩替他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但是曾国荃却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准备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也遭到他的拒绝。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并结合水师,全力出击,靠2万军队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见他打了胜仗,又赶快劝其趁好即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功业。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力排众议云:“贼(指太平军)以全力突围是其故技,向公(向荣)、和公(和春)正以退致挫,今若蹈其覆辙,贼且长驱西上,何芜湖之能保?况贼乌合无纪律,岂可见其众而自怯?”他还谢绝了白齐文指挥下的“常胜军”的支援。
是时江南流行瘟疫,曾国荃军中也开始蔓延,湘军元气大伤。1863年能够连战连捷,几年夺下天京城外所有的战略据点,都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战绩”。到了1864年2月,曾部已将天京合围,7月19日午后,曾国荃的心腹、亡命徒李臣典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火药,一时间“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圻之声。墙垣二十馀丈随烟直上……”,天京陷落。
湘军入城后,在曾国荃纵容下,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在城市被洗劫一空后,为了消赃隐罪,他还纵兵放火烧房,使天京城顿成一片火海,破坏极为严重。曾国荃还命令湘勇把洪秀全的尸首挖出,拖到长江边上浇油烧掉,然后将骨灰填进火炮,点烧引信,打到江中。接着斩杀被俘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达(洪秀全二哥),并大肆杀戮无抵抗能力的太平军。
攻下天京后,清廷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但曾国荃并没有青云直上,反倒受到官绅的非议和清廷的追究。一是因为当时朝廷财政困难,都指望夺取太平天国的国库来救济,而他却报告洪秀全圣库已经没有金银,拒缴所得窑金;二则是他谎报洪秀全之子洪天贵已死,其实正是他的疏忽,才使他们得以脱身。曾国藩当然要比其弟深思熟虑得多,也更谙熟为臣之道。他急忙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九弟开缺回籍。 曾国荃开缺回籍后,心绪不佳,不久得了一场大病,直到1866年才奉清廷之谕,起任湖北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逢晋地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方措款、筹粮,办理救灾度荒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
光绪三年(1877),曾国荃来山西上任。那一年,正是华北、华东、西北九省发生罕见灾荒之年(时称“丁丑奇荒”)的第二年。
“丁丑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止于光绪四年(1878),山西等一部分地区拖到光绪五年(1879)。灾害蔓延北方九省,受灾人口多达两亿。直接饿死及无力掩埋人畜尸体引起的大瘟疫夺去的人命达1300万!其中山西省1600万居民中就死亡500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真可谓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
是年(1877)的大致情形是:农田颗粒无收,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把树叶野草都吃光了。旱情不断发展,可食之物罄尽,发生了“人食人”的惨剧。九个省份遭灾,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直隶五省是重灾区,山西最严重,到处都有人吃人的现象。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妇女或孩子活活杀死吃掉的。
就在曾国荃为山西巡抚时,清政府发给他虚衔实职空白执照各2000张,命他数日内离京赴任。五月,朝廷一次给山西的灾民划拨了20万两赈灾银,令曾国荃采买粮食,运往山西赈济。从此之后,朝廷中枢开始大规模的赈济灾民。
曾国荃起程奔赴山西之际,清政府已经下令:允许各省开设捐局。所以,曾国荃到山西时,手里已经拿上了户部发放的两千张空白“鬻爵”文本,可以筹措款项了。自此,山西得到清政府的多项赈灾政策,不能不说与曾国荃有关。
史料记载:当年8月,同样灾荒的河南、山西两省,其得到的赈灾救济是不一样的。山西其时已经得到了国家的二十万两赈银、未藉京饷和漕折银十四万七千余两救济银两。同时,朝廷又把八万多石粮食给了山西,给河南的仅仅是四万多石。除了原有的二十万两赈银、未藉京饷和漕折银十四万七千余两之外,山西还得到李鸿章筹措的十万两银子。之后,朝廷又拨了二十万两赈银,而且又明确:七成归山西,三成归河南。几天之后,不知通过何种渠道,清政府认识到河南的灾情也一样厉害,而给山西的赈银似乎还不足以体恤民艰,所以就改为原有的二十万两赈银不再分配,全部划给山西,另外追加二十万两拨给河南。由此,曾国荃与山西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与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巨子接下了不解之缘。现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许多地方留下了曾国荃的足迹;而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大户,许多院落甚至留下了曾国荃的墨宝。
光绪五年(1879)。曾国荃两次上奏朝廷,请示重修山西通志,获准后即下全省修志檄文,设馆聘人,展开工作。曾国荃离任后,几任巡抚对纂修工作皆予以支持,《山西通志》遂于光绪十八年(1892)付梓。 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与彭玉麟的恩怨:彭玉麟、曾国荃,一个是湘军水师最重要的将领,一个是湘军陆师最重要的将领。在威名赫赫的湘军中,两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理说,两人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应该和衷共济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请求曾国藩诛杀其老弟曾国荃,给曾国藩造成过巨大的苦恼 。
中国功高震主又能得善终的人都有哪些人?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朝代当中,大多数的人都有着非常高的功绩,而他们这些功绩给自己带来的往往都是杀身之祸。所谓功高震主这样的一个词语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的人都是这样的结局。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有哪些人是在自己功高震主之后依旧有一个很好结局的人。这些人到底是凭借什么来让自己...
曾国荃曾国荃对联
佚名题河南省开封二曾祠:“茅土加名数;神功接混茫”,对曾国藩与曾国荃的功绩与影响进行高度评价。佚名题河南省开封二曾祠:“祀宋贤良,次第谨依言行录;与人家国,凋疏无若靖康年”,对二人的品德与历史贡献进行赞颂。佚名题河南省开封二曾祠:“事业由德性中来,为名将,为名相,不外名儒,况指授弱...
盘点太平天国最牛的四大虎将,他们分别是谁?
1863年,曾国荃带领的湘军围困了南京,李秀成对洪秀全提出这样的建议:““京城不能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建议”,结果最后能够有一丝希望力挽太平天国狂澜的建议被洪秀全断然拒绝了。最终李秀成为了掩护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突围而被清军俘虏,后被凌迟处死。梁启超...
两广总督的历任总督
一、两广总督列表 1、明朝(序号\/姓名\/籍贯\/任期)①、②、③、④、⑤、⑥、⑧、⑨、2、清朝 ①、②、③、④、⑤、⑥、⑦、二、总督资料 1、王翱 王翱(áo)(1384年3月4日-1467年12月2日),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人 。明朝名臣。王翱为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 初...
清朝最厉害的官员是谁?有哪些功绩?
那么曾国藩的功绩有哪些呢?首先太平天国是在曾国藩的统帅之下,对一切事情的筹划,合理安排之下,才将这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给平定下去,才又让大清朝延续了生命。第二点功绩自然就是曾国藩还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李鸿章,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而李鸿章,左宗棠也更加是在之后成为清朝可以依靠的支柱。
曾国藩为什么不足以封公爵?
曾国藩的功绩实足以封公爵,却只得以侯爵封赏,原因在于他的汉人身份。历史有先例可循,道光七年平定张格尔之乱的长龄封一等公,而生擒张格尔的杨芳则封二等候。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战况之严峻远超张格尔之乱,却仅封一等侯,太子太保,其弟曾国荃封一等伯,太子少保,爵位与封赏均不及长龄与杨芳...
曾左彭胡都指的是谁呀,主要功绩是什么?
“曾左彭胡”指的是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四人。他们在清代被誉为“四大中兴名臣”。1、曾国藩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贡献主要是建造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安排第一批留学生,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2、李鸿章 晚清名臣。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
曾国藩为何能成为晚清重臣,看他如何劝诫曾国荃,可谓大谋不谋
而在攻克金陵以前,他也是对曾国荃说:虽然我现在有非常高的功绩,但是我却从来不敢以第一自称,毕竟做人还是应该谦虚谨慎,我虽劳苦功高,但是我却不会独占功劳。在成功攻克金陵以后,曾国藩也是缩减军队,同时减少军饷,而这些也体现出来他在有了功绩之后,选择功成身退,毕竟功高盖主是一个大忌,同时...
曾国藩老家有良田万亩,豪宅十套,究竟有何隐情?
曾国藩能做到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但他的弟弟曾国荃却完全相反。曾国藩成立湘军之后,就把曾国荃以及另外两个弟弟曾国华、曾国葆一起叫去管理湘军,做个小军官,只留下二弟曾国潢“守家”。然而,战争是无情地,在数年的征战中,只有曾国荃成了“幸存者”。 曾国荃性格与曾国藩截然相反,...
曾国荃在得知太平天国的国库被挥霍一空时有什么反应?
天京城的沦陷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彻底失败,忠王李秀成在城破三日之后被俘,而洪仁玕以及幼主洪天贵福也在同年的10月份先后被杀,湘军在平定这场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曾国荃的幸福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当他带领手下的士兵打开太平天国的国库时,他怔怔地站在那里,随后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