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才是道德审判的镜子
2007年,大导演李安的新片《色·戒》横空出世,惊艳世人。
《色·戒》上映后,一夜爆红,色戒的女主汤唯也跟着红了,一起爆红的,还有张爱玲那篇原本不温不火的小说《色·戒》。
可是,这部电影没有上映多久就被禁了,被禁的原因——尺度太大,近乎黄片——因此少儿不宜,但在张爱玲的原作里,性描写其实隐忍克制,都是一笔带过,甚至隐而不写,但李安将这些东西还原出来,让《色·戒》更像《色·戒》。
李安说“这是张爱玲最完美,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01
张爱玲出名很早,二十来岁就是名满天下的天才作家,在她的创作生涯里,《色·戒》是与众不同的,这篇万余字的作品,却很难产。
晚年的时候,张爱玲回忆《色·戒》时谈到过,她在1953年就开始构思这篇小说,此后反反复复不断修改,前后经过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
她说过:“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广州沦陷,岭大搬到香港。恰巧那时,有一群汉奸卖国贼也到了香港。
王佳芝和邝裕民、梁润生等几个比较谈得来的学生组成了一个锄奸小团队。
通过一些关系,邝裕民打听到不少关于汉奸的消息。经过思量,这群充满爱国心的青年,决定制定一个刺杀大特务易先生的计划,大家七嘴八舌,最终定下一条美人计,由一个女生去执行。
这个女生,选定为年轻漂亮,最吸引人的王佳芝,她要扮成一位风尘太太去勾引易先生。
计划制定了,就要准备执行,由一个有钱的同学打点行头,最起码穿得要像一个贵太太,锄奸小队里的人,有的充当司机,有的充当表弟,开始接近易太太。
第一次接触,和易太太等人打了一天麻将,和易先生匆匆见了一面,但王佳芝已经成功吸引了易先生的注意。
那天,得知易太太要帮易先生做两套西装,王佳芝趁机推荐裁缝,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这是第一次接触。
02
接近计划顺利进行,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王佳芝扮演一个妖媚的太太,可本身却是一个未经人事的少女,这不合理。
最起码,她得由女孩变成女人,在性事方面有相当的经验。
王佳芝喜欢邝裕民,可是邝裕民毫无表示,队里只有嫖过妓的梁润生有性经验,她心里是拒绝的,但是既然已经有了牺牲的决心,那也只能便宜梁润生了。
就这样,其他人一个个都溜出了房间,留下王佳芝和梁润生,演着一场由女孩变成女人的戏码。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佳芝牺牲了自己,变成了女人,可是易先生久久不来电话。
折磨了王佳芝两星期之后,易太太终于来电话了,可是易先生等人已经离开香港去了上海。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这个小团队里又出现了各种问题。
王佳芝后悔了,可是天下就是没有后悔药,她和梁润生之间闹得很僵,其他人知道她后悔了,也都躲着她。
佳芝牺牲自己,原本伟大,但是这群人见到她时,都会用异样的阳光看她,至于为什么会是异样眼光,相信所有人都明白。
后来,海路通了,同学们都回到上海去求学,但佳芝没有同他们一起。
社会的习俗和人性里面的偏见,即便是对于自己推出来的英雄本身的某些地方,也没有丝毫包容,但更加可笑的是,人们喜欢英雄人物侠肝义胆、披荆斩棘,可是对于英雄人物,他们依然吹毛求疵。
原来大家喜欢的是完美的人,可是他们忘了照一照镜子,也忘了,有些人身上的缺陷,恰好就是他们造成的。
03
两年后,同学们再次向王佳芝发出号召,让她回上海继续完成美人计。
美人计重新启动,这一次,一切顺理成章,王佳芝以麦太太的身份出现在易太太的牌局上。
此时的王佳芝,比两年前更加成熟,也更加迷人。
最终,她得以接近易先生,并与其发生关系。
之前两年,王佳芝受尽白眼,哪怕是这个计划里的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在看她,她讨厌那些眼光,但是却无从改变。
现在,这个计划到了很关键的时候,但是“每次和老易在一起都像是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标”。
她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去做这件事的,这让她感觉到安慰。
不得不说,这又是另外一层人性的讽刺,她的“同志”和“队友”,在嘲笑她,她在他们面前觉得不自在,但是在和易先生的欲望的激情里,积郁的心情却能得到释放。
暗杀计划终于到了最后一步,今天晚上,和易先生一起乘车出去,王佳芝要假借“修耳坠”将易先生骗到暗杀地点。
在焦急的等待之中,佳芝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过去两年受到的白眼,内心复杂。
易先生来了,和王佳芝走到珠宝店。
这时候,易先生却要给王佳芝买钻戒做纪念,一只六克拉的钻戒,这种做法,让王佳芝心有波澜,她想到往日和易先生缠绵悱恻的一切,内心复杂矛盾,纠缠错结。
她觉得,自己有点爱上了易先生,但她又不确定,因为没有谈过恋爱,不知道爱上是什么滋味。
她看着易先生,突然想“这个人是爱我的”。
于是,在刺杀即将开始之际,她低声对易先生说:“快走。”
易先生逃走了,美人计因为美人变计,功亏一篑。
04
是感情胜过了大义?
不,感情炽热,但大义也在,只是未必在一个小女人的身上。
王佳芝选择牺牲,这种行为不可谓不高尚,可是最后她因为爱,放走了易先生,这又错在哪里呢?
把她推出来的团队,在她失身之后,回报她的,是异样的眼光,可是在易先生那里,她得到了释放,紧绷的心弦得到放松,这于她而言,也许就是“爱”。
所以最后的做法,于她也只是:“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两种情况一对比,一个爱国信念没有那么坚定的王佳芝,她的选择就不足为怪,何况,她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见过苦难,只是从别处听来的爱国热情,又怎能坚定不移呢?
易先生逃走后,立马派人出击,最终,王佳芝等人,全部被杀。
《色·戒》最初发表后,有作家评论说:
“作家如果故意标新立异,特意发掘不道德的题材,也许反而会毁了自己。至少我认为,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因为过去的生活背景,张爱玲女士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尤其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勿引人误会,以免成为盛名之瑕。”
一向对外界评论不搭理的张爱玲,特地为《色·戒》打了一次笔仗,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予以强烈反驳。
张爱玲深居简出,对外界也不关注,她一生之中打过的笔仗寥寥无几,而为作品《色·戒》的辩护就是其中一次。
她解释说:王佳芝的动摇,还有个原因,第一次企图行刺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失了童贞之身。对于她失去童贞,这些同学的态度相当恶劣,连她最有好感的邝裕民也未能免俗,让她受到很大的刺激,她甚至疑心自己上了当,有苦说不出,有点心理变态,不然也不至于会一时动心,铸成大错。
王佳芝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架机器,可以任人摆布。
05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可以为了感情不顾大义,相反,我们更应该懂大义,晓大义,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视死如归。
就像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但是 读文学作品,有些时候,就是要跳出来然后再走进去,不可用一时一地的观念去看待,因为艺术具有超越性。
超越生活,向更深层次的东西跨进。
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那是人向自己的本质发问,向创造一切的造物主发问,最终得到的回音。
在那本质里,藏着真正的正义、善良、以及美好。
正是因为有了它,丑恶才会显现,卑劣才会产生,懦弱才得以出现,但也正是因为还有一个可以超越的彼岸,人可以跨越自己的限制,跨越世俗的限制,走进彼岸,走进永恒。
并从更远处窥见命运在人身上的投影,我们称之为人性的东西。
06
再看《色·戒》这篇文字,没有一般写汉奸的文章的大义凛然,反而是最后因小爱失去了大爱,因为个人似是而非的小爱,失去了爱过的大义。只是大义若需要某个小人物去扛起来,未免可笑,大义之所以是大义,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如此做了,是因为无数人坚信它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失去。
在人生的战场上,张爱玲将人性披露得淋漓尽致,人性复杂,而且大多卑劣。
但这些人卑劣得并不明显,因而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是某些不幸的人,需要面临道德的两难困境而被成为众矢之的。
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
某个地方,有一个很可怜的女孩子,靠乞讨为生,这里很多年轻力壮的男人,就欺负她,女子力弱,反抗不了,但她恨这里的人。
附近的山里有一个贼人,烧杀抢掠,人人都恨不得诛之,但是这个贼人,给她钱,让她衣食无忧,并且定期来看她。
有一天,官兵来抓贼,找到了这个女孩,让她说出贼人的行踪,但是女子坚决不说,这个时候,很多人说她不识大体,不晓大义,为虎作伥。
女子说:他对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你们说的贼人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对我很好,他不会像你们这里的某些人一样,表面上大义凛然,实际上只是衣冠禽兽。
大家指责她,因为她包庇贼人,可是在她眼里,那个贼人,实际上是恩人,比这里的人更让她感受到温情。
道德,若先没有要求自己,反而拿去要求别人,就是不道德的。
《色·戒》这个故事,如果是站在大义的角度,它确实不够“正义”,但是如果所有文学作品,都要满足道德说教的正面,那么可能就会造就出一大批伪君子,而对人性黑暗和虚弱的地方,将没有一束光去照亮。
有些故事,写得很阴暗,但是那阴暗里,有着隐藏的光。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写得残忍,但是他把那些残忍拿出来,就是为了让人去思考何为美好,去思考如何克服人性中的虚弱。
我很讨厌不道德的人,但是我绝对不用道德这个元素去评价别人,去要求别人,道德于我而言,是要求自己。
07
有一个女孩子,特别喜欢狗,她把自己住的地方,变成流浪狗收容所。但是一些人知道了,就特意将狗狗丢在她家附近,随着收留的流浪狗越来越多,又没有多少人领养,最终,家里实在放不下了,因此,这个女孩,就对一些流浪狗进行安乐死。
她的做法,被人知道了,于是,无数铺天盖地的谩骂声就来了,这个女孩最后不堪困扰,自杀了。
大多数人为什么骂她呢?凭什么骂她?因为这些开口骂人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然后用这些道德去要求别人,甚至都不知道实际情况,就随意开口,这就是道德杀人。
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试图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凭什么?难道因为我们自己就没有过失吗?
有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是这么说的:
有一天,耶稣的门徒将一个妓女带到耶稣身边,他们认为这个女子道德败坏,因此应该被石头砸死。
耶稣对这些人说:你们之中,谁若是没有犯过错,就可以向她扔石头。
最终,没有一个人向这个女子扔石头,大家都默默地走开。
我想,这才是 道德的意义,他不是审判别人,而是审判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人性上,谁也没有资格去审判别人。道德上审判别人,那是上帝的事,而在行为上审判别人,那是法律的事情。
用道德要求自己,那就是要求自己做一面镜子,可以不染尘埃,即便染上了尘埃,也可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如果人人都是一面镜子,那些肮脏和丑恶的东西,就将无处藏身,而如果人人都无视自己,让自身成为黑洞,丑恶和肮脏,极有可能在里面萌生。
自己才是道德审判的镜子
我想,这才是 道德的意义,他不是审判别人,而是审判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人性上,谁也没有资格去审判别人。道德上审判别人,那是上帝的事,而在行为上审判别人,那是法律的事情。用道德要求自己,那就是要求自己做一面镜子,可以不染尘埃,即便染上了尘埃,也可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果人人都是一面镜子,那些...
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时不是批判自己,所以批判时可以无所畏惧,只是为了一时的爽快而去批判它人,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批判自己了。
接受自身的恶念
意识层面你越是朝着“至善”去发展自己,潜意识层面可能“恶”的阴暗力量也在同步增长。“天使与魔鬼集于一身”,善与恶是镜子的两面,物极必反,也许有一天压抑的阴暗力量爆发,“至善”就全部转换为“至恶”了,正如把镜子转一面——镜子还是原来的镜子,人也还是原来的人,只是转一面,呈现的就...
良心的名言名句
5、再没有比自身良心的审判更痛苦的审判了。—— 田德里亚科夫 6、青年人陷于不义的时候,不敢对良心的镜子照一照,成年人却不怕正视,人生两个阶段的不同完全在于这一点。—— 巴尔扎克 7、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雨果 8、每个人的良心就是为他引航的最好向导。—— 司各特 9、约束一个人的,只有...
那些直击人内心深处的阴暗句子
人心的裁决往往超越法律和道德,正如《十宗罪》所言:“除了规则,还有直抵灵魂的审判,那是人心的审判。”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误读。面对感情,有人渴望被爱,却害怕付出:“我曾欺骗自己,不求被爱,但内心深处,渴望的火焰却从未熄灭。”这种渴望与自我保护的矛盾,揭示了人性...
待人的名言
1、一个人要表现最高的真诚,就必须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泰戈尔 2、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罗素 3、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4、聪明人是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包括“道德”的名言名句(一)
18、道德、宗教、乌托邦,种种高贵的理念,原来都是人类愿望的投射,但借助于投射作用,镜子里外的世界其实是相反的。1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20、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21、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
批评的句子
13、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14、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15、亲爱的自己,你的身边充满赞美和批评,那些赞美都放大了你的优点,你没有那么好,要努力去看见你那被过与赞美掩饰的缺点,改进它。那些批评都放大了你的缺点,你没有那么...
为什么现在的人总喜欢说别人没素质,自己就很有素质很道德吗?
这样的人只能看到别人家的缺点,他看不到他自己。缺点。总是别人不好。别人都不如他。这样人的心态就和一个有。素质的人的心态不一样。有素质的人,他接触的人都是有品味。素质很高。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所以他只能去衡量自己,找自己的缺点。他绝对看不到人家素质,没素质。所以说这样的人,...
佛家经典妙语?
这句话告诉人们:“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能认识这一点的人很少,另外第二点他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首先,能看到自己尘埃的人就寥寥无几,何况“时时勤拂拭”呢?能拂拭的人就更少了! 此生积累的这麽多心灵垃圾从现在开始用心灵的方法清扫。我们这个方法又可以总结为观世音的观字(简体),观字左面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