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重兵的时候如果真的选择造反能不能成功?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如果当时手握重兵的韩信谋反,成功的几率会有多么大?

汉高祖十一年,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谋反于长安,欲与家臣矫诏释放在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之后将这些罪犯和奴隶紧急整编为临时军队,用以袭击留守在长安的太子刘盈和皇后吕雉。
熟料,事未发而计谋泄,皇后吕雉先发制人,跟萧丞相密谋,最后决定以“皇帝派使者回京,反贼陈豨已死,诸臣群众都来庆贺”的由头诓骗称病在家的韩信,萧何萧丞相跟韩信说,虽然你韩信身子骨不舒服,但反贼陈豨之死乃大喜事,你强撑着也得去表示表示呀,于是韩信就去了。
韩信一到长乐宫,就被吕后给捆绑了起来,随后,吕后宣布了韩信的罪状,并跟韩信简短交流一下,就在长乐宫钟室把韩信给斩了,韩信被斩之后,吕后又夷了韩信三族。


对于韩信如此悲惨的结局,很多人不禁想问,如果韩信不是在失去兵权后选择谋反,而是在手握兵权时选择谋反,会不会把刘邦拉下马?还是说最后也跟其他谋反的诸侯王一样,被刘邦收拾了?
韩信手握兵权时,有两次挺好的谋反机会,一次是刚当上齐王的时候,一次是当上楚王后一段时间,面对这两次机会,也都有人建议韩信谋反,韩信也都是慎重考虑后选择不反。
韩信刚被刘邦立为齐王的时候,韩信的谋臣蒯彻跟韩信说,我蒯彻会相面,我相你韩信的正面,发现不过是封侯之相,而且即便是侯,也隐隐地透露出不安全的气息,我相你韩信的背面,则贵不可言,如今你韩信已是一方诸侯王,介于侯与贵不可言之间,你朝着你的正面走,归宿就是一个不安全的侯,你朝你的背面走,归宿就是一个贵不可言哪。
很明显,蒯彻是想以相面为幌子,劝韩信谋反,韩信是聪明人,当然听得懂。蒯彻又给韩信策划了谋反后的出路,那就是,趁着燕王臧荼和赵王张耳的没防备,故伎重施,像夺取齐地那样迅速占领燕国和赵国,随后以齐、燕、赵为根据地,发兵制止刘项的争雄斗狠,割大国削强国以封诸侯,诸侯得封,你韩信就是天下共主了。


蒯彻说得很动人,韩信心动了,考虑了,最后还是婉拒了。
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谋划,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恐怕也不会是蒯彻所勾画的那样一个美好结局。
蒯彻的第一步计划就很有问题,韩信去偷袭燕国和赵国,韩信帐下的高级将领是否会听命于韩信?要知道,韩信帐下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个叫曹参的人,曹参是刘邦的心腹,能文能武,有勇有谋,除了辅助韩信平定诸侯外,还负责监视韩信。
你韩信说要攻打齐国,那么好,这是刘邦一早定下的计划,虽然汉使郦食其已和齐王签订友好盟约,但我曹参可以认为,这夺取齐国的一个阴谋,所以我曹参可以跟着你韩信去打齐国。
如今,你韩信又说要攻打燕国,我曹参怎么信你韩信呢?燕国原本是要打的,但你韩信用一纸书信逼降了燕王臧荼,如今你又说要去打,我曹参有理由怀疑你韩信是想独吞燕地,就像你韩信拿下齐地后求封齐假王一样,不会拿下燕地之后又要把燕地并在你齐王的名下吧?
除了曹参之外,在韩信被刘邦立为齐王的同时,刘邦派去了更多人分韩信的兵权、监视韩信的行动,这些人肯定只听命于刘邦,一旦韩信有了蒯彻所的异动,恐怕韩信的人头分分钟落地。
还没跟刘邦开打,脑袋就搬家了,岂不是很恐怖?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说韩信是楚国人,熟悉楚地的风俗,所以把韩信从齐地改封到楚地,就这样,韩信由齐王变成了楚王。
于韩信来说,这次变动带来的好处是地盘扩大和刘邦耳目的撤出,坏处是楚地不似齐地那样易守难攻。
韩信做了楚王,项羽曾经的将军钟离眜因为刘邦的通缉,选择了投奔韩信,韩信把钟离眜给保护了起来。
钟离眜跟韩信说,你反了吧,我们一起打天下,当年霸王项羽能以楚地称霸天下,如今你韩信的军事能力有过之无不及,还是可以凭借楚地称霸天下的。
韩信思量再三,没有反。不但没有反,反而给钟离眜杀了,用钟离眜的人头前去谄媚刘邦,结果被刘邦当场擒拿。


如果韩信听了钟离眜的话,以楚地为根基进行造反,能否成功呢?答案恐怕仍旧是否定的。
韩信在临死之前的遗言中就说了,我韩信后悔没听蒯彻的话,以至于今天被你这个毫无见识的女子算计。也就说,在韩信的认知里,在楚王任上反,不如在齐王任上反的成功率大。
为什么韩信会这么认为呢?
因为当时天下已定,刘邦已是所有诸侯王认可的皇帝,刘邦所占据的土地、人口乃至人才和军队,都远远强过任何一个诸侯王,如果任何一个诸侯王要反,这个反王不仅要面对刘邦的绞杀,还要面对其他诸侯王的绞杀,毕竟对于其他诸侯王来说,如果帮着皇帝灭了一个反王,还能多分点土地呢。
当时,韩信所拥有的楚地是个四战之地,不容易守,如果皇帝刘邦和梁王从西边来,淮南王、长沙王从南边来,赵王、燕王从北面来,他韩信就会四面受敌,韩信当时又没萧何那样能把后勤料理得妥妥当当的人才,光是耗,韩信都耗不过刘邦。
所以,如果韩信在楚王的位子上造反,就算刘邦在战场上锤不过他,也可以像耗项羽那样耗死韩信。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造反成功的几率太低了,而且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很多古代的将军即使手握重兵也不会去选择造反。其实在历史上,手握重兵的古代将军造反成功的案例还是有的,比如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但他们不仅是手握重兵那么简单,他们同时还有很多的支持者,而且他们与君王相比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对于大多数的将军而言,光是手握重兵是肯定不能造反的。

首先从粮草上来说,即使将军们造反了也很难坚持太久。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物资就是粮草。如果一个将军手里掌握了很多的军队,那么军队每天都要消耗很多的粮草。而古代军队的粮草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军需官负责的,一旦将军率领队伍造反了,那军需官肯定会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到时候造反的军队肯定会因为缺少物资而不战自溃了。

从士兵上来说,将军也不一定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古代的士兵不管是在战争的情况下还是非战争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如果他们真的响应将军的号召而造反了,那地方官府肯定会把他们的家人抓住进行追责的。毕竟在古代造反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即使成功了肯定也会失去家人,这个用家人生命换来的荣华富贵的代价真的太大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也有很多的限制,不可能非常自由的进行造反。虽然很多将军表面上看是掌握了十几二十万的军队,但实际在军中还有君王派去的监督的官员。如果军队出现异常的调动或者将军想谋反的话,他们不仅能及时的瓦解一部分军队,还能及时的通知君王和附近的驻军,这样就会使造反的将军面临四面受敌的困境了。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


如果韩信造反,刘邦肯定是打不过他的,这毫无疑问,除了上面的理由,在韩信的时代之中,军事方面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本来唯有项羽可以一拼,因为项羽的部队战力最强,但是项羽又没有韩信的智慧。韩信是中国历史上1000年才出现一个的军事家,在他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具军事方面的挑战性


而刘邦根本称不上军事家,刘邦麾下在军事上只有韩信可以对抗项羽。刘邦要倚重他来打天下给以重兵。韩信也随势做大,后来刘邦夺韩信帅印亲帅56万盟军被项羽3万精兵击败后,妻儿家小都被俘虏,自己狼狈逃回荥阳,所以在军事才能方面刘邦根本就不可能是韩信的对手,甚至都称不上对手,刘邦是必败无疑的。


假如韩信反叛刘邦,也会像项羽那样无敌于天下,诸侯无不臣服,但各地仍然会反叛,韩信的谋士蒯通采用的分封制的方法和项羽的也是一样的,即便后来刘邦采用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方法,各地仍然不断有叛乱,所以对韩信来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很难。


韩信之所以没有背汉自立,并且与刘邦协同作战,在垓下歼灭了项羽最后的有生力量,还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作祟,韩信压根儿不相信刘邦会真的对诸侯王下手。所以,他觉得自己做了齐王,就功德圆满了,奉刘邦为天下的共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在当时,天下封建割据的局面,由来已久,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侵伐,只是共同遵奉一个共主而已。至于韩信,他当然也难以例外,他绝不相信,刘邦会有那种削平四海、归于一统的想法,就算有也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也觉得没有必要造成事实上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只要保有自己齐王的名号和封地就足够了。


韩信之所以不反叛刘邦,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不成,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如果那样做的话他还不上刘邦的人情,会被天下人看不起,因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以衣衣之,以食食之,还为他搭建高台,在三军将士面前对他封台拜将,所



可以成功,
问题是萧何,张良不愿意辅助他。
到时候成为一个背信弃义小人,
很多时候,
一个人喜欢把声誉看的比生命重要。
作为皇帝。
必须杀伐果断,雷厉风行,非常明显,韩信不适合成为千古一帝。

边关将军手握重兵,为何很少人选择起兵造反呢?
为什么手里握着重兵的将军却很少有人造反呢?其实有以下几个因素。第1,边关的将军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古代对于造反是十分讲究出身的,就像赵匡胤,不也是名正言顺的借口吗?像朱棣这一类也是有着借口的。所以如果造反有悖于道德忠义,古人是不会选择去做的。没有合适的借口,那些边关的将军怎么可能草草...

蜀汉时期,萧何为啥要把一手“带大”的韩信给亲手毁掉?
因为萧何和张良都属于文官,出谋划策给建议还是可以的;但是韩信就不同了,他手握重兵,而且有那么卓越的军事才能,如果他想造反,绝对会威胁到刘邦一手打下的江山。萧何为何不救韩信?一也许是为了自保,刘邦夫妇其实已经容不下韩信了,尽管韩信一直避让,但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会手握重兵,他们为什么不敢造反?
1、驻守一方的将军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调军用的兵符将军和君王各一半,没有君王命令,将军不可轻易调兵。2、将军驻守的边关大都荒凉,是苦寒之地,不可能拖家带口,君王也会体恤将军的难处,好好“照顾”军属。若是想造反,先想想在京为质的亲属吧。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的物资动则几...

那么轻而易举拿下重兵在手的年羹尧,雍正是怎么做到的?
但是年羹尧后期还是辜负了皇帝对他的期望和曾经的培养,他想要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心的欲望越来越膨胀,以至于后来渐渐成为了稳固皇权的绊脚石。所以,对于年羹尧个人来讲,手握重权的他如果想要起兵造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为什么雍正皇帝能够轻轻松松把他除掉呢?难道雍正皇帝和其他皇帝相比有什么...

古代的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为何不敢造反,难道真的是忠心?
也就使自己最后一定会失败。像古代这些封疆大吏所在的地区,一般都是一些经济并不算多么发达的地区。所以根本不能够通过当地的经济来支撑军队的发展。有很多地区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所以君主才会在那个地方安排重兵。当然领兵的封疆大吏一般都是君主的亲信。所以君主一般会选择自己比较信得过,或者...

古代边关将领远离京城且手握重兵,为何不敢轻易造反呢?
他们不敢轻易造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来说,古代造反也是需要找一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理由(哪怕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借口)。第二个来说,古人的忠君思想是刻在骨子里的,一般将军并没有造反的勇气。第三来说,这些将军的家人都握在皇上的手里,大多数将军也做不到丧心病狂的放弃自己的家人...

韩信的胯下之辱是真实的事件吗?他为什么不选择转身就走而非得钻过去...
韩信读了一肚皮的书(至少读了一肚皮的兵书),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很清楚的,知道大家都在准备造反。不过,韩信这个人,他可能一直对承头当老大兴趣不浓,他只想功成名就,封侯当王。我为什么说韩信当老大的心思不强烈呢?有两点证明:一是韩信在后来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却并不自己做大,而是去要求...

怎样评价韩信的一生?
只不过他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个野心,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而吕后最终没有获得任何惩罚,也就是说吕后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刘邦也是非常认可的。其实韩信还是忠诚于刘邦的,没有造反的意思。清代包彬有诗维护他“鸟近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古人早就说过“狡兔死,...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他真的觉得韩信造反了吗?
刘邦称帝后,也会像其他皇帝那样猜忌身边的人,害怕这些开国功臣会谋反,而韩信自恃傲慢,又手握重兵而且拥有封地。在刘邦眼里,如果韩信有谋反之心,必是心腹大患。而且韩信因为战功赫赫,多次违背刘邦的号令,让刘邦的疑心越来越重,于是有了想要杀掉韩信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刘邦受困荥阳的时候,情况十分...

咸丰驾崩,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为何没有造反?
因为曾国藩觉得自己造反并没有很大的胜算,而且也会连累自己手底下的士兵。另外他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不想谋朝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