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韩信打下齐国后,如果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拥兵自立,能获得成功吗?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基本给出了答案。

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奉命攻打齐国。但是,在韩信率军准备出发时,齐国就在郦食其的游说下归降刘邦了,因此齐国对汉军没有任何防备。韩信趁机来攻打,轻而易举就灭了齐国。当然,这也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

随后,田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十万大军来救援齐国,结果龙且兵败身死。击败龙且后,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整个齐国都处于韩信的控制之下。

这时候,韩信就面临一个重要抉择了,到底是帮刘邦消灭项羽,还是背叛刘邦,拥兵自立?

第一个劝韩信自立为王的人是项羽的使者武涉。

武涉是这么说的:刘邦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汉王不可信任,多次背弃盟约,进攻项王。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



韩信说:我在项王那里不受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第二个劝说韩信的人是蒯通。

蒯通说:秦末以来,天下大乱已久,百姓困苦不堪,即使圣人也无法改变。



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
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还是说受汉王之恩,不会背叛。

蒯通接着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也是铁哥们,后来因为追逐名利反目成仇。文种、范蠡与勾践的关系也好的不得了,最后同样无法共富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现在齐王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消灭代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杀死楚将龙且,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

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几天后仍不见动静,蒯通再次劝说韩信不要犹豫,要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仍然没有听,蒯通于是装疯离开了韩信。

很快,垓下之战爆发,韩信带30万大军担当主力,项羽被消灭。



项羽被灭后,刘邦马上故技重施,突然出现在韩信大营,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汉五年,改封韩信为楚王。

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带兵去楚国,韩信害怕极了,带着钟离昧的首级来见刘邦。

刘邦还是抓了他。韩信说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啊,看来我的死期到了。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我也没办法。

回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韩信很不高兴,在家闷闷不乐,也不参加朝会。

韩信因为和周勃、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樊哙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陈豨做过代国相国,曾是韩信的部下。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结果,韩信的一位门客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此事。吕后就找来萧何商议,让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杀掉了。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韩信被灭了三族。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完了。

大家说,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我的个人认为,韩信要想成功,三分天下有其一,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最重要的条件:项羽不能被消灭。

2.韩信要有足够的威望,这样才能有人愿意跟着他造反,让齐国人民支持他。

显然,韩信是具有这样的威望的。韩信军功太大了,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毕恭毕敬,陈豨这样的人也对韩信深信不疑。韩信只要竖起造反大旗,死心塌地跟着干的人会有很多。

韩信的号召力比陈胜吴广、洪秀全、李自成之辈大多了。

3.韩信要能摆脱刘邦党羽的控制。

韩信攻打齐国的几万兵马都是汉军,曹参、灌婴也在齐国监视韩信。只要韩信铁了心要造反,对付他们根本不是问题。曹参、灌婴估计要被祭旗,不愿意归降的汉军只能逃走。

至于兵马和粮草问题,齐国是当时最富的国家,啥也不缺。

所以,只要韩信决定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

之所以韩信没有选择造反,还是太年轻了,缺乏政治经验,对人心不够了解。韩信比项羽小1岁,当时只有29岁,比刘邦小25岁。后来,韩信也的确后悔了。可惜,项羽死后,就再也没有造反成功的机会了。



在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曾高度赞扬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几个功臣。在这些功臣中,带兵打仗能力最强的就是韩信。

韩信是刘邦能够一统天下的主要帮手,他最初的时候只是刘邦帐下的一个小吏,后来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才成为了刘邦的大将军。韩信做了大将军之后发动了暗度陈仓,以极快的速度击败了三秦军队,并且用了仅仅几个月时间就攻占了项羽的首都彭城。

后来刘邦贪图享乐,被项羽反击得手。彭城之战结束后刘邦不仅丢失了占领楚国的地盘,还遭到了盟友的集体背叛。当时的刘邦陷入了困境,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刘邦派遣韩信带领少量军队开始了北进战略,刘邦则继续和项羽对峙。

韩信分兵之后迅速灭亡了魏国,在攻击赵国的战役中以少胜多,一战就平定了赵国。这时候刘邦被项羽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亲自带着车夫来到了韩信的军营,趁着韩信还在休息夺取了军符,重新控制军队。带走军队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击齐国,同时派遣说客去齐国说降。

当时齐国已经答应了投降,韩信不想功劳被别人占领,带领军队偷袭了齐国。韩信占领齐国之后,手下的谋士劝说韩信拥兵自立,韩信拒绝了这个要求。不过韩信依然还是要求刘邦封自己做了齐王,并且带领军队去进攻项羽。

谋士给韩信的计划是:占领齐国,然后趁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进可以一统天下,退可以成为一方霸主。这个计划看起来非常的诱人,韩信为什么没有接受呢?韩信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拥兵自立后,能不能承受得住刘邦的攻击。

韩信确实是刘邦手下最优秀的将领,不过在乱世中除了军事才能外,更加重要的是权谋。刘邦的权谋非常厉害,手下有一帮能人,并且都对刘邦唯命是从,韩信显然没有这个能力。纵观汉朝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有名的大臣愿意真心实意的辅佐韩信,而萧何、张良、陈平这些顶级谋士都对刘邦服服帖帖。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当时的另一个霸主项羽身上得出结论,在楚汉时期最顶级的军事家并非韩信,而是项羽。项羽没有进入武庙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君,武庙里面都是臣子们。项羽以少胜多的战绩非常多,并且和韩信交过手。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韩信带领着汉朝军队30万进攻10万楚军。前期被项羽击败,后期依靠着数量优势才取胜。如果不是刘邦拉拢起来这么多军队,韩信根本打不过项羽。项羽的谋士集团和将领集团也比韩信更强大,可是依然被刘邦击败。韩信如果真的和刘邦翻脸,即使能够控制住手里的军队,控制住齐国的地盘,依然也不可能是刘邦的对手。

而且韩信根本没有控制住军队的实力,刘邦都能够在韩信睡觉的时候夺走韩信的军队,这并不仅仅是刘邦的智谋过人出其不意,还因为刘邦一直实际上掌控着韩信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刘邦到了韩信的军队里面,很多大将都认识刘邦,为什么没有一个给韩信报信的呢?这就说明,刘邦实际上还是军队的掌握者,韩信只有指挥权。真的翻了脸,韩信一点军队也调不动。

韩信军队里面的大将几乎全部来自于刘邦的任命,其中曹参和灌英就是典型。曹参是韩信的副手,他和刘邦是同乡,在刘邦没有带兵起义之前就是好朋友了。灌英投奔刘邦的时候比较早,深受刘邦的信任。这两个人在汉朝建立之后都被加以高官厚禄,在韩信被杀死后,两个人依然没有受到牵连。曹参是汉朝第二位丞相,灌英先后被任命为太尉和丞相,这说明两个人本身就是属于刘邦集团的。并且全部都是刘邦的亲信,目的就是防止韩信造反。从这一点来看其实当时的韩信根本没有造反的实力和条件。

韩信在项羽灭亡后,还有一次造反的机会,也就是韩信在楚国的时候。这时候的韩信真正的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也有了自己的地盘。当时刘邦想要抓捕韩信的时候,大臣们就说:大王的军队不如韩信,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还是用计谋抓捕韩信吧。虽然刘邦确实没有敢于和韩信硬碰硬,不过这个时期韩信拥兵造反的成功率更低。这时候的天下已经平定了,诸侯们大部分都是刘邦的家人,韩信假如在这个时候拥兵自立的话,也肯定免不了被镇压的结局。

综上所述归纳为三个原因,韩信的军事才能出众,但是在齐国的时候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队,在政治上也远不是刘邦的对手。后来在楚国的时候,韩信虽然拥有独立的军队,但是天下已经平定,韩信缺乏造反的条件。不管是哪个时期,韩信拥兵自立都是自寻死路。



刘邦能够建立汉朝,离不开汉初三杰的辅佐,历史上的汉初三杰对刘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物。汉初三杰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这三人对刘邦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武将和谋士。是任何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刘邦手下能臣武将众多,其中韩信的军功天下第一,他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

韩信这样的功绩更是无人能敌的。以带兵作战能力来说,从秦末到汉朝这段时间,应该是没有能打过韩信的,韩信堪称是军事奇才。即使是西楚霸王项羽这样的军事天才,也不是韩信的对手,假如刘邦没有韩信的辅佐,恐怕连项羽都打不过,这样的情况下,刘邦根本不能够建立西汉。

楚汉之争中,韩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问题是,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开始卸磨杀驴。韩信的功绩成为了刘邦忌惮的对象。韩信实力越来越强之时,刘邦对韩信越发的忌惮,韩信面对领导的猜忌,并没有想出应对的对策。没有做出对策的韩信,成为了刀下鬼。最终的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死。

这样的结局对韩信来说,肯定是最不好的结局,与汉初三杰中的其他二人相比,韩信的结局是最惨的。纵观韩信的一生,他有两次谋反的绝佳时机,但是却错过了。那么问题来了,假如韩信拥兵自立,能够打败刘邦吗?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项、韩三家的情况,此时的刘邦手中有20万军队,项羽10万,韩信30万。

韩信灭齐以后,项羽感觉到了危机,于是项羽派出谋士对韩信进行游说,说韩信叛汉或者选择三足鼎立,却以失败而告知,韩信拒绝的理由是,不能背叛主公,是刘邦让他做了大将军。反而在项羽阵营中,韩信没有得到重用。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听说游说韩信失败了,他亲自出马劝韩信自立。

蒯通是楚汉时期非常有名的辩士,他把刘、项、韩三家的形势看得很透彻。蒯通劝诫韩信说,现在刘、项两家在荥阳一带打得精疲力尽,胜负难分,只有一位贤者可以去收拾残局,你要是助楚则汉必亡,助汉则楚必败。项羽兵败以后,刘邦非常果断地夺走韩信的兵权,并徙封韩信为楚王。

刘邦这时候所做的,只不过是表面功夫。当时的韩信做梦也想不到,西汉建立后,韩信竟然被设计致死。韩信到了楚国后不久,就有人诬陷韩信谋反,假如这时候的韩信真的谋反,那么是最佳时机。此时张良已经隐退,刘邦手下出色的谋士只有陈平。刘邦问计于陈平:“我们直接去抓韩信怎么样?”陈平问刘邦:“陛下的军队打得过韩信的吗?陛下手下的将领有韩信厉害吗?”

这样一来,这时候的韩信假如真的谋反,胜算肯定是最大的。假如这时候韩信谋反,可以直接把刘邦给抓了。韩信假如谋反的话,刘邦在当时根本不是对手。楚汉之争的时候,最好的局面就是三足鼎立,只不过韩信忠心刘邦,没有选择这样做。

刘邦在三家中实力最弱,如果韩信不是忠心对待刘邦的信任和提拔拒绝项羽曾经的傲慢和无视,以他的实力和项羽联合打败刘邦不在话下,然后再与项羽一争高下才是历史应该发生的情节,韩信听彭越能成功,几次被削弱并逮捕罢官后做张良辞官回乡也可以善终,无奈都没有选择,也是他人格使然和时代背景造就的悲剧。

刘邦打不过韩信,但是可以釜底抽薪,比如说人才,物资配给,政策,韩信在军事上是人才,在地方上行政管理就不一定是那么好容易得了,到时候韩信还不是跑不掉的就是一个死,项羽韩信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玩权术这块都比他们俩高好多。不可否认的是,在谋略方面,刘邦确实要比韩信厉害,但是这对韩信能不能取胜,关系不大。



韩信拥兵自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即使韩信能够拥兵自立成功,韩信也很难能够击败善于用人的刘邦。要知道刘邦手下不是只有韩信一个人才,张良和陈平能够帮助刘邦运筹帷幄,萧何能够帮助刘邦稳定后方,英布和彭越能够帮助刘邦东征西讨,即使刘邦阵营缺少了韩信,刘邦的阵营仍然十分的强大。而韩信离开了刘邦集团的帮助,就只能靠着自己一个人闯荡天下。虽然韩信在军事上确实非常的利害,但是他的政治才能还不如项羽,根本不可能战胜刘邦。

韩信第一次拥兵自立的机会

韩信最初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后来凭借着萧何的极力推荐,以及刘邦得知人善用,才成为了汉军的头号大将。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派遣韩信去进攻北方的其他诸侯。韩信在北方开拓了很大一片领地,并且拉拢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这时候刘邦在前线失败,带着夏侯婴闯入韩信的军营,直接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当时韩信还没有起床,军队就已经跟着刘邦走了。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韩信是军队的主将,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军队?

实际上韩信之所以控制不住军队,主要是因为刘邦将自己沛县的几个老兄弟,都安排在韩信手下做将军。这些人都是刘邦集团的骨干,只要刘邦一声令下,立刻就会回到刘邦的身边。因此笔者才会在第一段说,韩信拥兵自立的可能性非常低。

当然韩信也不是没有拥兵自立的机会,主要韩信下定决心,将刘邦的几个心腹全部杀死,那么韩信就有机会拥兵自立。但是

韩信需要刘邦集团的支持,他本身就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身边也缺乏可靠的谋士和武将,如果离开了刘邦集团,韩信根本成不了“兵仙”。

韩信第二次拥兵自立的机会

韩信攻占齐国之后,项羽派遣使者找到韩信,想要让韩信背叛刘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这时候韩信在军队里面已经有了自己的亲信,如果韩信按照项羽的方法去做,韩信和项羽联手,也许真的能够跟刘邦三分天下。

然而韩信对刘邦的手段非常了解,现在项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韩信和项羽结盟,无疑是把自己逼到了死亡的边缘。一旦项羽被刘邦击败,刘邦回手一击灭了韩信的,到时候韩信肯定免不了抄家灭门的下场。

实际上在汉朝建立之前,历史上没有屠杀功臣的先例,韩信还幻想着自己做一个姜太公一样的人物。因为汉朝之前没有屠杀功臣的先例,刘邦也对韩信非常的信赖,所以韩信才会放弃了造反的机会。

只是韩信没有想到,刘邦是一个卸磨杀驴的人,韩信没有背叛刘邦,刘邦却抢先对韩信下手,将韩信软禁在了长安。最后韩信孤注一掷想要造反,结果吕后和萧何略施小计,就把韩信骗到了皇宫内杀害了。

总结:韩信造反击败刘邦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在刘邦一统天下前,刘邦对待韩信一直非常好,韩信没有任何造反的必要。一旦造反韩信胜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韩信与其造反被杀,不如做一个忠臣,兴许还能成为姜太公一样的人物。当然从韩信的结局来看,韩信没有选择造反,确实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韩信在齐国起兵,即使韩信不能成功,也不失为一时的枭雄。



韩信能施展才能要感谢刘邦给了他这个机会,要知道,当初韩信投奔项羽,可是项羽不识人才,对他不管不问。就连韩信给他提的一些有用的建议他也完全当耳旁风。如果不是遇到刘邦,那么就算韩信再有能耐也没地方施展啊。可是他没想到,虽然刘邦识人才,但是却不是正人君子。

刚开始,刘邦听了萧何的建议,开始重用他。想想在项羽那边的时候自己就是个小透明,到了刘邦这边终于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了,他很感激刘邦。而且刘邦不像项羽架子那么大,经常跟手下称兄道弟,还说以后发达了一定不会亏待他们。韩信觉得自己终于跟对了人,于是在带兵打仗方面充分发挥才能,为刘邦打了很多胜仗。后来刘邦称帝他的功劳很大,刘邦害怕他功高盖主,开始对他有防备之心。



他手下的谋士看清了时局,建议他离开刘邦,自立门户。可是他感念刘邦对他的恩情,不愿意背叛刘邦。结果没想到,竟然为此葬送了性命。他虽然死在吕后的手下,但是也是刘邦默许,吕后才能有机会杀掉他。如果当初他能听从谋士的建议,也许历史又是另一种局面。那么,如果韩信真的自立门户,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韩信有军事才能。原本韩信奉命攻打齐国,可是还没等他到齐国的地盘,就传来齐王被刘邦手下的谋士给劝服而归顺的消息。韩信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既然对方已经归顺了,就没有攻打的必要了,于是决定撤兵。这时候,他的手下蒯通与他意见不一致。

他说:"一个谋士,靠一张嘴就轻轻松松把几十座城池给忽悠到手了,可是您整日奋战,一年下来攻下的城池还没有一个文人多,一个将军怎么能被文人给比下去呢?况且汉王也没有下令让您停止攻城啊,您倒不如攻下齐国让他们见识一下您的威力。"韩信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继续攻城。后来齐王被迫逃跑向项羽求助,韩信一路斩杀,把项羽的二十万军队都给消灭了。



谋士蒯通建议自立门户。韩信占领齐国后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当时正被围攻,无奈之下就答应了他。此时,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对韩信进行劝说。蒯通对韩信阐述了利弊。也就是说,蒯通也赞同项羽派出使者的策略。蒯通就是建议韩信拥兵自立,此时的蒯通就是建议韩信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蒯通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韩信拥兵自立。假如韩信不拥兵自立,那么后果很简单,就是迟早要被刘邦处死。事实上,蒯通的这个猜想,事后得到了证明。可是韩信觉得刘邦对他有恩,不想背叛刘邦,就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割据齐国的结果。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比不了,而项羽也已经被他打的损失了很多兵马,如果他在齐国割据,军事上很有优势。刘邦一个平民都能在那种情况下称王称帝,他就算不及刘邦,但如果真治理国家也不会太差。

而且齐国本身就很富,经济方面可以说不用发愁,在齐国把国力提上去不是大问题。可是韩信没有考虑到以后会怎样,想到刘邦这么重用他给他机会让他建功立业,他就已经很感激了,根本不愿意做出背叛刘邦的事。要怪就怪韩信太天真,对刘邦太过信任和感激。



这么天真的韩信遇上了老谋深算的刘邦,想不吃亏都难。刘邦太会算计,需要他的时候就许诺他将来一定不会亏待他,却偏偏信了刘邦的鬼话。

从另一方面来讲,韩信手握重兵,也能征善战,可是古代想要拥兵自立,绝不是单单凭借军事实力的。能自立政权的,军政、民政、财政对于一个完善的政权来说,缺一不可。韩信仅仅占到了军政,其余的就是韩信的短板。如果韩信要自立为王的话,首先他自己就会面临很多困难,而且从刘邦可以轻易夺取韩信的兵权来看,军队虽然在韩信的手中掌握,但刘邦并不是毫无防备的,否则几十万大军的军权不会轻而易举的就被刘邦所掌握。

其次就算韩信成功自立为王,对刘邦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有所改变,因为韩信虽然是军事方面的天才,但他的政治觉悟是极其低下的,否则也不会最后被萧何骗至长乐宫所杀。所以综上所述,首先韩信自立为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并且就算他成功了,他的结局也最多是"第二个"项羽。



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大家说,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我的个人认为,韩信要想成功,三分天下有其一,要具备三个条件:1.最重要的条件:项羽不能被消灭。2.韩信要有足够的威望,这样才能有人愿意跟着他造反,让齐国人民支持他。显然,韩信是具有这样的威望的。韩信军功太大了,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毕恭毕敬...

韩信打下齐国后如果拥兵自立 韩信能不能成功
大家说,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我的个人认为,韩信要想成功,三分天下有其一,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最重要的条件:项羽不能被消灭。 2.韩信要有足够的威望,这样才能有人愿意跟着他造反,让齐国人民支持他。 显然,韩信是具有这样的威望的。韩信军功太大了,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毕恭毕敬,陈豨这样的人...

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谋士给韩信的计划是:占领齐国,然后趁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进可以一统天下,退可以成为一方霸主。这个计划看起来非常的诱人,韩信为什么没有接受呢?韩信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拥兵自立后,能不能承受得住刘邦的攻击。韩信确实是刘邦手下最优秀的将领,不过在乱世中除了军事才能外,更加重要...

如果选择在齐国拥兵自立的话,韩信会面临什么结果?
如果韩信选择在齐国拥兵自立的话,韩信面临的结果是会活得更长久一些。韩信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觉悟的人,所以他并没有选择在齐国拥兵自立,最后的结果是刘邦除掉了。但如果韩信能够在齐国拥兵自立的话,韩信将会拥有很多想要得到权力的人的支持,并且可以在汉朝的统治当中找到新的盟友,所以这样的情况下,...

当年如若韩信果断拥兵自立,他能够最后胜利吗?
这可能是韩信不敢轻易自立的主要原因。成就大业虽然离不开军事,但是仅有军事实力往往并不一定能够成就大业,项羽就是最好的写照。先秦的诸侯国政治统治的基础是贵族,自商鞅变法,不断打击消灭贵族统治阶级后建立了强大的秦国,后在秦始皇嬴政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沿袭法家思想建立...

韩信如果选择拥兵自立,是否能够打败刘邦呢?原因是什么呢?
建立韩信拥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韩信此时独立,那么最差也能形成个秦末三国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与第一次同步,齐人蒯通以相士策动韩信自立,理由与武涉完全一样,也是“组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韩信自己来建立最高政权,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第三次,是在垓下灭了...

如果韩信当初佣兵自立的话,那刘邦还能够一统天下吗?
如果韩信在攻下齐地后选择拥兵自立,刘邦仍旧可以统一天下,只不过统一天下的难度要大很多。首先,韩信若是拥兵自立,难度极大。自韩信被刘邦派去开辟第二战场,韩信身边就被刘邦撒满了眼线。刘邦和夏侯婴二人自称使者,晨闯韩信帅帐,如入无人之境般夺了韩信的帅印,就很能说明问题。以韩信的能力,肯定...

当年若韩信果断拥兵自立,他的结局将会有何不同?
一般认为,淮阴侯韩信可以拥兵自立的机会,有两个,一是韩信攻下齐地被刘邦立为齐王时,二是垓下之战后韩信被刘邦改立为楚王时。韩信若在这两个时期拥兵自立,结局也未必会好。一,韩信被立为齐王时,身边要员全是刘邦的忠臣,齐国百姓也不和韩信一条心。韩信自破魏开始,拥有了独自领兵的机会,但破...

韩信手握兵马大权时,如果他拥兵自重,自立为王,韩信能成功吗?
换做韩信手握重兵之时,韩信自立完全可以三分天下,但是必不长久,也不能一统江山。韩信只能说是帅才,是兵仙,但对于笼络人心却无法与刘邦相比,手握兵马大权之时,倘若韩信拥兵自重,手下军士可以说能叛逃多数,以韩信的能力三分天下还是可以的。只所以说韩信手下军士会叛逃一部分也是有原因的,其一,...

韩信若想拥兵自立,他的胜算有几成?
如果韩信真的攻下齐国,那么占据关中秦地的刘邦便可以和占据山东齐国之地的韩信遥相呼应,一左(西)一右(东)夹击南边的楚国,使得项羽首尾不能兼顾。 所以在韩信出军攻齐的同时,项羽也颇为着急,立即派遣麾下大将龙且为主帅,领军二十万驰援齐国。 (韩信平定齐地,天下大势三分鼎立) 这一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龙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