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2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闯关东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 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 清朝 顺治年间到 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 山东、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四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陕西商人有三大历史贡献,一是“丝绸之路”,与中外商人开辟通往世界的商业大道;二是陕康藏定茶马古道之行,民间称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称为“走西口”。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稳定和开发边疆意义重大。关陕商贾“蹚古道”的历史无人提起,几至挤进历史的夹缝被人们淡忘,庆幸的是近年来引进了学术界的重视。
陕商通过“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区,还有的走向印度和东南亚。在康定分成2条路线,一条向西经昌都、拉萨走向国外,一条经大理、腾冲走向国外。),因是在古道间反复行走,称为“趟古道”,而“趟”的异体字是“蹚”,“蹚”还有踩山踩水路,试探、随大家一起之意,所以书面上写成“蹚古道”。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词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
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扩展资料:《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然而,纵观两千余年的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
中国人口的迁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迁,造就了南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迁徙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1、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灾难频发,成千上万逃荒的农民为了生存,冒险进入东北,这成为“闯关东”的开始。1860年,沙俄侵入东北,清政府被迫开禁放垦以增强防卫,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垦荒。到1931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就已达1000多万。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优惠政策,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华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带口,或单身一人,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南洋。

扩展资料: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这当然不是把全国的百姓都关进监狱,而是让他们生活在有限的范围之内,禁止其随便迁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国分为九州,着手统计人口和土地。
商朝设有分管统计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开始有了户ロ。周朝每年都通过比、间、族、党、州、乡,遂各级组织调查人口的增减,然后层层上报给中央负责管理户口的司民。
三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届时,司民将天下户口报给司寇,司寇再上报天子,天子接受户口册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五拜而受之,然后交天府内史保存。
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调查。这说明,自远古时代,国君就十分重视掌握全国的人口情况,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调査对于国君或诸侯进行军事征伐、征收赋税、占有和分配俘虏与奴隶、追查逃亡以及杀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户籍制度,以后各个朝代,无不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来越周密完备。
从这种针对某一地区的禁令可以看出,内地大部分地区的百姓已经遵守法纪,没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现象。
宋哲宗赵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个高祖父的子孙不得分家。皇帝们采取又赏又罚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愿分家别居,不分家别居,就不会擅离故土。皇帝禁止百姓迁徙,除了考虑到农业生产和税赋以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众造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迁徙

“永嘉丧乱”时期 “安史之乱”时期
“靖康之乱”时期 “金完颜亮”时期 “蒙古兵南侵”时期
“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历史上3次。不过每年过年中国人都在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3、下南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优惠政策,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

论述中国三次人口南迁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安禄山等人发动叛乱,持续八年之久。此次叛乱导致中国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纷纷南逃,形成了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的起因、意义
2、唐末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大,造成了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意义: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3、靖康之难:靖康二年金攻陷卞京,徽...

中国历史上有哪两次人口大迁徙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

人口迁徙中国近现代大规模人口迁徙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兵役制度转变引发的又一人口迁移高潮。原本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导致社会动荡,安禄山的叛乱就是其结果。这场历时8年的动乱,造成了北方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迫使大量汉人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靖康之难时,北宋面对契丹...

为什么我国历史上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现象?
1.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次人口大迁徙之一,发生在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历时四百余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人们为了谋生,离开家园,形成了与蒙古草原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北部边疆地区的繁荣。2.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更迭之际,普通百姓和失势的贵族常常因为战乱而选择移民海外。由于地理...

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什么?
?题目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G1I 历史 2014-12-07 作业帮-是干什么的呢?让我来告诉你 优质解答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永嘉丧乱”时期 “安史之乱”时期 “靖康之乱”时期 “金完颜亮”时期 “蒙古兵南侵”时期 “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在北宋结束还是南宋还是宋。别抄袭
三次大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三个时期。在永嘉之乱中,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促进了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的交流,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