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
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进行合理提炼, 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少?估计一个操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为了让核心素养能在学科教学中顺利落地,需要有“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了“落点”,核心素养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长力。
无论是“学科表达”还是“教师理解”,最后都应聚焦在“课堂”,“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点”,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
具体来讲,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转变。
1
从书本情境、教师经验
到真实情境、学生经验
这是2006年的一堂以世界杯开场的思想政治课:
在这堂课前的德国世界杯C组第二轮比赛中,阿根廷以6比0完胜塞黑,创造了那届世界杯最悬殊的比分。而此前的塞黑队连续10场不败,是世界杯出线队中最出色的球队。
当许多球迷学生还沉浸在对这场球的困惑中时,李梁老师的课开场了:“你们有没有看阿根廷和塞黑的那场比赛?你们是不是也奇怪一路高歌猛进的塞黑队为何会突然惨败?”
学生们瞪大眼睛,一些人不停点头。这时,李梁点开了连夜赶制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经过剪辑的画面和新闻回放: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球员们得知后难掩心中的迷茫和痛苦,一位塞黑球员在比赛结束后说:“没有人在自己的祖国刚刚分裂时,还能兴高采烈地享受足球的乐趣。”
原来,是祖国的分裂,使球队失去了斗志。于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堂令人难忘的由真实事件设计出来的情境教学。这堂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仅从书本情境、教师经验进行教学,极有可能上成我们常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课。
当我们的教学从真实情境、学生经验出发,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真实问题或故事构建知识的方法。
有一个来自柯丁格等人的实验,他们提供了3个问题情境:故事问题、文字问题和解方程,三者的数量结构与解决方法是相同的:
故事问题:作为一个侍者,特德每小时收入6美元,一个晚上有66美元的小费,现在特德共收入81.9美元,问特德工作了多少小时?
文字问题:从某个数字开始,如果我将其乘以6,然后加上66,结果是81.9。那么,我开始计算的数字是多少?
解方程:X×6+66=81.9。
出乎人们意料,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故事问题和文字问题解答得最好,分别是70%和61%,而解方程只有42%。
这个实验证明,许多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从身边的真实问题及自己的经验开始。而我们一般的教学总是从理论概念出发,先解释问题,最后再用生活经验验证,这样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基于学生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也是学习的起点。这就类似于船与锚的关系。如果教师不希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发生“漂移”,那么就必须要将它固定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希望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就要确保它根植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的坚实基础之上。当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先期知识与正在被教授的新知识联结起来时,意义形成就将变得十分有力。
学生要学习“蜕皮”,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概念,但他们知道掉头发、动物脱毛等现象,“脱落”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毛发换成皮屑,并且旧的脱落会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建立原有概念基础之上的学习。
教学中要重视真实情境及学生经验。这不仅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在于核心素养就是指向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指向学生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历史上许多教育大家早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更有不少经典的故事印证过。
2
从习题训练到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
在美国陶森高中,一位教师上了一堂“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课。这堂课,以概念学习为主,学生学习的重点是4种政体的特征。课上,教师基本没讲什么概念,而是带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搭纸塔”的游戏。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搭的纸塔进行评比,看谁搭的塔最高、最牢。
在进行游戏教学之前,教师对4个小组提出了不同要求:
第一组,如何搭纸塔的决策由小组内长得最高的人作出,其他组员不能发表意见,组长有权监督、指导搭建过程;第二组,如何搭纸塔的决策实行表决制,所有决策都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组员同意后方可执行;第三组,如何搭纸塔的决策由两名最年长的学生作出,两人都有权对如何搭建这个塔予以监督与指导;第四组,如何搭纸塔的决策都需要获得全体组员的一致通过,每名组员有权在建设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叫停,以对决策及程序进行讨论。
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介绍搭纸塔的体会,并总结自己小组活动的优势和不足。
在这样精妙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4个小组相当于4个微型国家,各小组的不同决策方式,相当于4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纸塔建造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及教训,就类似“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
同样这堂课放在国内,教师可能先让学生了解4种政体的概念,然后再进行举例以便学生了解不同政体的优势及劣势,最后用一些题目进行巩固性练习。很明显,这样的教学对付标准化考试是有优势的,但只是完成了“知识基础”部分,难以触及“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更深层、更丰富的核心素养的学习。
“搭纸塔”一课属于项目及任务驱动式学习,这样的课堂同我们常见的课堂学习有很大不同,它给了我们另一种审视教学的视角:
以任务或项目学习为主的课堂是“浸入式”学习。“搭纸塔”这样的课堂,学生更像在知识丛林中散步,在其中慢慢探究、深入思考、全身心感悟。这是一种“浸入式”学习,学生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在学习。可以说,看似“低效”的“散步式”课堂教学,让学生离核心素养更近了一些。因为,真正的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及品质,它是隐性的,当下是难以发现、检测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活动、在生活体验中慢慢形成。
任务或项目学习将提高学生的设计及应用能力。《人民教育》刊登过一篇主题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课例。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项目:学生分4组,每个组配发一些材料和工具;要求各小组利用这些物品生产简单的产品:圆形、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等;这些产品价值不同,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创造的价值最大。
学生拿到材料袋后发现,各组的原材料和工具都不一样:有的剪刀多,有的纸多。怎么办?小组内讨论后找到了好办法——纸张充裕的组用纸去交换剪刀;或用几张白纸去交换一张彩纸等。
通过活动,最终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由于各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一样,形成了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国际市场形成。这样的项目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学习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策略的应用能力。
任务或项目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搭纸塔”一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体验性,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及生活体验,关注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基础性问题,也关注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体现出带有综合性学习性质的项目学习、问题学习,具有多种学习价值及可以达成多种学习目标。
任务学习或项目学习是一种任务驱动式学习,它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活及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单纯的学科问题很少存在。
3
从“教”“学”分离到“教在学中”
对于教与学的讨论,我们喜欢采用两者对立的方式来思考,原先是“先教后学”,后来都讲“先学后教”,似乎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其实,教与学类似于硬币的两个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事物。
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用“教在学中”确定教与学的关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看,“教在学中”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学生的生活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教育需要联系生活,而这里的生活主要是学生生活。虽然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结论都是成人编制的,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再设计,让教学内容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说要营造出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世界,让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学法创立者、著名数学教师邱学华在上《年、月、日》一课时,首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想一想,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许多学生思考后回答:“一年有12个月,小月30天,大月31天,一天有24小时。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地球转一圈就是一日”“每4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
在这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邱学华几乎没有任何提示,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完成的,在学生各种问答中相互学习获得的。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就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尝试验证,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就是“教在学中”。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思维的深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加工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课堂上,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要教在学生思维的深处,需要设计有质量、有挑战性的问题。
美术欣赏课程教材中有“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单元,一位教师在讲授这个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题目:课本在讲中国“山水画”单元时,标题前用了“咫尺千里”来修饰“山水画”,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具体作品分别进行阐述。
后来,教师觉得这样提问学生的思维度还是不够,就进行了调整,变成:假如你是课本编写者,请用另外的词来修饰中国“山水画”,并结合具体作品说明你的观点。
调整后的问题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更重视学生对作品独特的解读。许多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雄伟浑厚——中国古代山水画”,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取景高远,中部的烟云拉开了人与山的距离,有一种异常雄伟高大之感;“身临其境——中国古代山水画”,《清明上河图》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做了描绘,画面逼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一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可见,我们只要给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学生就会还给我们精彩。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学生学习的困惑期。随着课改的深入,以讲为主的教学慢慢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转变,教师的作用和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现实中, 学生所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知识是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解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点拨”,教师的意义及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这方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意义更在于“解惑”,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的今天,全民都在高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的课程如此丰富,但人们依然需要实体学校,依然需要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
教在学中,需要教在知识的节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才是全程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中抓取最核心的要素。这个最核心的要素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就是学科的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从内涵上看,是教育领域中的通用知识、成长型知识,具有6个关键特征:必需性、阶段性、层级性、主题性、多效性与统领性。
可见,“核心知识”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的重要,一般处在知识的节点位置,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底层部位,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关键,具有很大的生长性,由此会派生出其他新知识。教师只有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轻松地教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
这就是“教在学中”的新意义。
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1、转变教学方式和思路: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思路上进行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情境,采用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
必须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 学习态度 ,提高数学素养,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2.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鼓励创造性 数学中有很多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类比、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思想和方法,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经常给学生...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
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如下:1、课堂教学学习目标向四个方向转型 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要向知识与能力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的完整过程(以此为教学内容的明线)...
数学课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以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1.以数学史为抓手再现数学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研究数学史可以反映出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数学史展示了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成为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集中体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如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培养数学情感和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小组学习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数学课堂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六大核心素养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提升教学效率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组织能得到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方程”的教学当中,学习了不同的解方程的 方法 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