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论述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领域基本为传统智力理论所统领。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一)传统智力理论
1.智力二因论 即人类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认为人类智力的个别差异,既表现在一般因素,也表现在特殊因素上。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的。
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动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
2.智力群因论 塞斯顿认为智力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的组合。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基本能力组合而成。。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3.智力结构论 布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包括三类事件:①引起 思维的材料,决定思维的内容;②进行思维的心理活动,决定思维的运作;③整理思维的结果,获致思维的产物。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由七种(后来发展为九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一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一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精神性/存在主义的)。加德纳强调,这九种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种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种智力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个能力的模块,这也是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
加德纳认为传统上根据智力测验所界定的智力,在概念上只是官化到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他认为至少包括七种不同智力:语文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和自知智力。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成功智力理论
由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该理论由三个子理论:背景子理论、经验子理论、成分子理论构成。斯腾伯格认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智力,因此,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
他认为成功智力有四个关键元素:(1)应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义智力;(2)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3)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4)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斯腾伯格还强调,成功智力的基础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有:
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程序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自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字问题的方法。
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几何证明题又是非常有效。
爬山法:基本思想就是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点邻近的未被访问过的任意一点,向目标方向移动,逐步逼近目标。
类比思维:当你面对某种问题情景时,你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阶段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
(三)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
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四)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实验:如让被试把三支点燃的蜡烛,沿着与木板墙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墙上。发给被试的材料是三支蜡烛、三个纸盒、几根火柴、几个图钉。把发给第一组的所有材料分别装进三个纸盒里,而发给第二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结果是:第二组有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一组只有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被试的成绩不如第二组被试呢?原因在于第一组被试一开始就把纸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而没有看到纸盒还有当烛台用的功能,所以没能顺利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一开始就没有把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用,所以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五)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知识传授中,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告诉学生“是什么”的同时,关键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和“怎样做”,使他们获得大量牢固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地识别问题的目的。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发挥。
(四)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帮助学生习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一般的启发式策略能适用于较广的范围和领域,并可以转化为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经常采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联想法、简化计划法等等。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已有经验,突破习惯的限制,形成崭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其二,指不受成规限制,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这两种理解的共同之点是把创造性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不同之点是前者视创造性为一种思维过程,后者则视之为一种思维能力。因此,心理学上各有侧重的两个方面,一是侧重研究创造性思维,旨在了解创造是个怎样的过程;一是侧重研究创造力,旨在了解创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
(二)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包括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两个部分,前者指的是一个人的创造性表现在能力方面的特征,而创造性人格主要指一个人的创造性表现于气质和性格方面的特征,它们是完成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根据创造性的内容,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方法。
1.创造意识及其培养措施
创造意识就是指一个人想不想创造,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创造动机的强弱,而且会影响到他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一般来说,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创造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养创造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人格,是个体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创造人格的训练,即在于培养让个体形成有利于创造的各种人格品质,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
学生创造兴趣的培养,包括培养对各种事物的广泛持久而有中心的兴趣;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培养成钻研兴趣和创新兴趣等。
学生创造情绪的培养,包括培养对生活、对创造充满热情,保持愉快的情绪;培养对创造美的真心感受,让情感在创造中升华;培养对创造的自信心和幽默感,不轻易放弃创造,不轻易对创造失望等。
学生创造意志的培养,包括要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崇高思想;培养知难而进的胆略;培养在创造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较有代表性的训练方法有:
(1)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于1945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体讨论或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多尽可能快提出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映,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不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能得出结论。“头脑体操”即是一种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头脑体操,即当问题出来,马上凭直觉去想到一个正确答案。此时,问题解决者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4.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1)类比模拟法
类比是用发明创造的客体与某一事物进行类比对照,从而获得有益的启发,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2)聚焦发明法的训练
聚焦发明法,就是以某一事物或问题为中心焦点,然后分析这一事物或问题的周围环境,由此得到启发,进行强制联想——尽可能将周围的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创造出新事物。
(3)设问探究法
设问探究法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创造火花,捕捉到良好的设想的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4)列举法
列举法是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罗列出来,发现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形成一定独创性的一种方法。
(5)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概念,或者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和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以期取得新的发明和创造的方法。
(6)逆向求索法
逆向求索法是逆向思维的具体运用,它是从已有的事物、现象的相反功能、状态、位置、方向、方式、顺序等方面进行反习惯性思路的反向思考和创新的一种方法。
(三)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青少年的独创;
4.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7.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各个方面的创新,例如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等,创新就是发展。要做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关键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没有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只能是空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需要加强我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一个人如果他经常能发现很多问题,那他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就很活跃,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就一定能取得大的成就。牛顿正是在极普通的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正是在极平常的开水蒸汽冲动壶盖这一现象发明了蒸汽机;有的人正是在住院治疗中观察了医院墙壁上的一张世界地图才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还有的人正是观察了杯子落地摔碎的大小块多少,硬币反复抛出落地后正反面各出现的次数这些现象提出了概率论,等等吧。 这些现象都是极普遍极普通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都熟视无睹,而那些问题意识强的人,却对这些现象产生了疑问,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他们发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创造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式。 所谓的思维定式就是思维习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思维定式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书本定式。 读书对人有好处也有坏处,书本读得多了,有些人就成了书呆子,平时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就会想到某某书本里是怎么做的,于是就照本宣科,绝对地去按书本讲的去做。我们讲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就是这类人。 二是经验定式。 有些人在办事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把以往得到的经验绝对化,完完全全按过去的老经验办事,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者。 三是权威定式。 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迷信和崇拜一些权威人士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完全遵照权威人士的方式方法去做。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三种思维定式框框的束缚,在办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方式要,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确保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
再次,要善于转化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三种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是发散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树上有五只鸟,一枪打中一只鸟后,树上还有几只鸟。这里可以有几种答案,可能树上没有一只鸟,枪打下一只鸟,另四只听到枪响后就惊飞了;也可能有五只鸟,如果枪是无声的,或是另四只鸟是聋子,打中的那只挂在了树上,另四只也没飞走;也可能有四只鸟,打下一只,另四只聋子,没飞走;也可能剩三只鸟,有一只是正常的鸟,能听到,跑了;也可能剩两只鸟,有两只能听到;也可能有一只鸟,有三只能听到枪响。 发散思维包含组合扩散法、侧向扩散法、立体扩散法和列举扩散法。 组合扩散法就是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侧向扩散法就是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立体扩散法就是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如在山区栽树,有四棵树苗,要使每两棵树距相等,这就需要进行立体栽种了。列举扩散法就是将相关问题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进行思维。 二是反向思维。 就是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战国时期孙膑智胜魏惠王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反向思维的方法。孙膑是战国时著名兵家,至俄国求职,魏惠王心胸狭窄,忌其才华,故意刁难,对孙膑说:“听说你挺有才能,如你能使我从座位上走下来,就任用你为将军。”魏惠王心想:我就是不起来,你又奈我何!孙膑想:魏惠王赖在座位上,我不能强行把他拉下来,把皇帝拉下马是死罪。怎么办呢?只有用逆向思维法,让他自动走下来。于是,孙膑对魏惠王说:“我确实没有办法使大王从宝座上走下来,但是我却有办法使您坐到宝座上”。魏惠王心想,这还不是-回事,我就是不坐下,你又奈我何!便乐呵呵地从座位上走下来,孙膑马上说:“我现在虽然没有办法使您坐回去,但我己经使您从座位上走下来了。”魏惠王方知上当,只好任用他为将军。 三是形象思维。 就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高层管理者离形象思维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形象思维,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过时甚至是不确切的,因此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人们充分展开
自己的想象,无论神话还是科幻,都给我们提供了如梦如幻般的画面,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时人们的神话科幻,也为成为现实打下了基础,如神话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天宫的千里眼、顺风耳,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形象思维,促进了飞机、雷达的出世。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促进中国早期革命发展展现了一个形象的画面,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很多人习惯模仿,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面想问题。许多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一面想问题,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从相反的方面来解决问题,甚至于最尖端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所以爱因斯坦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需要创意的想象力,这成就了科学上真正的进步。" 克服因循守旧的坏习惯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困难。你所必须做的一切便是立刻行动,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个星期。 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功。因循守旧者的典型特征是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不去主动接受新鲜的思维,进行脑力革命。这本身就是思维上的惰性所使。成功者必须时刻学会"洗脑",摒弃因循守旧,创新求变,才会有真正的成功!我们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转的缘故。 要干,就需付出代价和担当风险,你的努力也可能会遭到失败;如果你避免干任何事情,你也可免遭风险和失败。但是,结果会怎样呢?你避免可能的失败,同时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有时我们因循守旧,是因为我们让生活的潮流牵着走,导致我们的生活陡然地由一处不知道的地方到另一处不知道的地方的恶性循环。随着我们的理想在期望和等待的尘埃里埋葬,我们对自己的命运也失去了控制。然而,我们文过饰非地借口说是别人使我们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使得我们如此之忙以至于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的方向,以此来为自己的惰性辩护,这是何等的自欺欺人。记住,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功。 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成功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造性思维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少突破。凡是保守、陈旧的思考习惯只能重复过去,而不能改造过去。成功者的习惯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 我们必须明确那些不能突破自身局限的人,之所以在许多领域毫无起色,是因为固守于常规性思维,从而决定了自己不可能成功。常规性思维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固有思路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是在没有前人思维痕迹的路线上去努力控制。
对于试图成大事的人来说,必须明白: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因此,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的风险。但是,无论它取得什 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因为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常规性思维虽然看来"稳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不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创造性思维能根据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探索尚未被认识的世界,从而打开新的活动局面。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一个人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就不可能在创新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活动,为自己的成功之路奠定基础,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信息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数学解决问题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初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就“解决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由趣生疑,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课开始,我问学生“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游乐园,好吗?”学生高兴地拍手叫好。如此简短但有吸引力的话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在复习导入后,请小朋友到游戏区观察各游戏点,同时提出请他们做游戏的喜讯,学生一下子兴奋不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做游戏之前,先要到你喜欢的游戏点领~张入场券。不过,这张入场券,比较特殊,上面有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只有动脑筋把问题解决了,这张入场券才有效。”这样,以做游戏为动力,让学生自由选择入场券,改变了教师一题一题的出现,领着学生学会知识点的教学呈现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问题,就会饶有兴趣的想方设法去解决,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实,各游戏点的入场券上的数学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新投前让学生自由去感知、探索新知识,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由爱导思,——体会探索问题的乐趣

1、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思考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核心,思考是学习的消化阶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引导形式仔细去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领着游乐园的入场券回到位置后,我请他们不急着动笔,先看清题目的要求,有不懂的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点,一下子不知“从何下手”,有点茫然。但认真再看一下题目,他们许多人就发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顿时笑逐颜开。

2、提供讨论的时间,交流对知识的探索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手中有一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的确,课堂讨论,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启迪,打开思路,举一反三,互相促进,各有所得。
因此,教学时,我提醒他们可以发挥同伴的作用,讨论解决问题。“缺少问题,不能算,怎么办?”“根据已知的两个已知条件到底该选哪个问题或该提什么问题?”“为什么选这个问题,为什么提那个问题?”学生带着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索,交流学习体会。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相互碰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之火。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促进巩固记忆。

3、给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多种能力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提的问题,有时并不唯一,所以,新授部分,我设计了根据条件可以提3个问题的题目,先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海滨售货亭里(图),设计让学生从图中任意找两个条件提个问题。学生根据这幅图,学生可找的条件很多,提的问题与条件所组成的应用题类型多种,再次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了、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后,根据自己所摆的图形找两个已知条件再提个问题。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曲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同时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三、结合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小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与应用。

1.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复习导人,我创设了买门票的情境(课件出现画面):“进入游乐园,要买门票。我们班有同学29人,老师1人,你们说要买多少张门票?如果游乐园的门票一张是1元,老师用50元向售票阿姨买了30张门票,谁来说说老师找回了多少元?”这样,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起。

2.在学生解决了入场券的问题后,让做对的同学到黑板前,从40颗智慧星摘一颗奖给自己,表示自己很聪明,既鼓励自己,又增强向困难挑战的信心。然后,老师顺势问:“现在剩下多少颗智慧星呢?(现在剩下16颗智慧星。)原来有几颗?(原来有40颗。)”学生答后老师板书,然后老师根据板书提问:“原来有40领智慧星,摘走了一部分后,还剩 16颗。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乐此不被,很快就提出了“摘走了多少颗智慧星?”这一问题。“那你们摘走了多少领智慧星呢?”学生脱口而出: 24颗。接着,我继续引导:“小朋友这么厉害,一共摘走了24颗的智慧星,哪一组搞的多呢?请组长以最快的动作统计一下.”当组长统计后汇报本组所摘的智慧星的领数时,及时板书:第一组8颗,第二组9颗,第三组7颗。“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老师将把剩下的智慧星奖给讨论得最激烈,提出最多问题的小组。”这样巩固新知,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又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你是老师吗?

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四、积极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能力加强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加强对儿童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视。所谓的直觉思维就是人的一种直观的感觉思维。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儿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多给其自学的空间和机会,使其能够有独自面对状况问题的机会,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使自我能力得到发挥,进而有...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信息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数学解决问题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初步培养“解决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2.教给学生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表明,尽管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带有专业知识本身的特点——如解决教学问题不用相应公式等等,但它仍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际上,学生不能解题往往不只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是根本就不知该从何思考、从何入手。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训练他们掌...

怎样才能使孩子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一、营造愉悦的师生平等对话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的催化剂 ,能刺激学生思维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

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在 学科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教学模式上开始。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结论、轻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正是创造发明的出发点。我在 物理 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

如何培养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释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二、引导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怎样培养孩子创造力及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好处有哪些
要成为这样的人,都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是其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先导,是创造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孩子往往有强烈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