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江游北陵如何咏沈阳?
和王永江同期在张作霖的奉天省政府里当差的张之汉,也是民国初年沈阳的名人。与王永江为诗朋文友。他也写有多首吟咏沈阳的诗作,其五律《九秋游东陵感赋》诗云——
不蹋东陵路,风霜已十年。
重来龙蛰地,凭吊雁来天。
享殿隆恩峙,丰碑武圣镌。
唐陵与晋隧,何处问寒烟?
张之汉山水画
写这首小诗的张之汉,有着特殊身份。他是前清与民国的两朝政府官员。张之汉,字仙舫,别号石琴庐主、方舟山人、辽海画禅,别署辽海老渔。沈阳城南十里河人。清末考取优贡,任官银总办、直肃州知州。民国初年之后,1916年出任奉天省官地清丈局总办兼屯垦局长。1919年任东三省银行督办,后任奉天省实业厅厅长、东三省盐运使。他平生精于金石书画,长于诗文。他作画擅长山水,善渲染。
作画专用左手,而书法则左右皆宜,笔力苍劲。1928年沈阳成立金石书画研究会,他自任会长,有《石琴庐诗集》《石琴庐丛刊》等传世。由于他担任过前清官员,所以在清末到福陵瞻礼和民国年间到东陵秋游,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首诗正是较真切地呈示了这种角色变换后的感慨。
诗的首联,诗人写自己未到东陵来,已有十年岁月了。“蹋”,同踏。颔联、颈联,写再次来到这皇帝陵寝时,看到秋日的东陵殿阁依然。“龙蛰地”,龙蛰伏的地方,指皇帝陵墓。“雁来天”指秋天。一种原长在山上的观赏植物雁来红,至秋日而颜色愈艳,又称“老少年”,因此,诗人以此来指代秋天。“享殿”,享受祭祀的大殿,即隆恩殿,在东陵方城正中,为祭祀之所。“峙”,耸立。
“圣武镌”,康熙皇帝亲自撰写《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文》。“圣武”,即指康熙皇帝。康熙帝去世后被尊谥为“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二十一个字,庙号“圣祖”,从尊谥中取一个“武”字,与庙号中的“圣”字会合。即“圣武”,以代康熙帝。
“镌”,本意是“刻”,此处指撰写。结尾两句,诗人话锋一转写道:
(虽然方城中享受祭祀的隆恩殿还在,康熙亲自撰写的功德碑犹存),如今东陵已经与唐陵、晋隧一样,没有祭祀的香火了。“晋隧”,晋朝陵墓。“隧”通“邃”,即墓道。“寒烟”,清冷的烟气,此处指祭祀的香火。
在这首小诗中,张之汉以浅近的文字写重游东陵之所见所感,由于他亲历过前清瞻礼的隆重和民国时皇陵的冷清,特殊感受所引发的议论寓意深刻,耐人思味。
1916年6月,背叛民国恢复帝制的袁世凯在举国上下一片唾骂声中羞愤而亡。原副总统黎元洪就任大总统。任命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两年以后,1918年9月,他被直系军阀、时任总统的冯国璋任命为“东三省巡阅史”,总揽东三省兵马大权。从此,直至1928年6月4日皇姑屯炸车案时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他一直是独揽东三省大权的“东北王”。
张作霖虽出身绿林,没有文化,却善谋多智,很重视知识分子,重用有用之才。他初秉奉政后,便把“延地方贤豪为之佐”列为中心问题来考虑。任杨宇霆为参谋长,王树翰为财政厅长等。还将王永江请至奉天任全省警务处长兼沈阳警察厅长。
民国奉天省省长王永江
张氏帅府
王永江,字岷原,号铁龛,又名志铁山人,金州人。1906年辽阳州设立警务学堂,王永江被聘为教员兼监学。迨学员毕业,他亦转主辽阳警政。在职数年以能办警务蜚声辽南。清东三省总督在保荐王永江的奏稿中称王永江“该员心知其意而游刃于虚,事不辞难而程功以渐,条理秩然,辟推为全省警务之冠”。这样的人才,张作霖十分器重并委以重任。王永江上任不久,敢抓敢管,治理了出身绿林的官兵在街上横行,奉天治安果然好转,也使之威信日高。
这时,张作霖对王永江说:“东北这么大,怎么穷得没钱花?你去接财政厅长,看毛病在哪?”当时东北金融紊乱,外债达一千万,每年还有二三百万元亏空。王永江说:“我接财政厅长可以,二三年内便可自给自足,外债亦可偿清,但怕有人说闲话。”张作霖说:“你只管干,我什么也不听。”王永江上任后,很快找到财政亏空诸多原因,大刀阔斧采取了一系列根治措施。三年后,不但还清了外债,库存奉票达一千一百万,从根本上扭转了财政困难局面,从此王永江更被尊称为“理财专家”,“益得张作霖之倚重”,人们称他为“张作霖之‘萧何’”。
1921年7月,王永江兼任奉天省长,不仅洁身自好,严明法规,更注重发展东北实业。他不顾日本的反对,在张作霖支持下成立东北交通专员会,筹建奉海铁路、吉海铁路,使东北的交通更为便捷。投资四百五十万建奉天纺纱厂以抵制日本人投资五百万建立的满洲公司。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兴学育才。1923年,得张作霖首肯,正式创办东北大学并任首任校长。东北大学设文、法、理、工四科,为东北最高学府,为国家造就大批栋梁之材,驰名中外。
但到后期,他与张作霖、杨宇霆等政见屡屡相左。他反对内战,力主和平,发展民治。而张作霖、杨宇霆等问鼎中原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不断进关征战,致使多年积聚的钱财几乎尽耗于战事,民生日蹙,根基动摇。王永江见事已至此决心隐退,辞去除东北大学校长外奉天省长等各项职务,退出政界,回金州从事著述。著有《读易偶得》《铁龛诗草》《六书选粹》《医学辑要》等,直至1927年五十六岁病逝,未再出山。王永江在沈阳从政多年,《铁龛诗草》很多诗作是吟咏沈阳的。其《游北陵》诗云——
生平自有汗漫兴,一出郊原眼倍惺。
红叶满林秋入画,苍松盖地昼如暝。
天垂辇路云虚白,露冷桥山草独青。
惆怅西风残照里,鹤鸣华表不堪听。
北陵即昭陵,因其地处沈阳北部而被俗称为北陵。王永江这首诗写在退隐回金州之前,显然既在写北陵之风光,也借以抒发心中郁积之虑。诗的首联,诗人自述本人秉性,有散漫不拘之兴。“汗漫”,此处谓散漫不拘。“惺”,清醒,明亮。“一出郊原眼倍惺”,写诗人自己每到野外郊游则格外精神,清醒。在颔联,颈联, 诗人以对仗工稳,典雅明丽的语言对北陵的景观进行勾描,红叶满林,秋光入画,苍松盖地,白昼如暝,天垂白云,下接辇路,露冷桥山,草色独青,诗中有画,画色清幽,尽显北陵秋日景观之特色。“暝”,日暮、天黑。“辇”,帝王所乘之车,辇路即御路也。“桥山”,相传黄帝葬于桥山,典出《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此处借以指帝王的坟墓。诗人在尾联中笔墨一转,借诗中所绘之景以抒怀。北陵虽然壮观肃穆,毕竟是墓地,因而诗人在西风残照中油然而生几分惆怅,而那蹲踞在高高华表上的白鹤凄然的鸣叫更使诗人感到郁闷难耐。而联系到王永江在沈阳后期的矛盾心理,这惆怅,这郁闷,又何止是因北陵秋色而来,他是对国家在民国初年以来军阀混战,难有和平,民生难继,而张作霖又一味穷兵黩武,耗尽民膏而感到前路灰暗,希望渺茫。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交织时,他才发出这一番感慨。“西风残照”,典出李白词《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状秋风落日的凋零景象。“华表”,古代立于宫殿、陵墓前雕有花纹或云龙的高大石柱,有指示方向之作用。
东北大学建校初之教学楼
王永江游北陵如何咏沈阳?
王永江在沈阳从政多年,《铁龛诗草》很多诗作是吟咏沈阳的。其《游北陵》诗云——生平自有汗漫兴,一出郊原眼倍惺。红叶满林秋入画,苍松盖地昼如暝。天垂辇路云虚白,露冷桥山草独青。惆怅西风残照里,鹤鸣华表不堪听。北陵即昭陵,因其地处沈阳北部而被俗称为北陵。王永江这首诗写在退隐回金州...
东北大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1922年春,张作霖命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原奉天法政学堂)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