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诫子书的对联?
上联:处世 宁静致远 澹泊明志
下联:为人 励精图治 勤俭养德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其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通篇基本运用 对偶形式写出,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
我在某处看见下面对联,也许和其有关。
上联: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下联:当家经闲依悟道睦依知心
一、对联:
1、处世宁静致远澹泊明志,为人励精图治勤俭养德。
2、静以修身成大业,俭以养德铸丰功。
二、译文:
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2、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出处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扩展资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此联可以看作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哲理。
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还有“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之语。
1、处世宁静致远澹泊明志,为人励精图治勤俭养德。
2、静以修身成大业,俭以养德铸丰功。
3、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家经闲依悟道睦依知心。
扩展资料:
赏析: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诫子书的对联
上联:处世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下联:为人 励精图治 勤俭养德
上联 养心莫若寡欲
下联 至乐无如读书
关于诫子书的对联?
一、对联:1、处世宁静致远澹泊明志,为人励精图治勤俭养德。2、静以修身成大业,俭以养德铸丰功。二、译文: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2、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诫子书的对联
上联:处世 宁静致远 澹泊明志 下联:为人 励精图治 勤俭养德
关于诫子书的对联
上联: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下联:当家经闲依悟道睦依知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
”此言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其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在诸葛草庐中,门上悬挂着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源自《三国演义》第37回二顾草庐场景。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跟随童子踏入诸葛草庐,至中门见此对联。其意为:不追逐名利,生活简朴,方能彰显志向;不追求喧嚣,内心平和...
家风家训楹联
1、诫子书:美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忠孝方面: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2、上联:和善家风贵 3、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4、读书须先知礼义;5、上联:认认真真行事 6、想为人上人;7、下联:苦寒品格高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草庐的对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亦体现了这一思想。联语旨在表达生活简朴与心境宁静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目标。《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他通过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淡泊与宁静的价值。用现代话解释,即是“不把眼前的...
宁静以明志 淡泊以致远是谁的对联?
这两句话的意思来源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过,这两句话不能算作对联。因为,对联的上下句相同位置不能用相同的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两句话显然不符合对联的这些基本要求。
三国演义中刘备看到诸葛亮家挂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上面写了什么_百度...
下联: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个联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哲理。此联句原本是书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是否在当时刘备三顾草庐时,诸葛亮家里就有这副联,应当存疑。
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有何区别
“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是由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衍生出来的,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
宁静致远下一句对联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其意是说想要成功就要心无旁骛的专心做一件事情,“宁静致远”出自两汉诸葛亮的《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