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七雄只有秦去灭周,而其他六国还能允许周的存在?
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先后充当诸侯霸主,但表面上仍然遵奉周天子号令,无人敢僭越称王,出兵作战也是以替天子讨伐不臣。进入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征伐不断,先后不断有人称王,而且进行的是兼并战争,天子号令的作用微乎其微,各国各自为政,觐见周天子和天子的封号俨然成为一种荣誉性的礼节。
自武王灭纣以来,分封制起,封大小侯国数十,例如太公姜尚封齐国,有熊氏后裔封楚国等等,起初这些诸侯国无论封地大小,都严格遵从中央即周天子的号令,觐见纳贡,出兵勤王等义务履行得比较好,天子为尊,天下供奉,若有异心,天下共击之。其后,周幽王时期,王室内乱,外敌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称霸与兼并战争频起,各国也不再安于现状,而是放眼天下,但是周礼作为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仍然在当时大多数人心中占重要地位,即天下人仍然把天子看作是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的地位仍然高高在上。
战国时期,魏国率先称王,后秦国,齐国相继称王,当时剩下的几大强国的国君也开始称王,这一举动足以显示出其向最高统治者冲击的野心。但是外有强敌环绕,每一国家都有数个邻国,稍有不慎,便会给其出兵借口,群起而攻之,使本国遭逢大敌。所以韩国,燕国,赵国等小国其后才敢跟随大国称王,顺应潮流而且不会招来强敌。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各个强国逐鹿中原。为什么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呢?汉代名士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对此话题进行过探讨,后来中国的历史学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秦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所以有人将秦国最终胜利归结于秦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的优势。比如有一种观点说秦国在冶铁技术方面领先于其他六国,因而秦军士兵能使用更坚固耐用的铁质兵器,去对付敌人手中的青铜兵器。不过,从近代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秦军士兵使用的主流武器也是青铜兵器,铁质兵器的数量大概只占十分之一。东方六国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因此说秦国在技术方面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说法并没有足够依据。况且,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性很大,许多高层官员往往一言不合就跳槽到其他国家去了。在这种高流动性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
此外,秦人崇尚武力这是历史上所公认的,但战国时期各国征战不断,每个国家都长年处于战争状态中,在不断地战火洗礼下,谁家的军队也不会太怂。因此,秦军依靠军事技术优势取得胜利的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秦国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粮食充足,所以为秦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不过,秦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突飞猛进成绩其实是在非常后期了。让关中地区真正成为沃野千里的富饶之地必须要归功于“郑国渠”,但郑国渠大约是在公元前236年完工的,在此之前,秦国一统天下就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其实,真正让秦国与东方六国拉开差距的主要有两项优势,那就是制度上的优势和地理上的优势。
秦国原本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国,虽然也位居“战国七雄”之一,但长期被旁边的魏国吊打。正所谓穷则思变,从公元前356年起,秦国开始实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将秦国的旧制度彻底废除,让整个国家都焕发了新生。秦国在经过变法后迅速崛起,国力突飞猛进。其他国家在看到秦国的成功经验后,也试图效仿,但却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像秦国那么成功。究其原因,秦国原本是一个“破落户”,变法对秦国来说,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全世界。贫穷落后反而成为了秦国可以彻底进行变法的优势。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国家因为各有各的家底,加上国内保守势力强大,所以不敢也不能做到彻底变革,摒弃旧制度,自然无法像秦国那样脱胎换骨了。
另一项优势就是地理上的优势。不过,这个地理和我们上面提到过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无关,而是秦国位于西部边陲,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弯道,形成了天然屏障。黄河南面通往秦国的道路被连绵山脉所阻隔,只有少数几个战略关隘可以通行,秦军只要在这些地方投入重兵把守就可以做到进退有序。其他国家力量强大时,秦国就躲在屏障后面积蓄力量,而当秦国力量强大时,则可以向他国发起攻击。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有秦国拥有。秦国的西面还有西戎的威胁,但西戎实力跟赵国、燕国北面的匈奴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早在秦穆公时期(前683-前621年),西戎就已经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了。
此外,秦国后期几位国君既长寿又能干(秦孝公在位24年、秦惠文王在位27年、秦昭襄王在位56年),这为秦国政策稳定和国力不断强大提供了有力保证。
因此,鉴于上述原因,秦国能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在统一之前唯一存在的悬念也只不过是何时统一的问题。
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除了秦国,谁是最有希望能统一六国的国家呢?魏国在开始的时候是最有希望完成统一的国家。
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赵襄子后,赵氏陷入乱政;魏国取代了赵国成为三晋之首,任命李悝变法,并广泛选拔了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开启大魏首霸之局面;大魏由三代雄主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经营,首霸百年之久。
魏国在前419起发起了河西之战,攻占秦国河西领土;又于前408~前406年灭中山。此后,其他诸侯国效仿魏国变法图强,如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的邹忌治国、楚国的吴起变法,三国日益崛起。此外,韩国经申不害变法、赵国经赵烈侯变法,也称雄一时。 而霸主魏国国君穷兵黩武,与其他诸侯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消耗国力。
魏国在中部,四面都是敌人。周围只要有一方实力强于魏国,那么魏国就要遭殃。魏国要保证世世代代都强于周围的任何一个国家,这种可能性很小。所以强盛了一时,但是不能强盛一世。所以,从地理优势就排除了魏国。
前383~前381年的棘蒲之战,楚赵联军大败魏、卫、韩联军。此后前354年桂陵之战、前341年马陵之战、西河之战,魏国霸权衰落,战国进入了 齐、秦、楚三强并立时代。
齐国有两个巅峰时期,第一个姜齐的巅峰是在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国凭借自身的地理和军事优势,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称霸诸侯,不仅使得小国臣服,就连晋楚等大国也避其锋芒,史称齐桓公九合诸侯。
第二个是战国田齐时期,由齐威王崛起,齐宣王守成,齐闵(可作湣)王达到巅峰的三代人霸业。作为战国七雄最富有、最有底蕴的国家,齐国的覆灭令很多人不能接受。齐国搞了当时最大的公学,所以并不是那种穷兵黩武的国家。 当然,直到齐闵王有了变化开始征伐,然后就差点被灭。
楚怀王时期,楚国吞并越国,势力达到了巅峰,楚国占据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霸占了半个南中国,面积高达上百万平方公里。
不过楚国外强中干,内部问题不解决,总归力有不逮。楚国在和中原诸侯国的争霸中耗费了巨大国力,错过了统一六国的好时机。
秦国不算弱国,但也算是中等国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是秦的施政政策在国家层次得以延伸,孝公变法之后,惠文王虽然车裂商鞅,但是新法被保留了下来,旧的权贵也被扫清,称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奠定了东出的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他在位期间军事上重用白起,政治外交重用范睢,采取远交近伐的策略,成功把六国的军事力量严重削弱,特别是长平之战,把当时六国中军力最强的赵国打压下去。
从地理上来看,函谷关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有容错率。国君昏庸时,国力不济时,退守函谷关。国力强盛时,东出争天下。取巴蜀真的是秦惠文王的神来之笔,其重要性对于秦国崛起不言而喻。制度改革上,秦国是改革最彻底,最成功的国家。
秦占据了所有的地理人文优势,而且当时其他国家越打越衰落,只有秦国越打越富。再加上,秦惠文王治国有方,大秦能统一六国不过是早晚而已。
因为只有想统一天下的秦敢灭周,其他诸侯国没有实力,当然不敢灭周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从周武王姬发灭亡商纣王建立周朝的公元前1046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为止,周朝存在了790年。
周朝从西周中后期开始衰弱,到东周时,周王室就跟一个中小诸侯国实力相当,但是,在法理上,周王室是宗主国,而像楚国、秦国、齐国这样的诸侯国是宗主国分封之下的诸侯国,诸侯国应该奉周王室为自己的宗主国。
周朝靠的是周礼来维系宗主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虽然后期周王室衰弱得厉害,但是周王室仍然作为一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存在,没有诸侯国会想到来灭亡周王室,因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灭周王室总得有理由吧,要么想称霸天下,要么想抢周天子的城池、人口与土地,但是如果想灭亡周王室就会成为破坏周礼的出头鸟,同时也成为天下诸侯的敌人,而自己本身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周王室所属的地盘、城池和人口已经很小的。
周王室在春秋时期已经由实力强盛的诸侯国来担任霸主,这就是春秋五霸的故事,所谓的霸主其实就是代替周天子来管理天下,因为周王室实力不够,所以得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来管,所有诸侯国打出的名义就是:尊王攘夷,也就是尊重周天子,打击外族。
当年楚庄王称霸时期,曾经到周王室问九鼎的情况,被周王室一口回绝,尽管楚庄王有称霸天下的意思,但是仍然不敢对周王室有非分之想,因为当时不只你一个楚国,如果楚国敢对周王室动手,就会引发很多诸侯国来保护周王攻打楚国,毕竟天下不止楚国一个诸侯国。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战国七雄来争霸,到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就是秦国,秦国的理想就是统一天下,其他诸侯国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哪里还会去灭亡周王室,尽管他们有这个实力,但他们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必要,其他诸侯国的敌人是秦国。
周王室到这个时候已经衰弱得只有一座王宫存在世上,而最后的周天子周赧王甚至要寄居在东周公国或者西周公国才能生存。而周王室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去世后,周就自动灭亡了。
事实上秦国灭亡的是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这两个诸侯国,这是从周王室分封出来的诸侯国,西周公国是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亡的,而东周公国是在公元前249年被秦国灭亡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努力,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逐个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那么,秦国和其他六国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使它能脱颖而出、独步天下呢?
秦一统天下
秦国所处的环境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占据关中和巴蜀两个地方。关中地区土质疏松,易于耕种。而巴蜀地区也是物产富饶之地。这两个地方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强有力地支撑着秦国所有的对外战争。
秦国最初的经济结构是农业和畜牧业并存。农业真正得以发展是在秦文公打败西戎,取得岐山以西的地盘,接受了周朝的遗民后。周人好耕作,并以善于经营农业著称。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重农抑商,农业更是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郑国渠
秦王嬴政时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农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郑国渠的灌溉使关中地区的可耕种面积迅速扩大。郑国渠流经的地方以前是一片盐碱地,渠修通后引泾水,泥沙含量大,水体富含营养物质。通过灌溉改善了盐碱地的土质,使以前的荒野变成了易于耕种的沃土。
秦国耕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随之增多,由此奠定了秦国东进的经济基础,使秦国完全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
几代国君的自强不息
秦国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地自西向东的一个过程。历代国君为了秦国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也把国都不断地从西迁到东。秦国能最终实现统一与历代国君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完全分不开的。
秦九都八迁
《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里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历代君主,虽然对秦国的贡献各不相同,但是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或庸君。而反观关东六国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明君,但无一例外的在明君之后就会出现昏君和庸君,将前一代君主的功绩抹杀殆尽。
商鞅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兵。秦惠文王虽然一上台就处死了商鞅,但是在国家大局面前仍能继续贯彻执行商鞅之法,并且在六国合纵时,争取盟友能不争一时之土地,这在国君当中是很难能可贵的。
秦武王虽然仅在位四年,但是他积极推进秦国的扩张。有远大的政治目标,不仅要当诸侯盟主,更要统一天下,坐上周天子的宝座。在周举鼎就是展现自己,展现秦国的实力和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将秦国讨伐诸侯的战争全面展开,并且成功的削弱了各国的实力,特别是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齐国和赵国打的再无还手之力。从此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可逆转。
秦昭襄王
与关东六国相比,秦国的起步条件较差。中原国家很多都是周朝建立时,祖先要么是宗亲要么是功勋而受到分封建立的诸侯国,而秦国是因为祖先非子善于养马才得到周孝王的肯定,分给土地成为周的附庸,方圆不到五十里,地位次于诸侯。
秦灭东周王室是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志,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无统一天下的大志,况且东周王室仅剩下洛阳一地,实力弱小,对它们没有任何威胁,所以它们会允许东周王室的存在。
一,东周
春秋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阳,成为东周。周天子虽然在名义上仍是诸侯共主,但实际影响力大为下降。各诸侯国趁机崛起,逐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春秋五霸为了名正言顺,在名义上还尊崇周天子。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兼并,六国纷纷称王,在名义上与周天子都成了王,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周赧王时期周天子仅剩洛阳一地,仅有西周公国与东周公国还尊奉天子,但周赧王手里已经没有一兵一卒,彻底成了光杆司令。
二,秦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大,不断蚕食六国,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大志。秦国要统一天下必须要消灭东周王室,只有消灭了东周王室,取得九鼎,秦国才能成为天下之主,取代东周王室的合法性,建立新的王朝。
三,六国
战国
韩国在六国中实力弱小,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以求生存。战国末期韩国是六国中唯一与东周王室接壤的国家。韩国连自保都来不及,哪有空去消灭东周王室。
魏国在战国末期屡遭秦国打压,实力大损。虽然与东周王室离得近,但沦为弱国,也是朝秦暮楚以求生存。所以魏国不会去消灭东周王室。
赵国在战国后期是唯一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与东周王室离得远,隔着韩魏。赵国要想灭东周王室,必须向韩魏借道。但秦国实力强大,一直是赵国最大的威胁,长平之战秦国更是给赵国以毁灭性打击。赵国连秦国都应付不过来,自然不会去消灭东周王室。
秦灭六国
楚国在战国后期中保留一定实力,但也与与东周王室离得远,隔着韩魏。楚国也面临秦国的巨大威胁,自然不会想着吞并东周王室。
齐国与东周王室隔着韩魏,在燕灭齐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所以一直是保存实力,与秦和好。齐国没有统一天下的大志,自然不会去消灭东周王室。
燕国是六国中离东周王室最远的国家,隔着韩赵魏,而且燕国实力较弱,一直与赵国死磕,自然不想着消灭东周王室。
周赧王
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曾多次合纵,对付秦国。六国合纵时为了出师有名,经常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对付秦国,所以它们自然不会也不能去吞并东周王室。况且东周王室只是一个空架子,对它们构不成任何威胁,反倒是秦国一直在蚕食它们,所以它们一直想着要对抗秦国,自然不会去灭东周。
秦灭周,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极具有影响的大事件。为什么秦灭周这件这么重大的事情,在行进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其他六国的奋力反抗就是一件值得推敲的事情。秦为何要灭周呢?其实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要灭周的打算的,甚至在西周王派出相国出使秦国之时,秦国和周国达成了友好的,秦灭周的根源在于,秦国的逐渐强大这种发展进程使周国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联合其他各国,书信邀请各国一起合纵对付强秦,但事与愿违,除了燕国、楚国外其余的国家几乎对西周王所发出的命令置若罔闻,齐国、赵国、魏国、韩国这四个国家是完全的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的心态,一则是因为他们的国家较大,一时间可能还不会有太大的波及,另外一个则是秦国太过于强大,他们怕引火烧身,导致发生对自己国家不利的事情。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统一称霸中国的国家,除却消灭战国六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周国的消亡,毕竟周天子的影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一直深入人心,只有周国消亡,秦国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那么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谋略呢?秦灭周的过程有怎么样的曲折呢?接下来一同去看看秦国如何走向霸主之路的。如果要说到秦灭周过程,就要从秦国强盛之时、周国开始衰弱之时开始看起,历史上普遍认为自秦惠文王开始,秦国开始不断地强盛,而那时周国也一直走向衰弱。在秦惠文王时,也就是公元前334年,作为周天子的周国将祭祀给文王的肉食特地送来给秦惠文王,代表着周国的示好,同时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国的强盛。
而后历史不断的推进,周国由周赧王继位,而秦国也由秦昭襄王继位,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水平,而在秦昭襄王之前是秦武王,众所周知,秦武王徒手举九鼎而吐血身亡,这件后世被诸国视为笑柄用来耻笑秦国,当秦昭襄王继位之后,决定要一血前耻,但是亲昭襄王并没有莽撞冲动,而是在寻找合适的时间。终于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对韩国的阳城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了胜利。这时候周国由于恐惧而做出了一个失误的决策,决定联合其他各国合力攻击秦国,但是结局却是只有两个国家赴约而来,秦国发动战争,西周彻底覆灭。在而后的七年时间内,秦庄襄王彻底又灭亡了东周,至此,秦灭周彻底完成。
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便是周国的周天子。虽然周国早已丧失了霸主的实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有赖于周国的周旋。在秦国逐渐强大之后,周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曾经一度邀请其他六国共同讨伐秦国,但结局却是也失败告终,周国也最终消亡于秦国之手。那么在历史上,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意义又是如何呢?秦灭周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呢?
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便是周国的周天子。虽然周国早已丧失了霸主的实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有赖于周国的周旋。在秦国逐渐强大之后,周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曾经一度邀请其他六国共同讨伐秦国,但结局却是也失败告终,周国也最终消亡于秦国之手。那么在历史上,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意义又是如何呢?秦灭周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呢?
在历史之上,秦灭周是一场必然之战,也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基本前提,虽然周国早已没有实权,七国也是只有利益关系纠葛之时,才会想到周国,但它的名义之地位,就已经让秦国感觉到了威胁。秦灭周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秦灭周是有利于秦国大业的统一,只有推翻了周天子之号令,才能为征伐其他六国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师之名,可以说秦灭周是一场必然且必须发生的战争;第二、秦灭周这场战争中,可以窥得其他六国之意图,周天子联合的六国中并没有全部到位,仅有楚国、燕国两个国家前来支援周天子,从各国中的出兵情况便可以看出它们对待强秦的态度,也会秦国灭六国的顺序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为什么战国七雄只有秦去灭周,而其他六国还能允许周的存在?
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除了秦国,谁是最有希望能统一六国的国家呢?...
战国时期到北宋的所有的政权
1、战国时期有主要有战国七雄! 秦、楚、韩、魏、赵、齐、燕。 最后由秦国统一。2、秦国灭周,最终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3、秦末,楚汉之争,最终汉朝建立。4、汉朝,分为东汉西汉。5、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分天下,最终司马昭篡位,一统天下,建立晋朝。6、晋朝末年,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首都被...
秦统一灭六国时,战国七雄各姓什么?
战国七雄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战国时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卫,鲁,宋,郑,吴,越等国都以先后被灭,晋国则分为韩,赵,魏三国,七国中秦国势最大,最后逐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赢渠梁,秦...
经过春秋上百年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除七雄外具体还剩哪些国家?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是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这七国,而除这七国外的其他国家人们却很少去关注,其实作为历史爱好者,了解了解这些国家想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吧!随国:战国初年为楚国所灭 缯国:公元前450年为越所灭 蔡国: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之前,蔡国曾经被楚国灭过一...
秦国灭东周王室,为何其他国家没趁机攻秦呢?
秦国灭东周王室,为何其他国家没趁机攻秦呢?战国时期后期,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地位和影响力,这正是秦国敢于消灭东周王室的重要原因。在徐州相王中,齐国和魏国相继称王,但在战国七雄中,只有三个诸侯国敢于越权自称王,然而,接下来的五国相王彻底揭示了最后的底牌,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
...是不是就是七国争霸,只不过在历史上分为“春秋”和“战国...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燕秦楚韩魏赵 以上 不只是七国 ===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
中国古代7雄争霸除秦穆公外,还有哪些?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
在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余六国是怎样灭亡的?
我们先说六国当中底蕴最为深厚的燕国,燕国是西周的开国诸侯,也是战国七雄当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知道最终灭亡的时候已经拥有了800年的历史,比周的历史还要长久,那么,这个国家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灭亡的呢?答案是因为迂政。实际上,燕国本身的历史底蕴就是它灭亡的根本原因,历史底蕴太过于浓厚,让整个...
战国不是有七雄吗?可为什么秦始皇只打了六个?什么意思
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其中有秦国,秦灭其了他六国就一统了天下。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
为何卫国坚持到秦朝时期才灭亡的却不是战国七雄呢?
至于五国伐齐、伊阙之战、华阳之战、宜阳之战、垂沙之战、合纵攻秦之战等,都有韩国的参加,却和卫国没有什么关系。既然如此,卫国长期在战国七雄的较量中缺失,自然无法和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楚国相提并论了。也即如果将卫国放入到战国七雄中的话,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突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