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其所居之位 乐其日用之常”具体怎么解释?
这好像是论语里的,但其意境又似道家。是说一个人心随自然,意无所扰,追求自在清净。夫子深感自己做不到或没有那种境界而叹息,又把其做为榜样,对其境界加以追求。前一部分是并列平述,说的都是某种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句是对上述的认同和推崇。前部分若直译的话怕达不到文中的思想层次,总的说就是乐于自然,安于现状,若得不喜,若失不忧。就好像平常要调节心态想表达是意思。
中学学过的“所”的用法有四个:
【所】
①处所,地方,哪里。
②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短语),可译作“……的人”,“……的事物”、“……的地方”。
③助词,跟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④等于“许”表示约数。
“录其所述”的“所”用的是②的意思,放在动词“述”的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短语)“所述”,译为“所述的事物”
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 "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四子侍坐》的故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注:曾皙:或称曾点,是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平邑)人。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蒧也。”
朱熹评价曾皙的句子
原句是 即其所居之位 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单句理解的意思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接受现状,认同现状,脚踏实地,对自我,对现实认可。这里是比较积极的意思。
其实最初按照朱熹的见解,这样是不正确的,因为他觉得,我们都应该舍己为人,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
“即其所居之位 乐其日用之常”具体怎么解释?
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 "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
曾皙 的话为什么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解释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要高出一个层次。有人进有解释说,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是什么?急!谢谢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处,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有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於言外,视三子规规於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一种太平之世,大道流行的世界 再从另一面...
《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 里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朱子...
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
论语中侍座孔子赞赏谁
总起来看, 他们三人的思考都停留在具体的和阶段性的人生和社会目标上, 尚处于形而下的器的阶段。唯有曾皙登堂入室, 与圣人之志同。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论语集注》对此也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晳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
感悟岳阳楼记
例如,初唐的李贺因遭受打击,忧虑重重,最终抑郁而终。相比之下,宋朝的苏轼即使被贬官在外,也能将心事寄托于山水之间,从而创作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如果李贺没有早逝,或许会有更多作品流传下来。然而,他缺乏苏轼的气度,无法"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这种消极的心态不仅会使人身心俱疲,...
岳阳楼记读后感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向。这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
读岳阳楼记有感作文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
岳阳楼记读后感 200字左右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孟子云:“土穷不离义,达不离道”。...
岳阳楼记读后感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萎靡不振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