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秋拍:“天工开物”夜场铜器精品一览
天工开物瓷器工艺品夜场是北京匡时春秋两季大拍的扛鼎之作,今年秋拍天工开物专场精选瓷器工艺品74件, 涵盖瓷器、佛像、玉器、铜器、珐琅、古琴等多种门类,其中有多件宫廷御制之物,力争从多个角度展示我国历史璨烂的艺术文化。
瓷器部分首推雍正仿官釉垂肩花六方大瓶,乃雍正仿宋官釉之杰出代表,器形独特,形制恢弘,为宫廷陈设重器。其他工艺品类别齐全,永乐宫廷铜鎏金观音菩萨品相一流,金水完好,为永乐宫廷造像翘楚;清初白玉圆雕卧象,乾隆白玉插屏均为玉雕神品;四件掐丝珐琅器都是流传有序之物;田黄石印章工料俱佳,其中两件更是圆明园昔日遗物;另外精选三张传世名琴,元代赵孟頫所用仲尼式古琴钧天雅奏,吴景略旧藏多次著录的明代落霞式古琴壑雷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
Lot 3189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灵芝盆景一对 尺寸:H 69.5cm2
来源:
1.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Lot0022
2.香港佳士得,2005年11月28日Lot1586
著录:《绚丽华贵至尊-香港张宗宪先生珍藏御制宫廷掐丝珐琅器特展》,页47
盆景为一对,分上下两部分连接而成,下部为花盆,仿制木桶样式,以回纹将盆体分为若干个长方格,方格内部以蓝色珐琅釉为地装饰缠枝花卉纹样,底足塑造成如意云造型,颇为精致。花盆之上一株灵芝蜿蜒而出,其枝干通体鎏金,头部则装饰红、黄、白、蓝等各色珐琅料,形状大小不一,精巧雅致。整体造型逼真,动感十足,繁密充实,美观大气。
本品另一独特之处则是立体雕塑的灵芝,灵芝是极为难得珍贵的仙草,据《孝经援神契》云王者孝格天则神芝生,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因此灵芝是、在帝王的政治生活中是充当祥瑞的神物,象征其广施德政,恩泽四海,符合天道。检阅史料文献可知,灵芝是雍正、乾隆两位帝王最为喜爱的瑞物,具有非凡的涵义。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雍正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诸王大臣等奏报,景陵(康熙帝陵)宝城生瑞芝五本,光彩辉烂,五色鲜润。雍正皇帝甚喜,朱批此我圣祖仁皇帝昭示嘉祥景象,朕心不胜感庆之语。后雍正七年和十二年均在景陵二度发现灵芝,以致胤禛在雍正十年十月底就清军大胜淮葛尔部下发的特谕中专门提及我师奋击,大获全胜而瑞芝恰产于景陵,天人协应,信而有征。雍正皇帝认为瑞芝是上天预示军事胜利的神物,说明此次战争是符合天道,故受上天庇佑。雍正十年,时为皇子的弘历还专门绘画景陵瑞芝,名为《御笔瑞芝图》,可见皇家上下对景陵瑞芝极为珍视。
Lot 3190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镂空云龙纹鹤鹿同春盖盒 尺寸:D 39.5cm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9年12月1日Lot1947
此珐琅大捧盒以优质铜料为胎,盖面呈扁圆弧状,子母口相契,平底矮圈足,形制大而规整,通体以蓝色珐琅为地,内外壁皆以满工铜丝掐花。盒面装饰鹤鹿同春纹样,潺潺流水、草绿花红,结满寿桃的桃树下,仙鹤或飞舞、或栖息,小鹿或吃草、或凝望,一片生机盎然。在中国传统纹样中,鹤与鹿,都有其吉祥瑞丽之寓意。白鹤,自古以来都是仙禽,故有仙鹤之称,象征忠贞、吉祥、长寿等意。关于鹿,古代小说集《述异记》曾记载,说鹿活到一千岁时,通体皆呈苍色,再过五百年变白色,活到两千年时又可变为黑色。可见鹿是象征长寿的瑞兽,也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因而鹤鹿同春,总是寄托人们企求国泰民安、长寿喜乐的美好愿景。
盒壁外圈菱花形开光内绘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此盒特殊之处在于盖腹、盒腹周圈上下对称,各饰四组鎏金镂空正面云龙纹,开光之间浮雕金龙八只,双目圆睁,姿态威猛,此种镂空装饰疏为少见。整器器型规整,制作精美,鲜艳夺目,纹饰繁缛中见章法,颇见皇家造器一丝不苟之功力。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元末明初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窑器论》: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又谓鬼国窑。可知,掐丝珐琅约在13世纪中叶自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明代景泰年间臻于完善,到清代景泰蓝工艺更加成熟,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绚丽多姿。大致工艺程式是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填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此件为清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品中之精品力作。
Lot 3191 明晚期 银胎掐丝珐琅甪端香薰 尺寸:H 60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金属胎珐琅器》,页57
甪端,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头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征。《宋书符瑞志下》载: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以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以供内廷之用。其中掐丝珐琅甪端的制造始于明万历年间,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明万历款 掐丝珐琅甪端是目前所见带年号款的掐丝珐琅甪端最早的例证,为明宫御用监所造。掐丝珐琅甪端在紫禁城宫殿中皇帝的宝座前多有陈设,使殿堂中的气氛更加肃穆威严。
本件甪端以纯银为胎,体态丰满结实,犀角、狮身,四肢宛若龙爪,粗茁有力。昂首向上,双目有神,气势威严。腹部中空,因此可作香熏使用。通体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地,披肩长鬃则以錾胎为之轮廓,填掐丝绿蓝黄等彩釉,诸色交辉,层次宛然。原配珐琅底座,装饰各色掐丝花纹,诸色交辉,层次宛然。此器将掐丝珐琅工艺与錾胎珐琅工艺完美结合,造型生动,鎏金璨然,釉色搭配和谐,为明代珐琅器之代表佳作。
Lot 3192 清乾隆 剔红嵌掐丝珐琅五谷丰登纹插屏 尺 寸:59.52450cm(连座)
来 源:香港佳士得,2005年11月28日Lot1587
本件剔红雕漆插屏实为希珍,是难得一见的精品。雕漆剔红工艺系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之一,由来已久,一直深受藏家们的喜爱。据考始于唐代,经历代艺人们的继承和发展,品种丰富,技艺精湛,成为我国优秀的艺术瑰宝。此件插屏造型方正,规矩大方,剔红框架,以上好木质为胎,重量厚实,胎体方正。于木胎之上,髹有数十层漆。底漆深褐浓烈如咖啡,表漆昂红惊艳如深枣。通体满雕,刀工细腻,纹理清晰,极尽华美,夺人珠目。
屏面以铜胎掐丝珐琅为饰,通体蓝色云蝠纹为地,上饰五谷丰登宝瓶,安居乐业,福寿三多,吉庆有余等各种吉祥纹饰,红白黄蓝绿紫红等多彩互相交映,通体富丽堂皇,金光璀璨,工艺精繁,绚烂多姿,纹饰精美绝伦,线条圆滑,闲熟精湛,巧夺天工,美轮美奂。五谷丰登出自处战国时期的《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后人根据五谷登,借用蜂、丰谐音,灯、登谐音,再加上谷,或直接借用五谷,再配上宝瓶、灵芝等组成这一吉祥图案,寓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Lot 3201 明永乐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尺 寸:H 25.4cm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度为根本誓愿的十地等觉菩萨,也是大乘佛教中信仰最为广泛的神祗之一。其崇拜源自印度,因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内地,并随《正法华经》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等的译出而博兴,继因净土思想的盛行而获得进一步发展,长盛不衰。7世纪中叶传至朝鲜、日本等地。约在同一时期,观音信仰也传入了西藏,并在藏传佛教中尤为兴盛起来。藏文史籍记述其人民源出自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神猴菩萨和度母的化身岩罗刹女的结合;更将松赞干布及历世达赖喇嘛均视作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所居的宫殿也以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布达拉(梵文potalaka)命名。观世音菩萨本身更被奉为雪域高原的神圣护持者而被虔诚地尊崇与祈求。
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因信仰的普及而于汉藏等地均十分隆盛,其形象则因其应化无方而相状众多,有所谓莲花手观音、狮吼观音、四臂观音、马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乃至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在怛特罗密教中更有本尊形象的出现,此中以一面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此尊铜鎏金观世音菩萨一面二臂,作正观音形。尊像方面阔额,嘴角上挑,修眉细目,寂静慈祥。头戴宝冠,缯带束,双垂耳韨,顶严化佛。袒上身,披帛带,下着裙裳,周身佩饰樱珞、手镯、臂钏、脚镯等,身侧芬陀利花庄严左右。左手当胸竖三指,屈名指与拇指捻持经书,右手覆掌撑莲台上结滴露印。上体略呈三折肢势,右舒游戏坐姿。通常称此造型者为自在观音,也名世间尊观音。造像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台,莲瓣细长饱满,顶端勾卷,莲座上层略小于覆莲部分,增添整体庄重之感,上下各有一周连珠纹饰。大明永乐年施细字楷书款阴刻于台面前部正中部位。13世纪时,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但一改元朝专奉萨迦派的作法,实施多封众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定例品,由御用监佛作承造。永乐宫廷造像风格上乃以印、藏模式为原形,有机融入汉地传统审美意趣,表现为高度融合的艺术特纫,并以铜质细腻,鎏金纯厚,装饰华丽,工艺精良著称。恰如本尊观音造像之所表现,其衣纹使转自然,灵动流畅;裙裾花纹繁缛,铸造精工;腹部肌肤质感生动,富有弹性;整体气度兼备宗教神圣气韵与皇家王者气派,堪称精品。
Lot 3202 清雍正 冲耳铜炉 尺 寸:D 9cm W 1398g
冲耳炉形制源出宋代瓷炉,宣德皇帝以其置于政务殿阁,盖因取其敬天法相之意也。因其线条优雅流畅,故而被后世广泛应用于宫廷,文房,祭祀等诸多重大场所。此炉形制极美,圆鼎式,直口,收颈,鼓腹,腹圈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乳足起承转合流畅舒展,宛若溪水缓流,平静祥和,自然天成。整器选用精炼黄铜,器壁不厚却颇为压手,分量十足。此炉皮色上佳,有露铜质处可见铜质历经久炼,其色已如黄金,更有局部微带红斑,更添古朴典雅之气,若置之案头,必令余物黯然失色。
此炉款识极其罕见,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外高浮雕双龙戏珠纹,双龙首尾相连,张牙舞爪,鬃毛冲天,气势威武。如此精细的高浮雕五爪龙纹,必为宫廷所制。
Lot 3203 清康熙 筒式炉 尺寸:H 8cm W 1794.2g
筒式炉,也称法筒炉。此炉周身光素,较常见者略阔。唇口平,稍向内延展,微厚于器壁。筒壁竖直,厚薄匀称,近底处微微内倾,与圆弧底相接,并顺势出三云板足。起伏之妙,有如风吹水面,微波泛起,柔和自然。内膛修整细致,隐隐可见弦纹痕迹,器沉压手,通身栗壳色。底铸康熙癸丑夏月望子家藏款,结体有度,书康熙本年款之炉,本来即是稀有,耳此炉并有康熙癸丑之具体纪年,可为铜炉研究之一标本,实属可遇不可求之物。
明代铜炉铸造之风始于明宣德皇帝,不仅造型尽取五大名窑形制,所用铜材亦是精益求情,还不惜从异邦进口铜材铸炉,并加入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复经多次提炼,方制成器,遂风靡至今而为断绝。以致清代数百年此风尤甚。器形虽有多变,但冶铜之艺却难及明宣之器。清初制炉因袭前制,工艺造型均深得明炉风韵。此炉虽为素器,但炉体熔铸规整,高矮合度,其圆润饱满的器口与挺拔的线条形成直与圆、刚与柔的鲜明对比,整个造型端庄沉稳,丰而不腴,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且扣之其音清脆绵长,上手颇具分量,足见铜材至精至纯。其通体古锈斑驳,气韵拙古沧桑,包浆含蓄而冷静,当为明末清初铸炉良工精制。可赏可藏
北京匡时秋拍:“天工开物”夜场铜器精品一览
天工开物瓷器工艺品夜场是北京匡时春秋两季大拍的扛鼎之作,今年秋拍天工开物专场精选瓷器工艺品74件, 涵盖瓷器、佛像、玉器、铜器、珐琅、古琴等多种门类,其中有多件宫廷御制之物,力争从多个角度展示我国历史璨烂的艺术文化。 瓷器部分首推雍正仿官釉垂肩花六方大瓶,乃雍正仿宋官釉之杰出代表,器形独特,形制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