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原文_翻译及赏析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七夕节 , 送别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赏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词人和陈令举坐船游玩,一边喝酒,一边快乐的畅谈,然而相聚总是要分离的,为了表达对陈令举的依依不舍,词人便写下这首词送给他。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苏轼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宋代·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惜秋华·七夕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七夕节 , 爱情 , 神话感伤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 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宋代·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 七夕节送别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代·杨朴《七夕》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节
苏轼的七夕诗词《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鉴赏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原文赏析作者思想情感解读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缑山仙子①,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鎚女②。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③。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④。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注释 ①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②痴牛鎚女:指牛郎织女。③“凤箫”...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赏析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七夕为背景,借用了传统的牛郎织女传说,但却用以表达词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首句“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中的缑山仙子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王子乔,他不同于牛郎织女那样被情爱所困,体现了苏轼...
《鹊桥仙·七夕》译文及赏析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
求 苏轼 关于七夕的词和注释
一、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此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上片,...
《鹊桥仙·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及赏析如下: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
鹊桥仙·七夕翻译及赏析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
鹊桥仙·七夕作品赏析
这首词,名为《鹊桥仙·七夕》,实际上是一首描绘送别的佳作,讲述的是词人在七夕之夜与友人陈令举的离别情景。上片开篇即描绘陈令举的风姿,他如缑氏山头的王子晋,高情云渺,月夜风箫声中,他未能与家人相会,却潇洒飘然而去。在七夕这个传统的牛郎织女相会之夜,词人并未陷入儿女情长,而是将思绪转向...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注释
在一次欢聚的宴会上,作者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畅饮,其中一首为陈令举所作的诗词,因其独特创新和与词牌的深度契合,成为了此题目的经典之作,备受后世赞赏。这首词的灵感来源于缑山,那曾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仙逝升天的地方,他乘鹤而去,留下一段神话。词中,作者将牛郎比喻为“痴牛”,寓意他...
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苏轼咏七夕词赏析
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了多首咏七夕的诗词,表现了他真诚的情思和对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 先看他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和友人陈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