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大学,而是在这个年龄段——您把握好了吗
在所有人的成长历程中,从出生到成年,都要经历好多个不同的阶段,也正是这些不断"再生"、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到大,从蒙昧无知到博古通今,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来。虽然人类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过程,但是,人类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进而巧妙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人们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如何来解释这句话呢?事实上,从出生到成年的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心理成长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而且每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表现也不尽相同。更加有趣的是,每一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心理变化非常明显。一个心理成长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成长阶段随之而来,每一个阶段都在为下一个阶段打基础。要保证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正常,就要求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不出现偏差。这就像蝴蝶一样,从幼虫到成蝶,必须经过吐丝、结茧、抽丝,最终才能破茧成蝶,翩翩飞舞。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后面的连锁反应,甚至造成一生的遗憾。
在这个阶段里,儿童的心理类型是一致的。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第二个时期是3~6岁。
第一个时期:0~3岁
即婴儿降生后的精神胚胎发育阶段,各种能力独立发展,如语言、手的运动、腿的运动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出现。但各种器官尚未完全发育。
由于我们不能直接对这个时期的儿童施加影响,因此到现在我们还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能进入学校学习,事实上,即使他们想去学校,也没有学校接纳他们。
第二个时期:3~6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不过,儿童的人格已经出现,并且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也许这种变化不是很明显,家长并没有感觉到。
政府教育机关对这一阶段比较认可,因为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什么也不会,而到6岁时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他们可以理解他人的意图,可以过集体生活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去学校学习了。这种变化很直观,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比较平稳,儿童稳定地发展着,他们表现得健康、快乐、积极向上。这个阶段里,儿童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比如:换牙。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换牙,直到12岁乳牙全部脱落,恒牙取而代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迅速增长。
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戴这样说:"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像。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为那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可以说,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政府教育机构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儿童在12岁的时候就可以进入中学了,也就是说,6~12岁这一年龄阶段是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时候,这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识。事实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上适合上小学,他们已经可以耐心地学习,认真地听讲,可以明白教师的意思了。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发展阶段里,孩子有非常大的变化,身体的基本发育已经完成,18岁以后,身体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世界各国的政府已经认识到,12岁以后,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于是这时候的孩子就可以进入中学接受一种全新的学校教育。
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与此相应,中学教育也分成两部分: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通常情况下初中为三年,高中也为三年。这样的划分告诉我们,12~18岁这6年的教育一般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
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12~18岁这个阶段与0~6岁这个阶段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心理变化非常显著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在身体发育方面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而且性格也很不稳定,有一种反叛倾向。
大学算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了。大学的课程量要比高中的多很多,同时也更加丰富。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有时候教师提问,然后找个学生来回答。过去还是小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可他们还是被父母、被老师当成小孩来对待。他们老老实实在教室上课,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稍微有哪里做的不如父母的意了,就要遭到父母的责罚。
开发学生的头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他们将来要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总是待在教室里,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工作技能,他们能找到工作吗?他们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吗?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些大学生上课只听讲不思考,仅仅依靠听讲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锻炼,积累经验,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由于大学是学生的最高学府,这里的学生一定是智力出众,才华横溢的人,于是很多心理学家都给予大学生广泛的关注。但是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研究的深入,出现一种与之相反的认识倾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这段期间是智慧形成的阶段,也是人的心理定型的阶段,并且这个时期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这种观点改变了人们对0~6岁孩子漠不关心的状况,人们开始创办各种各样的幼儿园,从而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是谬误,但这并不会对他将来的成功和成才造成太大影响,只要父母能够密切关注他成长的每个环节,让他在正确合理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即使偶尔出现谬误,也会很快回到正轨,继续前行。
想要让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能积极向上,健康茁壮,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孩子从婴儿不断长大,直到成人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两个部分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它们之间既各不相同,又密切相关。当孩子的生理进入某个阶段时,他的心理也会随之变化,且每当步入一个新阶段,心理的发展都会伴随生理发展而出现明显变化。父母只有认识到孩子成长阶段的正确划分,在处理问题时,才能更有针对性。
其次,要密切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和教育之外,父母还需要对他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给予正确引导。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使用过激的教育方法,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最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哪几个方面?
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最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哪几个方面?许多父母的心愿便是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了好文凭才能找好工作。学历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没错,但其他方面也不能忽视,以防孩子成为“高分低能”。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最重要的不是学历 李玫瑾专...
孩子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让鱼爬树,而是让天赋发挥。 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 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郭德纲式“育儿”火了: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看细节就知道
学习《论语》早就成为了培养少儿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早有新闻报道,重视教育的日本,孩子从三岁开始,就必须要学习《论语》。 而今在我们国家,教育部教材改编后,《论语》在语文教材的比重,也有所增加,不学《论语》的孩子,将来或多或少会落后于他人。 这套书特别适合那些, 想和孩子一起学习不知道要如何学习,或不清...
小学至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婴儿在无意识的玩耍中学会了语言、行动,在玩弄玩具的经验中形成了个人人格。成人用大脑存储知识,而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并延长下去。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重要吗?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从小就是学着大人的样儿长大的,上学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介绍你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是一层,子...
孩子教育考试成绩重要,还是独立人格综合能力重要?
我认为独立人格综合能力更重要。有些人认为,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首先要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只有学习好才会有出路。于是让孩子两三岁开始学习英语,四五岁开始学奥数,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要优秀,将来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才,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对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什么意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会给他想到他的未来,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路上顺风顺水的过下去,想让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平步青云,想给孩子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句话我觉得应该是父母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喜欢学习,可以是书本知识,...
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之二:功利化教育!功利化父母!
就像我这个同事,她女儿现在在音乐学院读大学,听她讲,她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钢琴了,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 可是再一细想,这也似乎有点夸张。孩子才四岁,就那么快帮他定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路?而且最重要的,拿一个人成长和学习最宝贵的十几年去专门学习某一个领域,这样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我想,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大学》的开篇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宗旨。这里的“大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而是指成人之学的博大学问。其中,“明明德”强调的是个体应当彰显和发扬自己内在的高尚德性。德性的光辉照耀自身,也感染和启迪他人,这是“亲民”的体现,即与人民亲近,服务于...
《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_百度...
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