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活着》里的“福贵的一生”
谢邀。答主系国内某知名语言类高校中文系本科在读生。
先看《活着》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余华的《活着》,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气息。
在挑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是有一个引子的,因为自己也遇到了一个坑,算是近三年遇到了一个最大的挫折吧,一种误会,一种无奈,而这次的挫折恰巧可以影响我以后的方向,以后的发展,甚至未来的规划,所以其实我是一个特别悲伤的心态去挑一本书,希望能激励自己,所以读到了活着。
而通过读这本余华的活着,我才发现,除了我,我的亲人,那些关心我,爱我的人,其他在活着面前什么都不算。
活着,这本书里头的主角福贵。书的开头因为,福贵的父亲,也是一个有钱人,手下有大批土地,所以儿子富贵,整天骑着人,嫖娼赌博。最后很不幸地把自己的家产,一百亩地和房子都给赌出去了。从他挑着一担子铜钱,去还赌债,此时福贵知道他的好日子到头了,穿上粗布衣服开始后悔开始干活。而福贵的父亲,就在他儿子把老房子老土地都赌出去的没几个月里,去世了。同样悲惨的事情接连发生了,家珍,福贵的老婆,被她丈人带走了,同时带走的还有家珍肚子里福贵的儿子。
福贵和他的妈妈一起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家珍带着儿子就来看她了,她是从丈人那儿逃回来的,全篇文章之中,我觉得家珍是一个特别顺从的女人,换句话说,是传统女性的楷模吧。很努力地干活,从不偷懒,一心只有这个家庭,只有自己的儿子和丈夫。
家珍过来一段时间才从脚步声中判断出了他儿子的死亡,好可悲的一个女人,她所经历的远比我经历的多得多得多,但还是她还是那样,不辞辛劳地辛苦着,期盼着这个家庭能变得更好。所幸的是,凤霞,她们的女儿就那个又聋又哑的女人,嫁给了一个,安分守己还很爱她的一个男人。但是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最幸福的时刻恐怕是,二喜,凤霞家珍已经知道凤霞有孩子的时候吧。可是最痛苦的时候,随之而来。凤霞难产大出血,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孩子,被唤作苦根。古根是在他爹背上长大的,还没过多久,也就几岁大吧?哭根的父亲也就是二喜,被水泥板给压死了。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祸不单行,但是福贵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只大灾大难得过的。苦根死了,生病期间,一个很可怜的孩子,吃豆子撑死了。从来没有吃过豆子的他可能觉得豆子很好吃吧,所以一直吃一直吃,才七岁的孩子,他什么都不懂,然后就这样死了。
这个世界上又留下了,福贵,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不是《活着》写得不好,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比小说更加残酷;不是我们贪恋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还有它独特的意义: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各种对我们的需求。雅安地震、疫情丧失了多少的生命,在其中生存下来的奇迹再一次鼓励我们拥抱生命;我们的亲朋好友离世带给我们的悲伤告诉我们,我们要继续活下去,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和意义在这个世界上延续下去。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生活本来就充满奇迹,也充满了无奈,面对奇迹的欣喜和面对无奈的坚韧,都是每个活人应该具有的本能:好死不如赖活着。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或者更白点就是,甘尽苦来,苦尽甘来
故事里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他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福贵从一个阔少爷沦落为孤寡老人,最后只有一头和他同名的老牛陪伴终老。但是从福贵的讲述中,他的苦难经历里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福贵是当地老地主晚年的独子,在父母娇惯宠爱中长大,出行都是专人背着的,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位少爷是不会懂得人生的苦难。
从认识了龙二爷起,他的苦难就开始了,龙二挖好了坑,就等着福贵往下跳,然而福贵全然不知,每日沉醉在赌场与妓院中,直到龙二上门讨债,他才知道,家,让他败完了。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早死。
年少的福贵是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
这时的福贵是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是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
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着
《活着》中的主人公是曾经是一个富家的少爷,这时小说采用了现场的叙描方法,福贵是一个不干实事的人,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正如小说中说的:这个嫖赌就像是胳膊和肩膀连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福贵成了他爹眼中的孽子,福贵却又是徐家唯一的香火,他爹对他从抱着满怀的希望到最终的失望,当家庭从一个地主阶级落泊到一无所有的时,在困苦的生活中福贵他爹对于这种生活的方式还未真正的适应,最终死在粪缸上。这是小说第一次出现死的镜头,这看似偶然,但是当我第二次品读时,我才发现在这偶然中暗含着作者想表达的是这次死的必然的原因,也就道出福贵之前的种种行为的结果,这是一点。另外福贵他爹象征着地主阶级,这个象征着阶级的人死了,暗示了在那个阶段,地主阶级出现了动摇,也表明了地主阶级的逐渐的衰落。
这次的死也使得福贵获得了一种精神的震撼和道德的警醒。从而使得福贵慢慢的改变自己玩世不恭的个性,恢复善良的本性。从而意识到生命存在的责任和意义。使得小说脉路慢慢地进入高潮。
小说的在这时加入了一个大的社会的背景,国民党为了增大实力,随便的抓男丁去参军。在这个背景之下,小说出现更多的死亡的画面,在战场上的,在战场外的,死写的更是有了气势,让人能感到尸体的腐蚀的害怕。这些死,为什么描写的如此的生动呢?在第一次读时我并不明白,原来余华小时候家离安置尸体的地方很近,对于死人,余华并没有多大的恐惧,同时在成为作家之前就是一个医生,这些死增加了福贵对生命的珍惜。这些死是这次战乱的死。这些死告诉我们战乱的社会死亡是必然的。
但福贵逃出后,回到家中,自己的娘死了,这次小说并没有详细的说明死的过程,这是余华在小说中留白,添加了死的悲痛。写出福贵的无奈。
人们在为福贵的无奈而难过时,小说开始了另一种社会的背景,开始了大荒年的阶段,福贵的生活又陷入了挨饿的时期,在这时我们的欣赏视觉出现了跳跃,福贵的儿子有庆成了记叙的主角,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懂事乖巧,爱帮人做好事。这些的描写,我们总会用传统的思维想这是美好生活的暗示,但是在这小说中才用了曲笔,这个可爱的儿子死在了医院里。
有庆的死,余华用了大篇幅的描写与叙述,细节很生动,逼真,正个场面让人似乎看到了那个医生不顾一切为有庆抽了上千升的血,死后余华还用了冷静的笔调使得小说进入了冷涩的境界,这正是小说中死的高潮,之所以有庆的死是高潮,有其深刻的原因。
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来说,中国人一直害怕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中国儒家还有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为此中国人一直有着庇护自己子孙的传统思想,为了这一点,父母可心甘情愿的,忍辱负重,甚至为他们丢掉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看到大多做坏事的人多是因为家庭没了,或是没有后代的人。
余华之所以重点写一个孩子的死,另一方面,是在谴责当时的社会实质。一个医生为一个孩子抽血,能抽多少,难道他不知道吗?那为什么他还要抽下去呢?那是因为需要血的是县长的女人,为了攀上权贵,医生的医道可以丢失,这是一个这样的社会呢?余华给了我们更深层的思考。
小说后来在叙述女儿凤霞的死,妻子家珍的死,都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医疗的落后,女婿二喜的死却反射了当时作为一个困苦的工人连最起码的人生安全也没保证。 余华更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国传统对死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改变不了现状的。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的人应该主动地争取生的权利。
小说最后写外孙子应多吃了豆子,这更是对死的无奈的补充,照应了小说的题目,活着是多么的无奈,活着又是多么的珍贵。
读完了余华的《活着》死,是一个冷酷的字,却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字。真正明白了死,我们才会对生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宽广,眼泪的宽广就在这里,死是生的一部分。人生的本质就是生与死的同行。但在这两者同行中,我们会更珍惜生命的存在。
余华的《活着》仍有现实的意义,看一看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遇到了小小的困难时,有的自杀,有的杀他人,生命在他们的眼中是如此的轻视,留给家人的又是多大的伤痛啊!这时他们应该看一看余华的《活着》,让他们躁动的心在一次一次死的场面中得到抚平,让他们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的安定。
我在那个青春骚动,懵懂无知的年代常常听别人说那些土匪,混混,二流子之类的娶了最漂亮的女人,那时青春骚动的我表示对这种事实不满并尝试着去解释这种现象。有人说是二流子的胡搅蛮缠,混混的勇敢,土匪的钱财……我想这些都是考量的因素,当我读完余华的《活着》后我觉得能够更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了,那就是命。
家珍是一个学生,眼睛滴滴答答地像是在下雨,头发齐齐地挂在耳根,可谓是才貌双全,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人却对一个败家子不离不弃,和他生活,你觉得命运搞不搞笑。这个故事是不是类似你们班那些好看的女生都跟混混走了。
福贵的一生是由兴到衰的。
从富有到贫穷
概括《活着》里的“福贵的一生”
故事里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他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福贵从一个阔少爷沦落为孤寡老人,最后只有一头和他同名的老牛陪伴终老。但是从福贵的讲述中,他的苦难经历里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福贵是当地老地主晚年的独子,在父母娇惯宠爱中长大,出行都是专人背着的,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位少爷是不会...
《活着》这本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哪些经历?
《活着》这本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他经历了饥荒、家庭破裂、儿女离世等一系列悲惨的遭遇。在他一生中,他没有享受过什么幸福,却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尽管如此,福贵仍然坚持活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摧残。他一直相信活着就有希望,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可能看到更好的明天。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活着》中,福贵是个怎样的人?
福贵的一生是倔强的但对于命运的打击也是欣然接受,福贵苦中有乐,他的父母对他宠溺疼爱,唯一的其中家珍对他无条件的信任和包容,儿子女儿女婿都对他孝顺,女儿女婿家庭幸福,还有一个小外孙,但苦难始终没有远离福贵,气死了父亲,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妻子跟着他吃苦最后郁郁而终,女儿难产死去,女婿...
《活着》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活着》这本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他经历了饥荒、家庭破裂、儿女离世等一系列悲惨的遭遇。在他一生中,他没有享受过什么幸福,却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尽管如此,福贵仍然坚持活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摧残。他一直相信活着就有希望,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可能看到更好的明天。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活着》中福贵的性格变化
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了福贵一生的性格变化:“少年游荡,中年掘藏,老年和尚”。游荡,掘藏,和尚,几个词是福贵遭遇变故以后的性格特征,人生的大起大落,都落到一个人的身上的时候,人的承受能力远比想象中的大。少年游荡 福贵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祖辈积累下来的财富在他爹...
《活着》中富贵有什么样的人生?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有现实意义的小说,因为主人公富贵所经历的一切,虽然充满了戏剧性,可是却好像真的会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一样,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性。在一个经历饥荒的时代,生活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小说的主人公富贵就是那个时代下的一个人,他经历很多的事情,从...
活着讲述了什么故事?
《活着》这部作品描绘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他原本是一个耕田的农民,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家中八口人中有七口不幸离世,仅剩下他与一头老牛共同承受生活的艰辛。福贵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时陷入困境,但他却保持着一种简单而平和的生活态度,认为“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赌了自己...
余华《活着》:50岁以后,人生的三个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主人公叫福贵,一生坎坷长寿,过得无比凄苦。看完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管怎样,都要为了活着而活着。每个人都不容易,或喜或悲,不管以前是什么样子,但终究还是要为以后而活。就像福贵,年轻时顽劣成性,嗜赌,戏谑老师,败光家产,甚至气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一个...
余华《活着》内容概括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
求余华的活着的故事梗概
《活着》的最大意义在于人生无所谓生与死,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活着》是以“我”(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口吻写成,以主人公“福贵”的叙述为主。少年时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好赌成性,对家里的娇妻“家珍”拳脚相加。最终福贵将家里的祖业输光了,气死了父亲,沦为了靠租地为生的佃农。地位的一落千丈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