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就被杀掉呢?
“人屠白起”:战神还是杀神?因何被秦王赐死?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白起:战神还是杀神?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因其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关于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一事,在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是百战百胜的“战神”,还是杀戮无度的“杀神”?人物的解读有不同角度,而史实却是唯一的。透过千年变幻的历史烟云,回到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代,白起,这个有血有肉的关西汉子,向我们走来……
关西大将,一战成名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句话,或许正是源于白起。白起是今陕西眉县常兴人,当年这里是秦国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武、精于骑射。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相当于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此时,距离商鞅开启的变法时代,刚刚50余年。
接下来的37年,秦国进入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新城之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韩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为了夺回新城,韩国找到魏国帮忙。韩魏两国24万联军聚集在伊阙(今洛阳龙门),向白起叫板。
秦军人数不及对方一半,唯一的可趁之机是韩魏两军各有私心。白起绕到魏军的背面,突袭得手,再掉过头来全歼韩军,并俘获了主将公孙喜。
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4万联军化为乌有,韩魏两国被挤出了强国俱乐部,5座城池归于秦国。第二年,一听说白起又要出兵,魏军闻风而逃,61座城池拱手相让。
至此,韩魏两国已不堪一击,秦国开始把主攻方向改向南方的楚国。公元前279年,对楚国的战争打响。在这个老牌的南方大国面前,白起的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先是连下5城,接着轻而易举攻陷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的国都一夜之间变成秦国的南郡,楚王仓皇逃走。
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大喜过望,封白起为武安君,“以武安民”。
长平之战,千古罪证
秦国剩下的宿敌只有一个: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和秦争夺统一权的,也是赵国。 秦国商鞅变法完成之后,赵国也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秦赵两国的势均力敌,从“战国四大名将”就可见一斑:白起战廉颇、王翦对李牧,他们分属秦赵两国,是彼此毕生的劲敌。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度攻打韩国,夺取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和都城(新郑)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和老百姓商量说:“通往都城的道路被切断了,韩国肯定没法管我们。秦军逼近,韩国不能接应,我们不如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纳了我们,秦国肯定会攻打赵国。赵国受到武力威胁,必定和韩国结盟。这样一来,就能阻挡秦国了。”
上党的归附,在赵国引起了一场争议。有人预见到了祸害,有人垂涎一郡之地。最后,赵王还是决定接纳上党。
两年后,秦国的报复来了。秦将王龁夺取上党,上党军民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市长平村)驻军,接应上党的百姓。这给秦国落下了攻赵的口实。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一场生死大战。赵国派出了王牌将军廉颇。在长平,廉颇坚壁清野,三年不出,迫使秦军陷入僵持战。无可奈何的秦国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反间计就此上演——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间谍”逢人就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有什么本事,只会守不会攻,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果然中计,立即把赵括调往前线。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懂临阵应变。秦国反间计得逞后,立即启用白起为主将,王龁调为副将。同时下令:“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斩!”赵括准备好的一套应对王龁的策略,完全落空了。
长平之战以白起的胜利告终。赵括走投无路,被秦军射死,40万士兵投降。此时的白起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为防降兵暴动,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赵国小兵回国报信外,其余的人全部坑杀!
赵国震惊,七国震惊。这也是白起在史书上留下的浓重一笔,纵然有一生不败的战功,但坑卒40万,成了白起万世难辩的罪证。
君王猜忌,悲剧结局
长平之战过后,是秦国灭赵的最好时机,白起当然希望一劳永逸。但一报还一报,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说客苏代受赵王委托,带上丰厚的礼物入秦,反问秦相范雎:“武安君擒杀了赵括吗?”
“是。”
“秦国就要围攻赵都邯郸了吗?”
“是。”
苏代于是说:“灭了赵国,秦国称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为秦国夺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历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到时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苏代接着说:“上党的百姓宁可归附赵国,也不向秦投降,可见天下百姓不愿做秦国的臣民。如果秦国灭了赵国,赵国北方的人就会投奔燕国,东边的归入齐国,南面的跑去韩国魏国,秦国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着赵国惊恐之际,叫赵国割地求和,别再让武安君建功立业了。”
这段话说到了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劝秦昭王和谈,这令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后,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赵时,时机已然错过了:赵国从重创中喘息过来,白起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败。于是去请白起,白起断然拒绝:“邯郸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何况各国的救兵纷纷开进赵国,他们对秦国的怨恨何止一日两日?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死了40万,但秦军也折损了一半,我们国内空虚,还要远征别国。赵军以逸待劳,各国援军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昭王不听,强行派兵。不久,第二员大将王龁果然遭遇了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白起不免自鸣得意:“不听我的话,如今怎么样啊?”这句话传到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恼羞成怒。那好,那就让你白起上阵吧!国相范雎亲自去请,但白起犟如黄牛,偏不从命。一个将军,既然不能为王所用,就只能为王所弃。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由于病情反复,白起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三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看到白起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立即离开。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得到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在后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杀神”的形象出现。然而在当年,他是秦国真正的“战神”,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和他征战数十年取得的赫赫战功关系密切——这是历代史学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实际上经过专家的鉴定,这40万的赵军并不是被白起”坑杀“了,而是被”阬杀“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在1995年的时候,山西高平市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白起和赵括交战时的士兵骨骼,经过了鉴定以后,发现这些士兵并不是被活埋而死的,因为很多骨骼都是不完整的,另外在泥土里面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箭头。所以当时专家就断定,这些人肯定是被杀死了以后才埋掉的。
在1995年的时候,山西高平市有一对父子正在农田当中务农,忽然在田地里面发现了很多的骨骼,而且越往下挖越多。这个时候这对父子也是被吓了一大跳,当时就跑回家里,后来想了一下还是上报给了政府。当然后来政府也派出了专业的考古团队前来进行考古,最终确认了这100多具尸体应该就是当年白起坑杀的40万赵军,但令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些人并不是被活埋而死的,很多人身上实际上有很多的伤口。
结合了一下当时两军交战的一些习惯来看,这40万大军肯定是被杀死了以后才埋掉的。在当时两军交战之前,其实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双方都会在路两边堆积很多的尸体,这些尸体实际上都是对方士兵的尸体,因为这样可以炫耀自己的军功。而当时的赵军已经在城池里面困了46天,很多士兵都是饥寒交迫,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抗秦军,在秦军攻入了城池以后,基本上是一面倒的大屠杀。
虽然说白起并不是把这40万赵军活埋的,但这40万赵军死于白起之手,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说白起是一个”杀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杀掉40万大军是非常残忍的,当时肯定也是血流成河。
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持久战,战到最后,赵军粮草被劫军心疲惫。白起承诺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能放赵军士兵回家,疲惫且毫无战意的士兵听到这个就纷纷放下了武器,哪知道这只是杀神白起的计策。
四十万这个基数是很大了,人总是都有侥幸和从众心理的,都觉得白起承诺的放行是真的,再者就是少数人的反抗根本掀不起波澜,大家都不愿做最先抵抗而被杀死的人,就都放下了武器。还有就是赵军被围多日,粮草根本运不进来,士兵多日不得饱餐,根本没有力气去抵抗,不如随大流投降。
从白起的角度来说,杀掉这四十万战俘也是惟一的选择,当时的人地域观念都很强,一旦放行都会想方设法的回到赵国,可能又会重新上战场成为新的敌人。其次,当时秦国和赵国都经历了自然灾害,本国军队百姓都很难做到温饱,更别说有粮草去管这四十万战俘了,秦国当时无论如何都是养不起这四十万人的。最后来说的话,四十万人几乎是秦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全部是男丁,要随时防范他们的造反,所花的代价是极大的。
面对这四十万大军,白起是放不得、养不起也招不了安,杀掉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君王都是自私的,秦王和丞相都闭口不言,让白起看着办,然后在白起选用了杀戮之后,又将罪名全部推给了白起,将之活活逼死。
被杀之前他们已经断粮数月了,根本没有力气反抗,这也是他们投降的原因之一,想吃饭。可秦军自己粮食也不够,只能把他们杀了
考古人员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这些赵军并不是一起被坑杀,很可能是分别被杀,然后集中埋起来的,所以坑杀40万人是贯穿整场战争的,并不是一下就杀掉的。
主要能杀这么多人,其实是和当时秦国的推行的军功爵制度制度有关。
他们不是轻易杀掉的, 而是被骗杀降,将军被干掉了, 败兵就是一盘散沙。
40万赵军没有主将指挥只有投降白起,而白起认为赵军反复无常所以就用谎言诓骗了他们,等他们发觉不对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就被杀掉呢?
从白起的角度来说,杀掉这四十万战俘也是惟一的选择,当时的人地域观念都很强,一旦放行都会想方设法的回到赵国,可能又会重新上战场成为新的敌人。其次,当时秦国和赵国都经历了自然灾害,本国军队百姓都很难做到温饱,更别说有粮草去管这四十万战俘了,秦国当时无论如何都是养不起这四十万人的。最...
长平之战中40万赵国士兵被全部坑杀,白起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对于白起来说,之所以背负骂名,去坑杀赵国的40万降卒,自然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也即担心这位士兵会危害到秦国。进一步来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激烈交战,促使两国的士兵自然是非常敌视的。因此,这40万赵国大军,只是迫于形势才投降秦国,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难保不会在秦国内部起事。而这,无疑...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原因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1、战俘问题。 战俘太多,带领如此大规模的战俘回秦太不安全了。于是就地杀掉似乎是最简单的方法。2、仇恨问题。当时秦与赵始终处于焦灼状态,长期的焦灼状态,使秦国厌烦,同时渴求冲出6国包围圈的愿望也更加强烈。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让赵国再无可用之兵,于是杀掉是理智的方式。3、文化面:可曾听到过...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白起要坑杀40万赵军的原因:1、赵人性格刚毅不易驯服,正所谓“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历史记载,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2、人数太多,粮草不足。秦国客场打战,粮草本就供应不足。赵国20万降卒(赵国总伤亡才45万)就更加养不起了。3、怕报复。如果放...
长平之战中,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原因是什么?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出身平凡,从一个普通士兵做起到受封武安君,一生职位升迁全靠战功,生平经历的七十余场战役也未曾败绩,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万降卒,更是让他凶名流传千年。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的一次持久战,战到最后,粮草被秦军劫去的赵军军...
白起为什么坑杀40万赵军?
白起为什么坑杀40万赵军3种说法如下:1、史记中记载,白起怕赵军士卒复叛给秦国制造灾祸,于是将他们杀害。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赵国,他们的心也属于赵国,将他们留在秦国充军,会影响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成为秦国的隐患,若这40万军队一旦发生叛乱,会给秦国制造很大的麻烦。2、秦国缺少粮食养活40万赵军...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坑杀40万赵军
坑”有坑人和欺骗的意思。就是先放出话来会释放他们,让他们放松警惕、成其不备全歼之,然后再把尸首堆积起来。这场战役也让楚、魏、齐等小国见识到了秦国的凶残,投降就是等死。既然投降就是死,所以只能走联合攻秦一条路了,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所以这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国后期的走势。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原因就是秦国的粮草无法养活这40万大军。就秦国来说,虽然在粮草供给能力上要强于赵国,但是,长平之战中,秦国前后共投入了60万大军,加上赵国的40万降卒,这就是百万大军了。而这,无疑会给秦国的后勤补给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换而言之,白起之所以对赵国大军痛下杀手,直接原因就是秦国的粮草无法养活...
为何白起在长平之战要坑杀赵国几十万士兵?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几十万士兵,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粮食不足、秦国的军功制度。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几十万的精锐士兵,白起的杀神名号也是从这里叫起来的。粮食不足秦国本来就是进攻的一方,他们的后勤压力本来就非常的大。长平之战的前期赵国领军的是大将廉颇,他实行的坚守不出的战略令秦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