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李玫瑾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而唤醒-阅读笔记(中)
6.1依恋。“一对一不可分”的 情感 被称为“恋情”。只不过这种恋情出于依赖抚养人,所以心理学将其称为“依恋”。
6.2依据与形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的依恋 情感 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等情绪问题,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 情感 缺失。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并作出适当反应,孩子就会身心愉悦。相反就会害怕并以哭闹反抗。所以,人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就容易焦躁。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即孩子开始认人。这表明他已经信任了某个人,这个人的存在和出现,可以给他带来可预知的愉悦感,因而他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排他的“恋”情。一直持续到12岁。孩子年龄越小,依恋越强烈。
6.3依恋的意义。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会高兴,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人在一起有种安全感。
安全感与熟悉度是相关的,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出现惊恐,对人保持警觉,不愿轻易表现自己。安全感是个人 社会 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安全感是紧随生理满足后的第二个需求点。
6.4人生两次“恋”。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有两次“恋”:一次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他对抚养人的依恋;另一个是成年初期,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的爱恋。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
7.依恋 情感 是教养的心理资本
7.1依恋是心理脐带。依恋 情感 不是发乎天然,而是源于抚养过程。如果人在孕育中与母体的连接是生理脐带,没有生理脐带胎中的宝宝就无法生存,那么依恋就是人在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抚养人之间的心理脐带,没有这种心理脐带,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正常发展。
7.2依恋 情感 是教养资本。当孩子依恋一个人时,这个人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要求,尤其当他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只要他依恋的这个人在,他就有勇气去尝试。这种依恋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真正的意义是让抚养人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拥有了他对你的依虑,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即心理控制力。
7.3心理控制力与要求。“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春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 情感 ,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听你的话。只有 情感 关系,包括成年前的依恋 情感 ,成年后的恋爱 情感 ,这些因爱而生的“心甘情愿地被控制”的 情感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控制力。
这种因 情感 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人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 情感 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7.4依恋的影响。这是大自然的设计,让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必须付出辛苦,这样早年辛苦的抚养积累的是心理资本,养出的依恋 情感 可以唤醒孩子的人性,进而在这种依恋的 情感 基础上扩展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民族 情感 等。
8.未成年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8.1不亲自抚养有风险。父母早年没有亲自带孩子,之后的严管会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为他没有对你怀抱的记忆,依恋的人也不是你父母亲,即父母已丧失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约束力。
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他心里还有一个空间是留给母亲的。所以,母亲付出的每一分辛苦都是值得的。
8.2建议。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
母亲非得把孩子送到祖辈家去养,那也要等到一岁半之后再送。不然,孩子依恋的就是祖辈,祖辈是他最亲近的人。每当心里难受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祖辈。如果母亲和祖辈发生冲突,他会恨母亲,心里向着祖辈。
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的特殊职业者,建议选择祖辈中相对年轻的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让他们一直带到16至18岁。这样,孩子的依恋 情感 是连贯的。在青春期前期,孩子的叛逆是非常严重的,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他依恋的人来陪伴,才能安全度过。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8.3亲自、稳定抚养。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心理抚养》李玫瑾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而唤醒-阅读笔记(中)
这种因 情感 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人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 情感 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7.4依恋的影响。这是大自然的设计,让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必...
(23)“学习李玫瑾《心理抚养》有感”系列
第五章 人性由 情感 而唤醒 (四)父爱 “父爱在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凡是人性丰满 情感 良好的人,一定有一对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父母。”226 在养育早期,哺乳是非常辛苦的事,这时爸爸应该做什么呢?李玫瑾认为:“首先,在孩子吃奶时期,母亲要花更多的时间全力以赴的照顾孩子,父亲一定要细心...
心理抚养:第五章摘抄
钱能生钱即资本,心理抚养就在于积累心理资本,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依恋情感不是发乎天然,而是源于抚养过程。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眷恋、依赖、信任你,...
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ll《幽微的人性》5
在不少的讲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人不是因为某一个刺激才犯罪,而是长期心理问题的积攒所导致。比如说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出现问题,基本可以断定是六岁前的抚养出了问题。一个20多岁人犯罪,他的问题很可能是在18岁之前就已显现。一个40多岁的人,他有疯狂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跟性格有关。所以,绝大...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4、作者李玫瑾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最近写了本书叫>,书名来自她说过的一句话:“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书里有讲述了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性由 情感 唤醒,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心理抚养》读后感
近期和先生共读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受益匪浅。在孩子的抚养上,我们都是新手,不断学习与摸索。李教授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李教授曾研究犯罪心理,通过分析各种罪犯心理以及其相关的家庭背景总结出,很多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那些犯罪者的问题都源于...
用爱抚养,智慧育儿——读《心里抚养》有感
首先要让他具有人性,而人性由情感而唤醒。人性中的情感是由养育而来的。 人的第一份情感是依恋。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形成,一直持续到12岁。依恋为什么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就会高兴,情绪很快就会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在一起有安全感。依恋情感的...
李玫瑾:善良一定要有智慧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十分赞同。在这个善变的社会里,你的善良一定要有智慧,盲目的善良只会被利用,而有底线、有智慧的善良,是在保护你自己。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前些年,北方某地一个孕妇假装有...
一个自我检讨——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摘录有感
,达到他期望的目的。因为我常常在关键的时候没有做到“态度明确且坚决”,所以孩子对我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所以,好朋友琴当年的及时“强硬”“出手”帮了我不少忙。想想当年好难啊……在这里,强烈推荐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尤其《用心说“不”,无言自威》和《延迟满足练就耐性》两篇。
《心理抚养》读后感
读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我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扶养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扶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