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用词比较广泛,其中“甚”字在古文中表达什么意思?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1
怎么用文言词语表达? 文言文里意思是"显露"的是哪个字

昭、显、露、曝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⑴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甚”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甚 shén

1、疑问代词,什么。

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为什么,怎么 

如:甚地(怎么)

(二)、甚 shèn

1、异常安乐

如:《说文》甚,尤安乐也。意思是甚结束是异常安乐。

2、过分 

如: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3、厉害,严重

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意思是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4、盛,大

如:春秋 孟子《孟子》王之好乐,甚。意思是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

5、深厚

如:先秦 屈原 《楚辞·九歌》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意思是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

6、重要

如:春秋 孟子《孟子·告子上》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7、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如:宋·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意思是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8、诚,真 

如:西汉 刘向《战国策·秦策》左右皆曰甚然。意思是左右的大臣都说他说的真对。

又如:甚然(诚然)

9、超过,胜过

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意思是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

又如:甚于(超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甚



“甚”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甚 shén

1、疑问代词,什么。

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为什么,怎么 

如:甚地(怎么)

甚字的书法草书

(二)、甚 shèn

1、异常安乐

如:《说文》甚,尤安乐也。意思是甚结束是异常安乐。

2、过分 

如: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3、厉害,严重

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意思是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4、盛,大

如:春秋 孟子《孟子》王之好乐,甚。意思是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

5、深厚

如:先秦 屈原 《楚辞·九歌》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意思是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

6、重要

如:春秋 孟子《孟子·告子上》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7、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如:宋·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意思是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8、诚,真 

如:西汉 刘向《战国策·秦策》左右皆曰甚然。意思是左右的大臣都说他说的真对。

又如:甚然(诚然)

9、超过,胜过

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意思是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

又如:甚于(超过)



不复制字典,我将自己的研究作为回答。
“甚”在文言文中可做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的“什”。
大多数情况下,甚是副词,用来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很、特别、尤其、非常等。理解时可用程度副词代入。
例如:
水不甚深——水不很深;
甚嚣尘上——在尘世上非常嚣张;
过从甚密——交往特别密切;等等。
但是,古文的“甚”却超出了现代语法规则,常常能作为实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形容词、动词。比如,“甚于水火”,是超过了水火的意思,动词;“幸之甚矣”幸运多了,形容词。
这种情况应该说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的来说,“甚”无论表示多、大、高、深厚,还是表示过头、超越,都离不开它本身的副词意义。

甚 shén

〈代〉

(1) 疑问代词。什么 [what]。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娘(甚末娘,什么娘。骂人的话。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 为什么,怎么 [why]。如:甚地(怎么)

(3) 另见 shèn

基本词义

--------------------------------------------------------------------------------

◎ 甚 shèn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2) 同本义 [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

甚,尤安乐也。——《说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

玄甚。——《老子》。注:“谓贪淫声色。”

(3) 过分 [go too far;overdo]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5) 厉害,严重 [terrible;formidable;serious]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

(6) 盛,大 [prevailing;great]

王之好乐,甚。——《孟子》。注:“大也。”

观表甚欢。——《吕氏春秋》。注:“厚也。”

甚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疏:“谓大口也。”

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杀死逆夷百余名。——《三元里抗英》

(7) 深厚 [deep]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楚辞·九歌》

(8) 重要 [important]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词性变化

--------------------------------------------------------------------------------

◎ 甚 shèn

〈副〉

(1) 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very;extremely]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吾家后日当甚贫。——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3) 诚,真 [certainly]

左右皆曰甚然。——《战国策·秦策》。注:“谓诚也。”

(4) 又如:甚然(诚然)

◎ 甚 shèn

〈动〉

(1) 超过,胜过 [more than]

甚于水火。——《论语》。皇疏:“犹胜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甚于(超过)

(3) 引申为宠爱配偶 [make a pet of spouse;dote on spouse]。又凡事之过皆曰甚。古者读若耽,声转为常枕切。” 张舜徽注:“许云甘匹耦者,谓沈于色也。”

(4) 责备 [blame]

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 贾谊。—— 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

◎ 甚 shèn

<连>

(1) 甚至 [even]。如:甚且

1、厉害、严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很、非常。“甚美必有甚恶。”
3、什么、为什么。“水东流,甚时休?”

古文用词比较广泛,其中“甚”字在古文中表达什么意思?
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2、为什么,怎么 如:甚地(怎么)(二)、甚 shèn 1、异常安乐 如:《说文》甚,尤安乐也。意思是甚结束是异常安乐。2、过分 如: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

不甚在意的甚字是什么意思
“甚”字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表示“很”、“非常”的意思,用来强调某种程度或状态。例如,“甚好”即“非常好”,“甚快”表示“非常快”。在古文中,“甚”也常用来描述极端的情况,如“甚怒”、“甚急”等。除了表示程度,“甚”还可以用作副词,意为“过分”、“过度”。

文言文甚什么意思
甚,原意指异常安乐。在古文中,甚也用来表示同本义,即沉溺于、纵情享受。例如,《说文》中提到:“甚,尤安乐也。”这里的甚就是指特别安乐的意思。另外,甚还可以表示过分,即过度行为。如《列子·汤哗歼哗问》中所说:“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这里的甚泰则是形容衣着过于宽大。在...

甚文言文
“甚”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甚 shén 1、疑问代词,什么。 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为什么,怎么 如:甚地(怎么) (二)、甚 shèn 1、异常安乐 如:《说文》甚,尤安乐也。意思是甚结束是异常安乐。 ...

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甚"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个意思:1、很、非常:表示程度强烈或超出一般范围。例如:“甚善”(非常善良)、“甚嘉”(非常美好)。2、何等、什么:用于表示不确定的程度或程度变化。例如:“不知所甚”(不知道是什么程度)。这两种意思根据上下文来决定具体含义,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进行推断。

古汉语词典中甚的全部意思
《古汉语词典》中“甚”的全部意思如下:1. 过分,表示程度过深。2. 厉害,严重,强调某种情况或程度。3. 盛大,形容规模宏大、场面热烈。4. 很,极,表示程度深,相当于“非常”、“极其”。5. 身后,指死亡之后或某件事情的结束之后。6. 多,表示数量多或程度...

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这个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意甚悦心里很高兴。就是“甚敏”的倒装用法,意即非常聪敏敏,在文言文中一般表示“聪明机敏反应快”的意思。甚是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是很非常的意思,甚好就是很好非常好。释义甚副词,很,非常奇惊奇意动用法,感到惊奇,认为很不一般其代词,指尹翁归这个人对对答,回答甚...

甚,盛,发,为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释?
甚 [shèn]很,极:~好。~快。超过:日~一日。方言,什么:~事?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盛 1. 兴旺:兴~。繁~。旺~。~世。~衰。茂~。全~时期。2. 炽烈:年轻气~。~怒。~气凌人。3. 丰富,华美:~产。~宴。~装。4. 热烈,规模大:~大。~况。~典。

甚这个字怎么读
甚是一个多音字,读作shèn或shén,本意是指异常安乐;也指过分,厉害,严重等。该文字在《捕蛇者说》和《节寰袁公传》等文献均有记载。甚字部首是甘补,笔顺是横、竖、竖、横、横、横、撇、点、竖折\/竖弯。相关组词有着甚、幸甚、为甚、甚备、甚是、逾甚、甚紧、颇甚、甚口、有甚等。

涉猎广泛用古文怎么表达
涉猎广泛,以文言词汇表达,即为"涉猎甚广"、"多所涉猎"、"多有涉猎"。"涉猎"一词,源于汉语词汇,拼音为shè liè。其基本含义为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其中"涉"字,出自"涉渡"、"涉世"等,意为步行过水或经历世事;"猎"字则源于"猎捕"、"狩猎"等,意为捕捉禽兽或围猎。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