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你能写出好故事》- 分享
开写之前:这里是一切故事的武功心法和前提,不遵循下面原则(除非你是特高级的那种),可能方向会偏。
故事要有变化 - 流水账是没有人要看的,书中是这样来定义故事的: 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后产生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才是故事。 的确,回想我自己看过的所有历历在目的精彩电影,故事,小说,全部符合这个逻辑,所以,主人公很重要,如果没有主人公,那就是风光片了,如果有主人公而没有这些变化,那可能就是广告片了,如果是真是的记录主人公,那可能是一部纪录片,至于好不好看,得看真实的发展了。而如果我们自己创造故事,在知道这个大前提的情况下,我们就有方向来让我们写出的文字变成一段故事了。(我觉得在中国其实小学语文就应该教这个了)
故事的道德前提 - 浓缩后 我理解为故事的意义,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巧妙的道德前提还能为故事本身加分不少。听上去很玄乎,但其实很简单,三部曲:
1.主人公在持续不断的犯错违背道德前提并为之痛苦不堪
2. 恩宠时刻(这点特别重要,现在我自己的故事这部分就有缺失,正在想如何补救) 到来,主人公得到神的指引,醒悟了过来。
3.主人公终于遵守了道德前提,从此走向正路,并展示给所有人道德前提的光辉形象无比正确牛逼感人肺腑。
正式开写:这里书中提及了各种方法,我摘录如下
1、第一页应该包含什么?- 千万别吝啬,要第一时间抓住眼球,机会只有一次!
从 第一句话 开始,读者就得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此第一句话应给予读者一种某件事将要发生变化(无论向好的或坏的方向)的感觉, 如令人意想不到 则更佳。
例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主人公 是谁?主角越早出现越好,如有意布局将主角安排在稍后出现的,那么,第一页起的每件事都应围绕着主角的出场进行铺陈。(切记消灭一切无意义的冗余事件及场景!)
例如:乔尔·坎贝尔,当时十一岁,因为乘坐公交车而开始沦为杀人犯。(伊丽莎白·乔治《危险关系》)
有一件事正在发生。 故事开篇请作者们直接带领读者切入一桩进行中的事件,并且该事件预示着全篇故事的走向(交代整个故事主人公需要解决的外在问题)。
例如:《红楼梦》开篇一章就交代了整篇故事的人物命运。
有什么正处于紧要关头。
什么事正悬而未决?矛盾冲突在哪里?
当第一句话里藏着的面包屑将读者引向森林深处,读者的大脑很快进入探寻模式,他们渴望查明主人公面对的矛盾、追求的目标、事情的进展究竟如何。
例如:金庸《天龙八部》第一页就写了段誉前往无量山看无量剑东西二宗比武,不料这一日恰逢神农帮受灵鹫宫天山童姥指示来占领无量剑派的剑湖宫,双方即刻就要兵刃相见,而完全不会武功的段誉出现在这档口,让人为两个门派的纷争悬心,亦为不知天高地厚的段誉担忧。
传递出一种“ 不是所有事情都像表面看起来那样 ”的感觉
例如:古龙《边城浪子》的开始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供人享受的店铺,在这里众人一起吃吃喝喝似乎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然而却有很多细节提醒我们,这里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店里奇怪的布置、坐在楼梯口只顾自己玩骨牌的奇怪店主人等等)
2、时刻牢记突出焦点 - 千万别只写细节忘记主线,深入细节后,焦点就没有了,最后你要说的是什么,没有人记得,别人只能感觉这是个烂故事。
焦点的缺失会导致读者大脑陷入茫然无法前进的状态,除非他们强制自己集中精神去阅读,否则故事就会被抛诸脑后了。比如以下情况:
我们不知道谁是主人公;(乱七八糟一堆人,没有主次)
我们知道谁是主人公但他似乎没有目标;(不知道想干嘛)
我们知道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但目标肤浅乏味;(没意思)
主人公的目标莫名其妙变了,或者主人公死了,又换人了;(自己打自己嘴巴)
故事情节与主人公的目标无关;(二张皮)
故事情节看上去对主人公的影响力不大或者因果关系不明显。(太牵强)
那么焦点是什么呢?焦点是由主人公的内在问题、主题、情节这三要素共同构成。焦点能够告诉读者故事的主题,他们可以讨论故事,预测故事,预测对读者是很重要的参与,他们能看到未来的可能,但也并不能确定,而这正是大脑喜欢做的事情!
而 牢记焦点的方法 是将你的故事用简洁的一小段话写出来,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正轨。
3、展示,不要讲述 - 高级的做法,不要一切都说出来,用动作,用场景,用道具,让观众自己感觉(观众比想象中聪明多了)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所说:“所有文学作品都隐含着道德准则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很多经典的小故事经过不同人的诠释,能发掘出很多的道理。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有人看出了曹操的狡诈;有人则说那是领导力,鼓舞士气;有人说里面有生理学道理,人们听到杨梅就分泌唾液。隐含的道理会刺激大脑去思考、提炼、推理其间的道理,这也是大脑喜欢干的事情之一。
4、如何令读者自我代入 - 用内心戏把读者拉入主人公的身体,让读者去从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他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认为情感就是我们人类版的二进制计算机,其工作原理就是问0还1:这件事是对我有害还是与我有益?所以我们抓住读者的情感的办法就是通过故事,向读者传达“与我生存有益的经验”。其方法就是每件事情发生时,让读者知道主人公 内心深处 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什么反应。
而我们有以下三种方法来表现这种内心深处的反应:
通过外在表现: 弗雷德迟迟未到;苏紧张不安地来回踱步,不小心踢到了自己的脚趾。脚趾很疼。她骂骂咧咧地单脚跳着,希望自己没把弗雷德极其喜爱的红宝石色指甲油蹭花。
通过读者直觉: 我们知道苏爱着弗雷德,所以当我们发现他迟到是因为跟苏最好的朋友琼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立刻感觉到苏即将到来的痛苦,尽管此时她甚至不知道弗雷德认识琼。
通过主人公的内在想法: 当苏把弗雷德介绍给琼的时候,她立刻敏锐地感觉到他们之间不寻常。看着他们假惺惺地装作不认识,苏开始谋划他们死于非命的种种细节。
5、如何利用肢体语言才是正确的 - 是用来交代情绪的,有一些不必要说出来,只要一个小动作就都是戏!
好的故事应该展示而不是告诉。人们丰富的肢体语言则会向大脑隐蔽地透漏许多关键细节,这往往是大脑最乐于捕捉的部分。但是我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是向读者展示大脑已知的东西,例如我们描绘某个人很伤心,就不需要来写他痛哭流涕,你可以写他颤抖、抖动或者他的一个习惯性反应。所以好的做法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给读者以暗示,让他能领会到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当你安排这个事发生或不发生后,读者就有会心一笑或竟然如此的感觉。
例如:《红楼梦》第八十四回,贾政想要考一考宝玉的学问,宝玉一听到这话“又是一个闷雷,只得见过贾母,便回园吃饭。三口两口吃完,忙漱了口,便往贾政这边来。”三两个动作很明显能看出宝玉对对父亲要考功课分明怕得很,读者看到他这慌慌张张的紧张劲儿,不禁就想到他可能又得挨训了。
6、切勿主观评论 - 你只需要客观阐述即可,不然容易造成读者(比如我)的注意从而事先判断出好坏而对之后的情节失去兴趣。
作者应牢记自己的职责,不应在故事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有个反例:
“我想我不能嫁给你,萨姆。”艾米丽说道,带着那些自以为高男人一等的女人似乎都具备的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
作者可以通过人物视角发声,但那仅代表人物观点,作者的观点应隐藏在故事中,读者会根据人物各自的表现自行进行判断。
7、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 来了,为道德前提服务的,外在目标一定是看上去主要但实质会把主人公带沟里去的目标,恩宠时刻后主人公最后发现了自己的内在目标,从而努力实现,完成转变。
当我们创作一个故事,我们的主人公会有一个外在目标,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依他本人的具体情况(生活经验、性格、智力等因素),对外在目标采取合理的追逐行动。
外在目标又服从于人物的内心问题——内在问题往往引发主人公对外在目标的渴望,这就是内外两条线索联接的地方。而读者总是比人物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是读者的目标,他们期待着 看到人物何时才会因何事意识到那个内在问题,并选择如何去解决它。
一般来说在故事之前,有一个遥远过去发生一件事,为主人公埋下内心问题,有待整个故事的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那个遥远时刻可能要在故事展开很久以后才会呈现在读者眼前,甚至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这是内在目标的一条线。
与此同时,在故事文本开始的时刻,某件事正发生,它将推动主人公出发去追求他的外在目标,而在他前进的道路上,所发生的事件都是驱动性的,带着“不得不”的性质令主人公奔波。这是外在目标的一条线。外在目标的实现或者无法实现,最终都会令主人公转向内在目标。
而在故事临近尾声,主人公实现内在目标之后,会立即回到他的外在目标,此时主人公往往会恍然大悟,并终于与读者的内心目标并行一致。这里以祥林嫂捐门槛的例子简单分析一下:
祥林嫂的外在目标:努力工作攒够钱捐门槛
祥林嫂的内在目标:追求一点点的平等
受了柳嫂的启发,她认为给土地庙捐个门槛就可以平等了,于是她把一年的工钱都拿出来捐了门槛,她罪孽就可以赎清了,可是当她稍微高兴起来一点,又卖力干活时,发现事情并不像她设想的那样,主人家依然嫌弃她,不让她搭手祭祀的事。于是她彻底崩溃了,眼睛凹陷、精神不济,被主人家赶出门,成为了乞丐,最后饥寒交迫致死。
对读者来说,祥林嫂的想法太过天真,他们比祥林嫂更早地预见了这样做的不可能。
8、有关细节
细节对故事异常重要,细节的缺失往往令故事无法以精准的画面投射进读者脑海。以下为经常缺失“具体细节”的地方:
人物做某件事的具体原因: 没有原因会觉得莫名其妙;
隐喻没有阐明: 晦涩的东西需要向读者交代,要不然就让大家迷糊;
一种在主人公心里引起的某个回忆的特定情况: 如果不说,鬼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人物对一个重大事件的具体反应: 花了笔墨写了一堆,最后却莫名收场。
人物思考过程缺乏交代: 忽略思考的过程,难以交代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改变心意背后的具体缘由: 许多改变没有交代会莫名其妙,简直是换成另一个人的行为。
9、利用悬念制造冲突 - 很好理解
在脑神经科学领域,经由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显示:强烈的社会排斥感激活的大脑区域和生理痛苦激活的区域一致。大脑表明的观点是:冲突带来痛苦。所以我们会力图尽快平息冲突。累积经验才能更精准迅速地解决冲突。而鉴于大脑对冲突的激烈反应,文学作品要做的就是抓住冲突并利用它们制造悬念。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将要发生的冲突转变为持续不断的悬念?且看案例:
主人公丽塔正焦躁不安的等待着她的情人马可归来,而后者答应等妻子看完她生病的母亲回来就与她分手。
作为读者,我们对于马可这个花花公子是否会如约与妻子分手的可能性有更好地分析判断:很可能是不会。我们看着丽塔挑选她的嫁衣,却明白她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穿上这件衣服与马可并肩接受众人的祝福,可是丽塔此时却完全不明白,我们的紧张感由此而生,有无数层冲突纳入了丽塔的故事:
外部层面冲突: 丽塔想要的:马可与她结婚VS丽塔拥有的:马可的承诺
内部层面冲突: 丽塔所相信的:马可只爱她VS事实真相:马可是个卑鄙的家伙
主线冲突: 丽塔期望得到的:马可对她不掺任何杂质的爱VS别人期望她做到的:马可期望她能对他的欺骗视而不见
自我冲突: 丽塔相信的:马可对她情真意切VS丽塔有所怀疑:马可的部分表现,以及丽塔的朋友们都认为马可不靠谱,引起丽塔怀疑是否自己相信的是正确的
根本冲突: 丽塔真正的目标:有一个真心实意爱她的男人VS丽塔的恐惧:如果她忠于自己目标就应该避开马可,即使那意味着她得孤单一人
辅助冲突: 丽塔的对手:马可VS仁慈:你需要有一两个时刻让读者觉得:嘿,好像马可也没有那么坏嘛。或许马可最终会改变?
通过这样的分析构造,你就会知道如何来构造悬念。
10、为了最后的“大揭秘”,请不要吝啬提示 - 有提示才有感觉,最后观众看到结局后发现之前的猜测是对的后的喜悦感,会给你的故事加分不少!
许多作者为了故事最终的“大揭秘”会一路隐藏所有关键信息,生怕自己泄露地太多——而事实往往是他们隐藏得太深,以至于读者无法在前行路上寻找到蛛丝马迹,亦无期待、亦无思考,当翻到最后一页,作者将隐藏了整整一个故事的秘密揭露时,他们往往只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各位作者们,当你们写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身份——创作者,而不是故事中必须保守秘密的人物,要记得时时给读者留下线索,令读者警觉到在自己视线之外另有事情发生。
比如热销世界的迪士尼大片《加勒比海盗Ⅰ》当中,一开始女主角伊丽莎白戴着含有诅咒的金币掉进海里后,在被救上岸之前,我们看到随着金币的落水,有一段水波缓慢地震荡出去的描写。虽然我们随着故事看到下一秒伊丽莎白被人顺利救起,但是我们知道这枚硬币落水一定又会引发某个远方的事件发生。——后来果然,找寻这枚硬币的鬼盗船船员集体来到了伊丽莎白生活的城市……
11、对你的人物狠一点 - 有点残酷,不过在故事里这样才能不平
故事的意义在于向我们提供生活的经验——可学习的、他人历经苦难后的经验,因此,作者们,我们必须对主人公心狠手辣,否则他们不足以授人以经验。他们不经历苦难不足以成长,想想《平凡的世界》为什么那么打动人。
作者在书里向我们提供了十一条实用的破坏准则:
不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未经逼迫就承认一件事。
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拥有秘密——但是不要向读者保守这些秘密。
一定要保证主人公的所有补救行为只会让形势更加恶化。
一定要保证所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全都出错。
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一开始只赌一美元,到最后却押上一座农场。
不要忘记世上绝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回事。
一定要让主人公撒谎。
一定要引入一个明确的、当下的、不断加深的危险。
一定要确保故事中的反面人物也有好的一面。
一定要暴露出人物的缺点、恶念和不安。
一定要暴露你自己的恶念。
12、次要情节:让故事复杂丰满的方法 - 适合长篇幅,长时间,短片不适合,短片还是要简单干脆。
一个没有次要情节的故事无疑是单调的,读起来更像是记录主人公活动的流水账。因此我们需要次要情节给读者以喘息的机会。当主要情节的冲突过后,就是插入次要情节的最佳时机。比如《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大战会夹杂着很多小的战事和人物的变化。
次要情节不是无关痛痒的情节,所以作者列出三个检验次要情节起作用的层面:
提供的信息影响到主要情节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使得主人公的追求难度加大
告诉我们某件事情,加深我们对主人公的理解
完成之后:核心就是不断的给人看,修改再修改。
OK,综上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了,真的帮了我不少,如果我小学就看过这本书,作文成绩一定奇高无比。
最后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应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材!!
【工】《你能写出好故事》- 分享
但是我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是向读者展示大脑已知的东西,例如我们描绘某个人很伤心,就不需要来写他痛哭流涕,你可以写他颤抖、抖动或者他的一个习惯性反应。所以好的做法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给读者以暗示,让他能领会到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当你安排这个事发生或不发生后,读者就有会心一笑或竟然如此的感觉。 例如:《红楼梦...
《你能写出好故事》
《你能写出好故事》作者是纽约电视台的制片人,长期的在从事着编剧以及给编剧改稿子的工作。他特别善于写故事,尤其是善于指导别人写故事。因此,今天简短分享一下。在一个故事当中应该包括什么呢?首先有情节,就是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儿,第二个是人,得有个主人公,这故事是关于谁的这要清楚。第...
《你能写出好故事》观后感
电影中的道德前提是——强大,来自于自信的人,和坚定不移的支持者,而不是依靠外物的懦夫。因为主角一开始的无知,再到结尾的醒悟,这就是好莱坞模式的特点,能让观众清楚的看到主角的内在变化,有转变、有好的经验传授、有代入感的就是好故事。初中那会儿我痴迷于小说,曾经也有想自己写一篇小说,但...
樊登《你能写出好故事》读后感
而悲剧的确容易激发同理心,并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我身边亦有许多好故事,也很有兴趣去尝试写作,不论是老头群,豆师群,蔡老师群,锐哥……,亦或是我自己本身就有许多的故事可以写,记得蔡老师还曾经鼓励过我去尝试,如果我身边的你们都没觉得,可行,请留下你的评价和意见吧!
《你能写出好故事》
近一段坚持日更,时常想写东西,可是又干着急写不出东西。每次都是快要到了日更结束前才开始坐下来挖空心思地写,迫于无奈我就去听了《你能写出好故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下面把樊登的导图分享给大家。樊登是专业的读书人和讲书人,所以他每天能够看几本书也不为过,以他的逻辑性会更加强于我...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了哪些写作技巧?
《你能写出好故事》这本书中,作者丽萨·克龙详细解释了我们人类为什么需要故事以及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她从脑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突破来解析了大量的案例,为我们把握一个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编故事都提供了很好的引导。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写作技巧,比如:-一个好的故事,写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人性...
《你能写出好故事》:10个关键词,就能让你写出一个好故事
《你能写出好故事》的作者是美国的丽莎·克龙。她是一名节目制片人和影视故事顾问,无数的好故事都是经于她手。她说,写出一个好故事,你就首先要了解10个关键词,因为这10个关键词就代表了人们的喜好。 10个关键词,是读者喜好的代言 什么是故事?一个人变化的过程即故事。无变化不成故事。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
读书笔记|樊登读书《你能写出好故事》
写一半,出现在你身边,活灵活现了,今后发展与作者无关了(例如郭靖黄蓉,牛良织女)❤️两个目标:开始展现外在(徐峥油霸)中间恩宠时刻,展现内在(家庭)始终保持悬念 对人物狠一点 ① 不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未经逼迫就承认一件事。② 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拥有秘密——但是不要向读者...
优秀故事500字作文
他问自己的四妻子,说:“我最爱你,你能给我陪葬吗?”她回答说:“不,明天我就离开这儿。”他问自己的三妻子:“你愿意为我陪葬吗?”三妻子说:“不,等你死了,我就要改嫁。”他又问了自己的二妻子:“那你呢?我的好妻子。”二妻子却说:“唉,我只能为你下葬。”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我愿意与你陪葬。
职场中的人,应该读什么书籍提升自己?
《你能写出好故事》 《写作之书》 《完全写作指南》 02 说 《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18分钟TED演讲》 《演讲的力量》 关于说的能力,这里想要提一下马云的故事。马云的口才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当年能够说服拥有年薪超500万的蔡崇信跳槽过来领500元的月薪跟着马云一起创业;后来马云去见孙正义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