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归政光绪,为何直接导致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败?
因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
慈禧为了权利,而选择了拥抱保守派,而保守派却暗地里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轰轰烈烈,实际上属于损人不利己。
而戊戌变法虽然过激,但方向基本没错,只需善加节制,逐步推进,当不至于走百日维新失败的老路。
但很不幸,慈禧在洋人的压力下转向,完全接受了过激的戊戌变法的做法,并全力推行,比百日维新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不同意!因为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之役的失败是以下几点造成的: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并且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教训十分沉痛。但我们对此不要苛求于古人,因为中国长期形成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树立起海权意识需要漫长的过程,甲午战争交了学费,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并且,军队在战争时的后勤也跟不上。军队后勤保障虽是业务问题,但也深受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因素。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
近代战争,要求将领和士兵熟知军事技术,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能征惯战之师。但北洋海军后期军事训练形同虚设,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视察弄虚作假。 除了军事技术之外,在部队中还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培养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但这正是北洋舰队所缺乏的。
导致此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同时也更了我们很多的教训,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如果我们当时的战法先进,没一个战士都能想现在的解放军战士一样,能吃的起苦,那么日本就算还能胜利,也至少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吧。再如果政府全面支持,对日本态度强硬,在抵抗时不妥协不手软,我们还能输吗?有太多的可能让我们胜利,全面胜利,但是在当时的政府管制下,我们输了,而且是大败。
因为慈禧太后并没能真正地将权力交还给光绪,因此,光绪和慈禧太后同时管理国家,权力出现了偏颇,导致了权力不统一,最后在战争中失败了。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封建的清朝就算齐心协力也不一定能打得过列强主义,但是至少不会因为政见不一而出现内乱,当时不一样的党派之间要斗争,还要去对抗外来侵略,胜负自然不言而喻。慈禧太后从垂帘听政开始,其实在打理国家的事务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针。由于慈禧太后还算有能干,所以清朝在她的带领下并未发生什么祸患,反而是稳步上升;但是这个时候,西方列强早已经实现了一轮又一轮的工业化,因此,此时的清朝虽然还在发展,但是方向不对,所以在面对列强侵略的时候,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在光绪皇帝十五岁的时候,慈禧太后便宣布了自己要将政权还给皇帝,然而没能成功。慈禧太后此举是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国家,而非是自己一己私欲。但是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掌权多年,这权力也不是轻易能交得出去的,众大臣认为慈禧太后此时还不能退出一线,因为此时的光绪皇帝还没有自作主张的能力。于是,慈禧太后便开始与光绪皇帝一起把持朝政,几乎所有重大决定都是由慈禧太后决定。但是逐渐的,两个人做主的朝廷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在矛盾出现的时候,朝廷迅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慈禧太后的保守派,一派是光绪皇帝的“维新派”。在日本来袭的时候,清朝政府还处于内斗状态,清朝政府一方面要应付日军的侵略,一方面还要防止“对手”趁机下手,因此,权力的分散直接导致了清政府不能够全力对抗日本,这也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慈禧为了权利,而选择了投向保守派, 本就保守懦弱,被洋人压迫,最后还全力推行百日维新,最终直接导致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败。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这一切也离不开慈禧的指导,八国联军的失败是清政府的无能,腐败经济落后,器物也落后,失败是必然的。
慈禧虽然归政于光绪,但是由于其依然掌控着财政大权。更是在生日宴会上花销过于巨大,导致军队的补给不足,最后招致惨败。
慈禧归政光绪,为何直接导致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败?
因为慈禧太后并没能真正地将权力交还给光绪,因此,光绪和慈禧太后同时管理国家,权力出现了偏颇,导致了权力不统一,最后在战争中失败了。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封建的清朝就算齐心协力也不一定能打得过列强主义,但是至少不会因为政见不一而出现内乱,当时不一样的党派之间要斗争,还要去对抗外来侵略,...
甲午战争为何爆发
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战争过程[编辑本段]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
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战争的结局如何?对中国政局超远东局势...
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
“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
后者的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的失败让中国被迫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引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的惨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如:1898年6月11日的“戊戌变法”等等,在民族救亡运动...
慈禧垂帘听政到清朝灭亡之间?大历史事件吗有哪些?
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
1900年慈禧为什么敢向十一国宣战?忘了甲午战争输的有多惨了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慈禧不想放下手中的权力。在1900年5月20日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报告荣禄说各国公使决定要“勒令皇太后归政”,也就是说各国列强要逼迫慈禧把政权还给光绪帝。荣禄得知这个消息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就报告给了慈禧。作为一个掌握帝国权力几十年的人来说,让慈禧放权几乎是不可能的。慈禧...
若慈禧死后光绪帝还没死并亲政了,他能振兴清朝吗?
光绪十五年慈禧归政,但实际上光绪帝还是个傀儡,大权依旧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名义上亲政后中日之间发生了甲午战争,他虽极力主战,但清廷实在过于腐败,导致战争失败。光绪帝看到了清朝的不足,后来支持维新变法以图强,并打算依靠袁世凯来牵制慈禧,可惜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袁世凯又出卖了光绪帝。从...
有种观点认为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整个日本的战争,大家同意这个...
可以这么说。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只得以一人抵挡日本一国。战后,他感慨自己这个裱糊匠已无能为力。日本穷兵黩武之际,在清廷内部,统治者正忙于权力斗争,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老戏正在上演。1889年,光绪年届十九,并已完婚。按照清朝惯例,光绪既然成人,慈禧就不便继续“训政”,于是,慈禧宣布...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慈禧归政光绪后,由于大臣请愿建立了一个“训政制度”,就是我慈禧虽然归政你光绪,但是你还是太年轻,我要给你把把关(说到底光绪还是太年轻)。 这个制度导致朝廷分为两党,以为帝党(由年轻的官员组成,可是这些人很少有身居高位的。)后党(由大清元老大臣组成,大都身居高位思想守旧。...
慈禧被大臣背叛,为何不追究,反而还重用他们?
实际上,慈禧一开始也是不想与洋人打仗的。但在她准备宣布遣散义和团的前一晚,却突然收到了一份假情报,说洋人要逼她下台,归政给光绪。老太太一下子慌了神,而此时最懂洋务的李鸿章却被下放到广州当两广总督,无法验证情报真伪。于是慈禧脑袋一热,就导致了前面说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闹剧了。后来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