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皆得为何还不能安天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二人皆得却没安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隐居的高人,复姓司马,单字名徽,字德操。他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可事实是刘备二人皆得也没能成就霸业,只是偏居一隅。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凤雏死的太早。
刘备受邀入川,庞统立功心切,在刘备进川的路上中埋伏死在了落凤坡。刘备失去庞统,如同折断一臂。
二、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太过紧密。
三人的关系太过紧密,有时会起反作用力。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久关羽被东吴杀害。消息传到了西川,刘备意气用事,纵万里河山不要,也要为二弟报仇。刘备不听众文武之言,举倾国之兵伐吴。不料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蜀国元气大伤,再不能抗衡魏国。刘备此次的意气用事,先兄弟的小义,而忘了扶汉的大义。
三、刘备后人的不给力。
刘禅在位,昏庸无道,不理朝政。汉丞相诸葛亮为统一大业,六出祁山,刘禅多次掣肘,多次导致北伐徒劳无功。最终汉丞相诸葛亮累死战场。
以上几点,最终导致了刘备没能安天下,汉室没能复兴。

凤雏死的早,是因为他对卧龙有猜忌。
按照“三国演义”后来的描述,如果刘备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给兄弟报仇,而后又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部队多,战线长。而且他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小熟读兵书”,将大军停于草木繁盛的彝陵,并且连营来壮声势,才惨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使蜀国元气大伤。
如果刘备一直肯用诸葛亮的建议,那么平天下肯定没问题,没能那样的原因都出在刘备身上。
后主无能,诸葛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不易了。

反驳楼下观点:
娑婆诃的说法我不同意,怎么说失荆州遍失去了的天下的机会,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而事实证明,诸葛亮在北伐时是有取胜的可能的,只是天意弄人,没有达成罢了。而吴国在卧龙死后不久,便降了魏,那么如果卧龙战胜了魏,那么他必然是要降蜀了,那是不就是“得”天下了吗?
而且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知你有没有注意,有一次,诸葛亮帅大军直逼魏都许昌,魏国俨然无力反抗,魏人怕了诸葛亮,便放出流言,说诸葛有不臣之心,后主愚蠢,召回诸葛亮,才酿成这次战役的失败。或问如果刘备在世,凭他对卧龙的了解,他会信这种流言吗?恐怕那时天下早已姓刘了。
还有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为何为不妥,事实证明,关羽守荆州是非常到位的,他将曹军打得闻风丧胆难道书中没有写道?照你的意思是凤雏的死是蜀不能“得”天下的原因,那我们只能理解你的意思是只有卧龙凤雏都在时,才能得天下了?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他就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进行夸张,而我认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上所作的夸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如果你单纯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小说的内容,我想你未免对文学的理解太浅薄了吧。
我非常同意绛雪轩的观点,不得天下,如何安天下,那还不如蜀国举家迁徙,移到大漠戈壁,干脆与世隔绝,那还用“安”吗?干脆亡了算了,更不如蜀国人干脆回到树上当猴子,那就不用考虑怎么和人打仗了,到那时如果我是魏王,我才不会和猴子一般见识。

wuzengxi的说法我也不甚同意,凤刍恃才傲物不假,但他绝非心胸狭隘之辈,光凭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或是他开始的一点点行为,我觉得有些武断,他是只是没有武侯那样的眼光罢了,而就谋略而论,他绝对不逊于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战中他的作用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小,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他不是心胸狭隘。熟读三国的人一定知道,要没有庞统给曹操“献策”,就算诸葛亮借来东风又如何?这样大的功劳,而庞统从未要功,甘当配角,以致后来刘备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难道还能说他心胸狭隘,不能与诸葛亮同名吗?
再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怎么了?汉武帝不也是这样,非常时期应用非常之计。当时正是天下大乱之际,不趁这时夺天下,难道等魏国坐稳江山在去打吗?汉武帝时,要不是靠穷兵黩武,统一诸侯国,打溃匈奴,现在中国还不知道是几个国家呢。而武侯趁这时要一鼓作气统一全国的战略可以说是及其正确的,他与汉武帝的区别是前者胜了而后者败了,这就是为何有些不够客观的人说他不对的原因吧?!
诸葛亮不是逆天下而动,而是因地制宜的采取战略。正因为这样,才表现出他的理智,这又有什么不对。

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两句话何解? 一、得其一可安天下,关键就在这“得其一”,如果“得其一”,则两人中任何一人都会按会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针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就会在确保荆州无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取川计划,稳步推进,夺取西川,然后“以待天时之变,以一上将起荆州之兵,直驱宛洛”,而刘备也“领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两路夹击,曹魏安得不灭度,汉室安得不兴?然而得庞统后,庞统急于立功,在张松被杀,取川事机败露之时,不听诸葛亮良言相劝,贪功冒进,终至阵亡落凤坡,而此时孤军深入的刘备“进无援兵,退必溃败”,若退回荆州,则短期无法再次制定取川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匆忙带上张飞、赵云前去救驾,只留下关羽父子镇守荆州,而高傲的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张飞、刘备、黄忠又相继为报仇而死,更是赔上了蜀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元气大伤,而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全国政事、军事尽由诸葛亮一人劳神,终于一代英材倒下,蜀汉再也无力回天。换言之,如果刘备只得到庞统,庞统也必定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的战略方针,逐步推进,从而实现的伟业。所以说,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 二、再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司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虽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但终究难以吞下“占据天时”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独得地利”的孙权,而最多也只能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关于这一点,三国时的另一位隐士封公玖也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向其咨询时就已向诸葛亮言明。另外从淮南许子将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中也可看出,边曹操这样拥有治世才能的人,在乱世中为能自保都只能成为万人唾骂的“奸雄”,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和庞统(至少在书中看不出来)辅佐一个处处“为天下共生着想,仁义布于四海”的刘备,又能创出一番怎样的事业呢? 所以说,刘备虽然同时得到了“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两个人材,但其失败的命运最终是难以避免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二者兼得,为什么没有统一呢?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司马徽,作为三国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犹如天龙八部中扫地僧一般,一锤定音的存在,按理说他的话就相当于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那么问题来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二者兼得,为什么没有统一?1...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同时得两人也没能得天下?
从两者的差异这一点来看,刘备并没有受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的影响。可见,当时难有这句话。这句话应该是后人编造的,当时并没有流传。既然这句话在历史上不存在,当然在现实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看看两个人对刘备的作用,就知道这句话的问题所在。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先主复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还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汗室可兴矣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集齐两大天才,为何还是败了?
在《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谋士莫过去卧龙和凤雏,因此有人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就是卧龙,指的是诸葛亮,而凤雏指的是庞统。这两个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得到一个人就能平定天下。到最后,刘备两个都得了,为什么没安天下,却让天下归了司马家?仔细一研究,...

人皆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刘备得了两人,却未统天下,这是...
试想一下,当三个人努力奋斗半生刚有所成的时候,另外两个人却被杀了,他心理能好受吗?再有,刘备自知时日无多,有些着急了,想早点“安”了天下!这个时候,诸葛亮可不是没有力谏!他劝了,可是刘备没听!他死盯着自己的感情不放啊!我估计就是把庞统拉过来也一样劝不住他!丫的太拧了,...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刘备二者兼得,为何只得了三分 之一的天下?
卧龙者,孔明也,蜀汉丞相,国之栋梁,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凤雏者,士元也,世之大材,与孔明皆为备之军师中郎将。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奇此二人,谓之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初,徐元直辅刘皇叔,屡败魏军。曹公孟德计赚其母,庶遂北归,谓皇叔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备...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为什么没有安天下?
凤雏死的早,是因为他对卧龙有猜忌。按照“三国演义”后来的描述,如果刘备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给兄弟报仇,而后又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部队多,战线长。而且他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小熟读兵书”,将大军停于草木繁盛的彝陵,并且连营来壮...

常言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得天下,为何刘备只能三分天下?
除此之外,两位去世的太早了,他俩在刘备还没拿下三分之一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将去世了,刘备失去了他俩的帮助,就很难再进行前进,所以他最终拿下来的并不是整个天下。如果刘备只有诸葛亮和庞统两人中的一位的帮助,那么他最终夺得的天下一定会比最终得到的多。如果两位左膀右臂去世的晚些,两位军师的...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刘备二者兼得,为何只得了三分 之一的天下?
刘备能成鼎立之功已经实属不易了。虽说是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但是那毕竟是是人对两位的过度评价 两人是有才,但是不至于得一得天下。这很明显否定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真正的使得民心者的天下。其实现在对三国的评价以及认识大都受到了小说演绎的影响 真实的历史中 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之中 蜀汉...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不行
故而这么一看,水镜先生当时说的没错,若子出尚在荆州,不识蜀汉,北伐陛成汉室可兴,但法政不幸早先去世了,刘备当然无法安天下,即使卧龙凤雏聚散。除此之外,这个水镜先生虽说是才高八斗,可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得意弟子,这句话本身也有故意夸张的意味。您器品前后矛盾,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