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刘备二者兼得,为何只得了三分 之一的天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得天下,为何刘备二者兼得,却只得三分天下?

1)这是野史的一种说法,也是当时当地的文人互相吹捧的话.为什么曹操不请诸葛亮?因为魏国地大物博人才辈出,象卧龙凤雏这样的人根本看不上眼,江东吴国也是这样.
请诸葛亮也是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诸葛亮给他出了主意借荆州再图西南.而凤雏来投刘备是身无寸攻,急于立功请命带兵结果丧命落凤坡,请问得了这样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怎么能安邦治国平天下呢?
刘备平了西南建国蜀,但是丧命太早,西南当时是蛮人聚集之地,本地人才很少,不通道路,农业技术落后,人口贫瘠物产少,国库不充裕.加之诸葛亮经常征讨魏国,令蜀元气大伤,到最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之境地,而江东年青将领陆逊,魏国司马和夏侯家族人才济济,加之领导无能,诸葛亮只能望天长叹.2三国时期最终要的什么?人才呀!蜀国的人才太少了!
呵呵,随便说几句,见笑了!
2)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刘备从织席贩履的一届草民最终成为西蜀皇帝,靠的恐怕就是仁义了。所谓诸葛亮所说的“曹操得天时,孙权占地利,主公可得人和”。故而才能有关羽张飞至死相随,才能有刘备投奔哪里,。哪里都会待如上宾。

诸葛庞统徐庶、法正张松等人,无不是因为刘备的仁义才辅保于他。故刘备才能成就霸业。

水镜先生云: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刘备为什么没有得天下呢?

因为刘备在几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有听从二人的建议:

刘玄德携民渡江之时,刘表新忘,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襄阳,可是刘备不忍百姓涂炭,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刘备刚刚进川,刘璋前来劳军,庞统建议‘刘备在营中当场把刘璋拿下,刘备不听。

庞士元献上中下三策的时候,刘备为了所谓的仁义,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给后来庞统之死埋下了祸根。

关羽死后,刘备又为了仁义,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苦苦劝谏,举倾国之兵罚吴,结果大败而回,使刚刚建立的蜀国大伤元气。后来刘备死后,诸葛六出祁山不过是尽人事而已,已经无力回天了。
纵观刘备一生,可谓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因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一种夸张
主要用来表现诸葛亮跟庞统的能力很强
其次
这句话是出现在小说中
更多的是艺术性而非现实性

刘备能成鼎立之功已经实属不易了。
虽说是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但是那毕竟是是人对两位的过度评价
两人是有才,但是不至于得一得天下。
这很明显否定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
真正的使得民心者的天下。
其实现在对三国的评价以及认识大都受到了小说演绎的影响
真实的历史中
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之中
蜀汉是最弱的
而且老皇帝驾崩的早,幼主又不能很好得理政。
导致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这些跟庞统和诸葛亮的关系并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庞统的短命,诸葛亮的时运不济对蜀汉政权的覆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所以,对于刘备二者兼得而不能的天下这一说法
最正确的解释就是:
能臣之功难立,主上领导不明加上蜀汉本身的发展不充分,实力不行。
这才导致了这一结果。

所以以后看书的话,最好尽量将历史真相还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根据客观的史料来推断,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历史真相的结论。
希望可以帮到你。

卧龙者,孔明也,蜀汉丞相,国之栋梁,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凤雏者,士元也,世之大材,与孔明皆为备之军师中郎将。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奇此二人,谓之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初,徐元直辅刘皇叔,屡败魏军。曹公孟德计赚其母,庶遂北归,谓皇叔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备寻卧龙于南阳,三拜,终使卧龙佐之。皇叔领荆州,凤雏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子敬,孔明皆言于皇叔:统乃奇才。遂与亮并为军师。此卧龙,凤雏皆在备帐下。卧龙佐皇叔二十七年,得益州之地,六出祁山,未灭曹魏,薨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凤雏随皇叔入川,陷于落凤坡,时年三十六。此二人皆为世之奇才,备得此二人安天下乎。

原因有三:
卧龙,凤雏确为当世奇才。然一统华夏非一人之功,一人之力。想东汉刘秀复汉室,尚有云台二十八将。秦王李世民帐下猛将如云。明朱元璋分封王侯何止三十。蜀将虽勇猛,然曹魏能征善战者多。况益州本为刘季玉之地,皇叔领益州,蜀人未必皆服。观曹魏,东吴与之不同。曹魏出于诸侯纷乱之时,时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曹魏横扫诸路诸侯,使黔首安享太平。历二十余年矣。东吴孙氏世代经营,江东之士皆来相助。此非卧龙,凤雏少才气,而谋士寡矣,此其一。

天下分九州,魏占冀、兖、青、徐、豫、雍六州,吴占扬州,蜀占益、荆二州,后失荆州于吴。诚皇叔虽非偏安之君,然数败于曹公孟德,得卧龙之计,败曹公,未能撼其根本。况曹公为当世枭雄,数败强敌。皇叔出身布衣,保有益州之地,不易矣。以一隅之地而抗中原,实难成事。此卧龙,凤雏未能见也,此其二。
另外,曹操,刘备,孙权其实都是门阀士族利益的代表,如东吴四大世家顾张陆朱,荆州蔡保守性强

刘备虽然得了两人,但关键你还得用啊,关键时刻人家出的主意他不听,才搞到和曹魏孙武三分天下,另外,也不可小视曹魏和孙吴的力量,曹魏中的贾诩,荀彧,孙吴的陆逊,鲁肃,吕蒙,这些人强着呢!诸葛亮的强项是治理内政,打仗这方面和一些大将相比还差点。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这是 三国演义的说法!!不足为信!因为 天下的能人又何止 卧龙 凤雏两个人! 北方前期不是有 荀彧,荀攸,郭嘉,贾诩 等高人!后期不是还有个 奇才 司马仲达 吗。东吴方面也有 吴初4杰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谁又说他们的能力不如卧龙凤雏!!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这种说法,根本就不靠谱。更何况 庞统死得早,诸葛亮的能力也并没有那么神!说 庞统和诸葛亮能力差不多,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小说家言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二者兼得,为何还是败了?
古代帝王之间常常有许多传说,比如在北周时就曾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得独孤者的天下”,而北周名将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全部成为了皇后,同样,公元201年刘备依附于刘表时,曾得徐庶指点,“天下局势,得卧龙凤雏其一者可安天下”,刘备这才前去找的诸葛亮。然而得其一就可安天下,我们刘备两者都有了...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刘备二者兼得,为何只得了三分 之一的天下?
刘备能成鼎立之功已经实属不易了。虽说是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但是那毕竟是是人对两位的过度评价 两人是有才,但是不至于得一得天下。这很明显否定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真正的使得民心者的天下。其实现在对三国的评价以及认识大都受到了小说演绎的影响 真实的历史中 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之中 蜀汉...

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得了两人还不能得天下?
卧龙与凤雏皆是天才,通晓天文地理、兵法战术,是世间罕有的奇才。若能为明主所用,安天下并非不可能。然而,得到他们,也不保证能安天下。原因在于,其一,命运的限制,即使再有能力,也受限于自身的福气。其二,诸葛亮再聪明,精力有限,刘备只能辅助,未完成的事业,诸葛亮因病早逝。其三,曹操的谋士...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皆得为何还不能安天下?
因此,尽管刘备得到了“得一可安天下”的人才,但历史的局限和复杂局势决定了他的失败命运。这表明,人才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加法,时机和环境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为什么刘备两个人都得了却没有安定天下?
其一,命理决定。刘备与卧龙、凤雏相比,福泽或不厚,即使得其才,亦难以成功。明主得以安天下,多因前世积累福分,具备领袖之能与魄力。刘备虽有卧龙、凤雏相助,但终究难以与之匹敌。其二,人力有限。诸葛亮才华横溢,但终为人,精力有限。刘备虽欲辅佐,实为打下手角色。江山未定,诸葛亮已力竭而亡。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刘备两者兼得,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_百度...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这是后人杜撰的,旨在提高二人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刘备取蜀中前期,庞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他的早逝,之后刘备的谋主就变成了法正,这位才是军事上真正能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人物,可惜拿下汉中没多久,也薨逝了。随着庞统、法正的离世,刘备集团真正意义上的走了下坡路...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是否因为两者兼得所以没得天下?
所以说,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 二、再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司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虽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但终究难以吞下“占据天时”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独得地利”的孙权,而最多也只能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安天下, 刘备二者兼得,为何只得了三分 之一的天下?
此卧龙,凤雏皆在备帐下。卧龙佐皇叔二十七年,得益州之地,六出祁山,未灭曹魏,薨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凤雏随皇叔入川,陷于落凤坡,时年三十六。此二人皆为世之奇才,备得此二人安天下乎。原因有三:卧龙,凤雏确为当世奇才。然一统华夏非一人之功,一人之力。想东汉刘秀复汉室,尚有云台二十八将...

曹操曾经说过:得诸葛亮或者得庞统其一就能安天下。而刘备2个都得到了去...
自此,刘备“伏龙、凤雏”兼得,但事实并没有象这句名言所说,刘备统一全国当了皇帝。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这句话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水分很大。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既有刘备、孙权、曹操之类的一方霸主驰骋疆场,纵横天下,意图统一中国。也有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将急于扶保明主,建功...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双得终未统一,这句话是真是假?
“凤雏卧龙,得一人则安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两个人有治世之才,而不是说得到他们中的一个人就能得到天下。所以刘备这句话重点在于称赞两人的才能而不是得到天下的必然。至于刘备未能统一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没有哪个个人可以改变历史。1、“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