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性训练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 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 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 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 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一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 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 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 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 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 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如“1/12+1/3”,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 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1/12+1/3=1/12+4/12=5/12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 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如“1/7+1/9”,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63),分子是两个分母 的和(16)。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 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 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 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 (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以上三种情况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口算方法同样适用。
三、记忆性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 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 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四、规律性的训练
1.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 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 在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如2000/16×8,用了乘法分配律可 以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001.5,用化假分数的一般方法计算则耗时多且容易错。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 性质的运用等。
2.规律性训练。主要是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方法略)。
3.掌握一些特例。如较常遇见的在分数减法中,通分后分子部分不够减,往往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 大1、2、3等较小的数时,不管分母有多大,均可以直接口算。如12/7-6/7它的分子只相差1,它差的分子一定 比分母少1,结果不用计算是6/7。又如:194/99-97/99,分子部分相差2,它差的分子就比分母少2,结果就是 97/99。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3、4、5等较小的数时,都可以迅速口算出结果。又如任意两位数与1.5积 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再加上它的一半。
五、综合性训练
1.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出现;
2.整数、小数、分数的综合出现;
3.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综合训练。
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
当然,以上这些情况,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老师首先要娴熟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 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等论断都是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以供参考。
一、 思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按照“例题——解答——习题”这样的模式编写,而例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些例题常常条件不多不少,结论唯一。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去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问题。而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则重视不够。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方面有了一些关注,开始重视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1、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数学活动。问题提出的本身就应该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多种活动的形式。例如对某个情境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或在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时,不断寻找中间问题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相对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活动,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分成四个领域来阐述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解决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或者说“解决问题”这个目标领域中,包含了“提出问题”这一目标。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
一种意识的形成,一种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看,开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较难,但经过教学对提问内容的系列安排,教师不断地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教师要重视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积累关于“提出问题”的“量”。当这种“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产生较大的飞越。
3、 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首先遇到了挑战。在原来传统的教学中,当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有引导学生提出中间问题的经验,以便最终解决问题。但面对一个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
二、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主渠道,新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经十分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及时地掌握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些做法,并不断地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和做法:
1、让学生勇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的习惯,而不善于也很少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旦学生有了质疑,也不敢提出。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游戏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比如,“分数乘法”的教学,有2个知识点,即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材中安排两个环节,分别是分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通过每个环节的教学,强调两种不同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网络。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教师可这样为学生示范提问:A.例题有什么特征?B.算式表示什么意义?C.计算时为什么要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通过迁移为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的乘法进行较正确的提问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模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其次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的前提要认真观察并思考,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变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再次要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最后要教给学生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提问,教师须营造出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或批评意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知”的提问,切忌挖苦讽刺学生,因为挖苦讽刺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到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根本就没有遇事提问的习惯。
其次,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敢提出问题,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在知识点上,而被同学笑话。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让学生肯定别人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鼓励其他学生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须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感受数学上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冲突,造成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数学不如语文或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等等,通过这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提问。
二、 教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除了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数学的学习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新旧联系处发现问题。
1、 引导学生从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入手发现问题。
新旧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如除法的计算,都是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再学除数是小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分别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式子,让他们寻找这些式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使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在哪里。
2、 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或较复杂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么新方法又是什么?
3 、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处发现问题
数学课本都是比较薄的,课本中所出现的例题、知识点,都是被高度浓缩了的,但数学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且很多知识比课本中的例题难得多,若用课本中例题所介绍的方法去解决会比较复杂甚至解不出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意识及发现新知识在延伸过程中的深化与应用问题,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做习题时,碰到一些拓展题或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教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做出来。从而使学生发现解决这类题,有什么特殊方法等问题。
三、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如何问。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难以涉及到有价值的内容,或提很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无须任何计算,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数出来,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常问:“树上有多少树叶?”。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用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做某一物体的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定理、公式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等问题。做完题后可提出:我检查结果了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问题。在教学伊始,学生可能没有这样提问的习惯,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3、 教学生从对比中提出问题
对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对比”。
数学的很多知识都具有相似性,可以用于对比,但对比效果的好坏也因人而异,它取决于提出的问题,只有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等比数列性质时,先复习提问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再让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性质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从对比中,学生提出了“等比数列中奇数项或偶数项提出来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吗?”,“等比数列中等长的连续片段的和也是等比数列吗?”等问题,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提问的信心,还使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4、 教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注重“双基”,双基的训练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双基扎实,才能较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因为教材中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新课标的教材,图文并茂,常以图画、对话、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实际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这些信息,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其次,教材的每章每节都有其重难点,每个概念、公式等都有其含义和适用范围,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研究教材时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个概念、公式、定理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条件?这个公式应该如何应用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在翻开课本时就会根据课本内容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思维、反思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任务是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浅谈与剖析。
一、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 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就忙于应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善于思考,就不会用疑问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创造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二、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师提出问题引发生提出问题”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必须主动发现,必须在如此的思考和发现中快速搜索并生成应于自身所需解决的真实的问题意识。在备课和教学中,老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老师应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来提问,给学生以启发。
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
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涵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公式的变形,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和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有的同学就问“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也可以用2a.a+4ah表示吗?”。显然象这类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我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所求解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用了全部的条件吗?(10)你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力。.
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之中,剪半径是1cm的圆。究竟能剪多少个呢?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很熟悉,许多同学就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是错误分析的,此时我告诉大家能否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折扣问题,生活中的缴费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等等。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3、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如在学习确定起跑线前,让学生亲自实践每一道的起跑点不同,使他在实践中产生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要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习惯,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注重培养哪些数学思维能力
一、问题提出 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钱学森教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课题总结
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
在数学课程标准下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例如,在进行四则运算的简便计算时,只要计算正确,结果都对,可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怎么办?展示对比是很好的方法,通过多次对比孩子们自己发现,简便运算即速度快有正确率高,何乐而不为呢?三、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而解决必须要发现,教学中如何发现这是数学的心脏,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增强学生问题化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化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问题化学习?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模型已经在孩子脑海中有了记忆,更为值得珍惜的是,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积累了生活经验。以上是我对解决问题的浅显理解。四、具体的做法: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课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
小学五年级如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就让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算一算自己家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让孩子自己动手测量每个房间的长和宽,算出总面积。再比如,到了超市,让孩子算算所有物品的总价,自然少不了加减乘除运算,数学能力自然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