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鳍豚
2007年8月下半月,有人在长江看见一个白色的“小精灵”用录像拍下来!经专家鉴定这就是野生白鳍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也对早报记者表示,说白鳍豚灭绝并不准确,只能说是“功能性灭绝”。 王丁博士解释道,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于“功能性灭绝”,意思是,因物种数量个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而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从1997年发现13头白鳍豚到2006年最后一次大型考察,中间时间为9年,目前尚不能断定白鳍豚灭绝。 “事实上,白鳍豚的数量在20年的时间里减少得非常严重。”白鳍豚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和洪湖等地区。王丁说,从开始研究白鳍豚保护至今, 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减少到200多 头,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1997年再次考察的时候,已经只发现17头了。王丁分析道,人类的活动,包括航运的高速发展、渔业的延伸、人类向长江排放的污染等,是白鳍豚在长江口快速减少的重要原因。例如白鳍豚是靠声波辨别方向的,但是航船的噪音极大干扰白鳍豚声波的发射,常常会发生白鳍豚被螺旋桨劈伤的惨剧。“坦白说,白鳍豚灭绝的机会很大。”王丁说,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会在鄱阳湖和洪湖分别做白鳍豚的考察,不过考察的规模不大,参与专家估计不到10人,日 本专家会参与在鄱阳湖的考察,考察时间大约都是一周,主要看是否能发现白鳍豚,以及考察江豚的数量。不过最终结果会怎样,目前还无法预测。 也有这样一组数据: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不包括野生的)。 真希望白鳍豚可以好好的生存!!!!
(1)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长江所独有的珍稀动物,生活在水中,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2)白鳍豚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人类的行为是白鳍豚灭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大肆捕杀,其次是近些年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白鳍豚濒危绝迹越来越少白鳍豚;(3)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喙豚科,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水域;(4)白鳍豚濒危的症结在于人类粗放利用长江资源和不合理干预长江水系生态系统,根本出路在于改进这种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预,1、停止实施以任何理由继续从长江里捕捉白鳍豚的计划,即便是科学研究也应不予批准.白鳍豚研究晚几年对科学事业没有影响,但长江中再多捕捉1头白鳍豚,对其保护会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白鳍豚最有效的措施.故答案为:(1)不是;哺乳;(2)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鳍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3)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 (4)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白鳍豚最有效的措施.
现状:堪忧。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
2007年8月8日,长江白鳍豚被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然而就在宣告发布11天后,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但之后并没有被确认。
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不过最后也没有得到证实。
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我国长江独有的什么被列在极危类别中
我国长江独有的白鳍豚,被列在“极危”的类别中,而且被注明“可能已灭绝”。长江中的珍稀物种是白鳍豚,也被称为亚洲河豚或中华鲟。白鳍豚是一种淡水鱼类,是长江的特有物种,被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类别。白鳍豚是一种底栖鱼类,身体长而略呈侧扁状,背部呈深灰色或黑色,鳍部为白色。它们...
长江新螺段白鳍豚保护区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作为我国的珍稀物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科中唯一的一种,生活在水中,保留着哺乳动物的特性,如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子宫怀胎、乳汁育婴。在4500万年前的冰川时期,它们由陆地回到水中生活,经历了一系列适应性进化,如外耳消失、乳房移入乳沟、睾丸和生殖...
长江现在还有白鳍豚吗
长江中的白鳍豚,这个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稀有哺乳动物,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作为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白鳍豚的数量极其稀少,主要分布在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的1600公里江段。它们以鱼为食,通常结群活动,群落规模在2到16头之间。然而,近年来,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从80年代初的400多头锐减到1995年不...
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长江发现白鳍豚的踪迹(图片)
说到白鳍豚,大家应该还并不知道这是一种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动物,被人誉为“水中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之中,在07年时被某生物杂志宣布“功能性灭绝”。那么目前在我国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最后一次发现它踪迹是在什么时候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可爱的...
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2007年白鳍豚曾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甚至已面临灭绝的可能性,但是在2017年,已经消失了10年的白鳍豚重现长江地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白鳍豚也称为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
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
白鳍豚尚未被正式宣布为灭绝,但它们的种群数量已经变得非常稀少,因此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这种被誉为“长江女神”的动物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个特有物种,以其独特的梭形身材和优雅的游动姿态而闻名。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白鳍豚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过去几十...
长江白鳍豚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2007年8月8日,长江白鳍豚被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然而就在宣告发布11天后,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
白鳍豚分布在哪里
。在21个水域,16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渔政工作者同时进行观测,在全流域总共仅发现了21头白鳍豚。观测结果显示,白鳍豚的数量在减少,同时它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缩小。曾经在湖北枝城至江苏浏河口的长江干道上能够找到白鳍豚,但现在荆州以上、南京以下的江段已不再有它们的踪迹。
长江新螺段白鳍豚保护区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的白鳍豚资源约占长江白鳍豚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这些白鳍豚种群密度高于其他江段,且分布相对稳定。这意味着,保护区内的白鳍豚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相对固定,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螺段白鳍豚保护区,丰富的鱼类资源不仅为白鳍豚提供了足够的食物,也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白鳍豚的...
白鳍豚:别名白暨、白鳍豚,尾鳍水平向,向缘凹
在行动中常集群活动,三五成群在江心游动,偶尔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大约每隔一分钟左右就需要露出水面换气。换气时总是先露出头部,有时会喷出水花,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时,它会频繁地露出水面,群众称之为“白鳍拜江”。白鳍豚是肉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