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止于智者出自那里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5

谣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智者,也就是通常说的“明白人”。

出处:春秋战国时代《荀子·大略》

作者:荀子

原文: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释义: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谣言的产生,往往源于信息来源不确切,在传递过程中造成失真,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智者,听到传言会用理性的思维独立思考判断,而非轻信妄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谣言扼杀于自己的“嘴”中,那些不确实、不客观的信息就会停止传播。

谣言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信息公开的不畅通。用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保障人们的知情权,是遏制谣言的一剂良药。

只要多一双清醒的眼睛,多一颗理智的心灵,多一些调查和研究,保持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智者”。

扩展资料:

一、荀子的思想观点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二、“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

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

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出自何文?
结论:成语"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出自古代儒家经典《荀子·大略》。这个成语强调没有根据的言论或谣言,一旦传到有智慧和判断力的人那里,就会停止传播,因为它们经不起分析和验证。荀子,即荀况,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他的生活和思想在文中有所提及,如他在稷下学宫的游学经历,以及他对齐国政...

“有流言止于智者,...止于无声”全句是什么?
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出自《荀子·大略》,意味着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明白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止于无声。这句话没有特定的出处,但可以理解为在智者面前,流言不再传播,最终消失无声。综上所述,全句是“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瓯臾(ōu yú):杨倞注:“瓯、臾...

谣言止于智者是什么意思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源自古代典籍《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它的含义是,没有实际依据或证据的言论,一旦传到有理智、能明辨是非的人那里,就会自动停止传播,因为这样的言论经不起深入的分析和检验。荀子,这位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学识,强调了理性思...

流言止于智者是什么意思?
谣言止于智者是一句成语,出自《荀子·大略》。成语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会被聪明人止息。流言,没根据的话(包括谣言、谎言、歪理邪说)经不起求证和检验。1、出处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白话译文:滚动的珠子会被碗边那样的上坡逼停,没根据的传言会被聪明人止息。2、...

成语流言止于智者的出处是哪
成语流言止于智者的出处是《荀子大略》。流言止于智者的意思是流言:指谣言。智者:有见识、善于思考的人。谣言传到有见识的人那里,就停止传播了。形容谣言禁不起分析。可能是指智者能够识别和理解流言蜚语的真相,不会被虚假信息所蒙蔽,从而阻止了流言的传播。这一部分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喜...

流言止于智者——出自哪里?
出自于《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满意请采纳。

流言止于智者出自那里
出处:春秋战国时代《荀子·大略》作者:荀子 原文: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释义: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谣言的产生,往往源于信息来源不确切,在传递过程中造成失真,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是谁写的?
荀子在其著作《荀子·大略》中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如同滚动的球体最终会停在凹陷处,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在遇到明智之人时就会不攻自破。荀子,原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赵国郇地的学者,以其深思熟虑的见解和对政治的洞察力而著称。荀子生活在齐威...

成语流言止于智者出自哪本儒家典籍
成语“流言止于智者”,出自哪本儒家典籍?A.荀子 B.孟子 正确答案:A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流言止于智者”下一句是什么?
流言止于智者无下句 出自《荀子·大略》作者:荀子 流言止于智者全文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