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标及实践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实践意义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属于教育行动研究,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研究方法将采用调查研究(问卷)、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1
根据实际,教材内容中选择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间的相互活动,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具体主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条件\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接受能力强。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发言,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并及时给予肯定。真正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使他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结合问题情境更容易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老师生日要到了,要请大家一起分吃蛋糕。咱班朱伟同学吃了1/8,而石琳琳同学吃了蛋糕的
2/16,咱们同学们说说看,他俩谁吃的多啊!”在老师创设的贴近身边的真实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三)、提供给学生“激励”评价,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数学评价是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价,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决策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了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和疑难的机会,他们思维活跃,又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性,因此,老师要适时地评价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计算表面积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分割方法,只要是思路符合,教师都给予积极地肯定。教师“蹲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接纳学生各种不同意见。特别要让学生意识到“回答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犯错的勇气也没有”。这种激励性语言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的信心和勇气。
(四)、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
2
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动手操作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自制长方体,展开后观察研究其表面积与体积的异同。
(五)、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经常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课题研究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科研班级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全年段处于领先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我们对所实验班级的学生做了调查,实验班级的学生中95%喜欢学习数学,对解决数学问题充满信心。学生反映数学不再是难学的学科,数学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基次,科研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现在明显高于以前,分数的两极极差小于,学生成绩较为均衡,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大有提高。
五、认识与反思
(一)、 学生受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
在研究中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受参与对象受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自主探究学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明显的发展。学习中上等、思维较为活跃、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参与最积极,效果最好。如何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以后研究。
(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深入生活实践
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且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三)、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成果
当然再完美的模仿毕竟还是是模仿。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往往并不十分完美。我们不能因此看轻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鼓励个性化理解,从而激发教师的想象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
(四)、有时候老师把握不准“度”,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解决,必须由老师进行协助和讲解,否则这样难以达到课题实施的理想效果。
六、小结
综上所述,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有“条件\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和“分享\学习成果各方面的素养。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勤于思考,不断完善。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会使教育的使命——对人的培养真正的落到实处。
一、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 教师改变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育观,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观,变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师可以不如生,生不必不如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的潜能,进而发挥学生的这种潜能。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小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教师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教师积极引导,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开放式、研究式。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探究发挥的空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一个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更新,那么一切将是纸上谈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启动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格外关注,观察格外细致,思考格外活跃,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先创设情境,由兴趣开始。例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让三个学生互相背一背相关知识,让学生随意掂量一下自己或老师给准备的物体,然后谈感受。如让同学们认识到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轻些,有的物体重些。然后借用“小猴子搬家”的故事出示4个大小不同的包袱,结果学生事先估计的包袱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发现大的包袱反而轻,小的包袱反而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质疑解疑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培养自立探究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解疑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能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操作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6的组成。教师于是趁热打铁,“你们能把5根小棒分成三堆吗?试试看!”学生经过操作研究,很快发现7可以分成1+1+5,1+2+4,1+3+3,2+2+3四种组合方式,于是学生感到很兴奋,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接着,教师又提出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学知识、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小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儿童独立探索有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须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助、取长补短,完成探究活动,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把培养探究性、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教师改变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育观,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观,变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师可以不如生,生不必不如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的潜能,进而发挥学生的这种潜能。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小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教师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教师积极引导,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开放式、研究式。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探究发挥的空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一个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更新,那么一切将是纸上谈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启动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格外关注,观察格外细致,思考格外活跃,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先创设情境,由兴趣开始。例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让三个学生互相背一背相关知识,让学生随意掂量一下自己或老师给准备的物体,然后谈感受。如让同学们认识到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轻些,有的物体重些。然后借用“小猴子搬家”的故事出示4个大小不同的包袱,结果学生事先估计的包袱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发现大的包袱反而轻,小的包袱反而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质疑解疑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培养自立探究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解疑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能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操作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6的组成。教师于是趁热打铁,“你们能把5根小棒分成三堆吗?试试看!”学生经过操作研究,很快发现7可以分成1+1+5,1+2+4,1+3+3,2+2+3四种组合方式,于是学生感到很兴奋,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接着,教师又提出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学知识、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小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儿童独立探索有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须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助、取长补短,完成探究活动,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把培养探究性、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
孩子学习不自觉,只想着玩和看电视,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引导孩子自觉学习...
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学习联想。6. 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探索和发现。给他们提供机会进行实验、调查和探索,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7. 父母示范学习态度:作为父母,以身作则展示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孩子看到...
小学生做到会学习,需要怎么样提升自学能力呢?
想要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必须先学会找出不懂的问题。学习新知识点时,很多孩子是能够找出不懂的地方的,但是都会羞于提问,有的孩子甚至都不敢去问家长。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多去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要觉得孩子的问题幼稚。小学生学习需要做到勤提问,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时等都要勤于思考...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
小学生有何提升奥数水平的方法?
八、保持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故事、趣味数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对奥数的兴趣。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尝试多种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提升小学生的奥数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孩子、家长、教师共同努力。通过上述方法的实践,相信孩子在奥数学习上会取得显著的进步。重要的...
小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要掌握了打渔的本领,何尝捕不到鱼呢?培养自学能力,需要大胆地让孩子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只要按照前面所说的,是能逐渐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题
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也带给我们教育者们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中我也发现如果单凭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和配合,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机械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课
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
小学生如何自学
首先他要能自己看懂书本的内容,一般而言,比较聪明的小学生自学数学难度是不大的。1. 数学书也讲得比较清楚到位,看完书后还需要做做习题巩固和测验所学,最好买市面上比较通用的单元测试卷检测一下成果。如果做题的正确率达到了90%,说明他在数学方面的自学还是很成功的。如果是希望在数学方面有更多...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方法
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方面有了更大的实质性的改进。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一、指导学法,培养兴趣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难学,如果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学好语文,垫石辅路。数学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数学课不但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