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4年,隋炀帝下旨兴建洛阳城。短短几个月后,残破的洛阳旧城基础上,赫然出现一座焕然一新的宏伟新城。 短时间内建造起一座足以和旧京长安相媲美的东都,自然少不了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这件事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被人归为隋炀帝穷奢极欲的罪证。 固然,过于急切地建造宫室,必然有伤民力。但若是客观审视此事,我们大概能发现一些传统认知所没有看到的地方,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隋炀帝这一决定的真实初衷。 一、长安大兴城,居然连隋文帝都嫌弃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感到北周遗留下来的长安旧城过于狭窄,于是命令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宇文恺,在原城东南方向另建大兴城,作为新朝的首都。 但是由于隋文帝要求的过急过快,宇文恺急于落实文帝的要求,建造设计上并未充分考虑大兴城的区位特点,导致该城使用不久便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大兴城位于汉魏旧城的东南,地处一片山谷之中。四面都被群山环抱,从风水上看倒是帝王龙兴之地。然而此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好,粮食产量难以供应空前增多的人口。关中只要一发生旱灾,大兴城就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隋文帝不得不依靠从外地运粮解决矛盾。然而问题又随之而来,大兴城对外交通不畅,陆路难行,运粮效率非常差。 于是隋文帝又开始打补丁,让宇文恺主持凿通一条300余里的运河水道,沟通渭河和黄河,以便漕运送粮。 可是偏偏渭河又是一条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河,夏秋季水涨固然可以行船,冬春两季水浅难以行船,甚至有时干脆断流,运粮效率可想而知。 开皇十四年关中再次发生饥荒,文帝无可奈何,只得带着长安百姓到洛阳去就食。一国天子困窘到这个地步,也是少见。 大兴城的宫室也不太适合帝王居住。由于是新建的宫城,加之城内人口众多,这座华丽的大兴新城非常炎热,盛暑之时几乎无法忍耐。所以文帝晚年下令在长安城西修建了一座仁寿宫,此处地近山脉,植被较多,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可以避暑,文帝兴奋地在宫成之日,下令将次年的年号改为仁寿。文帝生命的最后四年,除在较大的朝会需要回大兴城皇宫,其余时间全部住在仁寿宫,可见那座辉煌的大兴城有多么无用。 既然旧都不好用,那么何苦再执着于呢。事实上北周末年,苦于长安城狭小破落的周宣帝,就曾下令在地阔水美的洛阳建造洛阳宫,以满足个人欲望,后来因为北周灭亡而中断了工程。此时炀帝再兴建东都之意,也不尽然是私欲过盛,毕竟庞大的帝国中央,还是需要一个相对优越的落脚之地。 二、控制中原:洛阳比长安更方便 炀帝下令修建东都之前,隋朝发生了一起叛乱事件。 604年,炀帝刚刚即位,召他的幼弟杨谅回京,杨谅惧怕皇帝加害,便在太原兴兵造反。杨谅掌管着整个河东,短短几天之内大兵压境,直逼黄河。炀帝紧急征调大军围剿,将杨谅之乱削平。 为防杨谅的旧部继续为患,炀帝下令将河东20万户、近百万人口迁移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 杨谅之乱让隋炀帝惊出一身冷汗,同时也对长安相对偏僻的位置感到尴尬。 如果隋朝的政治中心在洛阳,那么河东造反,隋朝中央军能够迅速发兵北渡黄河,在叛乱初起之时迅速遏制其进一步扩大。长安所在的关中区域,虽然在防守上占尽优势,有四塞之固。但是若要出关作战,过于封闭和相对偏远的地理条件,并不利于隋朝中央控制地方。 隋朝统一南北之前,以长安统御北方,倒也还勉强可以,但统一江南后,随着帝国控制区域的空前扩大,长安显然不足以有效镇慑各地。 炀帝把20万户河东人口迁到洛阳一带,而不是迁到关中,除了经济上河南比关中更为丰裕外,也有充实中原人口、保持力量优势的考虑。 炀帝建成东都后,便多次巡幸东都。向北或向南巡游时,也把东都作为前出基地或是中转站。东都也相应建立起了台省机构,长安应有的官员,洛阳也都对应地建立。 炀帝御驾亲征高句丽,以及远游江都时,按例要在京都设置留守机构。炀帝不仅在长安设置了留守,也洛阳也以同样规格设置了留守。 在中原设置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无疑收到了良好效果。 大业九年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叛乱,一时间应者云集。彼时炀帝率领隋朝军队主力远在辽东进攻高句丽,后方兵力空虚。炀帝听闻消息吓得魂不附体,害怕被杨玄感倾覆老巢。 就在各方都认为隋朝气数已尽时,洛阳发挥了巨大作用。杨玄感率军自黎阳进攻洛阳,洛阳城高池坚,外围还有一系列数量众多、防守坚固卫星城,杨玄感苦战数月未能越洛阳一步。 正是靠着洛阳城的有力牵制,隋朝各方得以迅速调集兵力,从四面八方赶来会剿杨玄感,最终有惊无险地平定了这场叛乱。 三、双都制:分散风险的政治举措 洛阳作为东都与西都长安并峙,实际上是一定程度也是北朝两都制的政治习惯。 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平城一直保持着故都的地位,与洛阳一南一北,控制着国家的广大疆域。 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之后,东魏始终保持着双都。政治首都是邺城,东魏王室和朝廷诸司都驻扎在邺城。军事首都则是晋阳,东魏渤海王、大丞相高欢掌握实权,常年驻扎于晋阳。 为什么要在晋阳设置一个副都呢?掌权者不在邺城,难道不怕傀儡皇帝制造政变吗? 这也有历史渊源。一者,高欢以晋阳起家,他的嫡系势力都扎根在晋阳,东魏绝大部分政治资源和人力都在晋阳,所以他没必要费尽巴拉地全部迁到邺城。 二者,晋阳是河东的核心城市,此城北可防遏柔然的南侵,南可威慑关中,是军事上的形胜之地。东魏北齐两代,军队主力十几万人始终驻防在晋阳,故而军队统帅也必须常驻此地。所以晋阳事实上是东魏北齐真正的首都。 那么西魏北周呢,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双都,但也是双都的布局。 西魏北周的首都是长安城,但在权臣宇文护掌权的时代,在距离关中边缘较近的同州,另设了一个指挥中心。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对峙,战争的前线在关中的西方和北方,两国经常爆发战争,迫使军事统帅要靠近前沿。同时,宇文护也更想打造一个自己的私人势力基地,故而借公事之机,在同州大力经营个人势力,国家的政治资源也被逐渐引入同州。 双都制的来源,一般都和军事政治形势有关。但随着历史演变,慢慢形成了政治习惯,当权者不愿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借助双都制分散风险,以空间距离相对离散的两个或多个城市担负政治中心或政治枢纽的作用,就能更好抵御战乱风险。 所以隋炀帝下令建造东都洛阳,当有这方面的考虑。甚至于后来在东南的江都又兴造江都宫,同样也有类似考虑。 然而,正所谓其初也正,其行也乱。虽然带有客观考虑,隋炀帝却在一系列工程建造中迷失了本心,为政治考量附加了太多的个人欲望,以至于招致后人批评。这就是皇帝个人识见不足所致了。
长安与洛阳的区位之争:为何隋炀帝非要兴建洛阳新都
一、长安大兴城,居然连隋文帝都嫌弃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感到北周遗留下来的长安旧城过于狭窄,于是命令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宇文恺,在原城东南方向另建大兴城,作为新朝的首都。 但是由于隋文帝要求的过急过快,宇文恺急于落实文帝的要求,建造设计上并未充分考虑大兴城的区位特点,导致该城使用不久便暴露出...
宋朝为什么没有定都长安或者洛阳?
1. 宋朝选择东京开封作为都城,而非长安或洛阳,首先是因为开封地处大运河中心,漕运便利,有利于控制南方经济重心。自魏晋南北朝起,中国经济南移,南方逐渐成为主要的产粮区。隋炀帝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修建大运河,而长安地势高,不易修建运河,且运输粮食成本高,因此隋朝营建东都洛阳。2. 唐代亦然,武则...
长安是千年古都,为什么杨广偏偏新建东都洛阳呢?
其次,南北朝虽然由北周和南陈统治,但是不乏世族大家,其中大部分都盘踞在江南地区,即便是大隋的铁骑踏碎了南陈,但是这些世族大家并没有受到影响,一直都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势力,即便是稳固势力的大隋也随时都受到威胁,所以杨广必须迁都洛阳,这样更好的镇压这些世族大家。最后,杨广虽登上帝位,但是朝中...
一国之君隋炀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我认为,一国之君隋炀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在于:他是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在地理位置上,长安偏西北,而洛阳在中华正中央,方便运输粮草和进行国家管理;另外,洛阳也是历代古都,历史悠久,更利于文化传承。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隋朝的末代皇帝。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战乱,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统一...
李渊建立唐朝,为何定都长安,而不是定都洛阳?
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国破身死的下场。如果把国都放在洛阳,会不会引起非议:唐朝皇帝其实跟隋炀帝是一样的,都是贪图享受的皇帝。要走的,会不会就是隋炀帝的老路?这些非议的后果,都是李渊必须要考虑的。现在新朝初立,如果把国都放在长安,就等于给天下人表明了大唐的态度。那就是重整河山,给老...
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就在这种情况下,以常理隋炀帝人在洛阳,危难存亡之际应该留在洛阳力挽狂澜。而实际他“大本营”就在江都,他只有去江都才能容易实现卷土从来,留在洛阳已经失去了平定叛乱的资本。这就成为他反逃江都的重要因素,算是一种情理之中的对策。隋炀帝危难存亡之际反逃江都是有割据江南,偏安一隅计划不过以...
杨广执意抛弃长安新建东都洛阳,这其中他都做了什么?
杨广是一个在戏剧中让我们所熟知的君王,他暴虐昏庸,开凿京杭运河,新建东都洛阳,劳命伤财,最后自食恶果,那么问题来了,长安作为千年古都,更有关陇集团庇护,为何杨广要执意开运河,建东都。这其中他都做了什么呢?1.杨广大隋定都 在黑暗的南北朝时代,战争持续,老百姓痛苦不堪,叫苦不迭,作为...
李渊建立唐朝,为何定都长安,而不是定都洛阳?
因为神都大洛阳还有隋朝!李渊在长安篡唐,王世充等人立隋炀帝嫡长孙杨侗为帝,延续着大隋帝国的荣光!👍
杨广究竟是因为什么,迁都的洛阳?
第一:完成父亲的遗愿 在史料中记载到:“自隋朝树立之初,便欲以河、洛之地为创业之地”这是隋文帝诏书中所记载的,可以看出隋文帝一直都在顾虑这件事情,所以迁都洛阳,是隋文帝生前的遗愿,这其实占据了一部分原因。所以隋炀帝就完成父亲的遗愿,迁都洛阳。第二:便于交通的运输,加强对...
古代城市价值 | 从长安到洛阳、北京,中国历代帝王的定都哲学
洛阳主要是靠近南方,交通方便,经济上支持比较容易。 但从长安到洛阳,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建都哲学本质上的改变。因为定都的原则已经从政治军事的考虑,往经济方向偏了。 这其中最激进的是隋炀帝杨广。 杨广虽出身关陇,但一生偏爱两地,一是东都洛阳,一是江都。两地在杨广之时,都曾大加修建,他在公元605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