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一 “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
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
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行”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镇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镇政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我镇东都路、珠光大街、阳湖大街等进行了改造,使我们的城镇更加美丽,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镇的发展。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 中小型车几乎每家都有,手机,座机家家户户都有2台以上,网络普及。2000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00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
三人两个卫生间。以前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一家两台大彩电。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家中有了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
出门跟着轮子转。以车代步Ô绯上质担簧偃思一褂涤辛怂郊页怠?
电话装在兜里边。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
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
奶奶也把婚纱穿。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客人来了不做饭。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退休大妈会“操盘”。退休老人炒股票的不在少数,有的还成了高手老手,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当然实践中也是“被套”的占多。
男女征婚“网”上见。传统的“媒婆”已失业,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报刊上征婚启事铺天盖地,近来干脆在电视上、互联网上“推销”自己。 婚前先把“合同”签。现在的年轻人又浪漫又实在,既有鲜花、美酒、烛光晚餐,又有AA制甚至“财产公证”等等,以防日后不测。
买车买房敢贷款。超前消费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贷款买房买车行情看涨。
大学毕业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休闲花钱买流汗。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买流汗方兴未艾,双休日各运动场馆挤满了人,不少人还买了“月票”。
高雅音乐露天演。被称为“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开始走进普通市民中,近年厦门等城市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露天演奏会。
走出国门看新鲜。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很多人还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洋荤。
老头老太舞翩跹。当年最反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老人,现在舞跳得最欢,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园扭起来了。
男人也进美容院。连男人都讲究起化妆美容来了,女人就不必说了。
时代的巨轮已经进入2006年,波澜壮阔的“十五”已经落下帷幕。五年来,我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生活的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仅仅从新惠镇这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十五”期间的巨大变化。据城市调查队的资料统计显示,“十五”期间,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22元,比2000年增长58.0%,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随着收入的增长,我旗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十五”期间我旗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且消费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衣 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十五”期间,我旗群众的衣着变化可谓十分巨大。流行、时尚成为部分年青人的代名词。现在,走在新惠镇的大街上,人们看到的不是过去灰色或草绿色的着装色调,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过分。即使在冬季,穿着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人们也会为小镇增加一份靓丽。
目前,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成了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在提高。目前,走在新惠镇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店铺越来越多,超市越来越多,其中就有不少是名牌服装专买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店铺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
据调查,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十五”期间,城镇居民自制服装越来越少,购买成衣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衣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颜色单调、面料单一服装款识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取而代之的则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随意,高薪阶层更青睐服装的名牌和高档。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71元,比2000年增长39.3%,年均增长6.8%。
食 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开心
“十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注重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及多样化;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益智食品成了“十五”期间城镇居民追求的风尚。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476元,比2000年增长53.7%,年均增长9.1%。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副食的比重却在日渐上升。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增强,人们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也在进一步减少,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消费倍受消费者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十五”期间,我旗的餐饮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各餐饮企业顺应形势发展,转变经营方式,适应居民消费变化,在旅游餐饮、休闲餐饮、喜庆婚宴等方面大做文章,丰富了餐饮市场。可以说,饮食业在我旗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餐饮业的兴盛反映出了我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状况。
现在,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现在不再是吃饱的事,而是怎样吃好,吃出健康来的问题。的确,现在谈到吃,人们问候不再说“吃了吗”,而是说“去那里吃饭来了”,吃好吃开心才是人们目前的追求。
住 居者有其屋住得舒心
“十五”期间,居住条件大为改观。随着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住房货币化全面实施。住房使用面积和住宅式样均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旗的住房可谓是居者有其屋,让人欢喜,更让人满意,舒心。特别是新惠镇,老百姓一方面抱怨房价太高,一方面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一些价位适中的新楼盘往往受到欢迎。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样式层出不穷,富有豪华、温馨,居住在其房内,犹如人间天堂。2005年,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21.3平方米。
现在的居民十分重视居住环境的优雅舒适,居室的装修和美化已成为目前家庭消费的又一个热点。 居住者的家庭、装潢、设施和饰品,一家一个风格,一年一种流行。目前,绝大多数人家,特别是工薪阶层的家庭居室,房屋空间选择越来越大。不少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和个体户,也把居住的目光描准了城里,到城里购房、建房,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提高生活品位,努力满足自己在教育、文化、医疗、健身、出行等方面的需求。
行 家里有车随来随去
“永久、飞鸽、凤凰”这些当年牌子响当当的自行车,曾是父辈们用平时积攒下来的辛苦钱为家中购置的一个大件,更是以前人们能够代步的最好的交通工具。5年后的今天,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日益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逐年更新,自行车开始成为一些居民们尘封的记忆。如果说自行车在现代社会被转换了生活角色,那么私家车和城市公交车开始真正承担起全新的使命。如今走在街头,当一辆辆公交车穿梭而至,当大巴、的士和各种各样的私家车驶入我们的视线,每个市民都会惊叹5年来敖汉人“行”的速度。
“十五”期间,各式各样的轿车开始源源进入了新惠镇居民的家庭。当今,购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购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是改变昔日“难行”的根本办法。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受广大居民的青睐。加上这些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为解决“出行难”都争相购车。 同时,小轿车也逐渐成为购车一族的主流。
随着全旗人均GDP的稳步增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而轿车价格的逐年下降,这种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汽车的潜在消费需求依然存在不断膨胀,轿车进入我旗众多家庭已并不遥远。据统计部门对100户调查户进行调查表明,目前新惠镇每一百户拥有汽车4辆,摩托车42辆,自行车248辆。2005年居民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为515元,比2000年增长107.7%,平均每年增长15.7%。
随着衣食住行的变化,其他消费也相应地产生了巨大地变化。如,家庭设备用品进入消费的稳定期。家用设备基本达到普及,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在“十五”时期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人们已不满足现在拥有的家电产品,开始瞄向高档家用电器,居民家庭用于购置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在“十五”末期趋于减缓。而进入更新换代的家庭设备用品,则大多朝着款式新潮、多功能和节能等方向发展。2005年末百户拥有洗衣机86台;百户拥有冰箱、冰柜94台。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为235元,比2000年增长32.8%。年均增长5.8%;医疗保健重视程度提高,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保健除了注重生病就医外,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和增加滋补保健品的消费,以提高身心健康,增强抵抗力。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20元,比2000年增加1.5倍,年均增长20.0%。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指数不断提高。以彩电、影碟机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用品趋于饱和,各种文化娱乐用品由于商家的竞争,价格下降,居民拥有的文化娱乐用品数量增加,但消费支出减少。调查显示:2005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668元,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0.8%。2005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12台(接入互联网的),是2000年的6倍;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
20世纪80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健美裤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有很大的弹性。后来脚蹬裤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基本的特点都没有变:贴身,高弹力,且透风。
20世纪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会上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要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
90年代饕餮大餮
21世纪的健康蔬菜
餐桌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不难寻找出答案: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让我们惊喜。
20世纪50~70年代:“饿”
家乡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稀呱呱”。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时代,“那时候就一个感觉:饿!”“你知道吗?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人样。
20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依稀可以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20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21世纪:吃出健康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0世纪八十年代:居者有其屋
“没赶上分配,也没赶上分房”,倒是赶上了改革: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房改的思路。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21世纪:居者优其屋
21世纪,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我们在靠它们代步
1978年前后:时髦代步工具——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80、90年代,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电车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便捷。电动三轮车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后火爆城乡,但由于安全性差等因素,90年代末退出历史舞台。但坐上电动三轮车那种摇摇晃晃的感觉,至今让人们难以忘怀。
20世纪90年代:交通工具多元化
飞机走进国人视野。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如果那时候有谁能坐上飞机去趟外地,肯定会吸引无数羡慕的眼光。当时飞机票的价格很贵,据说在1988年去日本,来回机票至少要6.5万日元。
远洋客轮让人们在惊涛骇浪欣赏旅途的风景,虽然许多人会遇到晕船反应的问题,但这种经历很难忘。
中巴,90年代在城乡流行。几乎是随喊随停,价格便宜,上下方便。
21世纪:海陆地全面立体覆盖,地球正在变小
国际航班把你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城市公交开始注重环保节能,空调公交车投放使用;公交IC卡开始普及;地铁成为最便捷的“地下公交车”;城市轻轨,缓解了重庆、武汉、上海等大都市的交通压力;磁悬浮正在多个城市建设;过江、地下隧道在全国多座城市开通。
国产自主品牌:开中国自己的车。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高速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生产的轿车却是以组装外国品牌的产品为主。以吉利和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希望获得平等对待,投身自主研发,创造中国汽车产业的希望。
好好看看吧,很不错,很全
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走在大街上,私家车随处可见。在路口,红绿灯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排到老远。一到节假日,更是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商店里,街道上,到处都是人们喜洋洋、提着大包小包,饭店里,也总是拥进很多很多人,他们愈加注重享受,注重营养的调配。
当然,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仅仅局限于从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的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一有空喜欢跑跑书店,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更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他们都知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着一生的命运。
随着对环保的宣传,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愈加注重绿色环保,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与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总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的显示,国家仍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青少年也要好好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让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衣:现在都是西装,休闲,白领职业装,食:近乎西方化,很多人都不喜欢自己在家弄东西吃,喜欢到外面,行,以前人是步行或骑车,现在就是自己开车,有私家车的越来越多了,用:一般的不用,都要名牌
近十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2005年居民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为515元,比2000年增长107.7%,平均每年增长15.7%。 随着衣食住行的变化,其他消费也相应地产生了巨大地变化。如,家庭设备用品进入消费的稳定期。家用设备基本达到普及,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在“十五”时期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人们已不满足现在拥有的家电产品,开始瞄向高档家...
人们在衣、食、住、行、路方面有哪些变化?
一、穿着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四个兜的中山服、军干服。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10年前的衣食住行和现在的变化
1、衣的变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以前人们衣着的真实写照。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幺穿,直到不能穿为止。一年到头,唯有过年时小孩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所谓新衣,也只是毫不起眼的粗布做的。而今,大人小孩要想穿新衣,不用等过年,只要心里高兴,随时都可以去商场购买...
改革前后的衣、食、住、行变化大吗?
改革开放前,民众持布票买布,衣服多在衣店定做,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衣服面料多为棉布,最普通的样式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褂子。改革开放后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
调查2000—2010年间,在衣食住行的变化,感受是什么?(300字)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凭票供应到一卡走神州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可以从衣、食、住、风俗等方面体现出来。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
举例一下自己家庭生活方面的变迁,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谢谢!
3、住:从“混合共用”到住有所居 80年代,房屋面积都偏小,厨房厕所大家用。大多数人住在没有独立厨房,没有卫生间的简易单元楼、筒子楼、平方和大杂院里。90年代,单元式住宅大量面世,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21世纪,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物业公司走进新建小区,而一个新颖的名称——业主,也开始...
如何理解衣、食、住、行的变化
1、衣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
你觉得近几年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二、“衣”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
近十年人民生活的改变
达州境将建成10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1个机场、1条水运出海通道,形成秦巴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衣: 从裁缝店兴衰看十年变化 十年前,达城的裁缝店生活兴隆,门庭若市。如今,裁缝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年轻一点的朋友甚至已经不知道裁缝店为何物? 近日,记者来到达城的裁缝店了解了它们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历程。在...
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1、爷爷奶奶小时候,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经常都是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穿为止,而且布料也很单一,基本上都是自家织的布;到了爸爸妈妈小时候,补了补丁的衣服已基本没有,但是很少买新衣,衣服款式也很少;但看看我们现在,商店里的衣服款式多种多样,布料更是多种多样,家里的衣服款式过时了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