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分裂成东西魏的过程是怎样的?我有些混乱
壹. 概述 (一)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建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终于隋统一。如从东汉末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算起,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止,中间正好四百年。 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分裂多于统一,混乱多于安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文学的发展也不平衡。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从洛阳迁都长安,于是藉讨董之声而行争权之实的混战就此展开。曹操在混战中势力得到发展,乃以勤王为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改元建安(公元196年),逐渐占有北方广大地区。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都于洛阳;刘备随之建蜀(公元221年),都于成都;孙权建吴(公元222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建安中,曹操曾打击豪强,抑制兼并,施行屯田,提倡刑名之术,唯才是举,且雅好文学,故政治、经济、文学均得以发展,「三曹」、「七子」、蔡琰、杨修、吴质,皆聚于曹氏,彬彬称盛。此后,魏于三国之中,文学最为发展,而吴、蜀均不得擅场。魏明帝曹叡死,齐王曹芳八岁即位,改元正始(公元240年),辅政的曹爽与司马懿明争暗斗,结果司马氏逐渐成了魏政权的实际掌握者。司马氏以专杀为政,故正始间文人多以韬晦自全、佯狂避世为事,但作者仍多,以「竹林七贤」最为有名。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蜀,两年后(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天下始归统一。太康前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安定局面,这个时期作者很多,以张华、傅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最有名。但西晋推行分封制,大封宗室,导致了「八王之乱」,至建兴五年(公元316年),北汉刘渊攻陷洛阳,掳愍帝,西晋终于灭亡。从此,以淮河为界,进入了南北分裂时期。在这个由动乱走向大分裂的过渡期间(即西、东晋之际),文士或夭折,或南北飘零,作品很少传下来,仅刘琨、郭璞等留下一些作品,反映了这段充满忧患的历史。 西晋亡后,司马睿逃至建业即位,史称东晋(公元316~420年)。东晋偏安一隅,共历十一帝,至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篡晋而亡。刘裕建宋,历八帝凡六十年,至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为萧道成取代。萧道成建齐,历七帝凡二十四年,至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为萧衍取代。萧衍建梁,历四帝五十六年,至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为陈霸先取代。陈氏建陈,历五帝三十三年而亡。东晋、宋、齐、梁、陈,均都建康,史称南朝。自东晋至陈,南方虽处于偏安局面,但除了梁末的侯景之乱与江陵之变外,社会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均得到发展,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各朝文学也都有所发展,出现了像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沈约、谢脁、庾信等许多大家。同时,民间文学也相当兴旺,乐府采集民歌,一直没有间断过。 北中国从匈奴族刘渊建立北汉(公元304年)至北魏拓跋部统一北方(公元439年),一百三十五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前后更替,共建立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北魏(公元386~534年,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历十四帝凡一百四十八年,至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灭亡。其后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公元534~550年,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帝元善见为高欢所立,十七年(公元550年)后高欢子高洋代之,建北齐(公元550~577年,都邺),凡二十八年,为北周所灭。西魏(公元534~557年,都长安)帝元宝炬为宇文泰所立,凡二十三年,为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建北周(公元557~581年,都长安),凡二十五年而杨坚代之。杨坚建隋,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至此,南北分裂始告结束。北朝政权更替的次数,战争的频仍,都甚于南朝;经济的破坏,民生的困苦,自然也比南方严重。北朝的文学发展也远不及南朝。其乐府民歌成就可观,但数量较少。文人除了由南入北的几位大家如庾信、颜之推、王褒等人外,其他如温子升、邢邵等,成就均不及南朝作家。 从上面的简述中大致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在建安时代,北方比南方兴盛;在三国时代,魏比吴、蜀兴盛;在两晋时代,西晋比东晋兴盛;在南北朝时代,南朝比北朝兴盛。南北文学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大抵北方以刚健质朴为特色,南方则比较华美柔婉。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 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看,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上承先秦两汉、下启唐宋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重要性不仅在于作家及作品的增多,更重要的还在它已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这种自觉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作家的创作意识更加明确,在创作过程中能更加敞开情怀,显示自己的灵感与个性,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因此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从魏晋南北朝抒情诗文的整个发展历程看,中间并不是没有曲折的。正始时代由于政治的黑暗和玄学的兴起,诗赋中的理性色彩有所加强,但这时的理性并没能损伤抒情的深度。如阮籍以立意遥深见长,嵇康则以清峻见称,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抒情道路。西晋一些作家的诗赋抒情性已有所减弱,但很多作家仍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坎𡒄咏怀。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辞意平泰,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抒情文学走向低俗的阶段。但到南朝,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发抒,情之所动,就援翰写心,并不掩饰。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由于人们都在摇荡性灵,除了文人诗更加抒情化以外,骈文、辞赋、乐府等各种文体也都更加抒情化,连一些散文也成了优美的抒情散文。作家抒发自己出自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情感内蕴。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沈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2007-11-23 19:09:43 补充: 第二,发现了许多新的审美对象,开掘了许多新的文学题材,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显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一时期文学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后世盛行的各类题材几乎都在此时滥觞或发展盛行。以诗而论,感时伤乱、揶揄世态、咏史咏怀、游仙谈玄、男欢女爱、闺情闺怨、出塞从军、交游留别、山水田园、宫廷园囿、风花雪月等等,都是当时写得较多的题材,辞赋也大体如此。 2007-11-23 19:10:37 补充: 第三,在文学语言的运用方面,这时的作家或注意语言的对称美、辞采美、韵律美,或注意语言的自然天成之美,极大地开拓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语言艺术宝库。建安时,曹植的诗赋已特别讲究语言技巧,讲究对偶,以「辞采华美」著称。至西晋时,张华、陆机等人,又在语言的对称美、辞采美方面费了很大的力气加以开掘,以逞其才。讲究文辞华美,一时蔚为风气,至西晋末始渐归平淡。但至宋初,一些作家又逐渐向西晋复归,而且更趋繁华。刘勰说「宋初文咏……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2007-11-23 19:11:12 补充: 正是对此风作的高度概括。至齐梁以后,由于对汉语四声的发现,作家们更加自觉地注重文学的韵律之美。诗出现了新体,骈文、骈赋则转而以四六为主。这时的作家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努力方向,就是如何把对称美、辞采美、韵律美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有多数作家,语言都比较自然本色,「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是当时的基本趋向。正始文人的作品语言虽不乏文采,但也多以自然质朴为主。在阮籍、嵇康的一些诗作之中,语言虽然朴素自然,但却能写出一种境界,表现出很高的语言锤炼工夫。 2007-11-23 19:11:44 补充: 太康文人虽然在总体上追求丽采,但潘岳、张协诸人之作,都比较省净,并不以堆砌雕凿为能。至西晋末,玄言诗兴起,语言则趋于平淡。东晋末宋初的陶渊明顺承了玄言诗的语言发展方向,构图明晰完美,感情真切深沈,于平淡之中见出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前人每称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 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津逮秘书》卷一〈东坡题跋〉)、「本色自然,天衣无缝」,都道出了它的美学特点。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1205081104779
北魏是怎么分裂成东西两魏的?
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的过程是怎样的?我有些混乱
2007-11-30 21:41:29 补充: 发问者要求,现补上东西魏变成齐周的简略过程:先讲东魏,高欢自普泰二年消灭尔朱氏势力以后,立孝武帝(此人后来逃奔宇文泰),便已自称为大丞相,将东魏的政权揽在手中。武定四年,高欢带兵攻西魏,在玉壁遇到顽强抵抗,高欢病倒,回晋阳不久便死了。长子高澄续以大将军名义掌东魏之...
北魏是怎样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
北魏的分裂过程:公元531年,高欢乘机攻占洛阳,控制了北魏朝政,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东魏政权。公元535...
北魏政权是怎么分裂成东西两魏的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尽管东边与西边的政权都以北魏继承者自居,但学界还是将545年作为北魏分裂灭亡之年,并将宇文泰拥立的政权命名为“西魏”,另一侧高欢控制的政权称为“东魏”。不过,历史并非这么简单,北魏的分裂也并非一件因孝武帝出奔而引发的偶然事情,其根本原因还是北魏政权内部的重重矛盾。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揭秘:北魏是怎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的?
,样子做完以后,高欢回洛阳立北魏宗师元善见为北魏皇帝。从此北魏分裂也就就是高欢实际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实际控制的西魏。两个活曹操平分北魏。日后高欢就是北齐的实际开国皇帝,追尊为神武皇帝。而宇文泰就是北周的实际开国皇帝,被追尊为太祖文皇帝。二人都在北魏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
北魏是如何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北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谁?
在这种背景下,高欢为表面自己的合法性,又拥立了一个北魏皇族成员当皇帝,这是一个标志的性的事件。在此之前,北魏帝国虽然已剩下了一个空壳子,但他依然保持着名义上的统一。但在此后,就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部分。当然,表面上看,东西魏并立的直接起因,是孝武帝逃到了宇文泰那里,而高欢又立...
历史上的北魏,到底是如何变成了东魏和西魏的?
其中,东魏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存在了16年;西魏稍微命长一点,存在了21年。东魏与西魏相互攻击,各自都以正统的魏朝自居。虽然这两个王朝都是从北魏之中分裂出来的,魏孝文帝变法以后,遭到群臣阻碍,地主官僚阶级腐败严重,宫廷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再加上农民起义不断,外有柔然入侵,北魏逐渐衰落。梁武帝...
西魏东魏是什么?
北魏分裂成为“西魏”,“东魏”。西魏变成北周(宇文泰,宇文觉),东魏变成北齐(高欢,高洋)。北周伐北齐,之后南征陈朝,统一中国。北周权臣杨坚篡北周帝位,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
北魏当初为什么会分裂成东西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魏小文死后,魏玄武元接任政权,魏小文再度衰落。魏小明皇帝登基时,由于年少,他来到母亲胡王后的王朝。胡王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她信奉佛教,认为佛法可以减轻她的罪恶,她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雄伟的永宁寺。寺院内的佛像是用金雕或白玉雕刻而成,最高的有一位八尺高的方丈。寺院旁边建了一座九层的塔,...
历史上北魏分裂成什么?
并且也以魏自称。因此,严格地说,历史上并不存在“东魏”和“西魏”这样的叫法,“北魏”也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历史中,他们都以“魏”为国号,都自称魏国,只是今人为了区别这些王朝才用方位加以区分。自此,北魏宣告正式灭亡,历史进入了东西魏对立的时代,这同样也是宇文泰和高欢双雄争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