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调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声声慢》可能是易安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靖康前后,她经历了由家庭幸福美满,国家战乱频仍,一人漂泊落拓,晚景寞苦凄凉的历程,感慨自然良多。这首词恰恰就是宣洩了一个漂泊落拓而又失去爱情的人内心苦闷的心景。词的上阕主要写境况而兼及心情的透露,下阕以景物旁衬而主要写心情。全首词迭字连用、借用口语,最能体现其妙处所在。
全首词用“寻寻觅觅"开场,把一个人内心空虚、百无聊赖的心境十分逼真的表露出来,寻觅不可得;接着便是冷清;冷清过后,自然就是“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迭词很自然地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到最后,相识的雁过,引起的只是无语的惆怅。
下阕把意境发展到最高限度,黄花堆积,容光憔悴,谁来采摘?“守着窗儿"是怜爱那憔悴的秋光,也是从秋光中见到了自己容光的憔悴,所以有“怎生得黑"的惨淡感受。正因为空虚,所以“点点滴滴"都好象打在自己的心上,越来越愁。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恨而作的。它写的是词人从早到晚一整天的愁绪。其妙处主要体现在叠字上,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现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丶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巨大的创痛。这几句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其次是借物抒情。都准确而形像地表现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道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愤,促然作结,而其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满纸鸣咽,动人心弦。
此词写诗人愁苦之情。起句的十四个字都用叠字,词结尾"到黄昏、点点滴滴"也用叠字,新警奇特,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起句的叠字都是唇齿音,读文更让人有凄清之感。全词都是寻常语,未用典故,来加雕饰,却把心中所感用白描手法写出,感人至深,结句有力。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作者的词作风格:前期,相思闺怨,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喜爱(如梦令)
后期:(南渡后)
怀念故土(忧国忧民).孤独,凄凉(声声慢
)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谙在心;四五岁就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就这样,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
李清照的夫婿为赵明诚,两个人彼此欣赏。赵给她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做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倍受流离之苦,加之明诚病殁,更是雪上加霜。
李词根据婚前、婚后、南渡后时间分界线,三个阶段所抒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遵礼守规的大家闺秀,或家庭妇女,而是有了个性、气质、人格,有了生活理想追求的知识女性。
由如以上所述,李清照由于自身的天赋禀性、加之家庭教育熏陶、曲折的个人经历、自觉的艺术追求,她在词的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下就此作以简单论述。
1,锤炼语言见“本色”,清新淡雅显自然
古典诗词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尤为严格。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的造诣被公认是特别出色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形象,清新隽永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的词,语言虽经千锤百炼,却毫无雕琢痕迹,而以自然、本色的面貌出现。她还善于提炼口语,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词在语言上的独特个性,在其代表作《声声慢》中得到了充分表现。这首词情真、意深、语新。姑且不论其它,仅就语言艺术而言,即令人叹为观止。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的如行云流水,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如《怨王孙》中“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1](以下文中所引李词语句不加说明的,均同此出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菩萨蛮》)……这些语言明白晓畅,让人觉得:“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即使在她奇句中,如“绿肥红瘦”(《如梦令》)“宠柳娇花”(《念奴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永遇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也不露斧凿之痕,反给人留下“人工天巧”、词家本色的天然美感“易安体”独特的语言风格。
词由民间转入文人之手后,成了所谓“艳科”,花间派人开了艳丽的词风,他们认为词应“镂玉雕琼,拟化工而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2]。和这种丽的审美观相反的是淡雅。艳丽属华美,有如牡丹、芍药;雅属素美,有如秋菊、春兰。虽各有特色,但填词尚雅,却大家名家所公认。李清照却把淡雅这种词风推向了一个所未有的高峰。她只用极寻常的词语写出典型的形象,绝的细节意义和深刻的内心情感,令人一读就懂,而又百读厌。她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词章,用的都是很平常的词语,“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牵牛织,莫是离中,甚霎而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宠柳骄花”(《念奴娇》)等,几乎全是口语,信手来,全无雕琢痕迹,但是细细品味起来,却又蕴含深意,言有情,自然天成,犹如鬼斧神工。做到了既生动又浅近,既然又淡雅。如“肥”、“瘦”二字,本来极为普通,简直平常不得了,缺少文学色彩,但一经李清照运用到《如梦令》中,就大不一样了。她把“肥”、“瘦”两个形容词巧妙地与“绿”、“红”搭配,并把“绿”、“红”两个形容词名词化,使他们由叶颜色、花的颜色变为直接代替叶和花的名词。不但形象地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生动传地表达了寂寞深闺中少妇怜春、惜春的细腻感情,做到了贴切又深刻,又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溪亭、花等词语,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荷塘日暮图。又用“回”、“误入”、“争渡”、“惊起”等词组,渲染迷离动荡的悦氛围,把景、物、人、情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整首词都是人人易懂的浅近语言,却表现得清新隽永、自然天成。
有人称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返朴归真,李清照的语言无疑达到了这个境界。她的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语言在其词中比比皆是,如“渐一番风,一番凉”(《行香子》);“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李清照词淡雅自然这一特色,在她的《永遇乐》中体现得更典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情调低徊抑郁,愁苦凄凉,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和盛衰的感慨。在语言风格上是淡雅自然的,如“落日”是平常而自然的,“熔金”则雅;“暮云”是平常而自然的,“合璧”则雅;“融和天气”是平常而自然的,“香车宝马”则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是平常而自然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则雅。凡此种种,都说明李清照能把自然朴实的口头语言与色彩雅丽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浓淡相宜的淡雅自然风格,显示了女词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清照善于从平常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其高深的艺术造诣,浅近中显现精美的文采。李清照词中的语言看起来寻常,实际上却颇具功力;读起来似乎朴素,但却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酒精太浓,不能饮用,而白开水,也淡而无味,李清照的语言却浓淡相宜,将清新与朴素,自然与淡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李清照词语言艺术的可贵之处和魅力所在。
2,追求韵律美,富于节奏感
在李清照的《论词》六条标准中,批评前人苏轼等作词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而,又往往不谐音律者。”[3]即她自己认为协律是主要的一条,在她的词作中也充分地表现出这个特征。
她的《如梦令》词的用韵,抑扬相间,传情而动听。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哪怕在这方面她也用心炼字,做到上去递换使用,像“骤”、“酒”、“旧”、“否”、“瘦”,抑。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句子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摹形状景物的,如“寒日萧萧上寒窗”(《鹧鸪天》),“淡云来往月依依”(《浣溪沙》),“萧萧两鬓生华发”(《清平乐》)
另一类是抒情表意的,如“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等。尤其是《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达到了奇绝的妙境。为了便于分析,现将全词引录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一开头连用 14 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女词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显现了她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其中“寻寻觅觅”四字是由舒徐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0 个字,又由舒徐转入急促,从而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作者似乎是特意运用这种吞啮抽泣的音调描写忧郁恍惚的心情;同时让这种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以烘托这种心情。真可以说是深得音律之妙。
“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独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态。女主人公像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一样,东寻西觅。这“东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爱的文物书画,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气象。“寻”、“觅”两字作重叠,家国衰亡的双重打击的剧痛和不堪忍受的哀伤、孤寂,便极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现出来了。词人似乎想“寻觅”回一点什么来慰籍孤痛的心,但环顾四周,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由外而及内,仿佛内心也无依无靠、倍觉冷清,因情取景,因景生情,情与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委婉含蓄、曲折蕴藉。“凄凄惨惨戚戚” 六字纯粹是写内心的感受,“凄”、“惨”、“戚”三字的涵义本来很相近,再加上各自重叠构成一句,则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加强了抒情性。环境的凄、冷、清,内心的凄、惨、戚,种种心理情绪一泻如注,真是声声泪,字字血,一字千钧。以上十四字七组重叠,一气呵成,细腻婉曲而又浑成一体,构成心理描写的绝唱!浓厚的悲凉氛围一开头就笼罩全篇。词的下阕结尾处,又用叠词“点点滴滴”,与开首十四字遥相呼应,气势贯通。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
在李词中以叠字、重笔来描述环境,表现心境的不在少数,不仅有利于展现其难以言表的情怀,更有使词自然流动,增加了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如《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凄凄惶惶”,“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都有着同样的艺术效果。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概而言之,其声调特点约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加倍衬写自己的感情。如开头的十四叠字及后面的“点点滴滴”,都很形象而准确多层次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以及作者的情怀。
其二是舌音与齿音交相重叠,自然的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迷茫。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未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其三是特别的韵位安排: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感情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压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感情都比较舒缓:句句压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共协八平,首句“觅”,后面的“第”共协二仄,作为主韵;“清”、“心”、“窗”、“昏”共协四平,“损”加协仄音;“侯”、“酒”、“雨”换协三仄。这首词韵位非常复杂,对划分起伏,调节情感,起着极大的作用。因主韵的韵位大多隔句压韵,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舒缓,而平韵也宜于表现幽咽感伤的情绪。宾韵就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以影响于整体的幽咽哀怨,若断若续的愁苦心情。
3,善用经典故实,写景含蓄,抒情蕴深
李清照在《论词》里曾批评贺铸的词里少典重,说明她自己正是自觉地追求以典重为美的风格。事实上,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如为文,以语主上,陈皇后复得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此典的由来和寓意。
赵明诚远游,分别两三年,李清照引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隐喻自己曾经寂寞独守空闺。虽然李清照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赵明诚的出游使她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是有相同之处的。又一度春草青,红梅开,在这个洋溢着盎然春意的美好时节,抒情主人公苦闷孤寂的心情也开始明朗起来。她现在似乎得到了明诚归来的信息,就像春汛一样令人振奋,欣慰。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真是妙趣横生,更饶风趣。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下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源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此特指离家远行之人——赵明诚。“烟锁秦楼”即烟雾封锁秦楼之意。《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风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尾。公为做风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去”。全句是说心爱的人已经远离家乡,烟雾封锁了我的住处,红妆空帷,孤凄难耐。曾经的夫妻和鸣已经成为梦中故事。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表情益加绵婉。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以《鹧鸪天》为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李清照曾因感于项羽伟人气魄写下了“尘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诗,这虽然是表达了其对南宋朝廷在劲敌面前软弱、退缩、卑下,屈膝求和的政治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她的人生观。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做一个英雄豪杰,万世流芳。
李清照对花卉的欣赏同样反映出她的审美观。桂花隐于叶丛几乎不可见,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绰约的姿态,然而它浓郁的芳香足以让行人止步,去追寻它的芳踪。李清照观人赏花的标准不甚注重外表之美,却很重视内在的因素或灵魂之美。她之所以极力赞美“桂花”,不是因为它的绰约娇艳,而是因为它永存特殊浓烈的芳香,这也是其本人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作品通篇没有写明其的人生目标,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一筹,对之妒,为之羞。“妒”“羞”本是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情。梅、菊本无情感,其采用一种拟人手法,表现出居心叵测的人对精忠报国,有所建树的人嫉妒,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的人,也会感到自惭形秽。“花中一流”者众,“冠中秋”者寡,桂花不仅因淡雅轻柔的芳香居花中一流,更是仲秋开放,居群芳之首,用语精确严密。
最后以议论收束全篇,对桂花未被文人骚客称赏而鸣不平。通过议论赞美花,使主题深化,并有余音绕梁之感,耐人寻味,意味深远。
4.巧妙构思,造境新奇
李清照词作的构思独具风格,奇巧曲折,含蓄委婉。她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小词先写昨夜风雨袭来,闺房中酒醒的女主人担心庭院中的海棠花已经遭到了风雨的摧残,于是急忙询问来为她卷拢珠帘的小侍女: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呢?可是小侍女的态度却十分的淡漠:大概没什么事情吧,海棠花依旧还是老样子。这当然不是女主人心里所想,她自然难以心平气和了。语气十分紧迫与不满,从中也曲折地透露了女主人对海棠花的十二分怜惜与珍爱之情。
再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事事休。
词人晚年,国破家亡,流离颠沛,晚境是十分悲凉的,她想找个人来倾吐衷肠,可是,还没有开口便先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终于没有说出口来,想去双溪泛舟,借景消愁,却只恐借景消愁愁更愁,更加难以排遣心中这些惆怅了,“真是欲语难语!欲游难游”,凄婉哀绝,波澜跌宕,极尽吞吐之能事,收到了曲折跌宕的艺术效果,正如司空图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4]
李词除却南渡前少有的几首反映青春生活的词篇外无不贯穿着“愁苦”与“思念”。巧妙的构思,为其表情达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武陵春》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景,然此景非往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败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此刻什么样的心境已可见一斑。“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事忧伤?“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这是“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己的情愁。一个物化的“愁”字,变精神为物质,并赋予它重量,使人感觉更强烈。
此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景、一种悲情起句;缘何悲,愁何状接承;下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转“愁”,清浓郁无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5,女性视角,感伤情怀
李清照多选与女性相通或相关的事物入词,表现这些题材时,又往往使景物体现主人公的眼光。其中歌咏花卉的词作十多首,是因为花卉与女性不论从外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像写梅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菊花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咏桂花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些花卉入词,浸注了女词人观察事物、摄取对象的审美情感。她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到:“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以女性的敏感怜惜梅花难以经受风雨践踏摧损,在她看来,梅花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于是对花一般的必然命运的深切同情成为她关注的焦点。
李清照在写这些花时,喜欢以人喻花或以花比人,使花富于女性美的特征,使人具有花的神韵《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柳眼梅腮”,以少女喻梅花,引人遐想;《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首句:“红酥肯放琼苞碎”,用形容女性的字眼来写梅花花苞的美好。
除过选择题材,表现题材的角度除了对花卉情有独钟外,值得一提的是她词中涉及许多闺中妇女的服饰,穿戴及起居细节,通过这些东西的描绘,透露出词人心灵的信息《点降唇》 (蹴罢秋千)中的“袜划金钗溜”,传递出惶促不安的微妙心理。《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中的“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通过衣上花绣抒写念旧情怀;《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写烛光照映下她头上插戴的凤钗以及凤钗上的装饰物的美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些生活服饰的细节描写,很充分地体现李清照词的闺阁气。
李清照的哀国词感伤意味更浓。“靖康之变”对于很多宋代词人来讲,是件颇为“突然”的事。因此,在缺乏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这一猝然而沉重的打击,他们所发出的呻吟之声,便是十分痛楚而低咽的。其时,最能表达这一时代所普遍存在之哀伤情绪的词人,就非女词人李清照莫属。这些词虽然同时伴随着善于概括富有哲思的特色,但作品的感伤色彩却并未冲淡,反而酿出了更强的感染力量。如下列词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
这些词句多写亡夫丧国后的悲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恋,但这里面更包含了许多超出个人之外的对于国势的忧伤,对于乡关的思念。这些“感伤”正是她内心深处爱国思想的一种隐约而自然的流露。这种“感伤之音”表现最为充分的便是她的那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里写元宵节时的感受,将“中州盛日”与“如今”对照,饱含沧桑之感和家国沦亡之痛。上片运用侬丽的词语,描绘了一个辽阔深邃的场景,用以表现苍茫愁惨的情怀。下片回忆中州盛日的欢乐情景,细加描绘,以乐衬悲。又以苦涩语结尾,既表现词人坚强的生活意志,又因强作欢态而愈显悲哀。往事容易唤起人们深切的追忆,美好的回忆更能萦人心怀,而因祖国沦丧而葬送的美好生活更是使人揪心难忘。血泪的词章,凄楚的忧伤,反映出时代动乱、社会衰败沉积在内心中的戚苦。而这恼人的痛苦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甚至跨越人的有限之生,怎能不惹人伤感万分呢?于是哀国的痛苦激起了感情的洪波,创造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
哀别、哀情、哀国是体现李词感伤美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这些词风格沉郁悲凉,具有浓厚而又含蓄的意境,较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晏殊和“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柳永来说,其思致情调都是决然不同的。李词的感伤是建立在事件的基础上,择取凄厉哀婉的意象,寄寓强烈而又外露的情感,合成一种能冲击读者感性体验的感染力量,而表现出具有感伤美的感伤内涵。
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想品格也至今仍有光彩。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但作者从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脉搏中,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从其词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李清照由于自身独特的天然禀赋、家庭熏陶和曲折经历,使她的词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正是由于如上所述的,其鲜明高绝的艺术表现力。
zhua zai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调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调 10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
对声声慢的短评 作文《声声慢》文学短评,怎么样写的那富有自己的感情...
从这首词看来,李清照的生活并不愉快。她虽书香缭绕,从小就饱读诗书,也找到了如意郎君。可当赵明诚病死后,李清照就因为靖康之变独自漂流,在凄苦孤寂中度过晚年。《声声慢》就是她后期制作的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强烈的表现了李清照无所寄托的失落感,而“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出她独自伤心的神...
声声慢主要写的什么
声声慢指的是宋代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主要写的是作者自身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文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李清照<声声慢>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叠词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但先前词人做《声声慢》曲调,总以韵脚为平声,而且曲调比较缓和,而作者做此词,已经不在受形式束缚了。韵致,文字只伴随感情流动。不仅韵致改押,而且屡次使用叠字,变缓和为急促,婉转为凄凉。在这里,清照表现了她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词作品大放光彩。清照造词颇具心机,《如梦令》里...
怎么评价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
首先让我感慨的是,晚景凄凉的李清照用一首词,去回望她漫长、丰富的人生,居然选择的是《声声慢》。《声声慢》作为词牌,原为“胜胜慢”,“胜利”的“胜”,也读shēng,后来因蒋捷的那首《秋声》,而改为“声音”的“声”。但这个词牌的创作,最早见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说到晁补之,...
李清照声声慢简析
这个例子还说明词的情感和声调取决于题材内容,而内容又必须由相应的形式表达,《声声慢》对于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称道,如:“连下叠字无迹,能手。”(《词菁》卷二)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尚未涉及到问题的实质。此词开头连下十四叠字的妙处,...
求李清照《声声慢》诗意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解说
评李清照词《声声慢》 文 \/ 求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