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
他是“山神”?
他是“当代愚公”?
不,他只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在风雨兼程的执着坚守和战天斗地中,完成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的老人。
在观影后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年轻的黄支书带领着群众因为没有专业的挖沟、修渠知识,被一场大雨充成了烂泥沟。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希望。连20公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他决定去水利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比年轻人差,反而比年轻人更卖力。最终,做出了设计方案。这个片段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一点,有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但没有知识不可能改变命运。
挖沟、修渠需要大量的经费,在这种困难下,黄支书想到了政府,他打报告给县里,县里也高度重视草王坝缺水的问题,协调了各乡的水利预算款,凑齐了6万元工程款,但是扶贫不等于分钱,还需要村里群众凑集资款。一家两百元成为草王坝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时候作为党员的黄支书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他女儿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钱”,在悄无声息中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砸锅卖铁”凑齐了最后的一万块钱。这让我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难群众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这世上根本没有超级英雄。
影片中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黄支书女儿因病去世了,黄彬彩是家里最理解黄大发的人,支持父亲的每一个决定,她懂父亲的大爱,懂父亲无私奉献为的是谁。父慈女孝,可黄支书作为领头人,不得不将小爱搁置一边。当天渠造成,跪在女儿墓前的黄支书再也忍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对女儿的爱在这一刻喷泉而出,嚎啕大哭起来。天渠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来,要根除贫困,靠的是知识、群众、政府、领头人、还有小家的支持,这几个一个都不能缺。
不干,一点成功的希望都没有;
干,还有一线生机。
在困难面前,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二)
电影《天渠》讲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的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心情复杂,感慨,感动,感激,几度热泪夺眶。
感慨是因为那个年代还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让人难以想象,正是因为如此缺水,才出现了共产党员黄大发这样的新愚公,花了36年时间,带头开创了’天渠’。
感动是因为主人公黄大发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其他党员以及老百姓开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最为感动的是,当他下崖多次后,体力不支时,马上安排儿子下崖开凿,儿子不解问原因,答案是:别人出事,我赔不起。这是何等伟大的舍小家顾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为正是有许许多多黄大发这样的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新时代的新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黄大发精神为榜样,指引我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三)
2019年4月15日下午,部门全体党员共同观看了电影《天渠》。电影讲述了共产党员、村书记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之渠,称为“天渠”,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这部电影的是希望,传递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电影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和震撼。作为村书记的黄大发始终把全村人的困难放在心上,急民之所需,为大家而忘小家。在尝试失败之后,他意识到之前的所有努力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没有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在水利局的学习,终于研究出了可行的方案,最终成功。这情节中我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盲目蛮干只会事倍功半,而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我们就能事半功倍。时代在进步,科技技能日新月异,我们作为共产党员更加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拓展视野,在各自的领域中吸收相关的先进知识,响应习主席的学习强国号召。更要把知识融贯到生活工作中,转变为效率、生产力。
在片中贫困的电影镜头深刻在脑海中,未曾想中国还有这么艰难的地方,喝的水竟会黄泥在水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习主席提出的脱贫攻坚意义深远。从小生活在中国东部的我们,体会不到由于地理原因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的村民的无助。习近平主席亲自去贫困地区去了解,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早日脱贫。我知道,在习主席的带领和共产党员以及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定会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蓝天白云下,每个中国人的脸上都会绽放幸福的笑容,不再有为生活所迫,我相信。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四)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天渠》里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9400米盘缠在悬崖绝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为了这条渠,他被乡亲们质疑、嘲讽、埋怨,甚至失去挚爱的女儿,但他从未动摇过,始终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诉群众——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坝一定要摆脱贫穷富起来,他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更多,能更好地聆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知晓基层现况,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的不易和群众思想上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碰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们就更要多跑几趟田坎,多开几次群众会,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了解当地的明情,多体谅群众的不易,也多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竭尽所能的为群众办事,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组织的信任。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五)
电影再现了这位农村基层党支书以 不忘初心 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人生真谛、践行承诺的精神风貌,深刻表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承诺,以及对党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由于工作关系,曾经多次到大发渠采访,也与黄大发老人有过几次交谈,对这段事迹有过详细的了解,也曾经因为采访过首映式的“便利”,提前观看过这部影片。虽然对故事和剧情都已经了然于胸,但这次观看中依然数次热泪盈眶,感动与激动、心痛与欣喜,心情复杂交织,代入感十分强烈。当黄彬彩拿出手帕包了又包的两百块钱支持父亲修渠时感动,当村民拿上工具唱着山歌挖渠时激动,当黄彬彩抱着全家福的相片病逝时心痛,当黄大发拿着崭新的铁锤敲掉最后一块石板引水入渠时欣喜……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电影中,人们劳作时像号子一样喊出来的山歌里其实只有一个字——穷。歌声里有无奈、有愤慨、有悲伤、有激情、有冲劲,五味杂陈。我们的党是什么?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穷”是先进生产力吗?拜神求雨是先进文化吗?“滴水比油贵”是草王坝村民的根本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
联想到最近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电视剧《大江大河》,改革开放初期,剧中的徐县长在调研小雷家村发展企业增加老百姓收入这件事时向敢想敢试的村支书雷东宝说道:“只要能增产、什么都不怕,无论怎么说,讨饭都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是的,无论怎么说,不让村民受穷,是我们党不可推卸的责任。改变“穷”的现状,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摆在草王坝党组织面前最大的任务,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算了,那我们永远都穷下去。我们是党员,共产党员!”当村民害怕失败劝阻自己不要再修渠时,剧中黄大发坚毅的眼神凝视着党旗,用这句话回答了所有的质疑声。干部要干!黄大发在决定再次修渠时掷地有声地吼出:“这一次,我干定了!”
黄大发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员,在《天渠》首映时,笔者再次采访到他,他说:“我当时做事的时候没有想到现在,只要家乡改变了,乡亲们吃饱饭了就行。我们共产党员就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要事情办成功,老百姓就相信我们了。共产党员就是要有党性、守规矩,听党的话、跟党走、感党的恩,这就是共产党员应该要做的事。希望全国人民看了电影以后,能够了解我们当时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拿钢钎一锤一锤地修通了渠,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更要努力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多作贡献。”
另外,安全生产类的新闻平时笔者采访得比较多,因此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亮点也让人十分震撼:修建如此艰难的一条水渠,在当时简易的施工条件下,跨过危险重重的难关,“大发渠”实现了零死亡,不得不说,这称得上是丰功伟绩。
问渠那得清如许?因为这里的人心是清澈的、风气是清澈的,所以水渠修通后,才能有这股清澈的“救命水”。在观看电影的上午,党组织刚刚通过了笔者的入党申请,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节点观看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对我们党、对党员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一名纯粹的党员,踏踏实实忠诚于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 《天渠》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2020(一) 《天渠》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在艰难困苦面前选择希望,通过知识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 他是“山神”? 他是“当代愚公”? 不,他只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在风雨兼程的执着坚守...
观《天渠》有感
影视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在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造就丰功伟绩的英雄确实少有雷同。黄大发自小无父,9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便成了孤儿。十几岁时在大冬天打着赤脚给村里站岗,上级领导看到后,觉得这个瘦小的少年勤劳、能吃苦,于是发展成为党员,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被任命为生产大队的...
教师观看电视剧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教师观看电视剧高山清渠的观后感1 两年前我曾到平正乡团结村参观学习,感受大发渠的险峻和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修渠的艰辛,他一身正气,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直面困难,历时36年,靠着锄头、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展现了共产党员百折不挠一生为民的初心使命。时隔两年多,以...
收看《高山清渠》观后感
收看《高山清渠》观后感1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电视剧,切实感受到老支书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草王坝群众用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近万米的“生命渠”,需要冒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真正践行了...
大学生高山清渠观后感
大学生高山清渠观后感1 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黄大发是一个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孤儿,草王坝的乡亲养育了他,共产党给他们带来了好日子,新中国让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徐书记告诉他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带领当...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1 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引发全镇党员干部的热烈反响,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黄大发带领村子里的人,用了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一渠通则百业兴,渠开直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