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能重返山东六国首强的宝座?
原来,栗腹出使邯郸时发现,赵国青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士兵多为老幼,燕国可以趁机灭赵。除了燕昌国君乐间外,燕国上下一片狂热,企图仗着数十万大军以多欺少。
赵孝成王勃然大怒,派相国廉颇率领八万精兵在邯郸以北的鄗地迎击燕相栗腹,又让将军乐乘以五万人马到北方的代郡抵挡燕将卿秦。两路赵军以寡击众,却大破敌军,杀栗腹,虏卿秦,乐间也趁机入赵。廉颇趁胜追击,反而包围了燕国首都。若非秦国出兵攻赵,只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国要提前灭亡了。
看似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差点反手灭燕,天下人目瞪口呆。长平之战只过了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了五年,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一切的一切,与赵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头号劲敌。两国宗室同为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但秦赵的国情差异很大。秦国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关中的咸阳,只要荡平咸阳,秦国就死透了。赵国不同,有三个传统的政治中心——南之邯郸、西之晋阳、北之代。无论是谁来灭赵,光是打下邯郸,赵国残余势力还能凭借另外两个政治中心负隅顽抗。
比如,魏将庞涓拔了邯郸,但晋阳、代地军民仍在顽抗,齐国也派田忌、孙膑率兵围魏救赵,魏国灭赵功败垂成。秦国名将王翦拔邯郸,虏赵王迁,赵国宣告灭亡,但赵公子嘉带领赵军残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数年后才被秦将王贲、李信剿灭。燕国派出的两路大军,正好分别指向邯郸与代两个政治中心。事实证明,谁也不能一举吞并整个赵国。
赵国的三大政治中心格局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形成。既有地理因素,也有人文因素。巍峨的太行山脉把这三个地方隔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成为赵国的太原郡,代国转化为代郡,邯郸辐射着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的华北平原。后来被赵国吞并的中山地也属于邯郸板块。
赵国三大政治中心
相对于一目了然的地理因素,三元格局形成的人文因素就复杂得多。
当年赵氏还是晋卿的时候,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修筑了晋阳城。据考古研究表明,晋阳城的规格比同时期的秦国首都雍城还大一些,这里也成为赵氏的第一个都城。赵简子为了充实晋阳的力量,让邯郸大夫赵午把卫国献给赵氏的五百户士民迁徙到晋阳。然而以赵午为首的邯郸赵氏小宗抗命,身为赵氏族长的赵简子囚杀赵午,激起了赵氏内乱,随之引发了六卿斗争。赵简子退守晋阳,好不容易才挺过了这次危机。
由此可见,赵国此时已经形成了“晋阳+邯郸”二元格局。赵简子死后,其继承人赵襄子北上灭了与赵氏联姻的代戎国,二元格局又拓展为“晋阳+邯郸+代”三元格局。赵襄子本非储君,是父亲废除大哥伯鲁另立的。当时废太子伯鲁已死,赵襄子封伯鲁之子为代成君,把新攻取的代地托付给伯鲁一系的赵氏子弟。他在晚年传位给代成君的儿子赵献侯。
年少即位的赵献侯,把首都迁徙到了邯郸以南的中牟。然而赵襄子的弟弟发动政变,并在代地自立为君,是为赵桓子。赵桓子仅在位一年就病逝。国人决定遵从赵襄子的遗愿,重新拥立赵献侯。到了赵献侯的孙子赵敬侯时,赵国才开始把邯郸当首都,一直持续到赵国灭亡。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向西北进军征服诸胡,又灭了夹在邯郸与代郡两个板块中间的中山国。三大板块的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可惜,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把废太子赵章封为代安阳君,晚年又发昏想封他为代王,结果引发了沙丘宫变。
总之,三元中心的政治格局,既让赵国难以被一举消灭,也导致赵国内部山头林立,政变多发。燕相栗腹只看到了被战争直接重创的邯郸首都圈,而忽略了晋阳、代地两大板块实力较为完整的事实,从而严重低估了赵国的实力。他更料不到的是,赵国即将在一位国防经济学家的帮助下重登山东首强的宝座。
长平之战让赵军丧师45万,邯郸之战也是血流成河的惨胜。但赵国借诸侯之力夺回大片土地,恢复到长平之战以前的三元格局。人口损失惨重,但基本的地盘还在,强秦又处于商鞅变法以来罕见的低谷期。重建的基础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就差办法和人才。残破的东部邯郸板块与刚收复的西部晋阳板块都挑不起这个重担,远离两次恶战的北部代地板块应运崛起。那个盘活赵国北方各边郡的能人叫李牧。
战国四大良将之一的李牧,常年镇守雁门关,防备匈奴胡骑南下。他上任时恰逢赵国衰弱,朝廷财政极度困难。赵孝成王给不了足够的军费,于是下放权力给政策。李牧作为雁门、代郡边防军的总指挥,掌握了军事权、行政权、人事权、财政权。也就是说,朝廷让边军自谋生路,能不能拉起一支部队,全看李牧的根据地建设能力。
若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夫,早就被粮饷筹集问题烦死了。但李牧脑子好使,充分利用了自主权。 他镇守的雁门关地区属于农牧混合型经济区,边民兼营田畜。这里南连晋阳、北通代地,既是赵国西中心与北中心之间的纽带,也是赵与诸胡、秦、韩等国商旅周流财货的中转站。
李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官吏,一面保护赵国边民田畜,一面让边军掌管关市贸易。各关市的租税不必上缴国库,统统输入李牧的幕府,充作军费。没过几年,边军凭借边贸积攒巨额财富,士兵的待遇很厚。李牧每天都会杀几头牛来犒劳训练辛苦的将士。
但是,他严令各部不准主动迎击匈奴,匈奴看不起他,赵军边兵也颇有微词。朝野弹劾日多,赵孝成王怒而换将。新上任的将领每次都会出动迎击入寇的匈奴,但几次交战失利,边民不得田畜,朝廷的军费开支猛涨。赵国君臣这才意识到,李牧这个“胆小鬼”守边时,匈奴并没对边疆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让边军的兵力和财力越发雄厚。赵孝成王无奈,只好重新启用李牧,一切交给他自己掌握。李牧故技重施,几年后居然把边军扩充到了将近二十万。
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李牧集结了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百金勇士、十万善射的步兵,精心部署了一个伏击圈。他财大气粗,大纵牛羊马匹于野外,让士兵佯装败退,任由匈奴掠取。匈奴单于闻讯,倾巢而出,结果被赵军伏击,斩杀十余万骑。单于远遁塞外,匈奴在此后十余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城。
事实证明,赵国如果不采纳李牧的谋略,边疆必不得安宁,朝廷和边关都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赵孝成王下放权力的政策,给了精通国防经济学的李牧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李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无谓的军费支出,利用政策倾斜迅速积累大量财富,并将其用在刀刃上。北方边郡自己蓬勃发展,朝廷省下钱搞重建,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
在痛歼匈奴后,李牧又给赵国君臣送了一个大礼。他立即挥师北上,远征诸胡。赵军先灭了代郡北方的游牧民族襜褴,再向东击破东胡,又调头西征曾经向赵武灵王献马的林胡。他的大军几乎把赵武灵王当年横扫过的地方又打了一遍。诸胡再次臣服赵国,为赵军供应骏马与勇士。
通过李牧边军的努力,赵国基本恢复了颠覆时期的势力范围。北方代地板块的实力暴涨,拉高了整体国力的总分。赵国也因此重新成为山东六国中的头号强者。
事实上,李牧向北进军的做法,延续了赵国从春秋时代以来的传统思路。当年晋国还没分裂的时候,赵简子和赵襄子就力图整合胡翟之利。赵简子攻过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赵襄子吞并了代戎国。代地一直是华夏跟诸胡对抗的前线。每当赵国在中原地区发展受阻时,就会以代郡为跳板,向北方胡地进军。
赵国位于四战之地,东与齐、中山隔河对峙,北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赵武灵王在位的前十九年,有几次漂亮的外交,但在中原战场屡次战败。秦齐两个超级大国打不过,燕韩两个盟友不能打,剩下的交战对象就只剩下中山国和楼烦、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了。为此,他才推行胡服骑射,还多次从诸胡征发精兵参战。
赵惠文王讨伐东方的齐国斩获颇多,但在南下中原时被东出的秦国压制。赵国联魏击秦,却在华阳之战中惨败。东胡趁机叛赵,在代地板块制造混乱。于是赵军大举北上,攻略东胡欧代地。
由于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军丧失了绝大部分主力部队,北方诸胡再次趁机脱离了赵国的统治。这令赵国实力大损,连燕国使者都没把战斗民族放在眼里。李牧早就下决心恢复赵国对诸胡的统治。他深谋远虑,不跟匈奴做反复缠斗,而是积蓄力量一举破之。灭匈奴只是第一步,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也在其战略规划之中。
燕军大举来袭,企图同时击破赵国的南北两大中心。殊不知,邯郸板块虽然还没完全复原,但赵国尚武成风,士民习战,老幼之兵的军事素养也吊打。而代地板块早已被李牧盘活,边军战斗力比邯郸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两路赵军一个防守反击就包围了燕国首都。
此后,赵国诸将多次攻燕拓土。若不是秦国多次在西线发兵干扰,赵国完全有能力灭燕,扩张成一个超级大国。可惜,时也势也,秦统一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尽管北方边防军两次战胜秦师,但李牧未能夺回已被秦攻占的晋阳板块,邯郸方面军也不断损兵折将。赵国入不敷出,土地、人口不断流失,最终难逃灭亡的噩运。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为何还能抵御匈奴30年呢?
1.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遭受重创,但国家的根基并未完全摧毁。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依然具有强大的实力。2. 当时的匈奴尚未达到几十年后的强大规模,虽然在草原上已有不小的影响力,但与赵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们可能对燕国构成威胁,但对赵国来说,匈奴就像顽强的邻居,虽然不断骚扰,但不足以导致...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能重返山东六国首强的宝座?
由于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军丧失了绝大部分主力部队,北方诸胡再次趁机脱离了赵国的统治。这令赵国实力大损,连燕国使者都没把战斗民族放在眼里。李牧早就下决心恢复赵国对诸胡的统治。他深谋远虑,不跟匈奴做反复缠斗,而是积蓄力量一举破之。灭匈奴只是第一步,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也在其战略规划之中。 燕军大举来袭,...
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把燕国打残?
其二,因为燕国与赵国之前签订了和平协议,而在长平之战后,却突然发动了针对赵国的战争。这会让赵国的士兵们心中不满,并因此激发战胜燕国的士气。而且燕国与赵国相比,它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弹丸小国。你想,正值悲伤的时候,这时候突然说好的盟军却反悔了,心里必定会十分的愤怒。赵国士兵就是如此。其...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为何还能支撑那么久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因败于秦国而元气大伤。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如果说,长平之战没有发生的时候,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力量。那么,长平之战发生后,它...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能在邯郸保卫战中反败为胜?
首先,赵国的民族精神在长平之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长平之战的惨重失败让赵国人民深感痛心,这种民族的悲愤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抵抗意志和斗志。当秦国再次进攻赵国,试图一举灭赵时,赵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他们愿意为了保卫家园而付出一切。其次,赵国在战略上进行了有效的调整。长平之战的失败让...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呢?
认为可以趁机攻打赵国,获取好处。大将乐间劝说,燕赵是盟国,这样做是落井下石,背信弃义,况且赵国长期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不是易与之辈,燕王贪利,听从栗腹之策,以他为主将,率领六十万兵出发伐赵。这个时期战国形势微妙,长平战后秦国一家独超独霸已成事实,东方六国的合纵渐有市场,其时赵国...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_百度知 ...
赵军的粮食被切断,赵括教练被秦军包围。最后,赵括阵亡,赵军投降白旗,四十五万人阵亡,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赵国已经完蛋了。秦军撤退后不久,他们以长平的胜利为武器,再次发动邯郸之战,以消灭赵国。在卫国和楚国的支持下,秦军损失了二十多人,战败了。赵国虽然打赢了邯郸...
长平之战赵国都已经惨败了 赵国为什么还能打赢后面的邯郸之战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长平之战是重要的转折点。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了赵括,并且坑杀了40多万的赵国士卒。由此,对于长平之战来说,让之前可以和秦国匹敌的赵国元气大伤,并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自然希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的都城邯郸,以此消灭赵国。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呢?
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小的燕国,想要趁机占赵国的便宜,无疑是自讨苦吃了。此外,奄奄一息的赵国依然可以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无疑是因为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变得更为团结了。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了,比如在邯郸之战中,不管是百姓还是宗室,都倾其所有来抵御秦国,这种昂扬向上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折军45万,为何还能歼灭30万秦军?
1.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军队折损达45万之众。2. 然而,赵国并未因此衰败,反而在此后的对抗中,成功歼灭了30万秦军。3. 这其中的一大原因,是赵国在战事中获得了邻国魏国和楚国的军事援助。4. 秦军在长平之战后,士气受挫,加之赵、魏、楚三国联军的猛烈反击,秦军难以招架。5. 秦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