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莽的史料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6
求一些王莽的史料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了新朝(公元9年—23年在位)。史称新莽帝。后来在新朝政权结束后,汉朝恢复了其政权,而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但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生平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建国元年(9年)[9年1月15日本为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王莽改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因传统史观较鄙弃篡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王莽此后一直以被中国历代史家形容为伪君子。

他当上皇帝后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断挑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此外,王莽外交政策极为不当。他将原本臣服於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章」;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各国因此拒绝臣服新朝,造成边境战乱不绝。

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其首,悬於宛市之中。新朝灭亡。

[编辑] 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可见一斑。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后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贼子」,并不奇怪。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种种行径,更被视为王莽作为「逆臣贼子」的理据,如他杀了汉平帝而立了孺子婴为皇帝。

近人胡适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2] ※然而,事实上,王莽实际所行之诸多政策却恰与胡适所谓社会主义者背道而驰,诸如迷信治国(从摄政至新莽时代,异象、符瑞盛行,且直至新莽后期均有因异象而变更原下政令、年号等,与历代封建王朝无异),且其所谓均田制,实为王田制,与社会主义主张之土地改革仍有极大差距甚至是互相违背的。持平而论,王莽之理想及其实际所施行政策,仅一「复古」可言喻,包含所有宗教、法制,均复古当时尚处新石器时代之西周制度(王田、占卜、巫筮无一例外)。而西周制度,正是与社会主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彻底的「封建制度」之始祖。胡适之论证,不仅粗糙,而且与事实差之甚远矣~

但从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书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后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都是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而这些新政都是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推行失败,自属历史必然。所以这个角度看,王莽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王莽称帝后进行多项改革,但政令繁琐、朝令夕改,改革终告失败,导致新朝覆亡。 以下为王莽在位时的改革:

土地改革-王田制:王莽提出,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但完全无法执行。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禁赏奴婢
推广国营事业
改革币制
新朝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因传统史观相对於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反而较鄙弃篡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王莽此后一直以被中国历代史家形容为伪君子而著名。整个新朝仅王莽一人当朝,最后被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东汉所取代。

中国古代史家对於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的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方有所改变。

新朝的建立
禅让帝位、改元易号以更始等主张在西汉由来已久。眭弘早在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便曾借泰山大石自立及上林苑卧地枯柳自立生而附会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冝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3]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4]汉成帝时,又有「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敎我此道。」忠可以敎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4]到了汉哀帝时,甘忠可弟子夏贺良等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乆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冝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於是汉哀帝改元太初元将,「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后因无嘉应,汉哀帝遂诛杀夏贺良等。[4][5]从这些主张可知,王莽建立新朝时所依靠的理论其来有自,非王莽时的新说。

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王莽受封为新都侯。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戊午之夜,时值汉哀帝薨,奉太皇太后之命,王莽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庚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正月丙辰,时为太后临朝称制,王莽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元始四年(4年)四月甲子,王莽拜为宰衡,位上公;此时他「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并刻「宰衡太傅大司马印」,手握重柄,权倾朝野。王莽获得了相当的权力后,便逐步开始实行改制,同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6]

元始五年(5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赐王莽九锡。同年秋,泉陵侯刘庆上书言:「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於春秋,冝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羣臣皆曰:「冝如庆言。」该年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同月,前煇光谢嚻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太保王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诏曰:「……今前煇光嚻、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圣人者亡法。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具礼仪奏。」王莽由此得到摄行皇帝之事的地位。又经群臣奏言,王莽得以「居摄践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於户牖之闲,南面朝羣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跸,民臣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羣神,賛曰『假皇帝』,民臣谓之『摄皇帝』,自称曰『予』。平决朝事,常以皇帝之诏称『制』,以奉顺皇天之心,辅翼汉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义,隆治平之化。其朝见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复臣节。自施政敎於其宫家国采,如诸侯礼仪故事。」居摄元年(6年)五月甲辰,太后诏莽朝见太后称「假皇帝」。[6]

居摄三年(8年),王莽奏请太后,称得「铜符帛图」,并藉此「请共事神只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摄』。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万方,期於富而敎之。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可。[6]

初始元年(8年)十一月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托於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6]此处王莽采五德终始说,依五行相生来解释,以汉朝为火德,新朝为土德;刘邦为赤帝,王莽为黄帝、虞帝之后。

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韍,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7]

[编辑] 政治
始建国二年(10年)十一月,立国将军孙建鉴於原汉朝刘氏在各地作乱,建议「诸刘为诸侯者,以户多少就五等之差;其为吏者皆罢,待除於家。」王莽曰:「可。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唯国师以女配莽子,故不赐姓。改定安太后号曰黄皇室主,绝之於汉也。」[7]

始建国二年(10年),更始将军甄丰之子甄寻(时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因为不满父亲封赏过低,「即作符命,言新室当分陕,立二伯。以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颜师古曰:「分陕者,欲依周公、召公故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陕即今陕州,是其地也。)王莽即从之,拜甄丰为右伯;随即因甄寻作符命妄称黄皇室主为其妻而収捕甄寻,符命案爆发,甄寻逃亡,甄丰自杀。「寻随方士入华山,岁余捕得,辞连国师公歆子侍中东通灵将、五司大夫隆威侯棻,棻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泳,大司空邑弟左关将军堂威侯竒,及歆门人侍中骑都尉丁隆等,牵引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尚书·舜典》说: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窜三苗於三危,殛鲧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王莽仿照舜罚共工等的旧例,「流棻於幽州,放寻於三危,殛隆於羽山,皆驿车载其尸传致云。」[7]该年「以初睦侯姚恂为宁始将军」,而已自杀的甄丰的更始将军一职则无人接替

汉书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列传 卷99上 王莽传 第69上 卷99中 王莽传 第69中

卷99下 王莽传 第69下

王莽建立新朝后便大力推行他的各方面改革,不过他的改革过于超前,完全无法适应于当时的社会体制。仅仅几年全国就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不久后这个新兴政权就淹没于滔天的农民起义之中。

西汉时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应该说是出身豪门:他父亲虽然早死,但他的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氏一门可谓显赫之极。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却是寒微之极:父亲早逝,只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无论心中多么难过或气恼,但在亲戚长辈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现出十分愉悦、平和的样子,因此颇为宗族中众人赏识。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后跑来,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药送水,守夜看护,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惟悴不堪,简直比病人还“病人”,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对此,台族上下无不夸赞,纷纷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于是汉成帝封他一个新都侯称号,并命他任宫中侍卫,成了皇帝身边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但王莽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而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常常吃荤菜,更不穿长袍大袖的礼服,只一身短打扮。于是朝野众人一致以一个“贤”字称赞他。后来,他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皇帝及众大臣都认为最适当不过,于是,才仅仅三十八岁的王莽,便当了掌握全国最高军权的大司马。

正当他仕途顺畅之极时,汉成帝去世,汉哀帝上台。汉哀帝排斥王家。为了避祸全身,王莽忍痛辞官家居,那一段时间,他时常歇斯底里大发作,动辄怒骂、暴跳、哭嚎、惨笑,为多年用心付之流水而痛苦不已。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汉哀帝在位不久就去世了,而且皇族无后,连个主持丧事的男人也找不到。于是,当时已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凭当年印象,把王莽宣进朝来,让他主持丧事,并又重新任命他为大司马兼任尚书。司马掌最高军权,尚书相当于丞相,掌最高行政权。两职加于一身,王莽顿时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重新掌权的王莽决心利用这次时机,大显身手。他草草处理完哀帝丧事后,提议让年仅九岁的刘(彳+干+亍)为皇帝。太皇太后对他是言无不听,于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继位。而实际权力则自然由王莽独享。此刻的王莽心里很不平静:汉朝自开国以来,已历十一个皇帝、二百余年。近几十年内,几个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贪鄙,国困民穷、怨声四起,可见大汉气运将尽了。目前大权既已在握,应当仁不让了!

不过王莽并不莽撞,他深知贸然行事只会“欲速则不达”。于是,一场场由他导演并担任主角的戏逐次开演了。

汉平帝元年,正月新春,王莽率百官到长乐宫长信殿给老太后贺节。礼拜完毕后,有越裳国使臣请求晋见太老并献宝。

“赵裳国在什么地方?”老太后问。

大司徒孔光道:“远在西南蛮夷之地,距中原千山万水,久不同朝廷来往了。”

“难为他们远道而来,传见!”老太后道。

于是两个青帕裹头、银饰遍身、脚穿草鞋的人进来,一个人捧一只金丝编的鸟笼,里面各装一只洁白如雪、纤尘不染的白雉。拜贺后,把白雉献与太后。

王莽一见,喜笑颜开地冲太后行礼致敬:“古书曾载越裳国献雉的事,乃国家祥瑞的兆示!今日又献白雉,我汉朝大喜大庆必将来临!”
群臣齐跪拜高贺:“万岁!”

老太后高兴起来,笑着问:“贵国可有国书?”

那使臣送上国书给王莽,王莽又呈给老太后。

“老眼昏花的,我看不清这些小字儿,大司徒给读一下吧!”太后道。

大司徒孔光于是当众朗读起来:

“小国之君欣闻大汉皇帝新立,大司马王莽辅政,感奋莫名,不期周公之贤才再见于中国,成康之治必重显于当代。敝国地小民贫,无以为献,谨以白雉一双,聊表敬意。”

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功臣,成康之治则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开创的为历代历朝称颂的圣明政治局面。据史书载:只有那时,曾有越裳国献白雉于朝的事。

孔光读罢,马上跪拜启奏:“周公有道,故能致远方之人。今大司马迎幼主、辅朝政,功德堪与周公并列,才又有白雉进献之盛事吉兆。臣请太皇太后顺应天意人心,赐大司马‘安汉公’称号,并厚加赏赐,以奖功褒德!”

古代封赏大臣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春秋时,所谓“公”就是一国之君主,如齐恒公、晋文公等。所以自秦朝以后,历代皇帝封赏臣子,最高只是“侯”而已。开始众朝臣一怔,后来见与王莽亲近的手握大权的几个朝臣已跪下拜请,为保官存身,也接二连三跪下来,一齐请太皇太后降旨。

没容太皇太后说话,王莽惶然不知所措地也跪下来,大声道:“越裳献雉,全因太皇太后德高望隆;国家兴盛,亦是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等众大臣在太皇太后指导下,共同致力所至。臣岂可独享其功?!恳请太皇太后褒奖孔光等众位朝臣!臣为太皇太后骨肉之亲,报效朝廷乃臣之天职,当隐而不提!”

孔光等人争辩道:“赏有功而褒有德,乃朝廷之大法,岂能因骨肉之亲而不行?!”

众大臣越推举,王莽越是推让。双方争执不下。太皇太事感慨不已:多年只见大臣贵戚们争权夺利,哪有这班朝臣这种谦让奉公的美德?正考虑应如何处理时,王莽道:“臣誓不受封。若不如臣之所请,臣便告退还家!”

老太后只好降诏:“成全大司马居功不傲的古君子之风;孔光等人各加官一级、赏万户。”

孔光等人骤然间又升官、又发财,喜出望外。对王莽更是感激涕零,于是跪拜不起再次启奏:“大司马功高泰山,若不显扬功德,臣等死不受赏!”

于是老太后不顾王莽再三推辞,下诏道:“以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皇帝太傅,总领百官,位在三公之上,赐号曰安汉公,赏二万八千户,不得辞让!”

王莽匍匐在地,声音哽咽:“太皇太后隆恩,臣不敢再辞。但臣谨收太傅、安汉公称号,二万八千户,臣实在不敢受。近年天灾频繁,百姓衣食不济;待百姓衣食丰足,臣再受不迟。”

众大臣无不感动,连太皇太后也为自己这侄子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泪流满面。

王莽辞去二万八千户的赏赐,又乘机奏请封赏刘生姓皇室子弟数十人,连那些退休在家的老病官吏,也一一都予以赏赐。太皇太后自然无一不准。于是,朝廷上下到处是对王莽的感恩戴德之声。可谁又知道:那不远万里送到京师的白雉竟是王莽令地方官花重金招诱越裳人所致,连那封国书也是按他的意思所写。而仅此一事的策划与实施,就花费了足够几万饥民十年的钱粮呢?!

紧接着在这年冬天,乘国内大旱、灾民遍野之机,王莽又大张旗鼓地上书:献钱百万、私田三十顷,以助灾民。安汉公一带头,谁敢不献钱献地?于是平日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们也纷纷以个人名义,把巧取豪夺的百姓血汗钱贡献出来以响应安汉公的义举。属员代他宣传:天灾民困,安汉公坐不安席,已半年不吃肉食了!于是,招引得太皇太后连连降旨,劝他为国为民,必须吃肉云云。于是,国内百姓,无不顶礼膜拜,视王莽为千古难对的圣贤!!

用这种手段,把与王莽关系密切的大臣甄丰也蒙住了,当众感叹不已:“安汉公节义操行,古今罕有其比!”

只有王莽的岳父、大司徒孔光知内里:“安汉公将富有天下四海、永享尊荣,何惜区区几十顷田土、片刻的素食!”

其实,就连孔光也不知道,王莽夜深人静时,当只与最亲近的妻子相对时,大鱼大肉,狂嚼大咀,又何尝有过半日的素食?!

紧接白雉事件后,国内怪异连连出现:一会儿是远在三千里外南海中的黄支国献独用犀牛啦,一会儿是越国江中出现黄龙啦,一会儿是羌族所在地不种地而禾苗自生啦,一会儿是苗岭山寨不养蚕而自茧自成啦……总之,都是祥瑞的兆示、吉庆的象征,都在预示国家将有令人庆祝的大变动。

王莽此时却更加谦恭谨慎、礼敬有加。每逢四时八节,他便安排车驾请老太后巡游郊野。老太后数十年间深宫居住,见厌了青砖灰瓦、高墙重楼,一旦见到市井人烟、青山绿水,欢喜异常。又有王莽预先安排好的众多百姓的歌功颂德,满耳全是喜庆赞美之声,老太后更是高兴。王莽又预备大量钱财布帛,任老太后随意赏赐百姓,自然一阵又一阵召来前后左右的感恩戴德之声。太后身边的人也得到王莽大量贿赂,无不在老太后面前夸赞王莽……从此,老太后更加信任王莽,索性把全部朝政放手交与王莽独自处置。

转眼过了两年,汉平帝刘(彳+干+亍)已经十一岁,于是王莽又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为皇后。为此,朝廷赏赐王莽两县二乡的土地和一万万钱的聘礼。王莽又以救济灾民为由拒绝接受。对此,九州臣民简直把他视为亘古未有的圣贤!由于他的退还土地、拒绝钱财,还引起了全国“公愤”:据说全国上书为他再次请赏的达407572人之多!几乎相当于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于是,全国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赞颂王莽的高潮。当然,这高潮的掀起,到底是百姓发自内心,还是各地官吏有意制造,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王莽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称颂狂潮,却一副诚惶诚恐模样,上书老太后道:“臣才智低下,常恐举措失当、有负圣恩。臣民谬奖,愧不敢当。惟愿更尽忠心于太皇太后。一旦天下富足昌盛,臣自当退隐林泉,为贤者让路。

但实际上他不但没有让路,反让两个阻碍他获取更大权势的人死掉了。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亲儿子王宇,一个是他的女婿、汉平帝刘(彳+干+亍)。

原来王莽把刘(彳+干+亍)迎进京为帝之后,却不许他的母亲卫氏进京。因为他认为:亲不亲,自家人。一旦卫氏进京,她的两个兄弟卫宝、卫玄必在朝中掌握大权,自己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因此,无论卫氏一家、包括皇帝刘(彳+干+亍)怎样要求,他坚决不准,生生拆散刘(彳+干+亍)母子,死死抑制卫氏兄弟。

这事引起王莽儿子王宇的忧虑:父亲如此,必结怨于卫氏一族。一旦皇帝亲政,则王家必遭不测。父亲只顾眼前、不虑今后,等于为王家埋下了祸根。于是王宇一方面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在外地任职的卫宝、卫玄,联络感情、互称朋友,并劝他们主动写奏章给太皇太后,要求进京;一方面又看父亲王莽动辄以天意鬼神吓唬欺弄臣民,便也想以这种方式点示一下父亲自身,就派人在夜里到家门口泼猪血、狗血,想以此说明天神亦责怪父亲的无情。

不料,王宇与卫氏兄弟通信的事及在大门上泼血的事,全让王莽知道了。他十分震怒,立刻在深夜把王宇及王宇的夫人叫到面前,冷冷冰冰道:“你身为朝臣,私交外藩,知罪吗?!”

王宇大惊,没想到父亲一下把调子定得这么高,这可是杀头之罪啊!

王宇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莽。

王莽轻蔑地一笑:“王氏的久安?哼,你懂什么?!”接着板起脸,以公事公办口气道,“我受太皇太后重托,辅佐陛下,主持朝政,决不枉法徇私。来人哪!”

几名武士应声而进。

一见王莽要动真的,在场家人及属员都吓了一跳,忙跪下为王宇求情。

王莽睬也不睬,冷漠地对王宇夫妻道:“自作孽,不可活。你们也休怨我。”接着仰天长叹:“老天、老天!我王莽何其不幸,生此不肖子孙!”

王宇明白再求情也没用了,为了保自己、求权势,父亲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前两年就因此残酷地杀死了哥哥王获。于是王宇说:“为保全父亲美名,儿甘愿一死。只是儿妻现有身孕,即将分娩,求你亲饶她一命,使儿的这一点骨血得以留存。”

不料王莽冷酷道:“与其再生个不肖的孽种,倒不如不生!”

王宇愤怒之极,跳脚骂道:“你这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贪权揽势的奸臣!你以为你可以一手遮天、骗尽天下人吗?!你早晚要自食恶果!!……”

就这样,亲生儿子、儿媳及儿媳腹中的孩子,被王莽残杀了。接着,他以此为借口,把“联接朝臣、谋求不轨”的卫宝、卫玄等人也拘捕杀害。又广为牵涉,一举杀死所有对自己有非议、不顺从的朝臣与地方官员。此案,死者上千,海内为之震惊!

除尽了挡他夺权的人,王莽渐渐露出本相,在朝中开始为所欲为。

汉平帝刘(彳+干+亍)毕竟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自然十分想念母亲。一日早朝,他壮了壮胆,对虎踞在身边的王莽道:“安汉公,春节即至,朕要母后进宫一叙天伦之乐,请你安排一下。”

王莽脸色顿时沉下来,“不令卫皇太后进宫,乃是太皇太后的旨意,皇帝不得任性取闹!”

平帝恼了:“什么太皇太后旨意?还不是你说了算?你不接,我就不会派人去接吗?!”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既惊讶小皇帝竟敢当面顶撞王莽,又惊恐此举后果不堪!

不料王莽却没生气,静静看了汉平帝一会儿,忽然起身躬腰:“本朝以孝立国,陛下思见母后,以敬孝道,乃为臣的楷模。臣即刻安排就是。”

众大臣暗自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不料,第二天,正当皇帝祭天地、举行腊日大典时,内监匆匆跑来报告:“皇帝有病,不能前来,诏安汉公代为祭祀。”

王莽惊问何病,内监答:“昨夜食麦粥后,突然腹痛不止。”王莽大惊,急切责备:“都是你们侍奉不周所致。还不快请太医?!陛下若有不测,定将你们治罪不赦!”

内监赶紧跑回内宫。

于是王莽代祭。他登台履行仪式后,忽然流泪祷告:“臣王莽警告皇天众神、历任先帝,大汉天子不幸身染疾病,臣忧心如焚。天子聪明睿智,孝亲爱民。圣躬康宁乃我朝万民之福。上苍若真有所责于本朝,但求降灾病于莽一人之身!臣愿代天子受病痛之苦,以报朝廷对莽之大恩!”说着,哽咽气阻、涕泪纵横,一副为皇帝有病难过的神态。

朝臣无不为王莽言行所感动。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十四岁的汉平帝就一命归天了。而饮的那碗置其于死地的麦粥,则是王莽特意遣人进献的……

此刻,太皇太后对王莽的野心已有所察觉,但无奈其羽翼已成,势力绝顶,也只有叹息的份儿了。

之后,王莽又假造什么上天、天帝有所昭示:一会儿在某地挖出个“安汉公当为皇帝”的石碑,一会儿某地百岁老翁梦见天帝告诉说王莽当做天子。太皇太后虽已看透这套把戏,但无可奈何中也只能把王莽从“安汉公”进为“摄皇帝”、“假皇帝”。于是,除在太皇太后面前还称臣外,王莽已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了。

但王莽仍不满足,他还要当一位名正言顺、不折不扣的真龙天子,要在一切人面前称帝,要一改汉朝年号,而立自己的新朝。

对这种要求,太皇太后再不能答应了。她愤怒嚷道:“我这个汉家老寡妇,就是死了,也不能把传国玉玺给你这猪狗不如的东西!我要玉玺陪葬,亲手交给汉家列祖列宗,你休想得到它!”

没有传国玉玺,皇帝就不算正式。所以王莽一时也不敢对太皇太后怎样。

但不久后的一日黄昏,忽有一黄衣黄冠的人携一铜柜闯入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告诉守庙官吏:“这是高祖皇帝命我带来的,要当朝开启。”说罢,转身而出,倏忽不见。人们大为惊骇(其实,黄昏时分,又穿黄衣,于黄风呼吼之际,自然出门就会失去形影),立刻将此事报与王莽。

王莽捧着这铜柜,升朝议事。当着群臣的面,打开铜柜。里面有一帛书,上书“赤帝刘邦传位策书”。内中宣告:王莽为真命天子,汉运已衰,太皇太后不得逆天意、一意孤行。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乃是汉朝最高权威、最大祖宗。谁敢违抗?!于是,王莽稍作谦逊之后,便捧着这无尚的策书,来到太皇太后这位“汉家老寡妇”面前。

“此高皇帝旨意。今日若不交玉玺,太皇太后死后怕就难进汉家陵墓了!”王莽道。

老太后没想到,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侄子竟如此诡诈狰狞,当时气昏了过去。

王莽兴冲冲捧起传国玉玺,再次升朝。找了个身份不明的小孩儿充作汉代最后一位皇帝,与自己举行“禅让”大典。就这样“名正言顺”又“神圣庄严”地,王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野心,当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但不久,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落得身首异处,连舌头也被人分而食之。由于所有真相终于暴露于世,所以,王莽非但没留住当朝臣时骗得的美名,反而千古以来,落下了“大奸”的恶号。

西汉时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应该说是出身豪门:他父亲虽然早死,但他的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氏一门可谓显赫之极。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却是寒微之极:父亲早逝,只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无论心中多么难过或气恼,但在亲戚长辈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现出十分愉悦、平和的样子,因此颇为宗族中众人赏识。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后跑来,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药送水,守夜看护,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惟悴不堪,简直比病人还“病人”,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对此,台族上下无不夸赞,纷纷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于是汉成帝封他一个新都侯称号,并命他任宫中侍卫,成了皇帝身边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但王莽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而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常常吃荤菜,更不穿长袍大袖的礼服,只一身短打扮。于是朝野众人一致以一个“贤”字称赞他。后来,他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皇帝及众大臣都认为最适当不过,于是,才仅仅三十八岁的王莽,便当了掌握全国最高军权的大司马。

正当他仕途顺畅之极时,汉成帝去世,汉哀帝上台。汉哀帝排斥王家。为了避祸全身,王莽忍痛辞官家居,那一段时间,他时常歇斯底里大发作,动辄怒骂、暴跳、哭嚎、惨笑,为多年用心付之流水而痛苦不已。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汉哀帝在位不久就去世了,而且皇族无后,连个主持丧事的男人也找不到。于是,当时已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凭当年印象,把王莽宣进朝来,让他主持丧事,并又重新任命他为大司马兼任尚书。司马掌最高军权,尚书相当于丞相,掌最高行政权。两职加于一身,王莽顿时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重新掌权的王莽决心利用这次时机,大显身手。他草草处理完哀帝丧事后,提议让年仅九岁的刘(彳+干+亍)为皇帝。太皇太后对他是言无不听,于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继位。而实际权力则自然由王莽独享。此刻的王莽心里很不平静:汉朝自开国以来,已历十一个皇帝、二百余年。近几十年内,几个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贪鄙,国困民穷、怨声四起,可见大汉气运将尽了。目前大权既已在握,应当仁不让了!

不过王莽并不莽撞,他深知贸然行事只会“欲速则不达”。于是,一场场由他导演并担任主角的戏逐次开演了。

汉平帝元年,正月新春,王莽率百官到长乐宫长信殿给老太后贺节。礼拜完毕后,有越裳国使臣请求晋见太老并献宝。

“赵裳国在什么地方?”老太后问。

大司徒孔光道:“远在西南蛮夷之地,距中原千山万水,久不同朝廷来往了。”

“难为他们远道而来,传见!”老太后道。

于是两个青帕裹头、银饰遍身、脚穿草鞋的人进来,一个人捧一只金丝编的鸟笼,里面各装一只洁白如雪、纤尘不染的白雉。拜贺后,把白雉献与太后。

王莽一见,喜笑颜开地冲太后行礼致敬:“古书曾载越裳国献雉的事,乃国家祥瑞的兆示!今日又献白雉,我汉朝大喜大庆必将来临!”
群臣齐跪拜高贺:“万岁!”

老太后高兴起来,笑着问:“贵国可有国书?”

那使臣送上国书给王莽,王莽又呈给老太后。

“老眼昏花的,我看不清这些小字儿,大司徒给读一下吧!”太后道。

大司徒孔光于是当众朗读起来:

“小国之君欣闻大汉皇帝新立,大司马王莽辅政,感奋莫名,不期周公之贤才再见于中国,成康之治必重显于当代。敝国地小民贫,无以为献,谨以白雉一双,聊表敬意。”

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功臣,成康之治则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开创的为历代历朝称颂的圣明政治局面。据史书载:只有那时,曾有越裳国献白雉于朝的事。

孔光读罢,马上跪拜启奏:“周公有道,故能致远方之人。今大司马迎幼主、辅朝政,功德堪与周公并列,才又有白雉进献之盛事吉兆。臣请太皇太后顺应天意人心,赐大司马‘安汉公’称号,并厚加赏赐,以奖功褒德!”

古代封赏大臣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春秋时,所谓“公”就是一国之君主,如齐恒公、晋文公等。所以自秦朝以后,历代皇帝封赏臣子,最高只是“侯”而已。开始众朝臣一怔,后来见与王莽亲近的手握大权的几个朝臣已跪下拜请,为保官存身,也接二连三跪下来,一齐请太皇太后降旨。

没容太皇太后说话,王莽惶然不知所措地也跪下来,大声道:“越裳献雉,全因太皇太后德高望隆;国家兴盛,亦是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等众大臣在太皇太后指导下,共同致力所至。臣岂可独享其功?!恳请太皇太后褒奖孔光等众位朝臣!臣为太皇太后骨肉之亲,报效朝廷乃臣之天职,当隐而不提!”

孔光等人争辩道:“赏有功而褒有德,乃朝廷之大法,岂能因骨肉之亲而不行?!”

众大臣越推举,王莽越是推让。双方争执不下。太皇太事感慨不已:多年只见大臣贵戚们争权夺利,哪有这班朝臣这种谦让奉公的美德?正考虑应如何处理时,王莽道:“臣誓不受封。若不如臣之所请,臣便告退还家!”

老太后只好降诏:“成全大司马居功不傲的古君子之风;孔光等人各加官一级、赏万户。”

孔光等人骤然间又升官、又发财,喜出望外。对王莽更是感激涕零,于是跪拜不起再次启奏:“大司马功高泰山,若不显扬功德,臣等死不受赏!”

于是老太后不顾王莽再三推辞,下诏道:“以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皇帝太傅,总领百官,位在三公之上,赐号曰安汉公,赏二万八千户,不得辞让!”

王莽匍匐在地,声音哽咽:“太皇太后隆恩,臣不敢再辞。但臣谨收太傅、安汉公称号,二万八千户,臣实在不敢受。近年天灾频繁,百姓衣食不济;待百姓衣食丰足,臣再受不迟。”

众大臣无不感动,连太皇太后也为自己这侄子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泪流满面。

王莽辞去二万八千户的赏赐,又乘机奏请封赏刘生姓皇室子弟数十人,连那些退休在家的老病官吏,也一一都予以赏赐。太皇太后自然无一不准。于是,朝廷上下到处是对王莽的感恩戴德之声。可谁又知道:那不远万里送到京师的白雉竟是王莽令地方官花重金招诱越裳人所致,连那封国书也是按他的意思所写。而仅此一事的策划与实施,就花费了足够几万饥民十年的钱粮呢?!

紧接着在这年冬天,乘国内大旱、灾民遍野之机,王莽又大张旗鼓地上书:献钱百万、私田三十顷,以助灾民。安汉公一带头,谁敢不献钱献地?于是平日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们也纷纷以个人名义,把巧取豪夺的百姓血汗钱贡献出来以响应安汉公的义举。属员代他宣传:天灾民困,安汉公坐不安席,已半年不吃肉食了!于是,招引得太皇太后连连降旨,劝他为国为民,必须吃肉云云。于是,国内百姓,无不顶礼膜拜,视王莽为千古难对的圣贤!!

用这种手段,把与王莽关系密切的大臣甄丰也蒙住了,当众感叹不已:“安汉公节义操行,古今罕有其比!”

只有王莽的岳父、大司徒孔光知内里:“安汉公将富有天下四海、永享尊荣,何惜区区几十顷田土、片刻的素食!”

其实,就连孔光也不知道,王莽夜深人静时,当只与最亲近的妻子相对时,大鱼大肉,狂嚼大咀,又何尝有过半日的素食?!

紧接白雉事件后,国内怪异连连出现:一会儿是远在三千里外南海中的黄支国献独用犀牛啦,一会儿是越国江中出现黄龙啦,一会儿是羌族所在地不种地而禾苗自生啦,一会儿是苗岭山寨不养蚕而自茧自成啦……总之,都是祥瑞的兆示、吉庆的象征,都在预示国家将有令人庆祝的大变动。

王莽此时却更加谦恭谨慎、礼敬有加。每逢四时八节,他便安排车驾请老太后巡游郊野。老太后数十年间深宫居住,见厌了青砖灰瓦、高墙重楼,一旦见到市井人烟、青山绿水,欢喜异常。又有王莽预先安排好的众多百姓的歌功颂德,满耳全是喜庆赞美之声,老太后更是高兴。王莽又预备大量钱财布帛,任老太后随意赏赐百姓,自然一阵又一阵召来前后左右的感恩戴德之声。太后身边的人也得到王莽大量贿赂,无不在老太后面前夸赞王莽……从此,老太后更加信任王莽,索性把全部朝政放手交与王莽独自处置。

转眼过了两年,汉平帝刘(彳+干+亍)已经十一岁,于是王莽又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为皇后。为此,朝廷赏赐王莽两县二乡的土地和一万万钱的聘礼。王莽又以救济灾民为由拒绝接受。对此,九州臣民简直把他视为亘古未有的圣贤!由于他的退还土地、拒绝钱财,还引起了全国“公愤”:据说全国上书为他再次请赏的达407572人之多!几乎相当于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于是,全国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赞颂王莽的高潮。当然,这高潮的掀起,到底是百姓发自内心,还是各地官吏有意制造,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王莽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称颂狂潮,却一副诚惶诚恐模样,上书老太后道:“臣才智低下,常恐举措失当、有负圣恩。臣民谬奖,愧不敢当。惟愿更尽忠心于太皇太后。一旦天下富足昌盛,臣自当退隐林泉,为贤者让路。

但实际上他不但没有让路,反让两个阻碍他获取更大权势的人死掉了。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亲儿子王宇,一个是他的女婿、汉平帝刘(彳+干+亍)。

原来王莽把刘(彳+干+亍)迎进京为帝之后,却不许他的母亲卫氏进京。因为他认为:亲不亲,自家人。一旦卫氏进京,她的两个兄弟卫宝、卫玄必在朝中掌握大权,自己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因此,无论卫氏一家、包括皇帝刘(彳+干+亍)怎样要求,他坚决不准,生生拆散刘(彳+干+亍)母子,死死抑制卫氏兄弟。

这事引起王莽儿子王宇的忧虑:父亲如此,必结怨于卫氏一族。一旦皇帝亲政,则王家必遭不测。父亲只顾眼前、不虑今后,等于为王家埋下了祸根。于是王宇一方面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在外地任职的卫宝、卫玄,联络感情、互称朋友,并劝他们主动写奏章给太皇太后,要求进京;一方面又看父亲王莽动辄以天意鬼神吓唬欺弄臣民,便也想以这种方式点示一下父亲自身,就派人在夜里到家门口泼猪血、狗血,想以此说明天神亦责怪父亲的无情。

不料,王宇与卫氏兄弟通信的事及在大门上泼血的事,全让王莽知道了。他十分震怒,立刻在深夜把王宇及王宇的夫人叫到面前,冷冷冰冰道:“你身为朝臣,私交外藩,知罪吗?!”

王宇大惊,没想到父亲一下把调子定得这么高,这可是杀头之罪啊!

王宇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莽。

王莽轻蔑地一笑:“王氏的久安?哼,你懂什么?!”接着板起脸,以公事公办口气道,“我受太皇太后重托,辅佐陛下,主持朝政,决不枉法徇私。来人哪!”

几名武士应声而进。

一见王莽要动真的,在场家人及属员都吓了一跳,忙跪下为王宇求情。

王莽睬也不睬,冷漠地对王宇夫妻道:“自作孽,不可活。你们也休怨我。”接着仰天长叹:“老天、老天!我王莽何其不幸,生此不肖子孙!”

王宇明白再求情也没用了,为了保自己、求权势,父亲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前两年就因此残酷地杀死了哥哥王获。于是王宇说:“为保全父亲美名,儿甘愿一死。只是儿妻现有身孕,即将分娩,求你亲饶她一命,使儿的这一点骨血得以留存。”

不料王莽冷酷道:“与其再生个不肖的孽种,倒不如不生!”

王宇愤怒之极,跳脚骂道:“你这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贪权揽势的奸臣!你以为你可以一手遮天、骗尽天下人吗?!你早晚要自食恶果!!……”

就这样,亲生儿子、儿媳及儿媳腹中的孩子,被王莽残杀了。接着,他以此为借口,把“联接朝臣、谋求不轨”的卫宝、卫玄等人也拘捕杀害。又广为牵涉,一举杀死所有对自己有非议、不顺从的朝臣与地方官员。此案,死者上千,海内为之震惊!

除尽了挡他夺权的人,王莽渐渐露出本相,在朝中开始为所欲为。

汉平帝刘(彳+干+亍)毕竟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自然十分想念母亲。一日早朝,他壮了壮胆,对虎踞在身边的王莽道:“安汉公,春节即至,朕要母后进宫一叙天伦之乐,请你安排一下。”

王莽脸色顿时沉下来,“不令卫皇太后进宫,乃是太皇太后的旨意,皇帝不得任性取闹!”

平帝恼了:“什么太皇太后旨意?还不是你说了算?你不接,我就不会派人去接吗?!”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既惊讶小皇帝竟敢当面顶撞王莽,又惊恐此举后果不堪!

不料王莽却没生气,静静看了汉平帝一会儿,忽然起身躬腰:“本朝以孝立国,陛下思见母后,以敬孝道,乃为臣的楷模。臣即刻安排就是。”

众大臣暗自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不料,第二天,正当皇帝祭天地、举行腊日大典时,内监匆匆跑来报告:“皇帝有病,不能前来,诏安汉公代为祭祀。”

王莽惊问何病,内监答:“昨夜食麦粥后,突然腹痛不止。”王莽大惊,急切责备:“都是你们侍奉不周所致。还不快请太医?!陛下若有不测,定将你们治罪不赦!”

内监赶紧跑回内宫。

于是王莽代祭。他登台履行仪式后,忽然流泪祷告:“臣王莽警告皇天众神、历任先帝,大汉天子不幸身染疾病,臣忧心如焚。天子聪明睿智,孝亲爱民。圣躬康宁乃我朝万民之福。上苍若真有所责于本朝,但求降灾病于莽一人之身!臣愿代天子受病痛之苦,以报朝廷对莽之大恩!”说着,哽咽气阻、涕泪纵横,一副为皇帝有病难过的神态。

朝臣无不为王莽言行所感动。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十四岁的汉平帝就一命归天了。而饮的那碗置其于死地的麦粥,则是王莽特意遣人进献的……

此刻,太皇太后对王莽的野心已有所察觉,但无奈其羽翼已成,势力绝顶,也只有叹息的份儿了。

之后,王莽又假造什么上天、天帝有所昭示:一会儿在某地挖出个“安汉公当为皇帝”的石碑,一会儿某地百岁老翁梦见天帝告诉说王莽当做天子。太皇太后虽已看透这套把戏,但无可奈何中也只能把王莽从“安汉公”进为“摄皇帝”、“假皇帝”。于是,除在太皇太后面前还称臣外,王莽已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了。

但王莽仍不满足,他还要当一位名正言顺、不折不扣的真龙天子,要在一切人面前称帝,要一改汉朝年号,而立自己的新朝。

对这种要求,太皇太后再不能答应了。她愤怒嚷道:“我这个汉家老寡妇,就是死了,也不能把传国玉玺给你这猪狗不如的东西!我要玉玺陪葬,亲手交给汉家列祖列宗,你休想得到它!”

没有传国玉玺,皇帝就不算正式。所以王莽一时也不敢对太皇太后怎样。

但不久后的一日黄昏,忽有一黄衣黄冠的人携一铜柜闯入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告诉守庙官吏:“这是高祖皇帝命我带来的,要当朝开启。”说罢,转身而出,倏忽不见。人们大为惊骇(其实,黄昏时分,又穿黄衣,于黄风呼吼之际,自然出门就会失去形影),立刻将此事报与王莽。

王莽捧着这铜柜,升朝议事。当着群臣的面,打开铜柜。里面有一帛书,上书“赤帝刘邦传位策书”。内中宣告:王莽为真命天子,汉运已衰,太皇太后不得逆天意、一意孤行。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乃是汉朝最高权威、最大祖宗。谁敢违抗?!于是,王莽稍作谦逊之后,便捧着这无尚的策书,来到太皇太后这位“汉家老寡妇”面前。

“此高皇帝旨意。今日若不交玉玺,太皇太后死后怕就难进汉家陵墓了!”王莽道。

老太后没想到,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侄子竟如此诡诈狰狞,当时气昏了过去。

王莽兴冲冲捧起传国玉玺,再次升朝。找了个身份不明的小孩儿充作汉代最后一位皇帝,与自己举行“禅让”大典。就这样“名正言顺”又“神圣庄严”地,王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野心,当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但不久,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落得身首异处,连舌头也被人分而食之。由于所有真相终于暴露于世,所以,王莽非但没留住当朝臣时骗得的美名,反而千古以来,落下了“大奸”的恶号。
回答者:gry214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0 21:41

--------------------------------------------------------------------------------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

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另一种:
小心翼翼争朝权
王莽,字巨君,生于公元前45年,即汉元帝初元四年,死于公元23年,即王莽称帝时的地皇四年。王莽的显赫和他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王莽的祖先原来是被秦国所灭的齐国王氏子弟,到了汉武帝时,家族中有个叫王贺的进宫做了绣衣御史,这本是一个小官吏,但这使王氏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王贺的儿子是王禁,王禁的妻妾共给他生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的女儿王政君就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和王皇后有关的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当时,为了避讳他父亲王禁的名字,将“禁中”改称为“省中”(都是指皇宫内的禁地)。古代的避讳很多,如“春秋”改为“阳秋”就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简文帝的母亲小名叫“阿春”。

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死,儿子刘骜(音熬)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汉成帝尊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此后,王氏家族开始显赫朝野:国舅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当朝第一权臣,他的其他兄弟,也就是王莽的伯伯叔叔都封了侯,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早亡,没能封侯,这使王莽和其他堂兄弟相比寒酸了许多。

但这并没有使王莽灰心丧气,相反倒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欲望。他从小就谦逊有礼,而且节俭勤奋,拜名士为师,虚心学习,苦读经书。回到家里,也是很恭敬地孝顺母亲和寡居的嫂子,负责教育已亡兄长的孩子。他还广交朋友,对待掌握朝政大权的叔叔伯伯们,他更是恭敬有加。

在公元前22年,即汉成帝阳朔三年,王莽的伯父、独掌朝政的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基本上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前后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其孝道超过了伯父的儿子们,这使王凤极其感动,王莽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王凤的临死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虽然官品很低,但这是皇帝身边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果然,没多少时间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官职已经很高了。这时的王莽仅仅24岁,可谓前途无量。

这之前的王莽,我们还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奸臣,因为他小时候对母亲的孝顺不可能是虚情假意的,小时的家境苦难使他对母亲加倍关照,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因为以后人做的坏事就将原来的事一概否定。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一点点变化的。王莽后来篡汉建立“新”朝,就是他出人头地,以及对小时候寄人篱下、长期所受压抑心理的一种消解。

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便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其中的骑都尉表示武官,而加上光禄大夫便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了,至于侍中更加重了他的权势,因为侍中可以侍奉皇帝身边。

三十来岁的王莽已是掌握大权的重臣了,但王莽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了。不仅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还经常将家财分发救济贫寒的宾客。这时的王莽确实有些做事给别人看的意味了。

王莽当时之所以不敢太放肆,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淳于长。这也是王氏的外戚之一,并且其官位和声势在王莽之上。当初,为了能日后高升,他极力说服了太后,将成帝宠爱的妃子赵飞燕立为皇后,这使汉称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很快便封他做了关内侯,然后又封定陵侯。

这个淳于长虽然有计谋,但没有长久的大谋略,在得志之后便忘乎所以,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王莽正在盯着找他的短处。大权在握的淳于长骄横过度,还和被废的许皇后的寡居姐姐许嬷私通,后来又纳为妾。淳于长为了讨被废许后的欢心,向成帝说情,使成帝又将许后升为婕妤,但淳于长胆大包天,对许后也敢调戏。这事被王莽举报,使淳于长丧失了所有的要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最后,成帝将他定为大逆之罪(这是封建社会“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淳于长死于狱中。

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叔叔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这时的王莽不足四十岁。

下面的链接,比较长,仔细看看还蛮有意思的 。
http://www.oklink.net/0006/0601/wm/002.htm
回答者:YUBA0202 - 举人 五级 3-10 21:43

--------------------------------------------------------------------------------

网络上查询 王莽的定义结果: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创建者。公元8年—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早孤,初任黄门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绥和元年(前8年)继诸叔之后出任大司马。元始四年(公元4年)加号宰衡,位上公。后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先后称假皇帝和摄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
zh.wikipedia.org/wiki/王莽

详细资料参考WIKI给出的地址
回答者:hao3223 - 经理 五级 3-10 21:44

--------------------------------------------------------------------------------

他分开了东汉和西汉
回答者:510304913 - 魔法学徒 一级 3-10 21:46

--------------------------------------------------------------------------------

中文名称: 王莽
又名: 王巨君
性别: 男
朝代: 汉代
生卒年: 公元前45-公元23

生平简介
西汉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哀帝时,外戚丁、傅两家辅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刘为平帝,由他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平帝死,改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建年号为撌冀ü鷶。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撏跆飻,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撍绞鲁,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版权所有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 2006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ccrn@nlc.gov.cn 版权声明
京ICP备05037878号

参考资料: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 2006 CCRN. All
回答者:Chen89nadine - 魔法学徒 一级 3-10 21:49

--------------------------------------------------------------------------------

自己看网站,这里不全,字数不够!
西汉与东汉之间,隔了一个短短的朝代,这就是历时十八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大提这一朝代,认为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还是应当算作是一个独立的朝

在历史上,王莽一直是位反面人物。近代以来,史学家虽也注意到了他的一
些积极方面,或者肯定他的改革意图,但他的“阴谋”、“虚伪”似乎已成定论
。王莽覆灭后,除了东汉初班固所修、得到官方认可的《汉书》有一篇《王莽传
》外,其他有关史料已荡然无存。所幸《汉书·王莽传》还相当详细。
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王莽出生在一个煌赫的家庭,他的姑母王政君
被元帝立为皇后。成帝(王政君之子)继位后,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
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但王莽父亲早死,没有轮到封侯;哥哥也
年纪轻轻就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这却使王莽从小养成了与富贵的堂兄弟们不
同的习惯,他谦恭好学,生活俭朴,与普通儒生无异。平时侍奉母亲和寡嫂,抚
养侄儿,都规规矩矩。对待社会上的名流学者、家中各位叔伯,格外彬彬有礼。
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在宫中值勤时总
是小心谨慎,官越升,越是谦虚。他广泛结交高中级官员,赡养救济名士,家里
不留余财,连自己的军马衣服都拿来分发给宾客。在位的官员不断举荐他,在野
人士纷纷传播他的佳话,王莽的名声逐渐超过了他的叔伯们。
王莽的叔父曲阳侯王根担任大司马己多年,因一直有病,几次要求退休。王
莽的表兄、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名列九卿之首,按惯例应继任大司马。淳于长曾为
成帝立赵飞燕为后出力,成帝感激他,封为定陵侯,大加信用,贵倾公卿。淳于
长忘乎所以,大肆收受地方官的贿赂,妻妾成群,生活侈靡。淳于长的妾许mi(
女靡)的姐姐是成帝已废的许皇后。许氏想求皇帝给她复位,送给淳于长大批宫
中的用品和财物。淳于长骗她说有办法让成帝立她为左皇后,通过许mi(女靡)
不断给她写调情的信。此事让王莽打听清楚,就利用探病的机会报告王根,还说
:“淳于长见您久病,好不高兴,自以为应该代您辅政了,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
愿。”王根大怒,要他赶快向太后汇报,太后气得让成帝免了淳于长的官。不久
,王莽的另一位叔父红阳侯王立接受了淳于长通过儿子王融送来的大批珍宝后为
他在成帝前说情。成帝让有关部门调查,王立让王融自杀灭口。成帝更怀疑他们
间有阴谋,将淳于长关押在洛阳的诏狱中反复审讯,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狱中杀
死。王莽主动揭发表兄,大义灭亲,顺理成章,继王根和其他三位叔伯之后当了
大司马,当时他三十八岁。王莽执政后更加克己奉公,聘任贤良担任下属,皇帝
的赏赐和自己的俸禄都分送给士人,自己的生活极其节俭。他的母亲病了,公卿
列侯都派夫人登门问候,只见-位穿着布衣短裙的女士出来迎授,这批贵妇人以
为是位佣人,一问方知是王莽夫人,都吃了一惊。
正当王莽声誉日隆时,成帝驾崩,太子继位(哀帝)。成帝无子,太子是侄
儿原定陶王刘欣。哀帝继位后,他的母家就成了新的外戚,王家却受到沉重打击
,历年来由王家荐举的官员统统革职。王回到新都侯国(今河南唐河县西南)一
直闭门不出,对地方官极其恭敬,丝毫没有侯爷的架子。他的儿子王获杀了一名
奴婢,被他痛骂一顿,逼令自杀。三年间,官员们为王莽鸣冤的上书数以百计。
元寿元年,哀帝以侍奉太皇太后的名义征召王莽回家。
一年多后,哀帝病死,太皇太后急召王莽进宫。哀帝的嬖臣、大司马董贤被
免职自杀,王莽被封为大司马,建议迎九岁的中山王继成帝为帝(平帝)。太皇
太后重新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由王莽执政。
王莽很快收罗、组织起一个得心应手的班底:王舜、王邑为心腹谋士,甄丰
、甄邯负责决策,平晏掌管机密,刘歆撰写文告制造舆论,孙建当“爪牙”(上
通下达兼打杂),甄丰之子甄寻、刘歆之子刘fen1、涿郡崔发、南阳陈祟等也因
有各种本领而受到王莽的信用。元始元年(公元一年)正月,大臣们向太后提出
,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
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
四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左右向太后建议,还是
不要强迫他,先封了孔光等人,他才会答应。四人受封后,王莽还是不肯出来,
群臣又建议,王莽虽然极尽谦让,应该表彰,但及时加赏,才能证明朝廷重视大
功,不能让百官和百姓失望。于是太后下诏:王莽增加封邑二万八千户,封为太
傅,称安汉公,以萧相国(何)的故居作为安汉公官邸,并定为法令,永远遵守
。王莽深感惶恐,不得已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退回了增封的土地和民户,表
示要等到百姓都达到小康水平后再说。太后下诏:接受王莽的辞让,但将他的俸
禄、办公人员和赏赐都增加一倍,什么时候百姓达到小康,大司徒、大司空负责
上报。王莽连这一点也不接受,建议应该首先考虑封诸侯王和开国以来功臣的子
孙,然后是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最后朝
廷下令:全国成年男子每人增加一级爵位:二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吏,不论是否试
用期满,全部转正;封东平王、中山王,封宣帝曾孙三十六人为列侯;封太仆王
恽等二十五人及右将军孙建等为关内侯;平帝从中山国到长安途经各地的大小官
吏都有赏;无子的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可将孙子作为继承人;公、列侯的
继承人犯了罪,凡判处“耐”(剃去须发服劳役)以上的都应先经上级批准;宗
室中因有罪而被开除出族的,可以恢复;宗室担任官吏被举为“廉佐史”的,可
以补为四百石级别的官员;全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如年老退休,可以终身领取原
俸禄的三分之一;派谏大夫巡视三辅(三个朝廷直辖区),凡上一年多收的赋税
一律予以赔偿,凡不妨碍哀帝陵园中建筑物的百姓坟墓都不迁走;天下吏民不必
再自行置备服兵役所需物资。
全国上下无不感谢王莽,但他认为做得还不够,又向太后进言:“由于丁、
傅两家外戚的奢侈挥霍,很多百姓还吃不饱饭,太后应该穿粗衣,降低饮食标准
,作天下的榜样。”他自己上书,愿捐钱一百万、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救济贫
民。此举一出,百官积极响应,纷纷仿效。连太后也省下自己的“汤沐邑”(供
太后私人开支的封邑)十个县交给大司农管理。一到发生自然灾害,王莽就吃素
。元始二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
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
。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
灾民建了一千套住房。
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制度,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
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
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学生与百姓积极性很高,纷纷投入义务劳动,十万人突击
,二十天就全部建成。元始五年正月,公卿大夫、博士、列侯共九百零二人联名
上书,请求给王莽“加九锡”。当年秋,派往各地了解民情的八位风俗使者回到
长安,带回各地歌颂王莽的民歌三万字。王莽奏请进一步制定条例,以便做到“
市无二贾(市场上不讨价还价)、官无狱讼(衙门里没有打官司的)、邑无盗贼
(城里没有盗贼)、野无饥民(农村中没有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男人
女人分别走在路的两边),“犯者像刑”(犯法的人以画像示众,不必真的用刑
),仿佛回到了上主太平盛世。
当年底,十四岁的平帝死了,当时元帝已经绝后,宣帝的曾孙辈王莽嫌他们
都已成年,就提出:“兄弟不能相互继承。”所以在宣帝玄孙一代中挑选了一位
只有二岁的刘婴。当月,武功县长孟通在井中挖得一块白石,用红颜色写着“告
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字。大臣们让太后下诏,根据上天的符命,“为皇帝”就
是“摄行皇帝之事”,这样王莽当了“摄皇帝”,立刘婴为皇太子,称“孺子”

王莽要当皇帝的企图已经很明显,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势力开始发动反抗
。首先发难的是安众侯刘祟,但只拉起了百余人的队伍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
攻入就失败了。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通告各
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
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浩》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
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王莽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
赵明等本来就乌合之众,次年初不到一个月就平息了。
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各种符令样瑞纷至沓来。在长安求学的梓潼(今四
川梓潼县)人哀章于脆做了个铜匾,外面贴上两张标志“天帝行玺金匾图”、“
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在匾里放的纸上写上王莽是真天子,皇太
后要遵天命,还将王莽的八位大臣和他胡编的王兴、王盛和自己的姓名共十一人
写上,每人写上官职。黄昏时分,哀章穿黄衣,捧着匾子去高祖庙,将它交给值
班的仆射。得到报告后,王莽立即去高庙将金匾迎到未央宫前殿,演完了登上帝
位的最后一场戏。
从阳朔三年(前二十二年)步人仕途,至当上新朝的皇帝,王莽花了三十一
年时间。在《汉书·王莽传》中除了上回提到的武力反抗外,在这三十一年间没
有什么反对王莽的具体事实,只是在王莽设置西海郡并人为制造“以千万数”的
罪犯迁往那里时,才说“民始怨矣”。此事发生在元始五年,也就是说前面二十
七年间王莽没有遇到来自民间的阻力,如果我们认真分析西汉末年的条件,就不
难发现,王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汉宣帝晚年已开始重用宦官和外戚。元帝时石显等宦官擅权,成帝即位后杀
了石显,但太后王政君控制了成帝,外戚王氏的势力迅速膨胀,兄弟子侄把持朝
政,为所欲为。哀帝继位后,贬黜王氏,但新的外戚傅氏、丁氏的作为比王氏有
过之而无不及。更糟糕的是,哀帝竟封自己的同性恋伙伴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
让他执掌朝政。在元帝后的数十年间,特别是从成帝开始,外戚轮流执政,忠正
能干的大臣被杀害或排斥,留下的不是靠谄媚奉承,就是明哲保身,政治腐败。
皇室滥加封赏,外戚宠臣穷侈极欲,贪得无厌,如董贤在短短几年里,积聚的家
产竟有四十三万万。朝廷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只要能结交上外戚、宠
臣,就能肆无忌惮,对百姓搜刮盘剥。成帝、哀帝时,流亡的百姓已以百万计,
在发生灾害的年份,流离失所,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贫富相差悬殊,奴
婢与牛马一起供买卖,对农民实际的剥削量已达收成的一半,全家辛劳终年却连
自己都养不活,这样的社会怎么能长久存在呢?
从高层官员到百姓贫民,对现实已普遍不满,对前途已丧失信心,无不希望
出现某种积极的变革,但却一直不见其人,以至无所寄托。在这种情况下,王莽
的出现当然会给大家带来希望。
在政界贪赃枉法成风,外戚聚敛唯恐不及的社会,王莽非但不贪,还一次次
把自己的钱财、土地和获得的赏赐分给下属和贫民,甚至连俸禄也常常用于救济
,自己生活清苦,太太穿得像仆人,这些都是《汉书》承认的事实。王莽并没有
表面吃素菜,背后喝参汤,也没有公开将钱财散发,暗底下又去搜刮回来。要是
有这些事,绝不会逃过东汉史臣的刀笔。
在奴婢的地位与马牛相同的情况下,像王莽这样一位贵戚高官的儿子杀死一
个奴婢,实在是小事一桩,王莽竟逼他自杀,百姓和奴婢们闻讯,怎能不感激他
,称颂他?而王莽的儿子的确自杀了,并没有藏起来或送到外国去。至于他揭发
淳于长,虽然不能保证他没有个人野心,但所揭发的都是事实,事后又没有任何
人出来翻案。相反,王莽孝母、赡养寡嫂、抚育侄儿、对人谦恭有礼等行为都是
货真价实的。
王莽的这些行为,就是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也已够得上典范了,何况是处
在一个腐烂透顶的社会和一群禽兽般的贵族之中?要说这是作假,如果政治家都
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作假,政治一定会清明得多,道德水平也一定会提高很
多。
王莽的多数措施也是深得人心的。他在元始元年的建议,使贵族、官吏以至
天下百姓人人受益,当然皆大欢喜,得益的人又那么多,他们都会感激。王莽救
济灾民的具体措施,包括他自己和太后带头捐资,在长安为灾民建房等,尽管未
必都能落实,总能起-些作用。他在长安为学者建住宅,从全国征集数千有本领
的人和各类学者,知识分子自然会感恩戴德。要知道,其中多数人本来绝不会有
施展才能的机会,甚至连生活都成问题。
所以,当时把王莽当成圣人、周公、救世主是完全正常的。对王莽的称颂虽
然有宣传和夸大的成分,但在他代汉之前,多数人还是出于诚意,否则,只靠刘
歆等舆论高手是造不出那么大的声势的。如果说,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皇
帝,是为了以新朝取代汉朝,那么他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除了他不姓刘以外
,其他条件都不比成帝、哀帝、平帝差。
如果王莽只是为了夺取权力,当皇帝,他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且他已
经相当平稳地取得了汉朝的最高权力,又顺利地当上了新朝的皇帝。但王莽不但
要当皇帝,还想当改革家,当圣君,这样脱离实际的目标就往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一般都说王莽是“托古改制”,认为他的真正目的是改制或篡权,“古”只
是一个幌子,只是假托。我以为,王莽倒是真心诚意地复古,因为他把儒家经典
中描述的古代社会当成了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王莽的复古只是为了篡权,那么
在他当了新皇帝以后就可以改弦更张了,而他推行的实质性的改革却都是在当了
皇帝以后。不少成功的开国皇帝在上台前并没有什么政治蓝图,或者虽然作过许
诺,在上台后就变得现实主义了。可是王莽却在上台以后以更大的热情顽固地推
行他的复古改革,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
泛的支持。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
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如恢复几百名列侯、退休官员终身领退休金、给
学者造住宅、扩大选官范围、取消吏民自备服兵役的物资、建造大量公共建筑等
,没有一样是不需要大量的、经常性的支出的,就是在财政收入正常的情况下,
也未必能一下子增加那么多,已经千疮百孔的财政体制如何承担得了?这些利益
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他的改革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
上会变为反对者。像那些潦倒各地的知识分子,接到去首都当教授的通知时兴高
采烈,把王莽当作再世周公、当代圣君。但不久就开始欠薪水了,预先答应的住
宅却始终在图纸上,既没有学生来学也没有事好干,而新的教授还在不断增加,
新的改革措施还在陆续出台,他们就会把王莽当骗子。知识分子如此,其他阶级
、阶层也会如此。到那时,他们就会怀念曾经咒诅过的汉朝,怀念那时并不幸福
的生活,形成所谓“人心思汉”的舆论。
在社会财富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条件下,想同时讨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
、各个利益集团是绝对办不到的。王莽想在不触犯贵族、豪强、官僚利益的前提
下,让百姓、贫民、甚至奴婢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完全是痴心妄想。增加王侯官
员的俸禄和供养学者的开支,势必减少农民的土地,提高百姓的赋税;而要缓解
土地矛盾,减轻百姓的赋税,只有削减朝廷开支,裁减贵族官僚,限制他们的土
地占有量;绝对难以两者兼颐。所以要得天下的人心里都清楚,自己该依靠谁抑
制谁,王莽却不明白。
当王莽实行改革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为了达到尽善尽美的目标,不惜
得罪所有的人。例如,对社会矛盾的焦点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
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每个不
足八个男口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
没有田的人可以根据制度受田。还规定,对胆敢说“井田圣制”坏话的人,违反
法令造谣惑众的人,都要押送到边疆去。
大地主豪强当然会激烈反对,因为他们占有的田地远不止一井,要他们将多
余的土地交出来等于要割他们的肉。他们占有的大部分奴婢是用于农业生产的,
现在将土地都交了,难道将奴婢白养着?而奴婢又不许买卖,岂不是逼着他们白
白送掉吗?小土地主,包括刚够得上自给标准的农民也不满意,一则这些人多少
要减少一些土地,更主要的是原来实际上已经私有的土地现在要变成公田了,如
果将来家庭人口减少,还得再交出去。由于既没有可行性,又没有切实的强制措
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政府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
田的无地、少地农民,对这一纸空文,农民自然也不会满意。侥幸分到土地的人
心里也不踏实,因为这是“王田”,不属于自己。至于奴婢,改称“私属”,不
会绘他们带来任何利益,禁止买卖更没有改变他们的身份,相反,由于买卖改为
暗中进行,或者主人原有的土地减少,他们的处境只会更坏。实际上官僚地主的
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罪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反对。三年
后,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土地和奴婢买卖合法恢复,原来的业主肯定要索回已交
了公而被其他人“受”了的土地。至此,王莽就将唯一拥护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也
得罪了。
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
在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下诏实行五均六。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
、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各城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
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
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
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
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因生产需要
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
赊贷实行统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从这些政策的内容看,似乎相当合理,制订的出发点也不能说不对,如果真
能实行,政府和百姓双方都能得益。很明显,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
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
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
断性经营。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
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
。总之,国家没有增加收人,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主也受到
打击。
王莽对货币的改革,开始时只是为了复古,模仿周朝的子母钱。以后又不顾
五铢钱从武帝时开始已经生产了二百八十亿万的现实,盲目推行花色繁多却没有
信用的各种新货币。受到百姓抵制后,还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规定携带
使用五铢钱的人与反对井田制同样处罚,流放边疆。为了限制盗铸,他规定“一
家铸钱,五家连坐,没人为奴婢”,以至没为官奴婢的人“以十万数”。为了提
高他颁布的“布钱”的地位,王莽规定官民出入都得带上,否则,就是有合法的
证明,旅馆也不接待食宿,关门和渡口可以加以拘留。连公卿出入宫门时,也必
须出示所带布钱。一种货币变成了通行证后,流通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王莽定下了过高的目标,又深受“夷夏之辨”的影响,对边疆少数民族
的境外政权也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
立西海郡,以便与国内已有的北海郡(国)、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
”。为了使这块荒地像一个郡,必须强制移民,于是增加了五十条法令,以便增
加成千上万的罪犯,满足移民的需要。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招来了最初的不满

王莽要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
,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他随意改变西汉以来的惯例,引起了各族首领的
不满;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
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人民深重的灾难。以后的
反抗首先在北部边区爆发,绝不是偶然的。本来,中原王朝的政权更迭不至于影
响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王莽完全可以维持现状,他却主动挑起了无谓
的争端,使自己内外受敌。
王莽泥古不化,-切都要符合古义,惭复古代的面貌。于是王莽掀起了空前
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
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王莽却一改再改,有的郡
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
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可以想像,这样频繁的改名必定会给正常
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
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王莽在上台前曾刻意当道德的典范,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散尽家产,
逼死儿子,让家属过苦日子,随时都要谦恭有礼。但这不会妨碍别人,也不损害
其他人的利益,所以能赢得一片赞扬。当他执了政以后依然故我,情况就不同了
。一方面,王莽会从自己的逻辑出发,提出不切实际的、高于法律规定的要求,
如“市无二贾(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等。由于实
际根本做不到,只能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他的行为迫使臣下仿效,但这样高的
要求没有人受得了,除了少数人能以两面手段应付自如外,多数人会敬而远之,
离心离德。例如,王莽为救济灾民带头捐资,大臣自然会纷纷响应,但乐意这样
做的人肯定不会多。
天时对王莽也是极其不利的,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
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见于记载的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区范围
大,持续时间长。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
下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出现在国库
早已耗费殆尽之时!
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攻至
宫门。初三天明,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
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
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将士全部战
死,其他随员在台上被杀。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
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
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的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支解。不过这主要还是为了
争功领赏,当年项羽自杀后尸体也是这样被汉军抢夺分割的。几天后,王莽的头
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这里是更始帝的驻地,也是西汉宗族的重要基地,当地“
百姓”纷纷向头上掷石子,甚至有人割下他的舌头吃了。
王莽彻底失败了,但在他山穷水尽,必死无疑时,竟然还会有千余人自愿与
他同归于尽,或许能给他一丝安慰,也向后人透露了一点真实的信息。

西汉时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应该说是出身豪门:他父亲虽然早死,但他的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氏一门可谓显赫之极。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却是寒微之极:父亲早逝,只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无论心中多么难过或气恼,但在亲戚长辈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现出十分愉悦、平和的样子,因此颇为宗族中众人赏识。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后跑来,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药送水,守夜看护,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惟悴不堪,简直比病人还“病人”,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对此,台族上下无不夸赞,纷纷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于是汉成帝封他一个新都侯称号,并命他任宫中侍卫,成了皇帝身边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但王莽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而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常常吃荤菜,更不穿长袍大袖的礼服,只一身短打扮。于是朝野众人一致以一个“贤”字称赞他。后来,他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皇帝及众大臣都认为最适当不过,于是,才仅仅三十八岁的王莽,便当了掌握全国最高军权的大司马。

正当他仕途顺畅之极时,汉成帝去世,汉哀帝上台。汉哀帝排斥王家。为了避祸全身,王莽忍痛辞官家居,那一段时间,他时常歇斯底里大发作,动辄怒骂、暴跳、哭嚎、惨笑,为多年用心付之流水而痛苦不已。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汉哀帝在位不久就去世了,而且皇族无后,连个主持丧事的男人也找不到。于是,当时已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凭当年印象,把王莽宣进朝来,让他主持丧事,并又重新任命他为大司马兼任尚书。司马掌最高军权,尚书相当于丞相,掌最高行政权。两职加于一身,王莽顿时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重新掌权的王莽决心利用这次时机,大显身手。他草草处理完哀帝丧事后,提议让年仅九岁的刘(彳+干+亍)为皇帝。太皇太后对他是言无不听,于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继位。而实际权力则自然由王莽独享。此刻的王莽心里很不平静:汉朝自开国以来,已历十一个皇帝、二百余年。近几十年内,几个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贪鄙,国困民穷、怨声四起,可见大汉气运将尽了。目前大权既已在握,应当仁不让了!

不过王莽并不莽撞,他深知贸然行事只会“欲速则不达”。于是,一场场由他导演并担任主角的戏逐次开演了。

汉平帝元年,正月新春,王莽率百官到长乐宫长信殿给老太后贺节。礼拜完毕后,有越裳国使臣请求晋见太老并献宝。

“赵裳国在什么地方?”老太后问。

大司徒孔光道:“远在西南蛮夷之地,距中原千山万水,久不同朝廷来往了。”

“难为他们远道而来,传见!”老太后道。

于是两个青帕裹头、银饰遍身、脚穿草鞋的人进来,一个人捧一只金丝编的鸟笼,里面各装一只洁白如雪、纤尘不染的白雉。拜贺后,把白雉献与太后。

王莽一见,喜笑颜开地冲太后行礼致敬:“古书曾载越裳国献雉的事,乃国家祥瑞的兆示!今日又献白雉,我汉朝大喜大庆必将来临!”
群臣齐跪拜高贺:“万岁!”

老太后高兴起来,笑着问:“贵国可有国书?”

那使臣送上国书给王莽,王莽又呈给老太后。

“老眼昏花的,我看不清这些小字儿,大司徒给读一下吧!”太后道。

大司徒孔光于是当众朗读起来:

“小国之君欣闻大汉皇帝新立,大司马王莽辅政,感奋莫名,不期周公之贤才再见于中国,成康之治必重显于当代。敝国地小民贫,无以为献,谨以白雉一双,聊表敬意。”

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功臣,成康之治则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开创的为历代历朝称颂的圣明政治局面。据史书载:只有那时,曾有越裳国献白雉于朝的事。

孔光读罢,马上跪拜启奏:“周公有道,故能致远方之人。今大司马迎幼主、辅朝政,功德堪与周公并列,才又有白雉进献之盛事吉兆。臣请太皇太后顺应天意人心,赐大司马‘安汉公’称号,并厚加赏赐,以奖功褒德!”

古代封赏大臣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春秋时,所谓“公”就是一国之君主,如齐恒公、晋文公等。所以自秦朝以后,历代皇帝封赏臣子,最高只是“侯”而已。开始众朝臣一怔,后来见与王莽亲近的手握大权的几个朝臣已跪下拜请,为保官存身,也接二连三跪下来,一齐请太皇太后降旨。

没容太皇太后说话,王莽惶然不知所措地也跪下来,大声道:“越裳献雉,全因太皇太后德高望隆;国家兴盛,亦是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等众大臣在太皇太后指导下,共同致力所至。臣岂可独享其功?!恳请太皇太后褒奖孔光等众位朝臣!臣为太皇太后骨肉之亲,报效朝廷乃臣之天职,当隐而不提!”

孔光等人争辩道:“赏有功而褒有德,乃朝廷之大法,岂能因骨肉之亲而不行?!”

众大臣越推举,王莽越是推让。双方争执不下。太皇太事感慨不已:多年只见大臣贵戚们争权夺利,哪有这班朝臣这种谦让奉公的美德?正考虑应如何处理时,王莽道:“臣誓不受封。若不如臣之所请,臣便告退还家!”

老太后只好降诏:“成全大司马居功不傲的古君子之风;孔光等人各加官一级、赏万户。”

孔光等人骤然间又升官、又发财,喜出望外。对王莽更是感激涕零,于是跪拜不起再次启奏:“大司马功高泰山,若不显扬功德,臣等死不受赏!”

于是老太后不顾王莽再三推辞,下诏道:“以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皇帝太傅,总领百官,位在三公之上,赐号曰安汉公,赏二万八千户,不得辞让!”

王莽匍匐在地,声音哽咽:“太皇太后隆恩,臣不敢再辞。但臣谨收太傅、安汉公称号,二万八千户,臣实在不敢受。近年天灾频繁,百姓衣食不济;待百姓衣食丰足,臣再受不迟。”

众大臣无不感动,连太皇太后也为自己这侄子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泪流满面。

王莽辞去二万八千户的赏赐,又乘机奏请封赏刘生姓皇室子弟数十人,连那些退休在家的老病官吏,也一一都予以赏赐。太皇太后自然无一不准。于是,朝廷上下到处是对王莽的感恩戴德之声。可谁又知道:那不远万里送到京师的白雉竟是王莽令地方官花重金招诱越裳人所致,连那封国书也是按他的意思所写。而仅此一事的策划与实施,就花费了足够几万饥民十年的钱粮呢?!

紧接着在这年冬天,乘国内大旱、灾民遍野之机,王莽又大张旗鼓地上书:献钱百万、私田三十顷,以助灾民。安汉公一带头,谁敢不献钱献地?于是平日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们也纷纷以个人名义,把巧取豪夺的百姓血汗钱贡献出来以响应安汉公的义举。属员代他宣传:天灾民困,安汉公坐不安席,已半年不吃肉食了!于是,招引得太皇太后连连降旨,劝他为国为民,必须吃肉云云。于是,国内百姓,无不顶礼膜拜,视王莽为千古难对的圣贤!!

用这种手段,把与王莽关系密切的大臣甄丰也蒙住了,当众感叹不已:“安汉公节义操行,古今罕有其比!”

只有王莽的岳父、大司徒孔光知内里:“安汉公将富有天下四海、永享尊荣,何惜区区几十顷田土、片刻的素食!”

其实,就连孔光也不知道,王莽夜深人静时,当只与最亲近的妻子相对时,大鱼大肉,狂嚼大咀,又何尝有过半日的素食?!

紧接白雉事件后,国内怪异连连出现:一会儿是远在三千里外南海中的黄支国献独用犀牛啦,一会儿是越国江中出现黄龙啦,一会儿是羌族所在地不种地而禾苗自生啦,一会儿是苗岭山寨不养蚕而自茧自成啦……总之,都是祥瑞的兆示、吉庆的象征,都在预示国家将有令人庆祝的大变动。

王莽此时却更加谦恭谨慎、礼敬有加。每逢四时八节,他便安排车驾请老太后巡游郊野。老太后数十年间深宫居住,见厌了青砖灰瓦、高墙重楼,一旦见到市井人烟、青山绿水,欢喜异常。又有王莽预先安排好的众多百姓的歌功颂德,满耳全是喜庆赞美之声,老太后更是高兴。王莽又预备大量钱财布帛,任老太后随意赏赐百姓,自然一阵又一阵召来前后左右的感恩戴德之声。太后身边的人也得到王莽大量贿赂,无不在老太后面前夸赞王莽……从此,老太后更加信任王莽,索性把全部朝政放手交与王莽独自处置。

转眼过了两年,汉平帝刘(彳+干+亍)已经十一岁,于是王莽又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为皇后。为此,朝廷赏赐王莽两县二乡的土地和一万万钱的聘礼。王莽又以救济灾民为由拒绝接受。对此,九州臣民简直把他视为亘古未有的圣贤!由于他的退还土地、拒绝钱财,还引起了全国“公愤”:据说全国上书为他再次请赏的达407572人之多!几乎相当于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于是,全国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赞颂王莽的高潮。当然,这高潮的掀起,到底是百姓发自内心,还是各地官吏有意制造,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王莽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称颂狂潮,却一副诚惶诚恐模样,上书老太后道:“臣才智低下,常恐举措失当、有负圣恩。臣民谬奖,愧不敢当。惟愿更尽忠心于太皇太后。一旦天下富足昌盛,臣自当退隐林泉,为贤者让路。

但实际上他不但没有让路,反让两个阻碍他获取更大权势的人死掉了。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亲儿子王宇,一个是他的女婿、汉平帝刘(彳+干+亍)。

原来王莽把刘(彳+干+亍)迎进京为帝之后,却不许他的母亲卫氏进京。因为他认为:亲不亲,自家人。一旦卫氏进京,她的两个兄弟卫宝、卫玄必在朝中掌握大权,自己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因此,无论卫氏一家、包括皇帝刘(彳+干+亍)怎样要求,他坚决不准,生生拆散刘(彳+干+亍)母子,死死抑制卫氏兄弟。

这事引起王莽儿子王宇的忧虑:父亲如此,必结怨于卫氏一族。一旦皇帝亲政,则王家必遭不测。父亲只顾眼前、不虑今后,等于为王家埋下了祸根。于是王宇一方面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在外地任职的卫宝、卫玄,联络感情、互称朋友,并劝他们主动写奏章给太皇太后,要求进京;一方面又看父亲王莽动辄以天意鬼神吓唬欺弄臣民,便也想以这种方式点示一下父亲自身,就派人在夜里到家门口泼猪血、狗血,想以此说明天神亦责怪父亲的无情。

不料,王宇与卫氏兄弟通信的事及在大门上泼血的事,全让王莽知道了。他十分震怒,立刻在深夜把王宇及王宇的夫人叫到面前,冷冷冰冰道:“你身为朝臣,私交外藩,知罪吗?!”

王宇大惊,没想到父亲一下把调子定得这么高,这可是杀头之罪啊!

王宇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莽。

王莽轻蔑地一笑:“王氏的久安?哼,你懂什么?!”接着板起脸,以公事公办口气道,“我受太皇太后重托,辅佐陛下,主持朝政,决不枉法徇私。来人哪!”

几名武士应声而进。

一见王莽要动真的,在场家人及属员都吓了一跳,忙跪下为王宇求情。

王莽睬也不睬,冷漠地对王宇夫妻道:“自作孽,不可活。你们也休怨我。”接着仰天长叹:“老天、老天!我王莽何其不幸,生此不肖子孙!”

王宇明白再求情也没用了,为了保自己、求权势,父亲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前两年就因此残酷地杀死了哥哥王获。于是王宇说:“为保全父亲美名,儿甘愿一死。只是儿妻现有身孕,即将分娩,求你亲饶她一命,使儿的这一点骨血得以留存。”

不料王莽冷酷道:“与其再生个不肖的孽种,倒不如不生!”

王宇愤怒之极,跳脚骂道:“你这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贪权揽势的奸臣!你以为你可以一手遮天、骗尽天下人吗?!你早晚要自食恶果!!……”

就这样,亲生儿子、儿媳及儿媳腹中的孩子,被王莽残杀了。接着,他以此为借口,把“联接朝臣、谋求不轨”的卫宝、卫玄等人也拘捕杀害。又广为牵涉,一举杀死所有对自己有非议、不顺从的朝臣与地方官员。此案,死者上千,海内为之震惊!

除尽了挡他夺权的人,王莽渐渐露出本相,在朝中开始为所欲为。

汉平帝刘(彳+干+亍)毕竟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自然十分想念母亲。一日早朝,他壮了壮胆,对虎踞在身边的王莽道:“安汉公,春节即至,朕要母后进宫一叙天伦之乐,请你安排一下。”

王莽脸色顿时沉下来,“不令卫皇太后进宫,乃是太皇太后的旨意,皇帝不得任性取闹!”

平帝恼了:“什么太皇太后旨意?还不是你说了算?你不接,我就不会派人去接吗?!”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既惊讶小皇帝竟敢当面顶撞王莽,又惊恐此举后果不堪!

不料王莽却没生气,静静看了汉平帝一会儿,忽然起身躬腰:“本朝以孝立国,陛下思见母后,以敬孝道,乃为臣的楷模。臣即刻安排就是。”

众大臣暗自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不料,第二天,正当皇帝祭天地、举行腊日大典时,内监匆匆跑来报告:“皇帝有病,不能前来,诏安汉公代为祭祀。”

王莽惊问何病,内监答:“昨夜食麦粥后,突然腹痛不止。”王莽大惊,急切责备:“都是你们侍奉不周所致。还不快请太医?!陛下若有不测,定将你们治罪不赦!”

内监赶紧跑回内宫。

于是王莽代祭。他登台履行仪式后,忽然流泪祷告:“臣王莽警告皇天众神、历任先帝,大汉天子不幸身染疾病,臣忧心如焚。天子聪明睿智,孝亲爱民。圣躬康宁乃我朝万民之福。上苍若真有所责于本朝,但求降灾病于莽一人之身!臣愿代天子受病痛之苦,以报朝廷对莽之大恩!”说着,哽咽气阻、涕泪纵横,一副为皇帝有病难过的神态。

朝臣无不为王莽言行所感动。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十四岁的汉平帝就一命归天了。而饮的那碗置其于死地的麦粥,则是王莽特意遣人进献的……

此刻,太皇太后对王莽的野心已有所察觉,但无奈其羽翼已成,势力绝顶,也只有叹息的份儿了。

之后,王莽又假造什么上天、天帝有所昭示:一会儿在某地挖出个“安汉公当为皇帝”的石碑,一会儿某地百岁老翁梦见天帝告诉说王莽当做天子。太皇太后虽已看透这套把戏,但无可奈何中也只能把王莽从“安汉公”进为“摄皇帝”、“假皇帝”。于是,除在太皇太后面前还称臣外,王莽已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了。

但王莽仍不满足,他还要当一位名正言顺、不折不扣的真龙天子,要在一切人面前称帝,要一改汉朝年号,而立自己的新朝。

对这种要求,太皇太后再不能答应了。她愤怒嚷道:“我这个汉家老寡妇,就是死了,也不能把传国玉玺给你这猪狗不如的东西!我要玉玺陪葬,亲手交给汉家列祖列宗,你休想得到它!”

没有传国玉玺,皇帝就不算正式。所以王莽一时也不敢对太皇太后怎样。

但不久后的一日黄昏,忽有一黄衣黄冠的人携一铜柜闯入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告诉守庙官吏:“这是高祖皇帝命我带来的,要当朝开启。”说罢,转身而出,倏忽不见。人们大为惊骇(其实,黄昏时分,又穿黄衣,于黄风呼吼之际,自然出门就会失去形影),立刻将此事报与王莽。

王莽捧着这铜柜,升朝议事。当着群臣的面,打开铜柜。里面有一帛书,上书“赤帝刘邦传位策书”。内中宣告:王莽为真命天子,汉运已衰,太皇太后不得逆天意、一意孤行。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乃是汉朝最高权威、最大祖宗。谁敢违抗?!于是,王莽稍作谦逊之后,便捧着这无尚的策书,来到太皇太后这位“汉家老寡妇”面前。

“此高皇帝旨意。今日若不交玉玺,太皇太后死后怕就难进汉家陵墓了!”王莽道。

老太后没想到,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侄子竟如此诡诈狰狞,当时气昏了过去。

王莽兴冲冲捧起传国玉玺,再次升朝。找了个身份不明的小孩儿充作汉代最后一位皇帝,与自己举行“禅让”大典。就这样“名正言顺”又“神圣庄严”地,王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野心,当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但不久,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落得身首异处,连舌头也被人分而食之。由于所有真相终于暴露于世,所以,王莽非但没留住当朝臣时骗得的美名,反而千古以来,落下了“大奸”的恶号。
回答者:gry214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0 21:41

--------------------------------------------------------------------------------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

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另一种:
小心翼翼争朝权
王莽,字巨君,生于公元前45年,即汉元帝初元四年,死于公元23年,即王莽称帝时的地皇四年。王莽的显赫和他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王莽的祖先原来是被秦国所灭的齐国王氏子弟,到了汉武帝时,家族中有个叫王贺的进宫做了绣衣御史,这本是一个小官吏,但这使王氏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王贺的儿子是王禁,王禁的妻妾共给他生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的女儿王政君就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和王皇后有关的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当时,为了避讳他父亲王禁的名字,将“禁中”改称为“省中”(都是指皇宫内的禁地)。古代的避讳很多,如“春秋”改为“阳秋”就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简文帝的母亲小名叫“阿春”。

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死,儿子刘骜(音熬)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汉成帝尊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此后,王氏家族开始显赫朝野:国舅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当朝第一权臣,他的其他兄弟,也就是王莽的伯伯叔叔都封了侯,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早亡,没能封侯,这使王莽和其他堂兄弟相比寒酸了许多。

但这并没有使王莽灰心丧气,相反倒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欲望。他从小就谦逊有礼,而且节俭勤奋,拜名士为师,虚心学习,苦读经书。回到家里,也是很恭敬地孝顺母亲和寡居的嫂子,负责教育已亡兄长的孩子。他还广交朋友,对待掌握朝政大权的叔叔伯伯们,他更是恭敬有加。

在公元前22年,即汉成帝阳朔三年,王莽的伯父、独掌朝政的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基本上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前后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其孝道超过了伯父的儿子们,这使王凤极其感动,王莽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王凤的临死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虽然官品很低,但这是皇帝身边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果然,没多少时间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官职已经很高了。这时的王莽仅仅24岁,可谓前途无量。

这之前的王莽,我们还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奸臣,因为他小时候对母亲的孝顺不可能是虚情假意的,小时的家境苦难使他对母亲加倍关照,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因为以后人做的坏事就将原来的事一概否定。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一点点变化的。王莽后来篡汉建立“新”朝,就是他出人头地,以及对小时候寄人篱下、长期所受压抑心理的一种消解。

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便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其中的骑都尉表示武官,而加上光禄大夫便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了,至于侍中更加重了他的权势,因为侍中可以侍奉皇帝身边。

三十来岁的王莽已是掌握大权的重臣了,但王莽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了。不仅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还经常将家财分发救济贫寒的宾客。这时的王莽确实有些做事给别人看的意味了。

王莽当时之所以不敢太放肆,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淳于长。这也是王氏的外戚之一,并且其官位和声势在王莽之上。当初,为了能日后高升,他极力说服了太后,将成帝宠爱的妃子赵飞燕立为皇后,这使汉称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很快便封他做了关内侯,然后又封定陵侯。

这个淳于长虽然有计谋,但没有长久的大谋略,在得志之后便忘乎所以,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王莽正在盯着找他的短处。大权在握的淳于长骄横过度,还和被废的许皇后的寡居姐姐许嬷私通,后来又纳为妾。淳于长为了讨被废许后的欢心,向成帝说情,使成帝又将许后升为婕妤,但淳于长胆大包天,对许后也敢调戏。这事被王莽举报,使淳于长丧失了所有的要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最后,成帝将他定为大逆之罪(这是封建社会“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淳于长死于狱中。

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叔叔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这时的王莽不足四十岁。

王莽转
http://www.4book.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60

王莽本纪: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上)

张宏杰发表于2006-1-211:26:05



这个孩子瑟缩在北风中,穿得显然单薄了些。他不得不站在街角,因为王凤府门口已经被拜年的人和车马包围了。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提篮子的小手已经快握不住了。那篮子里,是一份贵重的贺礼:一坛宛城名酒。为了准备这些礼品,孩子的母亲费了很多脑筋:他们一年到头的所有收入,能有一大半是花在这些礼节上了。

终于出现了一个空隙,孩子立刻钻了进去。大门两侧的石台上已经站满了等候的人。孩子直接来到守门人面前,要求进去。

“我是大司马的侄儿,我叫王莽。”孩子低声解释,为自己不得不做这样的解释而感到羞愧。

门人的目光像刀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戳在孩子的脸上:“我怎么没听说过?从哪来的?”

“大司马是我四叔,我是他亲侄子。去年过年我也来了,那时看门的不是你。”孩子嗫嚅着,脸越来越红,门口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这对谈话者。

“亲侄?”门人打量着这孩子普普通通的装束,越发不相信孩子的话了。“撒谎都不带打奔儿的。有事找大司马以后再来吧,这两天肯定没时间。”

孩子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出来。他“啪”地把手里的篮子摔在了地上,酒洒了一地,一转身拨开人群,跑了。



这并不是王莽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却是他记忆中最深的一次。

作为当今皇帝的亲表哥,谁都会以为王莽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其实远非如此。

父亲去世时,王莽刚刚四岁。那时候,王家还没有发迹,出门连马车都没有。后来,姑姑王政君被选为宫女,又成了太子妃,王家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直到王莽十四岁时,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家才突然显赫起来,五个叔叔同日封侯。

在汉朝,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王莽的叔叔都进入决策层,连带着众多的表兄表弟也都迅速入仕,整个朝廷成了王家的天下。《汉书·元后传》描写王氏一家的熏天气焰时说:自此时起,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门下。王氏一族,穷奢极侈,各路官员贿送的奇珍异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奴仆以千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兴土木,楼阁连属弥望,假山高台,凌驾于长安城除皇宫外所有建筑之上。

这些雄伟的建筑中,却找不到王莽的家。由于父亲早死,王莽家并没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只是得到了太后的一笔定期补助。姑姑和叔叔们忙于扶植私党,揽权纳贿,大兴土木,几乎把这对孤儿寡母给忘了。没有权力自然就缺少收入来源,和叔叔们比起来,王莽母子的日子相当清苦。

贫困因为对比而放大,伤害因为敏感而更深。对早熟的王莽来说,由地位及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屈辱感无疑是早年经历中的重大心理事件。

因为上学时乘不起车马,王莽要步行穿过长安街上的乞丐群,小乞丐们的眼神经常让他一整天都心情抑郁。冬天的早晨,他经常能在街头看到冻饿而毙的尸体,达官贵人驱着高头大马从尸体边走过,不屑一顾。王莽却不能视而不见。

走在路上,他常常要躲避各种各样的车队。这些车队通常会绵延半里地长,在长街上疾驰而过,半个城市如同地震般战抖。如果谁躲避不及,被车马刮踏,只能算你自己倒霉。车马过去后,人们会纷纷掸着身上的尘土,对车队发出恶毒的咒骂。

王莽不会开口骂人,但他内心的反感肯定比别人更甚。因为车队的主人,往往是他的表兄弟们。对于这些整天名车宝马招摇过市的表兄表弟,他既厌恶又鄙视。虽然同处一个城市,王莽却与他们相隔这样遥远。华丽的外表掩藏不了他们内心的浅薄、愚蠢和无能,如果没有叔叔们的权势,他们不堪一击。

贫困和苦难会赋予人正义感的说法至少在王莽身上得到了验证。因为他们,王莽终生厌恶铺张和招摇。

好强的寡母节衣缩食,把他送到名儒陈参门下,学习《礼经》。像所有的寡妇一样,她在王莽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特别当她的长子早夭使王莽成了独子之后。虽然不太识字,她却每天都要陪王莽温书到半夜。她剥夺了王莽的童年,不允许王莽和街上的孩子玩。她要王莽出人头地,光大家声,为她这个被人忽视的寡妇争取生活加倍的报偿。

孤儿往往天生严肃,眼神里有一丝忧郁的底色。生活早早就教会他们如何应付挫折。王莽学习非常刻苦。他深知成绩对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个人奋斗的重要资本。与权力中心的遥远距离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深刻的屈辱体验化作了向上攀登的不竭动力。地处孤寒冷眼旁观使他观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圣贤的教诲灌注给他巨大的道德激情,而不幸的生活又铸造了他坚强的意志。“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赏信修睦,选贤与能”,这些话在他口中读出来异常地慷慨激烈。他希望自己的智商将最终帮助自己走入权力中心,把这些寄生虫一样的表兄表弟踩在脚下,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更合理,而自己也最终将留名千古,光耀万世。



中国文化早熟。早熟往往是一种有问题的成熟。

中国传统思维的简单化、一元化、以偏概全曾经并且仍在给中国不断制造问题。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孝顺,就意味着他会遵守秩序,忠于国君。从这个逻辑出发,中国人创立了幼稚的社会赏罚机制,那就是,把官位作为“德行”的报答。

《孝经外传》记载的第一个典型人物是大舜。据说舜的父母兄弟对他都不好,合谋要杀死他,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尧帝听说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又把帝位让给了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孝子就得到了最丰厚的奖赏——帝位。

所以历朝历代,千奇百怪的“孝悌”行为层出不穷。古制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可是东汉人赵宣一连二十多年都住在墓道里,因此成了著名孝子,名气很大,被举为孝廉。同样是东汉人许武,自己做了官,为了使两个弟弟也取得做官资格,在分家的时候故意欺负两个弟弟,把家产都据为己有。而弟弟们尊重兄长,毫无怨言,成了“悌”的典型,名声远扬,也被举为孝廉。之后,许武才公布了自己私藏的分家文书,说明是为了使弟弟们成名才这样做的。结果许武也受到了赞扬。原因是他为了弟弟们的前途,自己甘愿被人误解,承担骂名,于是他也被举为孝廉,一门三孝廉,美名遍天下。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英模机制的尴尬。许武给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出了一道难题,而答案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往往是,一个人的行为越突出、越超乎寻常、越不近人情,他的社会声望就越高,所得到的官位就越显赫。



不管怎么说,王莽早年的恭俭孝顺出自天性,并非伪装。

而系统的儒家教育,无疑引导王莽强化自己性格中的这些品质,并且形而上之。在他的时代,道德在正统观念中是超越一切的最高价值,道德完善被认为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就像他为自己的学业感到自豪一样,他也希望通过良好的品质获得人们的肯定。

而在意识深处,他的道德完善热情,则是出于在道德上压倒其他王氏子弟的隐秘愿望。他要用自己出众的德行,来反衬自己诸多表兄表弟的放纵;他要凭道德资本,战胜这些平日视他如无物的人。这是他惟一的优势,他不能不充分发挥。

然而圣人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圣人错误地认为人的本性是完美无缺的,要求人严格克制自我的欲望,把自己装到“理”的牢狱,修炼到一举一动都符合“天理”。

按照儒教理想色彩浓郁的礼仪规范去为人行事,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和尴尬。青春期的王莽和所有的愤怒青年一样单纯倔强,他把这些障碍当成了对自己定力的考验,当成了“为贤作圣”路上必然的磨难。他认为这个人人放纵苟且的社会是不合理的,和庸人的信念不同,圣人之徒必须让社会适应自己,为此他就要带头克己复礼。被圣贤之道折服的他立下宏誓大愿,要以古人为榜样,特立独行,做一个错误世界里正确的人。他事母至孝,对长兄的遗腹子视如己出。他为人慷慨,经常周济别人。他恪守古礼,路上遇到年纪比自己大的人,一定要退避三舍,躬身等长者走过,才直起身子。每次去见师长,他都郑重其事地沐浴,然后穿戴整齐,带上礼品。这些礼节只见于古书的记载,在上古实没实行无法考证,反正在王莽所处的西汉末年早已失传了。所以当王莽必恭必敬地躬着身子躲在路边给人让路时,别人投向他的目光,更多的是惊诧。然而王莽不以为意,经典的力量使他的脚步充满自信。

所以他的行为自然就很“出位”,很引人注目。然而,王莽的真诚和单纯也一目了然。西汉末年,人心还古朴,赞扬者毕竟多于指指点点者。以当今皇帝亲表兄之尊,王莽“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谦恭孝友,确实与他那众多不知天高地厚的表兄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那个十分关注人的道德品质的时代,王莽年纪轻轻,就确立了优良的社会形象。而这一形象被他的那些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至亲反衬,显得更加光彩照人。



虽然受到忽视,王莽毕竟是皇帝的至亲,这一社会关系使他拥有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潜在优势,一旦机缘巧合,优势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现实利益。

公元前二十二年(成帝阳朔三年),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遵从孝道,赶到王凤府上去照顾病人。王凤所患大约是脑血栓后遗症,偏瘫在床。王莽代替仆人,亲自给王凤端屎端尿,“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尽心竭力。

疾病使王凤感觉到了异常的虚弱和无助,他没有想到是这个平时没怎么关照过的侄子给了自己最需要的亲情。而自己平日里提携备至的子侄,从小娇生惯养,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不要说收拾秽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一会儿就匆匆离去。相比之下,王凤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王莽的忽视深感愧疚。弥留之际,王凤郑重地把王莽托付给太后,要求多加关照。

根据王凤的遗愿,朝廷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后,经常能听到各种风言风语,而任命王莽后,王政君听到的却是由衷的欢迎之声。大家都觉得,这样出众的人才早就应该进入仕途了。太后对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没想到这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的侄子居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老谋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价值:他有助于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声。不久,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进入中级官员行列。

王莽给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王莽一点也不因身为外戚而有任何骄气,对任何人都是和和气气,谦恭有礼。王氏子弟大都不学无术,而王莽却精通典籍,学问出众;王氏子弟争相揽权纳贿,王莽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别人处理政务难免掺杂私心,王莽却不偏不倚,处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对王莽不遗余力的赞誉实际上就是对其他权贵行为的批判。

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达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谦恭和气的外表下隐藏着说出来会吓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彻底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为天下立万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跻身孔孟之列,被后世永远景仰。

这是一个真诚的儒家式的雄心壮志。

要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权力的顶峰,成为王凤那样的人物。

从自己的晋升之路中,他已经切实体会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攀登过程中,他下意识重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的道德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行动也更加有力。

他俸禄不多,却经常倾囊资助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的同学。

他倾其所有,把长兄的遗腹子的婚事办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礼那天,正好王莽的母亲身体不适,在婚筵上,王莽屡次离席,进入后堂。客人们不解其故,询问仆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亲的病体,去服侍母亲用药了。

他买了一个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举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王莽也这样好色?在众说纷纭之际,王莽对朋友公布了答案,原来,这个女子是他为朋友朱博买的。这位朱博,政绩卓异,可惜一直没有儿子,王莽此举是为了帮助朋友延续后代。

王莽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乱世一样,西汉末年也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越是污浊的空气中人们越渴望清新。

不知不觉,王莽入仕已经六年,可是由于洁身自好,不结交权贵,不请托送礼,官位升迁得很慢。

终于有人出来发言了。公元前十六年(成帝永始元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这实际是为王莽讨封。有人带头,众多儒学名士也趁机上书,颂扬王莽的品行。于是,在三十岁这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经常随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和权势的大臣。虽然如此,他的作风依然不改,居官恭谨有加,地位越高,为人越谦和。他把封地上的贡赋全部用来资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简朴度日。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通宵达旦,把自己任内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符合儒家标准。太后和皇帝都庆幸选对了人,不断委以重任。又过了八年,深受舆论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为大司马,社会舆论终于把他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汉朝时候,流行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说,国君受命于天,如果称职,上天会让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无道,就会更换代理人。当然,上天是讲道理也讲策略的,给犯错误的人出路,在改朝换代之前,会降下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直到确认这个人不可救药了,才会从他手里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务完成得出色,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鼓励他再接再厉。

董仲舒说,皇帝轮流做,然而,这种轮流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么,继承秦代的汉朝就是火德。

西汉末年,社会上经常流传着改朝换代的传说。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小道消息,说是某地某地出了什么怪事,预示着将要改朝换代了,汉朝的火运已经到头了,土德皇帝将要出现了。

大汉王朝的气数看起来也确实快要尽了。

西汉末期,贫富分化达到了社会不能承受的极点。贵族拥有土地动辄几十万亩,而常年有数百万流民无家可归。上层社会风气奢侈,糜费巨大,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卖身为奴。灾异频发,饿死者的白骨相望于道。人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整个社会充斥着紧张不安的气息,起义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汉成帝自己在诏书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灾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诏,到天坛去跪拜上天,承认错误,可是形势丝毫不能好转。

元凤三年(-78)正月,泰山脚下突然降下一块巨石。一位儒生上书昭帝,说泰山乃神山,泰山坠石,预示将有匹夫而为天子。他劝皇帝顺天应人,择天下贤者,让出帝位。

理所当然,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头。

可是,后继者居然络绎不绝。宣帝之时,当时的一个小官盖宽饶又上书,建议皇帝传位于贤者。

这次皇帝没敢动手杀他,而是迫令他自杀了。

汉成帝时,一个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写了一本《包元太平经》,宣称汉朝天命已终,应该重新受命,这样就能延续汉朝的命运。他还组织了许多学生,到全国各地去宣传自己的理论。甘忠可被关进了监狱,但他的弟子锲而不舍地继续宣传,到了哀帝时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建平二年(-5),汉哀帝真的举行典礼,宣布重新“受天命”,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可是改号之后,天下甚至比以前更乱了。建平四年(-3),有传言说大祸将要降临,关东各地的人民“无故惊走”,数十万人手持麻秆在全国各地奔走祈祷,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天崩地裂的大祸。几万人聚集到长安城里,半夜三更祭祀“西王母”,点火游行,“击鼓号呼相惊恐”,弄得整个长安城彻夜无眠。

看来,文字游戏骗不了上天,上帝改朝换代的决心是已经下定了。



登上了权力顶峰的王莽俯视天下,看到的是一片末世衰败的景象。

混乱他不怕,他甚至希望再乱一些,那样,他的能力才会更好地体现。他要让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在他手里重新强壮起来,他要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雄才大略,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圣人之学,他用《周礼》和《论语》为指导,澄清天下,应该指日可待。

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改造帝国的计划。

他首先希望以自己为表率,扭转社会奢侈的风气。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刹住浪费之风,自己上下班坐的马车、穿的衣服,都俭朴得不能再俭朴。

做了大司马之后不久,王莽的母亲病了,达官贵人纷纷到王莽家探望。出来待客的妇人穿着粗布衣裙,脸上也不施脂粉。贵夫人们都以为是王家的女仆,及至介绍才知道竟然是王莽的夫人,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一时间,王莽家的俭朴作风传遍长安,奢侈之风果然大减。

第二步,王莽通过艰苦的斗争,动员政府通过了著名的“限田令”,禁止豪强大户占有过多土地。

上任第二年,王莽又以王太后的名义,宣布把王家的所有土地,除了坟园之外,全部捐给贫民,以此带头推动“限田令”的实施。

这几把火烧得非常漂亮,一时间,王莽为首的政府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整个下层社会欢欣鼓舞,以为天下大治的时候终于就要到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极权政治中,每个人的政治生命都是脆弱的。汉成帝的死打乱了王莽的整个计划。

公元前七年(成帝绥和二年),王莽上任不到六个月,汉成帝去世。由于无子,召定陶恭王子继承帝位,是为汉哀帝。

哀帝上台的第一件事,是大搞自己的裙带。他违背礼仪规定,擅自尊自己的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与王政君并尊。并且在宴会的时候,把傅太后的座位与王太后平等安放。

这是完全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傅太后的名称本来已经可疑,即使真的做了太后,与王太后也有正庶之分,怎能并尊!王莽见此情形,严厉斥责太监:“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立刻命令把傅氏的座位搬到一边。

傅太后一怒之下,索性不出席宴会。就这样,王莽不识时务地得罪了新帝。公元前七年(成帝绥和二年)七月,王莽被免职,回到南阳封地闲居。

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就因为一次大义凛然而失去了。做模范有时必须付出代价。

这一年王莽三十九岁。



这次挫折,对以政治为生命的王莽来说,无疑是严重的。但是,王莽有着钢铁般的性格,挫折于上升期的他,就像给好钢淬一次火,只会让他更加坚韧。

在血亲社会,血缘是最有力的理由。新帝登基,王氏的血统立刻贬值。王莽和王政君都是明智之人,他们顺从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离开政治中心,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就看上天是否能再次给他们机会了。

然而,王莽并没有真的闲下来。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已经使他由一个单纯的儒生变成了政治动物。他已经深深领略了权力的滋味,这滋味让人尝了一口,就再也不能放弃。他渴望着再过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生活,渴望着再次见到人们在他面前必恭必敬诚惶诚恐,渴望再一次体验掌握千万人命运的强大感和改造山河建功立业的成就感。如果能够再次掌握权力,他甘愿付出任何代价。

多年周旋在政治旋涡之中,王莽已深谙政治的玄机。他的理想主义丝毫没有动摇,但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式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刚入仕途,他只知一味刚强,做事恪守原则,说话直言不讳,这种性格使他在宦海沉浮的前几年吃尽了苦头。而现在,他在刚强中已经糅入了一丝阴柔,做事更讲究方式方法,他知道了进退,知道了等待,知道了利用他人的弱点。

他一如既往地维护着自己的道德形象,他知道,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基础。人们对道德楷模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把慷慨的赞美送给你的同时,要求你在道德枷锁下不能有一丝松懈。因此,他必须倾尽全力,战战兢兢,把自己打扮得毫无瑕疵。为了这一点,他有时也不得不矫饰自己。道德于他,此时已由单纯的目的变成了手段。

他知道了,为了达到光明的目的,有时要用不光明的手段。

在闲居的日子里,王莽做了这几件事情:一是倾心结交官员特别是知识分子,建设自己的人际资源网;二是密切关注朝廷政局变化,同时又绝口不谈政治,不惹是非;三是继续进行自己的形象建设,丰厚自己的人格资源。

真是天将亡汉,刚刚登上帝位的汉哀帝恰好是历代皇帝中最不争气的一个。上任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外戚,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后两家的亲戚一股脑拥进朝廷,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各路要津。这个时候,人们才又想起王氏外戚的好处,王家虽然骄奢,但毕竟大都是有能力的人,在他们的控制下,朝廷的运转基本正常。而傅、丁两家大都是草包,因为意外的机缘成了皇亲,便如同乡下人进城,恨不得一天之内把所有的东西都抱回家去,刚刚进入长安就忙着起宅第,买仆人,讲排场,比阔气,一上任迫不及待地钩心斗角,卖官鬻爵,大开贪贿之门。一时间,整个政府上下鸡飞狗跳,乌烟瘴气,长安城的奢侈之风再一次兴起。

哀帝做的第二件事是搞起了同性恋。他喜欢上了一个叫董贤的漂亮侍从,两人很快就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哀帝停止了王莽的“限田令”,一次赏赐给董贤二十万亩土地,不久又任命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哀帝甚至想把皇位让给董贤。

汉朝的衰败在哀帝手中达到了顶点,混乱的朝政加剧了人民的痛苦。他使汉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人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哀帝如上文所述,搞了一次荒唐的“再受命”仪式。这个仪式反而再明确不过地说明了大汉王朝已经丧尽人心。

王莽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长安城内的一幕幕光怪陆离的闹剧,平平静静地读书养性。这时,他家里出了一件意外之事。他的二儿子王获因事一怒之下,失手打死了一个奴役。

当时的豪贵之家,每家都有几百名奴隶。奴隶是可以像牛马那样在市场上公开买卖的,没有人把他们当人看,失手打死了,官府罚几个钱就了事了。

王莽却不这样看。“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奴隶制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奴隶也有自己的生命尊严,也有自己的基本权利。

经过痛苦的权衡,王莽命令王获自杀以赎罪。只有这样,他才能维护世界观的统一。而且,下意识中,王莽明白这样处理,会带来巨大的轰动效应。

全家上下一下子乱了套,王莽的妻子急得要和王莽拼命,终日以泪洗面,儿子女儿都在王莽面前连日长跪,为王获求情。

作为一个政治家,王莽的儿女之情是比较淡薄的,但并不是没有感情。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他也经历着痛苦的煎熬,那毕竟是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亲生骨肉。更何况,这次所有的亲人都站到了对立的一边。

然而,王莽已经习惯于在情感和礼法发生冲突时无条件地倒向礼法。四十年来的修身磨炼似乎就是为了面对今天的考验。要做改天换地的圣人,要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他就不能按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得把自己变成刀枪不入的超人,变成超越世俗情感的神,这样才能承担起挽救天下的重任。天理和人欲的交战中,后退一步,就前功尽弃。

上天也许是用这件事来考验自己能否承担大事。王莽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关节都要碎了。他以为自己已经炼就了铁石心肠,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的心还保持着几分弹性。每一个夜晚,他都几乎要向感情投降,然而随着天明的到来,理智又一次占了上风。

王莽的意志最终不可违背,经过几天的争执,王获终于自杀。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社会。人们没法不震动,人们没法不感动,人们没法不敬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他确实已经接近了圣人的高度,让人只能仰视,心怀惭愧。在这个裙带成风的黑暗时代,王莽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希望。

王莽像一个高明的演员,给人们留下了最动人的造型。是啊,在这个纲纪崩溃的时代,人们最痛恨的是上流社会的穷奢极欲,最痛恨的是裙带成风。而王莽恰恰恭俭勤政,恰恰大义灭亲。他准确地击中人们感情中最脆弱的部分,让所有人的心都成为了俘虏。

公元前二年(哀帝元寿元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在汉朝人看来,这是上天明确无误的警告。哀帝惊恐不已,下诏让大臣们献策。郁郁已久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说这是上天对王莽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反应。鉴于舆论的压力,哀帝只好以侍候王政君的名义让王莽重返京师。



还没等王莽为重新获得权力进行更多的努力,公元前一年(哀帝元寿二年),二十五岁的汉哀帝突然去世。而在此之前,他的祖母与母亲傅、丁两后都已去世。上天又一次向王莽露出笑脸。

在汉哀帝胡作非为的时候,王政君默默地独居深宫,不动声色,而现在,这个资深女政治家以迅雷之势采取了行动。在哀帝去世的当天,她就驾临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的玺绶。接着召见大司马、皇帝的情人董贤,问他打算怎么处理皇帝的丧事。乳臭未干的董贤在王政君面前居然吓得连句完整话都说不来了。王政君马上拈出了这个人的轻重,命使者火速召王莽进宫。

王莽又成了大司马。

王莽做的第一件事是罢免董贤,此人早已成为哀帝的替罪羊,成为人人痛恨的目标。董贤畏罪自杀后,没收其财产四十三亿,充实国库。

王莽做的第二件事是选立中山孝王之子,九岁的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此人与无子的哀帝血缘最近,立他为帝顺理成章。同时,王莽命令,平帝的亲属不得进京,以绝外戚之患。

接着,他把傅、丁两氏的外戚全部赶出长安,任命自己那些名声良

关于王莽的史料
他登台履行仪式后,忽然流泪祷告:“臣王莽警告皇天众神、历任先帝,大汉天子不幸身染疾病,臣忧心如焚。天子聪明睿智,孝亲爱民。圣躬康宁乃我朝万民之福。上苍若真有所责于本朝,但求降灾病于莽一人之身!臣愿代天子受病痛之苦,以报朝廷对莽之大恩!”说着,哽咽气阻、涕泪纵横,一副为皇帝有病难过的神态。 朝臣无不...

罪百田常,祸于王莽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他认为曹操的罪过比田常还深百倍,曹操引起的祸乱比王莽还巨大 这是唐代刘知几评价曹操的话,贬义很深啊 田常,战国时期齐国相,杀害君主齐简公且自己专权独裁 王莽,毒害汉平帝和挟两岁孺子婴以令天下且最终篡汉自立,导致天下大乱 ...

历史上真的有王莽这个人吗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

王莽篡汉的历史
王莽以公正无私的行为,如卖车救济穷人,赢得了朝野的极高评价。在一系列事件后,他于公元元年被封为安汉公,后加封为宰衡,最终篡位成为新朝皇帝,前后统治十八年,其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恢复周礼制度,但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混乱,尤其是对土地和经济的控制,触犯了大地主和商人的...

求关于晋城王莽岭的民间传说
王莽生于西汉末年,于公元前八年任大司马,扶政十六年。但不幸的是,他辅佐的四任皇帝,或昏庸无能、或荒淫无度、或年幼无知,加上天灾不断,使朝野不安,战争四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王莽励精图治,虽无力回天,却也赢得了朝廷上下的共识,王莽称帝势在必得。于是,力主王莽登基的人大造王莽真...

王莽的人物生平
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又不听劝谏。王宇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

王莽篡位
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馀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 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矣!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父亲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莽篡汉王莽简介
王莽,字巨君,出生于公元前45年,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章丘龙山镇平陵城人,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新都哀侯王曼的次子,也是衍功侯王光的叔父。他的早年生活并不顺遂,父兄相继离世后,由叔父们扶养长大。王莽青年时期以谦恭、俭让和尊敬长辈而闻名,广受赞誉,逐渐晋升为大司马,...

王莽被很多人怀疑是穿越者的帝王,是怎么死的?
王莽之死跟他的行为作风有很大的关系,是他自己埋下的恶因,最终自尝恶果。新莽晚期,天下大乱,百姓疾苦,再加上天灾旱涝,百姓无以为食,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但是朝廷还在增加赋税,欺压百姓,如此苦不堪言的生活逼的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就是因为苦于王莽的暴政,所以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新莽...

历史上,有著名的“王莽乱政”是什么时期
5年,汉平帝亡故(据说是王莽毒杀),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于是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代理皇帝)。 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首先是发难安众侯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