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四次通货膨胀
建国初期通货膨胀 1949—1950
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上涨。上涨的核心区域是上海,主要表现为战后重建时期的物质短缺,投机活动以及管理相对混乱。
1959-1961年——困难时期的物价上涨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79- 1982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首次上涨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货币政策失控导致的通胀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7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93-1995年 ——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价格上涨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金融持续的混乱。表现为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由此导致了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和高通货膨胀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经济(加入WTO)后的首次通胀
国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一方面,从国内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发生严重歉收,由此,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国内煤电邮运紧张,推升了通货膨胀压力;第三,为减少SARS对经济冲击而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国工业融入全球经济,而使得海外对中国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
2008年以后,全球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美国和欧洲采取了多次量化宽松政策,中国既采取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还采取了相对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客观上为通胀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剂,加上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持续两年的通货膨胀。当然,推动通胀上行的结构性因素方面,由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成本上涨也不容忽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非常多的通货膨胀,但是中国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在民国政府的时候发生的通货膨胀,在民国时期抗战的时候,民国政府大量的发纸币造成了中国出现通货膨胀,但是印发的钱只能造成通货膨胀,这只是表面原因,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就是民国政府不断的大量军事投入,到了后期的时候,投入到军事资费占了总支出的百分之七十。
1938年底,日本侵入中国南部和东部到那几个月中国经济发展的地方都被日本给侵占了,由于没有人交税,所以国民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然后国民政府开展了一些新的项目,在种种措施之下,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与政府开支相比依然是非常不够用的,国民政府发了许多货币来弥补财政不足,然后他发行的货币竟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几百倍,然后重庆战争时期物价就达到了战前的1700倍,也就是说不到10年的时间里,重庆的物价就涨了1000多倍,就换句话说,以前钱能买一辆车的钱,最后只能买两个鸡蛋那么多。
由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战争开始打响的时候,日本就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封锁特别战争的后期中国出现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老百姓这个解决办法说起来非常搞笑,既然钱多的没有用,那就不用钱了,老百姓开始回归到原始的时期,用物品和物品交换,随着国民政府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次通货膨胀也就慢慢消失了。
一、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4.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希望你能满意~~@^_^@~~
1、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固定资产投资骤然上升,经济增速由1991年的9.3%上升至14.2%。经济过快增长引起物价快速上涨, CPI同比增速从1992年1月的5.5%上升至1994年12月的25.5%,严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稳定。面对经济过热,政府采取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了通货膨胀。
2、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完成和2001年加入WTO,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大幅增长,2003年世界粮食普遍减产、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中国原粮食从2013年11月同比涨幅跃升至10.8%,并不断增加,于2004年5月同比上涨33.9%,带动CPI不断上涨
3、2006年第四季度,粮油价格开始大幅度上升,很多原材料价格也在继续攀升,导致CPI不断上升,于2008年2月达到期间峰值8.7%。
4、在经历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的CPI负增长后,物价开始全面上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也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扩展资料:
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大幅增加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即为成本推动型中的一类。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不同部门物价涨幅不同,但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的过程。
一、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好像在之前因为2008年就有个一切收拾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的一些空旷红包上。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货膨胀有哪几次?
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
05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应措施
通货膨胀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运行的重要问题。我国基本上以零售物价指数来衡量一般的物价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85年、88年、93年、94年有过四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并且各次上涨的峰值不断的攀升,90年代前期的一波物价上涨峰值曾经超过20%。从94年—02年我国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从03年8月开始到现...
1996到2022,中国经济有多少次通胀通缩
3. 2009年通缩: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导致中国经济再次出现通货紧缩现象。4. 2011年通胀: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遭遇了通货膨胀的挑战。总结:从1996年到2022年,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上述四次通胀和通缩周期。每一次通胀和通缩都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
新中国都有哪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起因是什么?
1993-1995年第四次通胀,经济“软着陆”,但民企破产、股民被“套牢”原因:价格市场化、提升工资和房产开发热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
中国建国后发生了哪三次通货膨胀?
中国建国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分别是在建国初期、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这三次通货膨胀尽管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大量的财政赤字紧密相关。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建国初期。那时,国家为了建设新社会和工业现代化,大规模投资,导致财政支出远超收入,形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赤字,...
90年代初到现在 中国共经历过几次通货膨胀
根源: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根源,是泡沫经济。类型:1993-1996年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1994年物价上涨率一度曾达到27.4% 第二次是2003年至今:表现: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是连年下降的,由2003年的2.4%降到2007年的0....
中国古代有通货膨胀吗?
有。只要政府发行货币(包括硬通货),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通货膨胀。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
1980-1999年我国历史上几次典型的通货膨胀都是那些、分析成因及种类是什...
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的几次通胀相比,这次通货膨 胀有以下特点:其一,全面性。这次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 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同时全面涨价。事 实表明,其中既有实体产品的涨价,又有虚拟产品的涨价。目前我 国面临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
中国近10年真实通胀率一览表,通胀可分为哪几种
通货膨胀可分为哪种类型?四种通货膨胀类型主要是拉动通货膨胀、成本驱动通货膨胀、供需混合驱动通货膨胀和结构不平衡通货膨胀。相比之下,每个通货膨胀都有自己的特点,造成因素和影响不同。因此,用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比较和测量,以避免错误操作。事实上,通货膨胀可以根据总价格水平、价格预期水平和价格...
中国历史上都合适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1984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