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中有哪些文化观
中国近代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开始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科玄论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民主”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对保守派指斥的应对,肇源于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般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而“中体西用”论的荒谬在于它违背文化有机性原理,误认为可以将文化的体、用随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实践中,“中体西用”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初衷,但在本质上则是反现代化的,它以技术的革新为守旧的手段,变革仅限于器物(科技)层面,拒绝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层面的改革。“西用”标志着中国效仿西方走现代化道路的第一阶段的开始,“中体”又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源头,它阻挡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从器物层变革到制度层和观念层变革的深入发展。
随着洋务派中的激进人士所提倡的西学范围日渐扩大,层次日益深入,“中体西用”却逐渐成为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方的羁绊。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注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改造的“器物”层次,而必须走向传统文化改造的制度、观念层次。在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器物层的改变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变;观念层的改变最难,也常常是文化攻坚战中的最后堡垒,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一层次上也表现得最为剧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西合璧”。 ①是传统的旗袍改进,袖短等特点说明中西合璧特征,②有西服的特点,但有四个口袋等,具有中西合璧特征,③传统的建筑,④里弄住宅具有传统建筑特点,但从建筑风格来看,又具有西方建筑特点,具有中西合璧性质。故C项正确。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思维模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赋予自然物的人格象征所有异同,体现了中西人们的审美观的异同。本文将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人们赋予自然物、自然景象的人格象征进行比较,探讨汉英语言中体现自然景物文化的特征及体现的审美观差异。 一、对自然物的审美观 自然物是自然存在的质料层,人类在生活中运用自然物并与自然物产生一定的关系,并产生意意向作用层,即审美此在中的体验和反思。意向作用层对质料层的作用的结果就是对自然物的审美观[1]。把有某种特征的自然物与人的活动的表象进行类比,赋予自然物的人格化。中西方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物和自然景象赋予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赋予自然景象的人格象征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是人类共同经历的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人格化拉近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距离,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某些自然物和自然景象被中西方人们赋予了相似的人格象征。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西国家的人们给予另一些自然物和自然景象的不同的人格象征,反映了各自的审美观。 1.赋予相同自然景象相似的人格象征 在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全人类常常从自身出发用类比方法去理解外部世界,便产生了对自然界人格化过程。自然崇拜主要是指人类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他们将自然物和自然力看作有生命、有意志与伟大力量的对象而加以崇拜[2]。太阳神崇拜在中西的神话中都都被化身为辉煌壮健的男性,能统治万物。所以,中文用“他”、英语用 “he”来代表太阳。月亮在早期人类心目中的形象是娴静、动人的偶像,被中西方人们赋予女性温柔的特征。上古人还认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她能为人类带来万物,所以中文用“她”、英语用 “she”来代表月亮和大地。例如:①The sun never repents of the good he does, nor does he ever demand a recompence. ②The Sun God smiles as he rows his boat across the sky. ③Selene, the goddess of the moon: does she shine on men only? ④Gaia, more frequently spelled Ge, was the Earth. She is rarely even referred to as a deity, she is more a power.在中文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如“天无二日”中的“日”指太阳,比喻男性君王。意义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古时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月亮姑娘”“花容月貌”“大地母亲”等体现了月亮和大地的代表女性的人格象征。 由于地球的70%是被大海覆盖的,所以在中西方人的眼里,大海成了能包容许多物体的象征,代表着思想开放、心胸宽广的人物个性。中文“海纳百川” 形容人的度量、气度、胸怀之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容无私,要能够正视一切的流言蜚语。西方人喜欢用海来作为生存体验和文化意蕴的象征。英国诗人John Fowles曾经写到Sea can be subtle and noble, brave and energetic.[3] 中国人把山看成是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的象征。不仅山本身是寄托文化理想的象征物,与山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来隐喻人生应有的道德方向。譬如,“山上有木,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山下有风,君子以振民育德”。美国现代诗人哈姆林·加兰的自然诗《山岳是沉默的勇士》是对山岳伟大而沉默精神的礼赞:The mountains they are silent folk/ They stand a far--alone/ And the clouds that kiss their brows at night/Hear neither sigh nor groan/Each bears him in his ordered place/As soldiers do, and bold and high/They fold their forests round their feet/And bolster up the sky。西方诗歌中的“山水象征人格”,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山水比德”观,中国人认为山能让人学会宽容,水能给人以睿智,因而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4] 2.赋予相同自然景象不同的人格象征 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导致中西方审美情趣的差异,从而他们赋予某些相同的自然景象不同的人格象征。例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西风给中西方人们不同甚至相反的审美感觉。在英国,西风来自大西洋,给人们带来暖春的感觉,以至英国诗人喜欢赞扬西风。例如,John Mansfield的诗The West Wind 中写到:It’s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5]这首诗表达了对西风的喜爱。 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写尽了西风的气势,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人文精神: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5]英国人看到西风,联想到冬天,进而联想到春天。这是在呼唤和预言着某种社会变革,西风象征了革命精神、改革、新生的力量。但是在中国,召唤春天的是东风。东风,起自太平洋,初春登陆,风势逐月增强,初春时东风称春风,特性温暖。“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春风之活力。中国的西风来自寒冷的西部大陆,多出现在秋、冬天,导致花草树木枯萎凋零,所以中国人赋予西风是冷酷无情的人格象征。如“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就可见西风的残酷无情。 二、赋予自然生物的人格象征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生物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以自然生物喻人、借物言志在中国文化中极为普遍。英语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给自然生物一些寓意。 1.自然生物相似的人格象征 由于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受共同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中西民族赋予一些自然生物相似的人格象征。例如,老鼠象征小偷、贼等心术不正的人,汉语有“鼠头鼠脑”“贼眉鼠眼”词语指代坏人,英语的“rat”在《牛津高级英汉词典》解释为“a disloyal and deceiving person(不诚实的人)”,认为鼠是撒旦的化身。在汉英文化中,月桂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耀,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英文laureate 指桂冠,win laurels意为得到荣誉。中英语中一些词的喻义一样,如:玫瑰象征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英文a bed of roses 比喻愉快舒适的生活,rose- colored(玫瑰色的)象征乐观、愉快。汉语也有“玫瑰色的梦”(美梦)、“玫瑰色的前程”(美好的前程)等表达法。 2.自然生物不同的人格象征 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神话等不同,中西方对某些同样自然生物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超尘脱俗。花中魁首牡丹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中国人对这些花木的褒扬是西方人难以领略的。另外,英文中lily(百合)还象征“美貌”,如lilies and roses(花容月貌),as fair as a lily(美如百合),在汉语中百合却无法引起此种联想。在汉文化中,垂柳表示依恋,而在英文中weeping willow(垂柳)则表示悲哀。由于审美观的不同,中英人们侧重点不同。在汉语中,用兰花喻指清高雅洁的君子,用竹子指代高风亮节的志士都着眼于花木的神质气韵与人之道德灵魂的契合。兰花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西方人注重物体的外部特征与人之外貌的联系,如:cabbage head和pumpkin head均指傻瓜;tomato比喻美貌女子。这些形象的比喻着眼于本体和喻体相似的外在特征。 总之,中西方国家在各自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发展影响下,其思维特点、审美观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赋予自然物相同或不同人格象征意义说明东西方国家对各类自然物有独特的认识,丰富人类的语言知识,因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中西的跨文化交际。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中有哪些文化观
代表着思想开放、心胸宽广的人物个性.中文“海纳百川” 形容人的度量、气度、胸怀之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容无私,要能够正视一切的流言蜚语.西方人喜欢用海来作为生存体验和文化意蕴的象征.英国诗人John Fowles曾经写到Sea can be subtle and noble, brave and energetic.[3] 中国人把山看成...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中有哪些文化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思维模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赋予自然物的人格象征所有异同,体现了中西人们的审美观的异同.本文将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人们赋予自然...满意请采纳
中国近代哪些思想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1.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味着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同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2. 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同样展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技和生产知...
交流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用怎样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
评价:“保存国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从而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
第三,纲常伦理,这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自西汉以来成为维系封建制度的精神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它关注的不是每个个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关系。它强调人应当遵守他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规范。而中国封建社会从来就承认人与人的不平等,正是在承认不平等的前提下儒家提出了调整人际关系的“三纲五常”的...
中西文化互动的特点?
2.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存在一些价值观念的差异。例如,东方文化通常注重集体主义、尊重长辈、社会和谐等价值观念,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权利、竞争和自由等价值观念。这些差异可能在互动过程中引发对比和对话。3. 影响和接受:中西文化互动也带来了相互影响和接受的现象。例如,西方文化对...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哪些特征
3. 文化通常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然而,“中体西用”论错误地认为可以随意分割和嫁接文化的不同层面,这种观点与文化有机性原理相悖。4. 在政治实践层面,“中体西用”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目的,但本质上却与现代化背道而驰。它将技术革新作为守旧的...
如何看待明清中西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把这两类文献看作是中国文献核心和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征的文献而向欧洲介绍的。此外,还有一些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著作,如《利玛窦日记》,它对研究明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入华传教史都有重要价值。17、18世纪是中国文献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大交流,它客观上使中国思想文化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对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理解
1、后哲学文化的自然主义的文化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反思,始于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落后挨打的全面危机,从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的视域就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既定前提。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反传统,都只能在中西比较的框架中言说,这似已是历史的定命。从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自身变移了它的现代视界...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三、传播中学的使者 19世纪以来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用“旁观者清”这个说法,他们的研究中有中国人自己没有做或者看不到的新鲜东西。传教士在中国的语言文字方面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语言是传教士布道的基础,早期来华传教士不得不攀越汉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