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何会被杀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0
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害。

主要分为几点
1 他杀了毛岛主【也就是毛文龙,其实本人觉得毛文龙也没什么错,主要原因就是袁崇焕同志觉得他不听话 所以就把他斩了,当时崇祯听到消息是非常害怕的,你想想皇太极在那边闹得不亦乐乎,好不容易有个好兄弟替崇祯挡了一会儿了,结果给袁督师给一刀剁了,但崇祯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没有几个能用的人了】
2 很多清史里写的在这一段基本就是比较扯,后来崇祯要杀袁时记载是这样的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
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
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
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没说。
所以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杀掉袁崇焕。
无语,彻底的无语。
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
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
明白了。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识几个,但要看懂,估计是很难的。
结果大吃一惊。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
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
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

袁崇焕的名字,近来频繁出现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的确,袁公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戏。以刑部的小吏力陈辽东军务,五年后即作了按察使。努尔哈赤一生百战百胜,没想到与袁公的第一战即败,死在宁远城下。自此袁公成为大明第一屏障,督师蓟辽,满人自有袁公起再不敢正视山海关。然皇太极从承德绕路入寇,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驱兵救驾,崇祯帝中了反间计,将袁公杀害。注意,不是砍头,是千刀万剐,死后无完尸,而且当时的市民恨得“争啖其肉”。后来袁公的一佘姓义仆收其残存的骨殖安葬,发誓佘姓后代时代为其守墓,这个誓言一直传到了现在仍然被履行着。这就是袁崇焕身前身后事迹,成为千古奇谈,后人每每谈及此事,无不痛骂崇祯而惋惜袁氏之冤。 袁公的确冤,崇祯帝的确该骂,这又重演了千古以来的忠臣不得好死的故事。不过细想起来,这一切冤屈由何引起的呢?我想问题绝对不是昏君杀害忠良那么简单。当时世人皆知袁崇焕是国家支柱,况且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杀此朝廷重臣肯定是慎之又慎,毕竟崇祯皇帝不是精神病啊。在我看来,反间计只是个引子,而杀机已经潜伏很久了。再仔细看看当时的一些大事,其实后祸的产生与袁公自己也不无干系。 我想种下祸根的,首先是擅杀毛文龙一案。毛文龙何许人也?皮岛总兵,其职位比袁公低不了多少,也是明庭边庭重臣。当时袁公带着天子的尚方宝剑巡视皮岛,竟然把毛文龙杀了,杀了之后写了个奏折草草了事。试想,虽然皇帝给了生杀予夺之权,但是对边防大吏的处置,无论如何也得给给皇帝一些面子,所谓“具陈其罪,听候圣裁”吧。然而当时边关无战事,不存在临危取决的情况,毛文龙只是不听话,袁公就杀了他,这在皇帝眼中,不能不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擅杀接近平级的同僚,不论换谁作了皇帝,也不能不起猜忌;即便不起猜忌,那么不满也总是有的。这种猜忌和不满虽然埋在心里,早晚有一天要暴发出来,更何况是明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几乎人人都是混蛋。从朱元璋开始,几乎没有一个不心存忌刻。杀开国功臣,害于谦,毁张居正,明朝历代皇帝似乎做事永远荒唐。边关重臣杀了多少,远的不说,就说与袁崇焕相近的熊廷弼,孙承宗,这二位就没有善终的。就这样一个王朝,本来就有恶劣的执政习惯,那么对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事,没有猜忌,不重祸根,那才叫怪哉! 袁公不见得不知道此事,但是当时他杀毛文龙的时候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的做法,的确是很不明智的。也许他过于憨直,因为崇祯毕竟是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皇帝,他太相信当初面圣的时候的君臣之情了。 袁公犯天颜,杀毛文龙只是其中一事。在他督师前后的奏章里,每每有冲撞之辞。同时,他向朝廷索要粮饷等等的事务里,也得罪了太多的同朝官吏,这不能不说也是个祸根。这种做法,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的确有时难免有些霸道。因为毕竟,除了辽东军务之外,对内还有那个李自成张献忠也在闹,而且闹得也不小。 回过头来再看皇太极兵临城下的时候。好一个袁公,千里驱兵回京救驾。这的确是忠于王事,但他的心太憨直,又没有顾忌到一个问题,外臣带兵进京是千古以来最忌讳的事情。于是在崇祯皇帝缓过气来之后,朝臣里马上就有人说,袁崇焕这么快就能回兵,难道他是事先和皇太极商量好了的?皇帝也在想,这几年袁崇焕在辽东,总是献议和之计,莫非他真有通敌之嫌么?我猜想,皇帝在做决定的时候,肯定进行了反复的思考。首先,以前发生的众多事件在脑海里回放,尤其在这个时候,那些比如杀毛文龙的事件简直就成袁氏不忠的佐证。而作为皇帝,谁都明白,下臣造反,皇室决无好下场;而外敌入寇亡国,或许能封个违命候什么的延其宗庙。袁崇焕若反,那他明室决无抵挡之力,而满清入关,还有对抗和谈判的余地。所以,必除袁氏以绝后祸。除袁公之意一旦下了决心,那么后面怎么做就是技巧问题了。崇祯皇帝混蛋就混蛋在这点上,他完全可以把袁崇焕软禁起来,甚至留在北京所谓护驾。这样他可以不必伤了山海关众将的心,还可以借袁氏的智慧以御敌。然而他选择了杀!他的这一道圣旨,逼反了祖大寿,自毁了山海关,闹的后来死在了歪脖树下。 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死的冤。但是这种冤,我以为首先冤在了袁公的自身上。也就是没有处理好与皇帝与同僚人际关系,没有把“功高镇主”这四个字放在心上。其次,袁公运气不佳,赶上了明王室的混蛋遗传。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在后金部队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皇帝给予袁崇焕组织各支勤王军的权力以方便行事。袁崇焕将赶到的各路军队部署到其他防线,率关宁军坐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但皇太极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但是袁崇焕在发现被后金军越过防线后并未对后金军进行追袭,而是经另一条道路赶到北京。六天后,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此时后金部队已经到达北京城外4天。到达后袁崇焕的防区为广渠门外。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在广渠门防区,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多次要求入城休整,均未获得允许(勤王援军不入城城下作战是明朝规定),在面对莽古尔泰护军及2000蒙古军的攻击下,占装备及人数优势的关宁军一败再败,阵型被击穿。

而后被后金主力击败的满桂部在向关宁军防线靠拢时被关宁军弓箭部队攻击,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标识,于是告至御前,皇帝在对战争部署的重重疑虑中召见袁崇焕,要求解释,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宣布予以收押待审。而此消息传出,关宁军当即弃守防线,开始返回驻地山海关。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老师认为:“袁崇焕受明帝付托,诚心竭力,任事封疆,于朱明社稷,可谓‘义气贯天,忠心捧日’”(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凌迟处死】

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

袁崇焕在明末屡败于满州之时,出掌辽东,建立关、宁、锦防线,组建关宁铁骑,战攻卓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柱石之臣,最终却惨死在自己人的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历来说法很多,笔者也试着谈一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崇祯起用袁崇焕任蓟辽督师的时候是非常信任的,而袁崇焕为感激崇祯的信任,做出了“五年复辽”的承诺。应该说,袁崇焕做出这个承诺不是大言不惭,而是有一定理由的。在袁崇焕第一次赴辽的时候,正值明军连战连败,整个关外战场有总崩溃的迹象。袁崇焕一到任,即分析明军与八旗的优劣,采取城炮结合的办法,使八旗骑兵的野战优势无法发挥,而明军的火器和工事优势充分发挥,使努尔哈赤对其无可奈何,最终因战败郁郁而死。袁崇焕认为,只要坚持这一做法,(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可保无虑,如果假以时日,训练出一支关宁铁骑,则五年复辽不是空言。

然而,袁崇焕忽视了一点,就是事物都是会变的。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继位了,皇太极继位之初仍然继续进攻宁、锦防线,仍然是无攻而返。但是很快,皇太极就改变了策略,因为攻明并不是只有关、宁、锦这一条路可走,皇太极采用迂回策略,绕过关宁防线,数度从古北口、喜峰口等地攻入长城,不但直接威胁北京,还虏掠河北、山东等地,八旗骑兵在华北平原的任意纵横,给了崇祯以极大的刺激。

虽然,当清军进至北京城下时,袁崇焕率师回援,人不御甲、马不离鞍的以数千之众击败八旗数万大军,但军队却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这种局面颇有点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八路军,每当日军来进攻时,八路军就跳到日军后方进行袭击,造成日军前方无仗打,后方频频告急,等日军回援后方准备与八路军决战,八路军又撤回根据地。很不幸的是,袁崇焕在与皇太极的斗法中,不幸的充当了被调动的角色,战争的主动权既已失去,五年复辽自然成为空谈。

袁崇焕也并非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然而袁崇焕不是孙悟空,没有分身术,他顾得了前方,就顾不了后方,在顾此失彼中,袁崇焕不得矣产生了议和的想法,希望能通过和议,争取时间,重新进行部署,巩固后方,再做进取。袁崇焕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遗憾,这种想法朝中百官不接受,崇祯不接受。

先说百官。元代是外族统治,儒家的地位是汉以后最低的,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商、七子、八民、九儒、十乞之说,儒生是“臭老九”,只比乞丐好一点。明朝建立后,儒家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不惜一切的抬高和维护自己的正统统治地位,将“程朱理学”推崇到极致。经过二百年发展,到明末,朝中已经充斥着满口“夷狄之有华夏,不如华夏无华夏”的满口圣人经典,却不干实事的道学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谈和议,能不被人看成卖国、汉奸行为吗?

杀了袁崇焕的原因是两个人(说实话,他有点自取灭亡,就是死早了点)。

一个就是他的老板思宗,另一个就是鞑清的酋长皇太极。

一个志大才疏而且猜忌的老板,和一个深谙中华政治文化的酋长。

这个酋长率大军攻打,吃了亏,改变策略,取道蒙古,利用长城的缺口,一路逼进明朝大老板的基地。

袁崇焕立马召齐小弟们,一路不吃不喝,晚上当白天,白天还是白天,狂奔回基地。

可惜,勤王史上,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回基地的时候,好家伙,上演了一场!挟天子令诸侯!这种不开心的事,皇帝们忌惮。

袁崇焕想入基地休整,好对抗大敌。

而猜忌心极重的思宗能答应么?明显不可能!

所以袁崇焕和他的小弟们,一败再败。。。。。。

这还不算完,明朝的言官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火上浇油,污蔑袁崇焕资敌!

更悲哀的是,他们的敌人,鞑清的酋长太狡猾了!!

放出消息,表明了 我们 鞑清滴 和 袁崇焕滴 大大地好!【证言】

和鞑清干架的时候,放箭,箭上面有袁崇焕的标识!【证据】

思宗知道了,这还得了?

袁崇焕的下场就是被凌迟,那叫一个惨啊。。。。。

鞑清的酋长看到这一幕,简直要乐得上天了! 入主中原,指日可待!

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还有就是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还有点关系可能就是太监专权吧

袁崇焕坐的是叛逆罪,所谓“磔”即是分尸,比之岳飞遭遇更惨。赵构杀岳飞,虽为求苟安,毕竟是其私心作祟。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地地道道的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答:最终昏聩的崇祯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被判凌迟3543刀,创下历史记录,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至法场时,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首级被送到辽东九镇以此震慑边将,以儆效尤。

明为何杀崇焕?
答:“戍午,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毛文龙于双岛。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初,崇焕于宁远捷报后,即令番僧往唁奴虏,意议和,会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声言折冲,虑毛文龙泄其计,是身入岛诱文龙至,……命水营都司赵可怀以尚方剑斩之。”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

袁崇焕为何会被杀
答: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 ...

袁崇焕为大明尽忠一生,死后为何被百姓分而食之?
答:他很清楚明军与满清军的长短,他的原计划是在北京城下效仿定远大捷,全歼满清军,打死皇太极。他的错误就是错误估计了对手,对手的行军路线和行军速度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致使满军把北京城外劫掠一空,致使明朝权贵京外资产受损,明朝那些文官群起攻之,崇祯即无识人之能,又无辩事之明,所以袁崇焕的...

袁崇焕明明护卫北京有功,皇帝为啥还要杀了他?
答:专家表示,袁崇焕可一点儿也不无辜,就他这些所作所为,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忍受这样的人活着,换成谁都会想杀掉他。▲皇太极剧照 为什么《明史》对袁崇焕大加吹捧,说他“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原因很简单——这是清朝写的。本来清军最初打着的旗号是为崇祯报仇,毕竟这位仁兄是被...

造成崇贞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的原因是什么
答:《明史》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这就是说,杀袁崇焕是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反间或有之,但实际未必是袁崇焕的死因。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答:自从袁崇焕当了蓟辽督师,清军都打到北京了,这是自也先以来还从没有过的事。老百姓都被劫掠一番,必须要有人出来为这个国耻负责。而袁崇焕杀了在敌人后方的总兵毛文龙而正是有毛文龙在,清军才会进攻的时候有所顾忌。毛文龙一死,清军再无顾忌肆意杀掠。这必须有人出来负责,而且不杀人不足以平民愤...

袁崇焕为何遭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
答:当时义士程本直就上书崇祯:崇焕冤死,本直义不独生。伏乞皇上骈收臣于狱,俾与崇焕斩于市,可见当时还是有明辨是非之日,为袁崇焕鸣不平。然而崇祯这个人怨人不怨己,就是错杀了袁崇焕,也认为杀的对,袁崇焕是有罪的,曾经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大臣身上,洗白自...

崇祯是昏君?为什么对袁崇焕施凌迟之刑?
答:清修明史,由于政治原因,被改写了很多,有夸大,有无视。但是有一些铁一般的事实是不会掩埋的,里面“自崇焕妄杀文龙,帝误杀崇焕,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很多袁粉认为是:崇焕死,边事无人,而忽视了文龙。 这里面是把袁崇焕与毛文龙说在一块的,因此明史真正意思是:边事之才,毛文龙也是一个,两个都死了,所以...

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的真实原因
答:崇祯三年,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论死。“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列传147》)这是继南宋赵构冤杀岳飞之后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起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自毁长城冤狱,其回响会伴随中华历史,即使千年也依旧余音袅袅,让人悲愤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