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喂鹰、舍身喂虎的典故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割肉喂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当中,受到忉利天天主的测试。测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在行菩萨道?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心?所以他就化为老鹰追赶一只鸽子,鸽子惊慌飞跑,逃进释迦牟尼佛的怀抱。

       

因为释迦牟尼佛发心行菩萨道,内心充满着对众生的慈悲,没有对众生嗔恨、伤害的念头,那种心念所散发出来的心波,能够感动到动物,使动物一看到他的身相,接触到他的影子,就有一种安慰的、无惧的感觉。所以,这只小鸽子投进了释迦牟尼佛的怀抱,感觉到生命的被救与安稳。这时追赶过来的老鹰就跟释迦牟尼佛说:“这只鸽子是我的猎物,应该还给我,否则我会当下饿死。有了这只鸽子,就有了我的生命,没有这只鸽子,就没有我的生命。你同情这只鸽子,难道你就不同情我吗?”释迦牟尼佛为了救鸽子,也为了同情老鹰,不惜跟老鹰商量,要割下自己的肉来喂鹰。“好,可以呀!这只鸽子肉有多重,你所割下来的肉也必须有多重!”释迦牟尼佛就割下身上的肉跟鸽子的体重相秤量,结果切下一块,重量不如鸽子,再切下一块,还是不够。最后舍命全身秤量,才与鸽子的重量相等。这个时候,忉利天王感动了,他现出天王之身,然后向这一位菩萨匍伏顶礼、赞叹,是真菩萨,必定成佛,同时请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务必也要度他。


       

“舍身喂虎”:看到这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小虎,可是由于太饿、身体太虚弱,饿得发抖,饿得无法忍耐,看到眼前的儿子,就想要把它吞下肚里,是那样一种饥饿之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他看到了,当下悲心彻入骨髓,忘掉自己而舍身喂虎。



       

       



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这样的典故吗
答: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的典故:佛陀前世割肉喂鹰 求取佛道 帝释天王寿命将近,担心佛法已经没落,再没有仁慈的大菩萨住世,听诸天龙鬼神说人世间有一萨波达王,广修菩萨道法,持戒完满,为了试探其心,毗首羯磨化作鸽子,飞到萨波达王座前,求其救下自己,免遭帝释天王变成的大鹰猎食。为救鸽子,...

割肉喂鹰、舍身喂虎的典故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答:“舍身喂虎”:看到这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小虎,可是由于太饿、身体太虚弱,饿得发抖,饿得无法忍耐,看到眼前的儿子,就想要把它吞下肚里,是那样一种饥饿之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他看到了,当下悲心彻入骨髓,忘掉自己而舍身喂虎。

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答: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出自佛教经典《杂宝藏经》。佛祖的弟子们为了使佛祖开心,便抓来了一只鸽子,用锋利的刀刃在它的脖子上割了一刀。鸽子的鲜血喷涌而出,小鸽子痛苦地挣扎着,哀号着。佛祖见了非常同情,但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誓言,便毅然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用双手托起,喂给受伤的小鸽子。佛祖的行为感动了众弟子和信...

割肉喂鹰的是谁?割肉喂鹰的典故
答:割肉喂鹰的典故、原文、动画视频 此时,天地震动,大海扬起波涛,枯树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天降下香水雨及香花瓣。天神天女目睹这幕舍身救生的善行,都共同歌诵道:“是真菩萨,必早成佛。” 这时,大鹰恢复了帝释天王的原貌,矗立在大王面前道:“你今天做了如此难能可贵的事,你想要得到些什么?” 萨波达王回答:“我...

舍身喂老虎的典故
答:啥身喂虎源于佛教故事: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用功,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中慈仁护念一切。有一天,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刚刚生产完的老虎,瘦骨如柴,既没有力气去觅食;也没有办法产生乳汁来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刚生下的一只幼虎充饥,才能哺育其它幼虎。婆罗门看到这种情形...

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 rdquo 是怎么回事
答:“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一句佛教用语,用来形容一种自我牺牲、慈悲为怀的精神境界。然而,这句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一种比喻和象征。在佛教中,它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无我、利他的精神追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句话并不是要求人们真的去割肉或者舍身喂食动物。它是一种比喻性的...

谁解说一下佛祖以身饲虎的典故
答:王子觅尖锐木枝戳破己身,鲜血汩汩。虎见鲜血流,振精神而舔之。继而,食王子肉。待兄返觅其弟,惟见血迹,白骨零落。时,王与妃小憩,渐入梦。妃忽惊醒,呼曰:“梦三鸽齐飞,鹰噬幼鸽亦!此梦大不吉!” 王心惊,令随从觅子行踪。顷刻二长子泣归,方知梦验亦。摩诃萨青王子舍身饲虎,死后...

佛教关于动物的故事有哪些?
答:舍身喂虎源于佛教故事: 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用功,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中慈仁护念一切。有一天,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刚刚生产完的老虎,瘦骨如柴,既没有力气去觅食;也没有办法产生乳汁来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刚生下的一只幼虎充饥,才能哺育其它幼虎。 婆罗门看到这种情形,感到非常哀伤,思忖...

...里面有描写菩萨舍身饲虎、隔肉喂鹰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一做法有何...
答:讲的是“万物皆为佛”,宁可自己受到伤害,也要求得万物平衡,对方不因自己而受伤。佛家想通过我善人人的方法来感化对方,希望人人行善,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利之在,恶之在”。

摩诃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答:两位王子和百官随从,也都痛哭流涕,一片凄惨。其实,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当时,他还有些怀疑,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竟然能投生到优美的天界。他对眼前的善果感到迷惑,于是运用天眼,察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和人间等五个世界,才发现自己前生施舍的残骸散落在一座山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