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在应急管理制度方面比较完善?在哪可以找到这些资料?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4
国家规定群里有违法信息谁建群谁负责什么时候实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9月7日发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就《规定》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规定》中所要规范的互联网群组指的是什么?

答:《规定》所称互联网群组,是指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平台建立的,用于群体在线交流信息的网络空间,如微信群、QQ群、微博群、贴吧群、陌陌群、支付宝群聊等各类互联网群组。《规定》所称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的平台。规定所称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使用者,包括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员。

问:互联网群组服务提供者作为平台方,承担着对群组进行管理的主体责任,《规定》对此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规定》要求,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能力,建立健全用户注册、信息审核、应急处置、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平台方应落实的主体责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并公开管理规则和平台公约,明确与使用者双方权利义务;二是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并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三是对互联网群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建立使用者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四是对违法违规的互联网群组及使用者依法依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五是接受社会公众和行业组织的监督,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投诉举报。


问:对社会比较关注的建群条件、群组规模、群组管理方式等话题,此次《规定》对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也就是对平台方面有何要求?

答:《规定》明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自身服务规模和管理能力,合理设定群组成员人数上限、个人建群上限和参加群数上限。也就是说平台方应根据自身能力来运营相应规模的群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规定》要求,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根据群组规模类别,分级审核群组建立者建群资质,完善建群、入群等审核验证功能,并设置唯一群组识别编码。这一规定主要是便于平台方掌握相应群组数据,实施精准动态管理。需要说明的是,一些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实践中已采取了这些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问: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群组传播涉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谣言诈骗等违法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针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规定》中强调了哪些处置措施?

答:《规定》第十条明确要求,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互联网群组传播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对于违法违规的平台方,有关部门将依法依规采取处理措施。对于违法违规的互联网群组,由平台方依法依约采取警示整改、暂停发布、关闭群组等处置措施;对于违法违规的群组建立者、管理者等使用者,由平台方依法依约采取降低信用等级、暂停管理权限、取消建群资格等管理措施。同时,平台方要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违约情节严重的群组及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员纳入黑名单管理。

问:对社会一直关注的“群主”“群管理者”责任,《规定》有哪些要求?

答: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即“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应对各种风险,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既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任务。我市是一个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地区,自然灾害特别是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尤为突出,煤矿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给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应急管理理念、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但也勿庸讳言,当前的国际国内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种影响国 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不受损失,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发生突然、起因复杂、蔓延迅速、难以把握、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等特点,发生的概率虽然较小,但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和高效的应急机制,防止和避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是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有利于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出现,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隐患较大,资源能源紧缺,环保压力也在加大。这些都是直接威胁着人民群 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社会稳定,有的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的职能全面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应急管理仍然是政府工作中一个薄弱环节。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身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作为提高行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增加公共安全意识,全面履 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体制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全国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一要明确目标。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发布工作,构建一个完整、统一的应急预案体系。二要讲究方法。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协调、沟通交流和审核备案工作,注重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与配套,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另一方面,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要认真比照国家应急预案和上级机关应急预案,框架体系要对接,格式体例要一致;—要借鉴外省(区、市)同类应急预案,吸收他人的经验;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专家意见和有关部门 (单位)的意见,增加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完善应急预案。三要把握要求。要做好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整合工作,要明确回答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什么资源做,要在应急实 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要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省市到县区再到乡镇和基层单位不能有断层,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要做好衔接,不能出现空档;要加强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演练和应急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

(二)健全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建立和 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工作。要落实责任制,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单位必须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信息;跨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汇总、报告相关信息;所有突发公共事件,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和市直各部门(单位)应急机构都必须向市应急办报告。要严格执行信息报告时限要求。国务院和省政府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有明确而严格的时限,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依据应急预案和信息报告时限要求,研究制定工作程序,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要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收集和掌握突发公共事件情况,建立开放的信息报告平台,接受公众举报和反映问题,并注意从互联网上获取有关重要信息, 同时积极探索在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设立信息报告员、构建社会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加大应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各级政府要依托全省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和各项业务网络,整合当地公安、防汛、卫生、气象、人防等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要全面推进“110”、“119”、“122”三台合一,并与急救、市政等紧急信息接报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统一接报、 分类分级处置”。四是进一步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要在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相邻县市区之间、部门与县市区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三)抓好应急体系规划编制和应急法制建设。一要围绕大局。把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国家和省市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二要突出重点。对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作出具体安排。三要量力而行。要区别轻重缓急,把建设项目用到最急需、最薄弱的地方。尤其是城乡建设等有关专 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应急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四要厉行节约。要处理好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项目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五要明确责任。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由各级发改委牵头编制,有关部门单位和应急办参加,力争用半年时间完成编制工作任务。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机制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行政、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四)广泛深入地开展应急宣教、培训和演练工作。一是要加强应急宣教。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开展应急预案的解读宣传。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把应急管理知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应急标识、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张贴海报。要编辑出版应急科普读物和应急音像制品。要针对我市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组织编写公共安全教材。开展公共安全学校教育和全社会广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自救知识活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应对有力,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加强应急培训。要联系本单位实际,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多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对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不定期举行 短训班或专题研讨班的形式进行培训;要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从事应急管理的干部进行培训;要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中增加相关内容;要对青年志愿者和各类社会公益机构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三是要搞好应急演练。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注重实效,不走过场。演练时,要按照预案全过程组织进行,每个环节都要实施到位,指挥机构、 救援队伍和社会公众全方位参与。演练后要有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真正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五)注重抓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加强乡村和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有些乡村和社区开始了应急机制建设,但绝大多数乡村和社区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处置方面,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问题临时处理。特别是农村,医疗、消防、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居住分散,防灾意识差,自救互救能力弱,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探索建立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普及应急知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构建乡村应急组织网络,提高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二是要加强企业的应急 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要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省直和中央在娄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三是要加强重点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高等院校、大型医院等重点单位和供水、供电、供气等重要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应急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

三、要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协调性高、系统性强,加强领导非常关键。各级各个部门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健全机构、整合力量、落实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要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善于处理难题、应对复杂局面,要勇于负责,敢于决策,把这项利国安民的大事做好。二要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按照中央要求,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是工作机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一把手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明确应急管理 领导机构、工作机构、责任领导及其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各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要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力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二)要构建应急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级应 急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 比照国务院和省里的作法, 以政府值班室为基础,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组建或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职能定位、业务划分要明确。逐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网络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职能协作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加强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以及解放军的骨干作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与骨干队伍的沟通和协调,加强磨合,共同完成好各项应急任务,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好人力资源 的统筹规则,加强队伍的培养和训练。 以公安消防、煤矿、安全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三是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水运、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四是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进一步 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五是根据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招募、培训和演练,确保他们在应急处置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要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将应急管理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领域,同时,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应急资源普查工作,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情况进行普查。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要在摸清现有各类应急装备“底子”的情况下,采取“联建”等方式,整合资源,加强应急装备建设;要切实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需的重要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相关物资的调集和发放机制, 以便及时、有序提供应急基本生活保障。

美国

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NIMS是一个应急管理方法的模板性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是美国2004年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和国家应急预案NRP(National Response Plan)。2008年1月,为更符合和体现其指导性目的,鼓励促进其他具体应急预案的完善,又将国家应急预案改进为国家应急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同年12月,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也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根据事件复杂性如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NIMS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第五级为最轻微的事件,第一级为最严重的事件,如图1所示。第五级和第四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市县,由当地政府(县和市等)负责;第三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大城市,由州政府指挥协调处置;第二级和第一级突发事例: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国家层面,由州和/或联邦政府协同处置。美国发布第五号总统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NIMS规定的原则和标准,促进各州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一致性。
一、标准化应急指挥体系
(一)基本概念。在美国应急管理体系NIMS中,标准的应急指挥体系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下简称“ICS”)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CS是一个实施应急指挥的工具,具有标准化、弹性化的结构,即不论事件大小、事件类型,还是事前计划、事发应对都可以普遍适用。起初ICS的思想源于美国军方指挥方法,在19世纪70年代后由加州一些应急组织进行了改良,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成为美国应急管理中采用的标准指挥体系。
在ICS中,规定了应急的角色、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术语和实际操作的表格等,使应急指挥过程明确、有序、高效。在其组织结构中,设一名指挥员,并将指挥组织划分为指挥成员和参谋成员。在ICS中,对各个部门职责和职位职责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指挥员(IC,Incident Commander)的职责为管理整个事件应急过程,保证应急行动安全,沟通协调各涉及机构,评估各部门需求,设定应急目标,编制批准行动方案。
(二)联合指挥机制。ICS中一个重要机制是“联合指挥(UC,Unified Command)”,当事件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辖区时,为更好的协调应急资源和行动,需要采用联合指挥的方式。当需要进行联合指挥时,指挥体系各个组织可以由多个政府机构人员组成,可以有多个部门人员的进行联合指挥(可设一名联合指挥员)。这种联合指挥的方式,大大促进了应急指挥的协调性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形成了统一的指挥机构;二是实现了统一目标和协同工作;三是利于统筹考虑应急计划;四是共同使用计划、后勤、财政行政等部门;五是协调应急资源的调度。例如,当事件涉及A、B、C三个地域(或部门)时,实施联合指挥的ICS组织结构。
(三)政府应急办、州长与指挥员的关系。值得指出的是,ICS是一个主要面向现场应急的应急指挥体系,指挥员负责组织应急活动,但并不负责政策层面和全局性重大策略的制定。比如在州一级,指挥员上层还有应急运行中心EOC(应急办)和政策层(州长及高级幕僚)。换句话说,指挥员及向下的指挥体系部分偏重应急的前方工作,须向后方的应急运行中心EOC报告有关情况和现场信息;应急运行中心EOC一般情况下,对应ICS的组织结构也设置相应人员,在应急组织上形成与现场的映射关系,为前方提供各类协调和资源支持,并将重要事项提请政策层决策。无论是应急运行中心还是指挥员都必须遵循政策层的原则目标,并形成执行方案、具体实施。
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晚,尽管全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总纲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发布,但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美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对危机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机构建设更加重视,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阶段,同时也进入公共危机的高发期,分析NIMS和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差别,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对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应急体制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总体特点
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明确提出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六条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其分为四级。总体预案规定,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凋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总体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作了详细规定,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及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信等应急保障工作方面的职责。
2、NIMS与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差异
1.1 指挥与管理。NIMS的指挥与管理是机构自治,保证指挥系统不损害和干扰单个机构的管辖责任,通过目标管理保证一套清晰的、现实的操作性。美国是一个由50个高度自治的洲形成的联邦制国家,各个洲拥有自己的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基于这个特点,NIMS的指挥与管理形成了以机构自治为特点,保证指挥系统不损害和干扰每个洲的管辖责任,并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保证NIMS的操作。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指挥和管理上体现出高度集中的政府指挥模式。
1.2 应急计划。NIMS的应急计划在美国的应急体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制定紧急灾难救济计划是美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且美国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应急计划体系。应急计划在现有的法律和政府指令的要求下,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存在行业条块分割,共存的多个应急预案没有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得其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 参与主体。NIMS的参与主体从上到下应急结构层次是:美国紧急事务管理署一州、地方政府一非政府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市民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甚至志愿者个体)。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主要是政府参与。
1.3 技术支持系统。NIMS的技术支持系统是建立了应急响应过程中的信息联络系统、灾害信息搜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事故后果分析与模拟预测系统、信息披露和媒介应对系统。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缺乏完备、联动性好的技术支持系统,在进行应急决策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支持。
3、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应急安全管理从管理体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机构不健全,发展不均衡,个别应急职能机构功能性缺失,机构建设条块分割,过多地依赖于政府;管理模式单一,缺少实现统一规划,从而导致整个应急体系的联动}生差;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综合性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缺乏科学地进行应急指挥决策的保障体系。
4、提高我国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思考
4.1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响应过程一般都存在几个指挥中心,如公安“110”指挥中心、消防“119”指挥中心、“120”救护中心等,不同的中心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不同行业、部门都是各管各的事,由于权力和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各个条块之间矛盾很大,造成联动作战效率较低,地方政府协调难度较大。基于全过程的应急管理通常包括4个逻辑阶段: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故恢复。从4个阶段出发并结合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建立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能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该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的建立顺应应急管理的发展专业化的趋势,可实现防灾和减灾相结合,实现应急资源和管理的有机整合。在应急响应指挥中心的建立过程中,确立自上而下的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和处置力量3层组成的应急指挥体系,理顺信息上下沟通的渠道。
4.2 法制建设
我国目前在应急方面的立法,大多只是在宏观层面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的某一条款中提到,但总体上,目前的灾害应急法主要分散在不同的灾害专门法中,如果从应付一些常见的灾害应急工作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那些不常见的灾害应急工作或者是当出现了灾害并发的情况时,如何来开展应急工作,至少在目前是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尚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应急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法制建设是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法规建设可分为4个层次: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紧急状态法、公民知情权法和紧急动员法等;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包括预案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规定等;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
4.3 预案体系
自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并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一些特殊行业需要制定应急预案以来,相关机构和部门都编制了应急预案,但是我国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仍然不够完备,存在很多不和谐甚至脱节的地方。这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不完备。
首先体现在宏观预案体系不够完备,各类预案在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甚至各类预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重复,没有做到整个预案体系在逻辑上的完区域综合预案案现场应急预案备性,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从上到下的结构层次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应该遵循从下到上的原则,逐级展开,在进行更高级别的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对该预案级别的下一级预案进行汇总分析,以确保整个预案体系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同时可以避免各级别的预案之间表述上的不一致和重复。
预案体系在微观层面的不完备性,主要体现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文件体系上,现有的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和文件体系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预案需求分析不足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较差;预案框架结构与层次不尽合理,表述冗余,不够清晰准确;分级响应和应急指挥在内的运作程序缺乏作出决策的依据和标准;综合预案是总体、全面的预案,以场外指挥与集中指挥为主侧重在应急救援活动的组织协调专项预案主要针对某种特有和具体的事故、灾难风险(灾害种类),如地震、重大工业事故等,采取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减灾、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行动。
现场预案则以现场设施或活动为具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如针对某一重大工业危险源,特大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或拟组织的一项大规模公众集聚活动,预案要具体、细致、严密。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图要避免应急预案体系在微观层面的不完备性,首先需要对制定预案的区域、单位或行业进行需求分析.以明确预案的功能;其次需要制定合理清晰的预案文件的框架体系,模块划分合理,内容表述明确;预案对应急响应和指挥过程中所需要作出决策的环节和程序,需要给出详细且明确的依据和标准。
4.4 技术支撑体系。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者作出决策的依据来源,同时也是能够顺利实现应急响应联动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独立且完善的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根据应急管理所需发挥的职能,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应急过程中事态监测系统、事故后果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组。
4.5 体制特点及运作机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从范围上涵盖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故恢复4个逻辑环节;应急响应体系的逐级确立可以实现统一指挥、分级联动响应;法制体系的完备和发展确保应急状态下各项权力的顺利执行;科学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和技术制成体系可以提高应急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上所述,该应急体制的运通过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和美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对比,并结合应急管理发展专业化的趋势,针对我国国情的应急体制完善和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基于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在宏观体系架构上按照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故恢复这样一个逻辑环节来建立,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全方位的应急管理,机构职责明确,有利于整合应急资源,实现统一指挥,分级联动响应。对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弊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科学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的逻辑程序和预案内容。应急预案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共同构成了应急指挥决策的保障环节,保障应急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保障我国“十一五”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安全,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安全环境。
(来源不同的网络内容)
目前应急管理系统中的应急预案执行是很多应急部门和应急系统开发者头痛的问题,有些系统把应急预案简单处理,这种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把纸制的变为电子文档的存起来,那么当发生突发时间的时候,再由系统把存好的文档调出,这可能比去查找纸制的要快些,但是文档也要查阅,一个《预案》的内容量决定了查看时间的长短。这还是耽误了处理时间,使响应变的不及时不迅速。所以现在又有人提出智能预案辅助执行系统。。。,总之叫法不一。
对于应急的指挥长来说,他们不是全才,所以对各类的突发事件他们也不是各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要依靠制定好的预案来做为参考,要指挥长去翻阅预案那估计是不可能的事,起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是这个样子的吧。平时要去翻阅上百套或上千、上万套预案,这也是不大现实的问题。 所以应急中的预案执行对于他们来说是尤为重要。
预案执行,怎样把现有的预案以什么方式存到应急系统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启动预案,预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现出来?都是预案执行要做的。这里预案执行采用了任务矩阵的方式把预案的内容任务化,当预案启动后,每个部门或每个人都会由系统分配给各自的任务,这样即快速,又方便。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任务和删减任务(这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情况和现场反馈做出的)。
对于预案执行来说还有一个功能,我们把它称之为留痕,就是把事件处理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个功能是对以后的评估提供依据,也可为责任的归属提供证据。

哪个国家在应急管理制度方面比较完善?在哪可以找到这些资料?
答: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晚,尽管全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总纲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发布,但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美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对危机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现状与特点
答: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

我国公共安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答: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
答: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并使之成熟,我们就必须研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实践探索与理论先导的关系。国家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后,我们就必须研究体系与时代条件的关系、体系与法规配置的关系、体系与本国特殊性的关系。要...

应急管理制度?
答:企业应急管理制度:1.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公司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如何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
答:目前,中国的国防动员体系具有组织领导的层次较高、连接军政两大系统、危机管理功能更加强大的特点;而应急管理体系则具有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各项保障对象落实、联动机制相对先进等优势。两大体系若能实现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危机...

国家建立什么的应急管理体制
答:应急管理体制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

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法律建设阶段、体制完善阶段、责任明确阶段和科技创新阶段。1、起步阶段(1949年-198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应急管理处于起步阶段,重点是消防安全方面的管理。1949年成立了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什么的应急管理体制
答: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建立什么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答: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应急核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一直将其作为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对待。我国的核应急工作方针政策大体包括五个方面。1.建立健全国家核应急工作法律法规制度。坚持依法管理是我国核事故应急工作的一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