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期人才辈出却没人能统一中国,是人的问题还是天意?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为何人才辈出的三国中期没人能统一中国?是人的问题还是天意?

一切交给时间2020-10-29 19:18:45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广泛的三国则是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从曹操病逝至司马炎统一中国的60年间,魏、蜀、吴三方争霸,任何一方都未能灭掉其余两方而完成大一统,而司马炎却能轻松的完成统一大业就。

为何英雄辈出的三国中期(本文采用广泛三国说,以曹操去世为前期与中期分界点,诸葛亮去世为中期与后期分界点)任何一方都未能灭掉其余两方而提前统一中国,这是学着者们长期存在的疑问,本文将对此试做分析,希望能给历史爱好者,尤其是三国迷们一些启发。

三足鼎立全图

曹操无疑是三国时期的大英雄。灭吕布、收张绣、平河北、下荆州、定西凉,他在三国前期可以说是开了挂。他所没有打败的只有刘备和孙权,如果他的生命可以延续,那对刘、孙两家来说无疑是不幸的。

历史不可以假设,曹操去世后三国进入到了中期。他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速,意味着最有能力统一中国之人的告别,此后的三国由开疆拓土式的争霸进入到了拉锯战式的鼎足而立。

魏武帝曹操

这一时期三个国家的内政外交是相互制约,摇摆不定的。三家的力量已经基本达到了一个平衡点,虽然彼此的力量有强有弱,但总的来看,不存在一家独大到可以吃掉另外两方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曹操去世后,三个国家各自的形势。

实力雄厚,忙于正名的魏国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嗣位魏王、丞相,同年冬逼汉献帝禅让,改元黄初元年,魏国建立。

当时曹魏与孙权正直蜜月期,首先是魏吴联手打败关羽,收了分了荆州,紧接着孙权向魏国称臣。东南是盟友,西南与刘备在汉中的争夺虽然失利,但刘备也无力染指关中,并且刘备的目标是孙权而不是曹魏,此时双方基本处于和平僵持阶段。

就在此时,蜀将孟达因未救关羽怕刘备怪罪,率众降于曹丕。这时曹魏的外部形势在三国中是最好的。

东汉末年全国共分为十四个州。曹魏独占司隶、豫、兖、冀、青、幽、并、雍、凉和荆州北部。其土地和人口比吴蜀两国想加还要多,这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相较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外,曹魏并不是没有不足之处。首先就是曹丕在争夺魏王嗣子时与曹植水火不容。即使曹植空有文采,不懂治国,亦有人为其不平。

满腹经纶的曹植

再有就是曹彰,如果说曹植不足为惧的话,那么曹丕对曹彰还是有几分惧怕的。因为曹彰经常随曹操出征,有军功,又有兵权。而曹丕在曹操时代基本不怎么带兵打仗,大多数时间是留守魏都的。他也自知论军事才能比不过曹彰,故在曹操去世后 ,曹彰领兵回许都时,曹丕心神不安,如临大敌。最后是贾逵说服曹彰,才使曹丕安稳的做了魏王。

除此之外,刚逼汉献帝禅让的曹丕,面对前朝的势力,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他无心去对抗外部势力,最主要的是内部的稳定。

人少地小,个人气质引领的蜀国

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称帝。此时的刘备是三国第一代开疆拓土者中唯一在世的。论资历他最老,但蜀国的内外环境是三国当中最糟糕的。

先是关羽失了荆州。不仅失去了蜀国东方屏障也失去了可独当一面的关羽。这对于人才匮乏的蜀国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刘备

由于与孙权闹僵,丢了荆州,蜀国的东部边境直接暴露,最要紧的是失去了一个战略盟友——东吴。蜀、吴联手与曹魏尚有一战,蜀与吴为敌,是将朋友送给了敌人。这是刘备走的最差一步棋。

再看他与曹丕的关系。孟达降魏,使蜀国东北与曹丕控制的荆州北部直接接壤,少了与曹魏的屏障和缓冲。

如果说孙权可以向曹丕称臣以此来求得喘息之机的话,那么无论如何刘备是不可以这样做的。因为曹丕篡了汉,而刘备有自诩为汉室宗亲,身为皇叔怎么可能向篡汉政权低头?如果低头,刘备失去的不只是尊严,而是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所以,刘备当时所面对的是魏、吴两个国家。外部的环境于蜀国最为不利。

其实蜀国内部事物也不是像演义中所说的那样铁板一块。刘备和诸葛亮所代表的外来势力虽然是蜀国的最高统治者,但蜀国本地士族仍然占据着基层管理权。怎样融合、分配新老士族的权利是蜀汉内部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蜀国在三国当中人口是最少的,疆域是最小的。当时蜀国只有益州和汉中。人口和土地在任何时期都是立国之根本。蜀国恰恰所缺的正是这些。

如果说单凭上面这些理由就说蜀国是最弱的、不堪一击的,那么就错了。蜀国能独占一方,必有他的原因。这就是蜀国虽然人才不多,但蜀国拥有顶级人才。

首先就是君主刘备,在三国开疆拓土第一代中仅存的、最后的王者。经过乱世的刘备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建国,必有他的过人之处。再有就是被后人所敬仰的诸葛亮,这自不必说。

这两个人决定了蜀国的命运。让弱小的蜀国可以与魏、吴形成鼎足之势。

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吴国。

。 此时的孙权已占据了荆州南部,同时拥有扬州和交州。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虽次于魏国,但从东汉末年开始,士族大家不断向江东迁徙,所以吴国不乏士族人才。又有长江天堑为其屏障,使得吴国进退自如。

吴国的战略方针基本就是结盟——战斗。或许孙权知道自身实力有限,故每逢大敌当前,他想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找敌人的敌人结盟。

比如赤壁之战前,他与刘备结盟对抗曹操;与刘备夷陵之战前,主动向曹丕称臣,以换取时间。

如果当时曹丕听从刘晔建议袭取东吴后方,东吴两面受敌,必败无疑。但曹丕未听从刘晔建议,使得孙权再次获得外交胜利。

夷陵之战前,蜀国虽然丢了荆州,但国力依然处于上升期,;孙权虽占了荆州南部,但周瑜、鲁肃、吕蒙等都督都已不在,只得启用年轻的陆逊。当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会获胜时,吴国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

外交是为军事服务的 战争之前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是吴国取胜的关键。

曹操去世后不管是强大的魏国还是个人能力出众的蜀国,或是拥有长江天堑的吴国,都没有能力单方面改变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丕错失了荡平东吴的最好时机。孙刘“夷陵之战”前后孙权对曹魏的态度截然不同。由战前的称臣纳贡转变为战后的不再恭顺。这都是孙权的谋略,曹丕虽然气愤,几次南下,但均未能取得战果。

《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描述较少,但《三国志》中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魏吴交战的记载。双方谁也不能前进一步。

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没过多久刘备便驾崩,以诸葛亮为首的统治集团调整了国策。

在以后的几年中基本处于休养生息、巩固战略后方的阶段。其实力无法染指中原,再次调整了与吴国的双边关系。孙刘联盟再次成型。

虽然经过“夷陵之战”吴国确立了对荆州南部的绝对控制,但北方的曹丕一直虎视眈眈。这使得大胜刘备的陆逊不敢贸然西进,这一时期吴国的发展也进入到了瓶颈期。

面对北方的曹丕,自身实力不允许孙权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只能处于守势,或者游击战骚扰。西面的蜀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对于吴国而言,蜀国在长江上游,对吴国构成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于是,孙权开始转换发展策略。对外他抓紧时机努力改善与蜀国的关系。同时积极防御北方曹丕的入侵,并不断派兵骚扰曹魏。

孙权统治核心区

对内大量启用江东本土士族,促成新老士族共治吴国的局面。孙策去世前选接班人时,张昭等人都以为会是孙翊,结果孙策选了孙权。他当时说的话可以证明孙权的能力 :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 ,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曹操去世后,曹丕、刘备、孙权谁能成为最终的统一者?历史给了我们答案。

曹丕绝不像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无能,他所统治的又是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其才能和国力绝对是统一中国的最佳人选。

但他错过了机会,并且只做了六年皇帝(公元220年-226年在位)。只有39岁的他是时间不允许他完成这样的壮举。

刘备资历最老,虽然曹操打到哪,刘备就从哪跑,但曹操也未能消灭他。足以证明刘备是乱世枭雄。任何一位有能力统一中国的人遇到刘备也只能像猫捉老鼠一样,最后累死也捉不到刘备这只老鼠。

如果“夷陵之战”获胜,刘备可能有机会统一三国,但战败的结果使得蜀国上升的势头嘎然而止。也让刘备含恨而去。

孙权在处理多边关系时总是游刃有余。这使东吴在对外做战时,可以全力以赴,不必担心第三方的突袭。

孙权的才能不只表现在外交方面,他更是一个守成之主。曹操对孙权也很欣赏,说了那句著名的话“生字当如孙仲谋”。

由此可见任何人面对孙权时都不能轻易的打败他。再加上父兄在江东的经营根深蒂固,孙权有足够的资本与魏蜀两国形成鼎足之势。

历史是由人书说写的,人是决定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因素。

曹丕、刘备、孙权三人均很出色。三人中任何一个人无论处于中国历史哪个时期,都能称的上是乱世之英雄。

对于一个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业的人来说,比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更不幸的是遇到与自己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曹丕、刘备、孙权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彼此之间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对手。

与他们不同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到了三国后期,司马炎的对手简直不值得一提。可以说,司马炎的运气是其能够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

时势造就英雄,三国的乱世也为英雄们提供了舞台。当三位英雄同时出现时,这个舞台虽然精彩,但最终也没有产生唯一的主角。正是三个出色的人生活在了同一个时代,所以到最后也没有决出一个能统一中国的胜利者。



三国中期人才辈出却没人能统一中国,是人的问题还是天意?
从曹操病逝至司马炎统一中国的60年间,魏、蜀、吴三方争霸,任何一方都未能灭掉其余两方而完成大一统,而司马炎却能轻松的完成统一大业就。 为何英雄辈出的三国中期(本文采用广泛三国说,以曹操去世为前期与中期分界点,诸葛亮去世为中期与后期分界点)任何一方都未能灭掉其余两方而提前统一中国,这是学着者们长期存在的疑...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蜀国都是人才辈出,为什么就没有统一...
蜀国不可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1.西川地方豪强势力强大,连诸葛亮都无法完全控制. 2.蜀国人才凋零,中后期战无将,治无臣. 3.刘备用人重出身地位,像赵云这样的人,在真正历史中根本就难有用武之地 4.西川地势复杂,是守成之地,却非进取之处,而荆州是易攻难守之地 5.诸葛亮说过要中原有"变",关羽才能...

为何是秦国统一了中国,而不是其他战国七雄?
而战国七雄虽然实力也不差,但是在管理天下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这就是秦国能够统一中国,而战国七雄不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一、商鞅变法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富强起来,而且在各方面进行了统一,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是许多国家为钱做过的事情,秦国就像一个开拓者,做了一些敢为人先的事情,这就...

诸葛亮那么聪明 为什么不能统一?
诸葛亮很聪明,但蜀国没有统一中国,还最先亡。事实如此,诸葛亮当政蜀国历史大半,其错不容推脱。蜀国失败原因如下:1。客观方面。蜀国地小人稀,人力物力有限。四川周围多山,地势奇险,出入不便。魏不好攻进来,蜀国也不好出兵,或者说不能保住既得胜利果实,因为后勤困难,无以为继。这点是不随...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自北向南统一全国,极少有能通过北伐统一全国的...
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华夏族发源于中国北方,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以及经济都明显强于南方,在秦汉时期,可以说南方就是荒蛮之地,只要统一北方,南方只能束手就擒。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出现了几个汉人建立的偏安政权,南方状况稍有改善,北方受到南下的少数民族的入侵,情况不如从前,但是凭借依然明显的...

东汉末年:三国为什么会形成鼎立?这个时期为何没人能统一?
东汉末年分成了多个割据势力,所以才形成了三个互相独立的政权。这三个政权之间相互牵制,没有人能够实现统一。

三国时期的东吴为何不能够统一中国
2 经济问题 三国时期 南方经济虽然有了发展但是比起中原地区 还要差很多 如果不是蜀吴结盟 通商方便 这一点很可能早就暴露出来 但经济基础差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3 成型太晚 最早的领导人 孙坚死于黄祖之手 死的太早 而且直接导致了东吴前期雏形形成的延后 后来孙策建立江东政权后 本来也打算东征西讨 ...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 是个人能力原因吗
当时他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袁绍了,或许还有别的人。你们看下当时除了曹操,另外一个谁有能力做到曹操后来的成绩?可以说他所取得的战果和底盘都是自己打出来了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原因如下 一 曹操的性格原因 曹操的性格乖张,曹操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他也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

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为啥没有实现天下统一?
而宋朝之所以连大统一都没实现,不能完全怪所谓的重文抑武格局,北宋立国之初战力还是可以的,可以说,宋开国的局面比明开国局面好太多。终宋两朝近三百年没解决产马地问题,谁之过?原本西夏能产马,可在谁手里丢的?宋朝从建国开始就没有统一中国的决心,云贵有南召大理,北方有契丹,后来更是弄出...

...灭了很多小国 可为什么它却没能统一全国?让秦国统一了
秦国统一了天下,而实际上更为强大的楚国却没有,可以用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来说明。一个团队要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秦国偏居关西,被东方六国称为蛮夷,土壤称不上肥沃,民风过于狂野。正是因为由来的自然条件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恶劣,嬴氏家族作为秦国的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