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在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边塞的秋天里传来孤雁的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中家人的担忧。诗的开头以戍鼓和孤雁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荒凉和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白露和月亮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故乡的怀念。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战乱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最后,诗人通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句子,表达了对书信不通的无奈和对战乱持续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的深刻感受。
《月夜忆舍弟》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翻译和赏析)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白话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注释解说: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译文:在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边塞的秋天里传来孤雁的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
月夜舍弟的原文和译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杜甫诗选 月夜忆舍弟》(杜甫)诗句译文赏析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3。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4。【注释】 1戍鼓:将入夜时候戍楼所击的禁鼓。戍鼓响起,就没有人出来走动了,但可以听到长空中有雁鸣叫,写出了战时肃杀的气氛。这正是忆弟的根。一雁:单独的雁。...
杜甫月夜忆舍弟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月夜忆舍弟① 【题解】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山东、河南等地到处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使得他们兄弟四人四处...
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
作品原文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
月夜忆舍弟原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已故乡的最亮最明了。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