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自立为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刘邦和诸侯军会于垓下的时候,韩信手里有三十万兵马。这是刘邦和诸侯军跟项羽大决战的时刻,韩信、彭越等诸侯,自然要押上全部家底儿,所以,这三十万兵马,应当是韩信全部的家底儿了。

那为什么韩信有这么大的家底儿,同时还背靠着一个七十城的齐地,竟然没有脱离刘邦自立呢?按照《淮阴侯列传》中的说法,韩信之所以没有脱离刘邦自立,是因为韩信不忍。

当初,韩信使用谋臣蒯通的计策,突袭田氏的齐国,很快就平了齐地。齐相田横亡走楚,昔日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不再是曾经那副眼高于顶的样子,不得不派兵帮田横去齐国打韩信。

项羽派去的,是大将龙且。龙且特别能打,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个曾经在项羽帐下做执戟郎的韩信,所以轻敌冒进,被韩信斩于潍水边上。龙且死后,项羽极度恐慌,再也不想着帮田横打韩信了,而是派了使臣去找韩信,希望韩信能够背汉归楚。

项羽派去的使臣叫武涉,武涉见到韩信后,就开始摇唇鼓舌,把汉王刘邦贬得一无是处。武涉说,如果没有项王的怜悯,根本就活不下来,但刘邦不但不对项羽感恩戴德,反而背信弃义,兴兵攻楚。您齐王韩信有什么理由要向刘邦这样的小人效忠呢?

说实在的,武涉说到这里,其实没有什么问题。紧接着,武涉就拿韩信和项羽曾有过交往说事。

这就触到韩信的痛处了。

韩信早年在家乡时,非常贫困,母亲去世,没钱葬。自己又没有什么名声,不得被推举为官吏,终于闹得将要讨饭了。好在后来,天下乱了,项梁起兵了,韩信就投了项梁的军队,在项羽的帐下做了一执戟郎。

韩信很不安分,做执戟郎时,数次找机会向项羽进言,但项羽是何等高傲的人,怎么能听韩信的计策呢?所以,韩信在项羽的军中,白白待了两年多,根本就没出头的机会。所以韩信才背楚归汉。

所以,你武涉这个时候拿韩信和项羽曾有过交往来说事,不正是戳韩信心里的伤疤吗?韩信自小就想做大事,可在楚霸王的帐下,韩信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只是做了一个执戟郎中而已。韩信心里能服气吗?他韩信愿意再到项羽的麾下,做一无名小卒吗?他韩信愿意回想那些一身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日子吗?

所以,韩信果断地拒绝了武涉,韩信跟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但是,这只是明面的理由,后来,韩信被刘邦从楚王的位子上搞下,迁为淮阴侯时,韩信还是谋反了。所以,说韩信真的像韩信自己说的这么讲义气,恐怕也不是真的。

不妨去看看,韩信最后的三十万人马,是怎么来的?韩信还是一个治粟都尉的时候,直接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刘邦给了韩信几万人马,由韩信带着这几万人马,开始攻城略地,之后,韩信招兵买马,用的全都是汉王的旗号,所以,韩信要反的话,也不那么容易。

除了兵士以外,我们也要注意韩信手下的大将,周勃、灌婴、樊哙、曹参等刘邦信任的老兄弟,轮流在韩信手下为将,这些大将,既是辅佐韩信的,也是防止韩信造反的呀。所以,一旦韩信今晚自立,估计都活不到明早。

这是背后的理由,我们不能不察啊。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

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不成,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所以韩信感戴刘邦的知遇之恩,觉得刘邦待他不薄,自己没有理由背叛刘邦。

并且,他只不过想做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封他做了名正言顺的齐王,韩信也就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效力、诛灭项羽了。

但是,回过头去再读记述韩信生平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就不能不对这样的解释产生怀疑。

韩信何许人也?那是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谋略、智力都是超群的,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真的相信刘邦会一辈子待自己不薄呢?

何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也不是不懂,在钟离昧自刎的场景中,《史记》里还出现过这句话。

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辩士,向韩信反复陈说利害,韩信不可能不加以考虑。

第一个辩士是项羽派去的武涉。

武涉劝韩信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楚汉相争最紧要的关头,韩信已经是独立于刘项之外的第三方势力,他帮助刘邦,项羽就要灭亡,他帮助项羽,刘邦就要遭殃,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懂。

更何况,武涉说的很明白,“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刘邦灭了项羽,下一个就轮到你了!韩信对此的回答是,汉王对自己“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多少还是值得怀疑的,毕竟,武涉已经详细地对韩信说过,刘邦这个人,“然得脱,辄倍(背)约”,是相信不得的。

不过,可能因为项羽当初对韩信十分冷淡,韩信对他派去的人没有好感,所以一下就拒绝了武涉。

之后,范阳辨士蒯通出场了。他对韩信陈说厉害,并且最后向韩信说明他的处境,“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你韩信的功劳已经没什么可以赏赐的了,你韩信的威望,已经盖过了高祖刘邦,天下之大,谁能容得了你韩信做一个臣子呢?

为今之计,除了自立为王,只有死路一条。

可韩信犹豫不决,对蒯通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矣”,要好好想想。

注意,这儿韩信并没有立刻批评蒯通,也没有说刘邦待自己有多好,而只是说要考虑考虑,这分明是在仔细玩味武涉和蒯通两个人的话。

事实上,韩信压根儿就不相信刘邦会保他一辈子,他也没打算一辈子听刘邦的话。

早在韩信平定齐地之前,刘邦派了郦食其去劝说齐王,双方谈好了条件,齐王归降刘邦。

此时的韩信,却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不理睬郦食其和齐王的条约,挥军直进,占领了整个齐国。

这件事的后果,就是齐王认为郦食其在诓骗他,下令把郦食其烹杀了。

再之后,韩信平定了齐地,手握重兵,这时候楚汉之争正在最紧要的关头,刘邦正需要韩信的军队来夹击项羽。

可是,当刘邦的使者到达的时候,韩信并没有答应刘邦夹击项羽,而是,和刘邦谈条件,要做“假齐王”。

试想,韩信如果真的认为刘邦待自己不薄,自己要知恩图报,他又怎么会在这最关键的时候,反而要挟刘邦谈条件要封赏呢?

所以,可以肯定,以韩信的聪明、谋略,绝对不会相信刘邦会一辈子善待自己,自然也不会把刘邦待自己的恩遇置于现实利益之上。

韩信之所以没有背汉自立,并且与刘邦协同作战,在垓下歼灭了项羽最后的有生力量,还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作祟,韩信压根儿不相信刘邦会真的对诸侯王下手。

所以,他觉得自己做了齐王,就功德圆满了,奉刘邦为天下的共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在当时,天下封建割据的局面,由来已久,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侵伐,只是共同遵奉一个共主而已。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毕竟年岁尚短,天下之人,都以为封建割据是常态,统一不过是一种暂态。

至于韩信,他当然也难以例外,他绝不相信,刘邦会有那种削平四海、归于一统的想法,就算有也不可能实现。

所以,他也觉得没有必要造成事实上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只要保有自己齐王的名号和封地就足够了。

当然,韩信还是想的太简单,毕竟时代在变,况且刘邦、吕后一班人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才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以致于楚汉战争刚结束,刘邦就用计收夺韩信兵权,等于废除了他这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蹊跷,难道有实力就必须要单干吗?假如都是这个心态,恐怕中国就会一直处于分裂之中,因为历朝历代开国基本上都是使用武力,皇帝手下将军无数,其中不乏手握重兵之人,如果这些人都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哪里还会出现大一统的王朝?

另外一方面,大凡造反者都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才想脱离控制,自立山头,但那时候刘邦并没有表露出对韩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韩信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刘邦翻脸?

还有,虽然韩信文韬武略都属上乘,但他的本事却不足以建立一个国家,对此韩信有很深刻的认识,记得史记中有相关方面的记载,是刘邦问韩信,两人分别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刘邦可带甲十万,而自己却是多多益善,因为刘邦能管理大将,而自己却只能统兵,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韩信是有自知之明的,也就是说他自认本事不如刘邦。



韩信当初手握三十万大军 韩信为何没有能两人平分天下
其一,这和韩信成长经历有所关联,正所谓不同环境塑造不同人,决定了他们的道路,所以,韩信成长经历促使韩信即使手握重兵,但从未想过与刘邦为敌,这对于韩信来说就是他自己心理在作祟;其二,刘邦其人拥有独特人格魅力,外表看似懒散,实则不然,此人一步步从底层走到了高位,下至黎明百姓,上至达官贵人,统统见识过。其次,刘...

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数十万大军为何不自立为王?
史书对此的解释是,韩信无非是一介平民,无权无势,不能做官,不能赚钱,疏于投靠项羽。是刘邦让他拜王,拥祖。所以韩信觉得刘邦对他好,觉得刘邦对他好,他没有理由背叛刘邦。而且他只是想当“假齐王”,而刘邦却让他当了名正言顺的齐王,韩信也愿意为刘邦效力,杀了项羽。但是,回过头去看韩信生平...

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自立为王?
韩信很不安分,做执戟郎时,数次找机会向项羽进言,但项羽是何等高傲的人,怎么能听韩信的计策呢?所以,韩信在项羽的军中,白白待了两年多,根本就没出头的机会。所以韩信才背楚归汉。所以,你武涉这个时候拿韩信和项羽曾有过交往来说事,不正是戳韩信心里的伤疤吗?韩信自小就想做大事,可在楚霸...

项羽和刘邦争霸时韩信有三十万大军,他为何不自立为王?
之所以不这么做,主要是因为韩信旁边有刘邦的亲信在监督着他,他不敢乱来。在公元前203年这一年,正好是楚汉争霸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韩信率领的汉军在潍水这边打败了楚军,并且还杀死了楚军的一名大将龙且。韩信这个时候已经攻下了齐国,也被刘邦封城齐王,这个时候韩信手上有30万的兵马,如果投入到...

项羽和刘邦争霸时韩信有三十万 韩信为何没有自立为王
也就是说。韩信敢自立,手下就敢杀他。所以这也是韩信不敢自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韩信一直收到刘邦的知遇之恩,所以抱有感恩之心,韩信也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被刘邦杀了,这也是韩信不懂君臣之道。所谓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是他狂妄不羁,不懂人情世故,最终死在宫内。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韩信手握数十万大军,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
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

手握几十万大军的韩信为什么不趁机造反自立为王?
因为韩信当时和刘邦的关系还没有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所以那时候还没想着要造反,等到他们关系破裂的时候自己已经没什么太大的权力了

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三分天下?
韩信是西汉建国的绝对功臣,但是最终却被汉高祖刘邦安上谋反的罪名诛杀,其实我们都知道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只是因为他功高盖主,在汉高祖刘邦以楚霸王项羽对峙之时,韩信作为刘邦辉下的猛将手握30万的重兵。此时的韩信有着能够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的实力,但是韩信并没有选择自立为王,这是为何呢?1....

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自立为王?
韩信之所以没有自立为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旧观念的存在,因为韩信相信刘邦不会对诸侯王下手。所以,韩信以为当上了齐王,刘邦就不会动他,因为当时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各诸侯国都相互讨伐,只是缺了一个共主罢了。当然韩信还是想的太简单,刘邦和吕后的政治才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楚汉之争...

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兵权,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反而叫刘邦封王?_百度...
韩信是一个从小就胸怀大志的人。当年淮阴屠户挑衅韩信的时候,韩信不愿意和这样的小角色纠缠,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轻易丢掉自己的性命。同时,当韩信的母亲去世以后,他把母亲葬在一座高山之上,这座高山下面,可以住十万户人家。而这正是显示了当时韩信的理想,就是当一个万户侯。也就是说,韩信有理想,...